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2018年中國新媒體傳播學年會

2018年中國新媒體傳播學年會

發布時間:2020-09-29 19:58:05

1、新活動傳媒的核心團隊

王偉 董事長兼總經理
大型活動運營專家,長江商學院EMBA,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兼職教授,天娛傳媒創始人之一,主導運營超級女聲,五年開拓奮進,締造一段天娛傳媒的巔峰傳奇。2008年,帶領原團隊骨幹創辦新活動傳媒,成功運作中國-東盟博覽會開幕式(連續四屆)、中國海南島歡樂節(連續三屆)、廣東國際旅遊節開幕式、福建龍岩客家歡樂節、湖南國際旅遊節開幕式(五屆)、國際道教論壇開幕式、江陰悟空寺大型感恩心靈晚會、世界第一大佛河南天瑞大佛開光法會等一系列大型活動,提出大型活動模塊化、工序化生產管理理論。著有中國活動行業第一本實操手冊《活動創造價值》、中國首部活動營銷成長筆記《活動的力量——後廣告時代的營銷突圍》。2010年與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共同發起成立中國首家活動產業研究中心——湖南大學活動產業研究中心。
陳先緒 總策劃
大型文藝活動專家,湖南衛視資深副台長,享受國務院津貼優秀專家,湖南電視娛樂節目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多次參與中央電視台大型文藝節目策劃和撰稿工作。從80年代起,湖南電視台幾乎所有重大題材、重大事件的文藝晚會和電視專題,都留有其思想印記,被譽為「北有陳漢元,南有陳先緒」。
浮石 總策劃
暢銷書作家,曾任國家幹部、大學教師、企業老闆,現為民進湖南省委專門委員,兼商人、作家、影視編劇等於一身。出版有長篇小說《青瓷》、《紅袖》、《皂香》(上),另有著作《中國式關系》、《非常媒·戒》、《活動創造價值》(與王偉合著)、《活動的力量——後廣告時代的營銷突圍》(與王偉合著)等。影視編劇作品電視連續劇《青瓷》將於2012年5月《湖南衛視》首播。
李衛 常務副總經理、總製片、後勤保障中心主任
大型活動策劃、執行、運營專家,從事媒體運營及大型活動管理15年,天娛傳媒創始團隊成員之一。2008年,隨骨幹團隊創辦新活動傳媒,現任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總製片,分管公司製片、技術、製作等工作。湖南美術家協會會員,清華大學管控專業畢業。對大型活動現場控制、藝術處理有豐富經驗,對大型活動項目管理、技術把關、合理分配成本有深入研究。成功執行了中國南嶽衡山大型佛教音樂會、中國湖南國際旅遊節開幕式、中國-東盟博覽會開幕式、中國海南島歡樂節、中國-俄羅斯年海南(莫斯科)旅遊推介會、廣東國際旅遊節開幕式、世界第一大佛中原大佛開光盛典、山東魯能集團海南永慶寺開光盛典、中國江陰悟空寺大型感恩心靈晚會等一系列大型活動。
金 濤 副總經理、總導演、大型活動中心主任
大型活動總導演、湖南廣電資深節目製作人,從事大型活動及媒體運營12年。2011年國際道教論壇(南嶽)開幕式晚會總導演、2009年「橘色浪漫·洲游世界」湖南國際旅遊節開幕式總導演,2010年「樂府派對」首屆中國長沙(靖港)器樂節總導演,2010年第七屆中國-東盟博覽會開幕式總導演。策劃執行大型人文電視行動《千里瑤鄉行》榮獲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題材作品「駿馬獎」一等獎,策劃執行《誠信中國結》特別行動曾被載入大世界吉尼斯紀錄。
蘇建華 副總經理、產業拓展中心主任
原湖南衛視資深體育節目主持人、製片人、策劃人,中國電視主持人金話筒獎獲得者,2001年移居加拿大溫哥華,任加拿大中文電台FM96.1新聞主播和編輯,畢業於加拿大Pacific Audio Visual Institute電影與音樂管理專業。從事大型活動及媒體運營13年,在體育娛樂活動運營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深圳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開閉幕式策劃項目統籌、湖南申辦2017年全國運動會總策劃、2011亞洲杯乒乓球賽開幕式項目負責人、中國三人籃球賽項目負責人。

