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媒體運營去哪兒找素材
是需要圖片素材呢還是模版素材呢?
類似於這樣的嗎
2、新媒體運營看過來,微信素材要怎樣收集和整理
新媒體運營 講究內容與運營方式
內容:解決用戶實際需求 與熱點結合
運營方式:行業要求 可一整理同行業獲得合適的推廣渠道
3、新媒體選題素材都來自哪裡?
、內部渠道
內部渠道,即自身擁有的,也可以說是有版權的,別人無法輕易獲得的。一般包括個人的經歷、個人的作品、個人的思考。
1.個人的經歷
個人的經歷很好理解,比如我的經歷就是從事新媒體快7年了,這其中我做過生鮮電商、做過活動運營、做過廣告文案,基於此產生的各種過程就是很好的素材.
當類似的選題熱點出現時,我就能夠第一時間寫出自己的感受,再不濟,至少能寫一些復盤文。
無論你在哪一行,你接觸的越多,從事的越豐富,素材自然也就越多,畢竟,我們都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
就生活上而言,舉個例子,有一年回農村過年,大家都懂的,過年一般會去附近的廟宇看看。
從免費領福袋到最後99元一頂的蓮花燈,很多人都付錢了,包括我家人,我就在想,為什麼這樣心甘情願的付錢了呢?9.9的淘寶燈付了99,為什麼還滿臉開心呢?針對這個經歷,我就寫了一篇《農村套路深,他們是如何深諳用戶心理,形成產品連線的》。
這就是個人經歷,別人偷不走,很多時候,是你獨有的!
2.個人的作品
個人的作品可以是你寫在朋友圈的一句話,可以是你幾百字的感想,或者是拍攝的一分鍾抖音……
只要是你原創的,並不一定是擁有多少受眾,獲得多少榮譽,只要是你自身產出的,哪怕是一件剪紙、一幅畫,都可以成為素材。
我自己有個公眾號,但是不對外開放,只有幾個最要好的朋友關注,用來記錄我所有的產出。
我寫過「為什麼插入微信的產品廣告沒有成交量」,「怎麼讓文章排得好看?關於微信編輯器的一點探討」,「3小時漲粉近2萬,我是怎麼做微信公眾號搶紅包活動的」……
文章篇幅都不長,有時候用現在的眼光去看當時的思考,還會覺得有些幼稚,但這些都能成為現在的素材。
你仔細看,會發現每一行每一年,熱點話題也好,行業焦慮也好,都差不多,只是各種思想的變化,或者寫作角度的變化。
或者,你也可以把這稱之為迭代更新。
至於你的其他個人產品,比如一幅畫,簡單的你可以寫你繪制時的心情;復雜的,你可以分析色彩的選擇,構圖的框架,與行業產生關聯。
像做新媒體的,就可以從一幅畫引出新媒體文章排版時的色系構造。
當然,我們也不用活的這么累,只是當你有需要時,可以去翻翻自己各種各樣的作品。
為什麼是作品而不是物品?因為作品中總是會融入你的一些情感和思考,才能給予你更多的靈感和創意。
3. 個人思考
我這里的個人思考並不是指傳統的思維,而是一些天馬行空的幻想,不需要系統性和邏輯性,而是最大程度的隨意性,不故意為之。
比如我看電視,每當躺在床上的時候就開始胡思亂想,有時候是對劇情的改編,有時候會和劇中人物產生共情,真情實感很重要。
比如有時候我看媽媽那麼辛苦,就會想為什麼父母都是付出型人格?有時候覺得媽媽偏愛姐姐,乖的孩子總是受忽視,就會想,為什麼人會有偏愛,我們對用戶也會有偏愛嗎?