2、新媒體算是傳播學中的嗎

特性
1. 迎合人們休閑娛樂時間碎片化的需求。由於工作與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休閑時間呈現出碎片化傾向,新媒體正是迎合了這種需求而生的。
2.滿足隨時隨地地互動性表達、娛樂與信息需要。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第三代媒體在傳播的訴求方面走向個性表達與交流階段。對於網路電視和手機電視而言,消費者同時也是生產者。
3.人們使用新媒體的目的性與選擇的主動性更強。
4.媒體使用與內容選擇更具個性化,導致市場細分更加充分。
所以,新媒體也屬於傳播學范疇。

新媒體(NewMedia)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路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手機網路等。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就媒體本身意義而言,媒體是具備價值的信息載體。載體具備一定的受眾,具備信息傳遞的時間,具備傳遞條件,以及具備傳遞受眾的心理反應的空間條件。這些綜合形成媒體的基本價值。這個載體本身具備其價值,加之所傳遞信息本身的價值,共同完成媒體存在的價值。這個也就是媒體存在價值。

3、請問廣告學,新媒體傳播,傳播學,媒體創意這幾個專業的區別,主要學什麼以及就業方向

廣告學 主要學習廣告設計,廣告文案,廣告策劃,公關等主要課程。就業方向主要是廣告公司做策劃,設計或公關。也可以去企業裡面做企業策劃。

新媒體傳播 主要學習新聞學方面的知識以及網路營銷,電子商務方面的。就業主要方向是網路公司,職位也可以使編輯記者,也可以使策劃,營銷等。

傳播學 這個專業一般都是到了研究生才有,只有少數學校本科有這個專業。這個專業的下設方向根據學校不同,方向不同。大部分學校都是將 廣告,公關,媒介管理,新媒體傳播等歸納在傳播學的下面。這個專業主要學習的都是理論方面的知識。畢業後的就業方向比較廣,可以做記者編輯,也可以做廣告公關等。

媒體創意 和廣告學差不多。據我說知,中國目前還沒有什麼專業叫這個名字的。貌似在中國傳媒大學的研究生下面,有這么一個方向。具體就業方向,和上面幾個差不多。

PS:你問的這幾個專業都屬於一個大類下面的。所以,學的課程基本類似,只有少數課程不一樣。就業的話,廣告能做的工作,其他3個也都能做。其他三個能做的,廣告也都能做。具體的還是看自己是否學的扎實,和專業沒太大關系。

4、有傳播學(新媒體傳播方向)的小夥伴嗎

傳媒的都市空間生產研究
城市形象傳播研究
抗爭性新聞事件報道研究
中國媒介融合研究
論日本動漫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影響

武漢都市報業市場研究

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創新

公共評論與知識分子的表達

新聞評論的人文化趨勢及其寫作形式

我國輿論監督類電視調查性報道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論新聞媒體在中國公共領域構建中的角色與功能

公共危機傳播研究

新聞文體發展研究

新社會階層的媒介形象與身份認同研究

典型報道的改進研究

大眾傳媒在轉型期中國「群體性事件」中的實際效應及作為分析

大眾媒體都市集體行動報道機制研究

醫療報道研究

中國轉型時期形象的媒介再現研究

健康傳播研究

農民工的新聞話語表達研究

區域傳播研究

傳媒的公共性研究
食品安全危機的傳播機制分析

5、第八屆全國網路媒體技術聯盟年會在哪裡開幕?

2017年是網路媒體技術迅猛發展的一年。

「融媒體」、「媒體雲」已成為媒體行業里搶眼的詞彙,成為推動傳媒體制變革的重要動力和網路媒體競爭的關鍵。

網技聯技術年會

網技聯技術年會代表了中國網路媒體行業最前沿技術應用和交流的盛會,受到全國各家網路媒體的歡迎和支持,來自人民網、央視網、中國網等中央和地方80多家媒體網站技術負責人、技術骨幹150餘人參加了此次盛會。

參會的各媒體技術大咖就媒體融合轉型、新技術研發、新媒體應用、內容創新、網路及信息安全等話題,展示分享了各自的成果、經驗和教訓,對一些共同關心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互動討論。

6、中國媒體傳播的政治性

二、中國政治性社交媒體使用分析:以政務微博為視角
2011年以來,社交媒體尤其是政務微博在中國呈現蓬勃發展之勢,2011年被稱為中國政務微博元年,2012年更被稱為政務微博高速發展年。
1.中國政府官員微博應用分析
筆者持續追蹤新浪微博、騰訊等的政府官員微博的發展脈絡,並選取關注度高的前10個官員微博樣本進行內容分析。
樣本方面,整體樣本來自對新浪、騰訊、人民、新華四家微博網站官員微博的持續跟蹤;內容分析部分的樣本來自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間從關注度高的10個官員微博中隨機抽取的1000條微博,分析層面涉及粉絲數、活躍度、轉載率等方面。選取前10名官員微博中轉發和評論數超過2000次的微博內容來看高關注度的內容指向。經研究發現:
一是中國政務微博發展迅猛,但尚處於自發摸索狀態,其中有技術、行政和商業驅動的共同作用。
就當前階段而言,技術和商業驅動因素占據主體,這一點在商業網站和政府網站的官員微博賬戶比例上可以獲得佐證。截至2011年底,新浪和騰訊上的黨政幹部微博共17400個,而在人民網和新華網認證的黨政幹部微博總計僅有803個。機構微博與官員微博的發展比例在商業網站和政府網站區別也很顯著。 商業網站上的個人與機構注冊比例要遠高於政府網站的注冊比例,在商業網站上注冊的個人數量明顯比在政府網站上注冊的個人數量要多。造成這一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商業因素,當最初試水的政務微博帶來了流量及潛在流量,驅動了商業網站的後續開發和跟進,如新浪網即稱在意識到商機後,「迅速確定了政務微博作為主攻方向,公司組織了上百人的團隊,細分到省,每個省都有專門的負責人,從不同的系統挨個去捋,找他們去談,把一些成功的經驗告訴他們,就像賣保險一樣,推銷,讓他們來開。」通過訪談和數據分析,本報告認為當前中國官員微博主要可分為對話型、獨白型和應景型三類。
二是對排名前10的官員微博賬戶的樣本分析來看,內容分布,官員微博的內容構成以政務活動描述為主體,工作內容、公共話題和私人生活三類內容均占據一定比例;表達風格,與官樣文章有所區分,出現一定數量的網路語言,感嘆詞使用增加;互動程度上,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就共同關注的話題討論、回應網友提問、解決現實問題等。內容分析顯示,首先是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的官員微博能引發高關注度,其次,軟性話題同樣也能引發高關注度。以微博「粉絲」數量第一個破百萬的官員,浙江省委組織部部長蔡奇的微博來看,溫州動車事故當晚,蔡奇連發微博30多條,在通報現場救援情況的同時發布了一條被廣為提及的微博:「這么大的事故,怎能歸咎於天氣和技術性因素?又該誰來埋單?鐵道部門應痛定思痛,從中汲取深刻教訓:鐵路再提速,也要安全第一!生命傷不起啊!!!」官員身份下的公開質問使得這條微博被轉發65817次。而蔡奇的一些「觀看《竊聽風雲2》……吳彥祖,在象山見過,確實帥」、「贊『油條哥』!近日河北保定的劉洪安火了。這位早點攤販堅持用新油炸油條……」等軟性話題的微博也獲得較高的轉發率。
三是微博具有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混雜屬性,由此也引發了官員微博的三重身份混雜,個性化、碎片化的傳播特徵也加劇了官員微博的這一身份混合狀態。