這些想法並不是刻意產生的,大概是習慣成自然,我總會有亂七八糟的想法,而這些想法慢慢變成我的思考。
三、外部渠道
內部的素材總有一些狹隘性,一個人的思考畢竟有限,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搜羅外部渠道的素材。
我把外部渠道分為四類:
社交類(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
社群類(豆瓣、知乎、貼吧、微信群、知識星球);
信息類(本地論壇網站、今日頭條等、微信公眾號、百度、新聞類網站);
線下類(書籍、頭腦風暴)。
1.社交類
我們先來說說社交類,我們生活工作中,接觸最多的外部渠道,可以包括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等。
微博是培養熱搜的天然土壤,最近流行什麼,熱點是什麼,幾乎都能在微博找到。
我們最好給微博分一下組,這樣的好處是,搜尋素材的時候能夠提高效率。
然後多關注一下微博的熱門話題,若是好幾天持續上熱搜,那麼或許就能成為下一個熱點。
像最近《長安十二時辰》特別火,但我的微信朋友圈有些悄無聲息,不過微博里的消息卻熙熙攘攘,我就寫了一篇《從長安十二時辰》,看IP營銷爆款打造!一定程度上,算是蹭個熱點,保證自己的輸出。
不過對於微博,我覺得做民生類的新媒體可能收貨會更大!
以前我做民生的時候,幾乎一半的素材都來源於微博,哪裡有消費矛盾,哪裡有投訴侵權,哪裡有路怒沖突……微博的時效性還是很強的。
另外,我們可以多使用微博的搜索功能,利用關鍵詞,往往能搜出一些你意想不到的素材來。
微信及朋友圈也是我們常用的素材來源地。
微信作為一款親朋好友間的聊天工具,你與朋友的對話中,就可以獲得很多素材。
像前陣子閨蜜像我推薦《魔道祖師》的廣播劇,我第一次知道了貓耳FM這個二次元的APP,從而去了解了Z時代,寫出了《比《陳情令》更火的,是Z時代下的耳朵經濟!》不管文章有沒有得到發表,至少是對素材的一次運用和總結。
而微信朋友圈也是個大寶藏,同行間的消息、朋友間的感悟,要知道,對於新媒體來說,朋友圈就相當於你的用戶群,是你能直接溝通到的用戶,他們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就是共情爆款文的來源地。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的朋友圈肯定有些微商吧?
有的微商已經做出了規模,有些微商泯然眾人,這個時候,你就會想,拉開微商距離的關鍵因素是什麼?為什麼有的微商成功了,有的微商失敗了?為什麼別人做微商都成功了,你卻一單都成交不了?
你看,這不就有很多可寫的點了嗎?
要搜集素材,抖音也是不可錯過的,並不是說用抖音里的視頻來直接作為素材,而是看抖音的內容。
不僅是新媒體,做活動的也可以經常從抖音上找到靈感。
像抖音的同款泡泡機、抖音的眼疾手快游戲,受到了各家活動運營的青睞,我們公司搞的了水嘉年華活動里,就都用到了這些。
如果想寫的話,說不定還能寫類似「我是怎麼從抖音挖到策劃的創意點子的」,「抖音里都藏著哪些行業的寶藏」為題的文章……
所以啊,刷抖音不可怕,毫無目的的刷才可怕,只要刷的好,抖音也能變成我們的素材庫不是嗎?
2.社群類
社群類主要是指個性較強,標簽明顯的一些渠道,包括但不限於豆瓣、知乎、貼吧、微信群、知識星球。
豆瓣、知乎、貼吧其實類型都差不多,只是標簽不同而已,知乎相對於較專業,話題也較多;豆瓣偏向於小清新;貼吧的各種聲音較多。
你可以根據你所需要的去搜索,也可以熱點帖子里找靈感。
比如你登陸知乎首頁,可以看到類似「工作後,你悟出什麼職場道理?」「怎樣改變自身的討好型人格?」的話題,每一個都可以成為你寫文章的選題.
作為新媒體行業,有什麼職場道理,職場黑話?作為運營者,怎麼與用戶建立平等互利關系,改變討好型人格?是不是就可以寫出很多了呢?
如果你自身有想法,知道自己想要寫什麼,那麼就可以直接使用搜索功能,看看大家都是怎麼說的。
其實我們用到最多的社群大概就是微信群了吧。
就我自己來說,常用的微信群就有25個,每天會定時關注一下群消息,畢竟這也是素材的來源地啊!
大家的觀點也好,討論的話題也好,只要你發現有亮點,一定要及時記錄下來,這都將成為你的素材。
比如前陣子,在一個群里,大家談論35歲會是什麼樣子?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寫一篇,「新媒體人的35歲會是什麼樣」或者「35歲的新媒體人還活著嗎」,你看,想要源源不斷地寫出文章來,是不是也不難呢?
3.信息類
信息類比較好理解,以主要獲取信息為主,包括但不限於本地論壇網站、今日頭條等、微信公眾號、百度、新聞類網站等。
我個人經常看的除了微信公眾號,就是今日頭條,你會發現,如果現階段流行什麼,今日頭條里的這類文章數量就會激增,一定程度上,算是熱點的預測器吧。
微信公眾號也是如此,形形色色的內容,從標題到內容到底部的互動留言,都是你可以獲取信息的地方。
另外,騰訊網、搜狐、網易、一點資訊……這些新媒體,也是不可錯過的素來來源地,像第三方的西瓜集、新媒體管家、搜狗等,都是搜羅的核心便捷點。
這些渠道,或許在獲取靈感上有所欠缺,因為當這些渠道發文的時候,代表你已經慢了一步了,所以更多的是素材的收集,除非你有和別人不一樣的視角。我們要做的,是在平時的時候就注重記錄和搜落,未雨綢繆總比臨陣磨槍要好的多。
4.線下類
除了線上,線下類的渠道也不能錯過,一般可見的就是書籍和頭腦風暴。
像書籍,我經常會看一些專業上的書,你一旦看了一本書,至少你能寫出一篇讀書筆記,不是嗎?像我前陣子看了《文案變現》,馬上就寫了一篇「如何讓你的文案更值錢?讀《文案變現》之感」。
我很贊同粥左羅老師說的,因為線上的渠道太公開太迅捷,所以書籍往往會成為我們彼此拉開距離的方式。像《影響力》、《引爆點》、《烏合之眾》、《瘋傳》等書,裡面的觀點被各大作者引用,成為一篇文章的亮點。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可見不假。
線下還有一種方式也很好用,那就是頭腦風暴。
我還記得去年采訪一個民宿的老闆,聊天的時候說起如何引流的問題,講到一個沉錨效應。
通常來講,人們在作決策時,思維往往會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你的思維固定在某處,而用一個限定性的詞語或規定作行為導向,達成行為效果的心理效應,被稱為「沉錨效應」。
這次聊天,讓我獲得了新知,在完成工作的時候,順便也開闊了思路,有了一些新的素材和想法。
可見頭腦風暴並非要在會議室一板一眼地暢所欲言,多接觸人,聽聽別人的儲備,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四、總結
列賓先生說過:靈感,不過是「頑強的勞動而獲得的獎賞」。
從內部渠道與外部渠道找靈感,確定選題,搜羅素材,就不愁沒有東西可寫了。
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
內部渠道:個人經歷、個人作品、個人思考
外部渠道:社交渠道、社群渠道、信息渠道、線下渠道
總而言之呢,注意平時的積累,最好每天寫點行業相關的小心得,雖然很難堅持,但能做一天是一天。
然後外部一些刺激你頭腦的信息要及時記錄下來,哪怕只是一個突然想到的選題題目,都可以寫下來。
希望我的小經驗,能夠給「不知道寫什麼」的新媒體運營者提供一些方法和方向。
4、新媒體運營工具有哪些
1. 要發揮論壇的作用,這裡面會有很多人的意見以及交流(百度知道,知乎,豆瓣等);
2. 了解新媒體以及新模式下新媒體的區別(新媒體包括:微博、微信公眾平台;新模式下的新媒體:今日頭條、百度百家、uc、企鵝等);
5、做新媒體運營,要怎樣建立自己的素材庫?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新媒體運營建立自己的素材庫真的是很方重要,我也是個新媒體運營的人員,自己創立了無稅便利店這個自媒體,因為要經常更新文章和話題,這里我經常用到這幾個方法和你分享下,1.先將素材的種類分清楚:文案,圖片,視頻,GIF,排版方式 2.手機一些能否獲取這些資源的網站或者第三方平台,一般我會在微信公眾平台和微博中尋找那些樂意分享這些資源的大神,3.在寫每一篇問章的時候都將這些渠道利用,堅持下去必然會出精品,4.以後每次需要新的素材就按照以上方式進行分類歸納,定期刪除過期的,定期增加新穎的。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6、新媒體運營看過來,微信素材要怎樣收集和整理
這個你可以多看看公眾號,這幾個比較合適的,=或者通過搜狗搜索相關信息
7、做新媒體運營寫稿沒思路怎麼辦?