四是影響力方面,結合年度熱門話題來看,官員微博在其中比例較低,目前尚未發揮意見領袖的作用,但開拓了政治傳播的渠道,吸引了更多人參與政治。
就當代中國而言,官員微博在很長一段時間將呈現出對話、獨白、作秀和應景的混合體,但是伴隨著媒體和社會環境的日趨發展,傳播模式的變革帶來政治模式的變革,面對日漸成長的數字公民,可以預見官員的微博應用將對中國的政治生態產生深遠的影響。
2.中國政務微博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應該說,當前中國政務微博發展取得了相當的成績,從微博問政到微博辦公搭建了政府和民間對話溝通的新平台,同時地方政府也已經開始積極運用政務微博應對網路輿情。如在江蘇啟東「王子」污染、寧波PX項目等事件上,政府官方微博都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輿論情緒,但也存在著不少問題:
一是政府微博開設多但活躍度未能同步。 微博熱帶動了中國政務微博的快速增長,但快速增長的背後有著大量的形式化擴張,真正理解微博特性並善於運用這一傳播平台的機構和官員並不多,目前廣為詬病的一點就是政務微博流於形式的較多,階段性和主題性微博占據相當比例。
二是政務微博互動程度有待提高。
三是政務微博在表達方式上存在多種問題,如過於官方化、過度網路化、語言生硬等問題,導致民眾對政務微博的發展持保留態度,如在一項調查中,面對「怎樣看待『風起雲涌』的政務微博」問題,73.71%的被調查者選擇了「只是趕時髦、走過場,屬於作秀行為」,而只有6.97%的被調查者認為「正在朝著好的趨勢發展,只是在過程中出現了些問題,完善就好」。
所以出現上述問題,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觀念層面,觀念缺失或偏頗。未樹立新媒體時代的政治傳播觀念,延續了大眾傳媒時代的單向告示思路;開設微博的動機有偏頗,如「平時跟領導交流的機會不多,開通了微博,也能喊領導一聲『童鞋』,多好。特別是自己做了什麼工作發個微博,也方便領導知道,比在會議上匯報強多了。」上官蘭雪:《政務微博:走秀還是救火?》,《南方周末》2011年11月30日,http://www.infzm.com/content/65338。
二是制度層面,未對社交媒體的使用形成制度性保障和規范。
三是技術層面,缺乏媒體知識,不了解社交媒體的傳播特性,未掌握新媒體運用技巧。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巨大變革,那就是關系變革。包括幾個層面,個體之間的關系、個體與群體(國家、機構、組織等不同層級群體)之間的關系、群體和群體的關系。這一關系變革在社交媒體出現後達到了一個質變點。作為最能體現互聯網本質的發展,社交媒體在時間、空間和社會層面推進了關系變革。在政治傳播領域,社交媒體直接帶來了政治傳播關系結構的變革:既有的社會科層、地域、時間限制被打破,個人(政治人物、普通民眾)與政治系統的關系,政治系統整體與機構的關系,機構與機構之間的關系、個人(政治人物、普通民眾)與機構的關系,政治人物之間的關系,政治人物與民眾的關系等均發生了程度不等的變革,加之主體、語言、路徑等層面的改變,社交媒體改變了全球政治傳播圖譜,帶來了政治傳播向政治交往的轉向,各國政府和民眾也在不同程度上認識並在實踐中推進了這一轉向,如何弘揚其正向效應並避免或減少其負向效應是全球業界和學界值得共同長期關注的領域。

7、2018年全國三行情書壹傳媒什麼時候公布的獲優秀獎時間?

應該比較累吧。我們學校就有這樣的班,剛開學時,我們專業有9個同學就是3+2的。他們在我們之前已經上2年專業課,實習了一年。到了第4年,又重新與我們大一的一起上課,一年後,學校又安排他們出去實習,完了到3、4月份的樣子就匆忙的答辯完,先我們一年畢業了。說實話,前面的三年也許還不懂事,都在混時間,後面兩年,等你想學了,環境又變了。雖然說是3+2=5,但真正可以用來學的時間很少。建議可以不上就盡量不要去上。不過上面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祝你好運!

與2018年中國新媒體傳播學年會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