建議:
1、找10個以上粉絲比較多的新媒體賬號進行分析學習
不建議大家去找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等等這樣的大號,因為他們線下資源太多,根本不用推廣就已經做得很不錯了,如果從這樣的大號分析出發,我們就會陷入一個陷阱,人家一篇文章,隨便推送一下都是10w+,我們要是認真做也就是幾百,所以大號平台太重要了,建議去分析一些行業內做得不錯的個人IP賬號,這樣我們會跟做得好的賬號學到很多知識。一開始我們可以嘗試模仿一下,只有不斷的學習,才會有所進步。例如你可以分析分析新媒學會公眾號。
其實這些案例都是很好找的,可以去微信搜狗搜索或者新榜、微指數等等第三方平台去找。新媒學會木子李推薦關注一條、杜蕾斯、網頁教學網、新媒學會、新聞哥、鳥哥筆記、李叫獸等。當然還有很多類似優秀的賬號,自己也可以慢慢挖掘。
2.、可以考慮加入新媒體圈子進行交流
新媒學會木子李就在組建新媒體運營圈子:有付費群和免費開放群。關於新媒體運營方面問題,有什麼不懂都可以和大家交流,共同學習成長。更好地發揮自己優勢,時間長了也可以互相加好友,有什麼資源或者信息可以共享一下。抱團加入一個適合自己的圈子是非常重要的,取己之長,補己之短,這樣你才能在新媒體運營這條路走的更遠
3. 養成善於在互聯網上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知道互聯網網民最關注什麼,關心網上熱點事件,隨時准備蹭熱點寫文章,關注網路語言,流行趨勢是怎麼樣的等等。
4、 經常練習文案策劃和撰寫文章的能力
寫作這個事,大家只要上過學,基本就知道了,唯獨和咱們上學時寫作文不同的是,我們現在的寫作目的是為了推廣一款產品。在我看來並沒有什麼技巧,當然不排除有人比較有天賦,沒有天賦怎麼辦?那就需要你多看、多讀、多練就可以了。
建議你寫作的時候可以寫身邊的人、事、物、自己的觀點、評論以及感悟這些都可以,只要你堅持、勇敢寫出來,新媒學會覺得你就離成功不遠啦!
至於活動策劃這塊內容,也是需要實踐練出來的,要明確活動的目的,背景以及活動前需要准備哪些東西,活動細節,活動後要注意些什麼。
8、做新媒體運營,經常會用到哪些網站?
新媒體編輯主要是指根據微信,微博、博客、論壇等發展的總體方向,策劃、建設相關的欄目,並進行日常信息搜集及編輯工作。簡單來說新媒體編輯主要工作就是編輯排版文章。但對於剛入行的新媒體編輯而言,文章排版以及文章閱讀是兩大難點。不用擔心,新媒體編輯工作好拍檔-來逗編輯器,幫您解決這兩大難題!
文章排版不會怎麼辦?用來逗編輯器!
不會文章排版沒有關系,微信編輯器-來逗編輯器一招幫您搞定。來逗編輯器樣式多,更新快;細致分類易查找;布局簡潔明了,簡單容易上手;強大編輯功能,提升文章質感。更重要的一點是,無需會員免費使用!
文章閱讀少怎麼辦?用來豆編輯器!
文章閱讀少怎麼辦?沒關系,用來逗編輯器(豆子編輯器)輕輕鬆鬆搞定!多一個內容分發渠道,多一份曝光的機會,編輯排版好的圖文,同步到公眾號的同時,勾選同步到來逗APP,來逗APP內強大的流量池可以幫助文章及公眾號曝光引流。同時使用豆子編輯器(即來逗編輯器)成功發布的公眾號推文,系統會在文末免費幫小編嵌入閱讀紅包,粉絲在閱讀推文的同時,可點擊領取閱讀紅包,免費幫小編激勵活躍粉絲。是不是很強大!我就是這么能幹!【來逗微信編輯器在線體驗】
【內容補充】:新媒體編輯主要工作說明
1、定位。作為一名合格的新媒體工作人員,自身定位相當重要,你是做什麼內容的,就專注每一領域,切記不可做的內容太寬泛。不要不擇手段隨意吸粉這樣會嚴重影響人群定位,不能為了吸粉不顧賬號類型,直接發布無關內容。這樣雖然會吸粉,但並不是潛在客戶。這種做法只能在運營初期少量使用,在中、後期運營階段是堅決杜絕的,因為我們做內容就是要吸引精準粉絲的。
2、素材。除了多看一些經驗文章之外,也要注意收集圖片和文字素材。例如活躍氛圍的動圖、行業相關優質圖片。這樣才能在需要的時候隨用隨取。我們獲取素材的途徑很多,在門戶網站上尋找創作素材,在手機上刷微博,刷段子,看美文,看熱點,看到好的內容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隨手收藏,就可以成為你二次創作的絕佳素材!
3、內容。做新媒體內容是第一要務,內容要有質量,要有獨立的創新能力,花再多錢添加的粉絲,但是內容陳舊,不合粉絲的口味,粉絲看的索然無味便會立馬取關你。內容最好原創,但借鑒他人成功文案也是可取之道。
轉載:網頁鏈接
9、求職新媒體運營需要自己有資源麽?
如果你是新媒體運營人員有資源那是更好的,有利於後續的傳播和轉化,但是你沒有也是可以的,應為運營人員需要你身份的運營能力,內容輸出能力,資源都是可以通過你的能力進行獲取的。如果你想在求職新媒體運營有一定資源的話, 你可以參加黑馬新媒體運營課來了解獲取。很高興您能一直採納我的回答,希望一直為您提供幫助
10、新媒體運營要具備哪些技能
需要具備的技能
一、網感
這是新媒體運營必須是要具備的。這就要求,能夠抓熱點,熟悉數據分析,信息搜集等等能力。無論是純媒體,還是企業的新媒體,對趨勢的把握都是關鍵。對於熱點的追逐可以參考杜蕾斯微博,這支精英團隊總是走在熱點前沿,能夠將蘋果iwatch發布會和兩性用品結合起來,也就杜蕾斯能夠做到。但是也不能盲目追求熱點,要形成自己的價值觀。
二、文案功底
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找到發生的結構和場景,他的存在是有邏輯的,他的發生是有走向的,文采是為這些內在的邏輯服務的,不能只看文章的文字特別。寫文章和寫程序其實是一個道理,你所寫的都是有一個邏輯順序的,你懂得多卻不一定能很好的用文字表達,加強文筆功底是每一個新媒體運營人員必須要一直堅持的。
三、綜合整合能力
作為新媒體,編輯以及整合資源和素材的能力要強,很簡單,資料那麼多,哪些是真是假?有時候你得到的就是幾句話而已,就是別人給你的一個小爆料,你要發展成一篇文章,就要有從素材中發覺關聯的能力,跟偵探差不多,多篇報道的意思串聯起來之後,你會發現不一樣的價值。
整合收集對於一個新媒體運營人來說非常重要,今天點擊率非常高的文章就該進入自己的素材庫,既然是很成功的文章為何不能加以修飾為我所用,當然涉及到版權問題最好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