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看的古裝愛情電視劇有哪些?
好看的古裝愛情電視劇有《香蜜沉沉燼如霜》、《倚天屠龍記》、《芸汐傳》。
《香蜜沉沉燼如霜》是由朱銳斌執導,楊紫、鄧倫領銜主演,陳鈺琪、羅雲熙、王一菲聯合主演的古裝神話劇。該劇改編自電線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先花神之女錦覓與天帝之子旭鳳三世輪回的恩怨痴纏,守望千年之戀的故事。該劇於2018年8月2日在江蘇衛視首播,並在愛奇藝、騰訊、優酷同步播出。
《倚天屠龍記》是蔣家駿、彭學軍、杜淵和江洪敏執導、博華擔任總編劇的古裝武俠劇,由曾舜晞、陳鈺琪、祝緒丹、張超人、周海媚、曹曦月、黑子、陶珞依、許雅婷、鄔靖靖、安澤豪、傅雋、師小紅和賀剛等聯袂主演,李東學、趙櫻子、樊少皇、寧文彤、於波特別出演,林雨申、李依曉、李解和沈保平友情主演。
《芸汐傳》該劇改編自芥沫的長篇小說《天才小毒妃》,講述了太醫之女韓芸汐在經歷了種種磨難後依舊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並與秦王龍非夜產生錯綜復雜的情感的勵志故事。
2、近年古裝劇排行榜都有哪些?
2018-2019年古裝排行榜:《慶余年》、《陳情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東宮》、《九州縹緲錄》。
1、《慶余年》是由孫皓執導,張若昀、李沁、陳道明、吳剛、李小冉、辛芷蕾、李純、宋軼等主演的古裝劇。該劇改編自貓膩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有著神秘身世的少年范閑,自海邊小城初出茅廬,歷經家族、江湖、廟堂的種種考驗、錘煉的故事。
2、《陳情令》是由鄭偉文、陳家霖聯合執導,肖戰、王一博、孟子義、宣璐、汪卓成、於斌、劉海寬,朱贊錦,王皓軒主演,該劇根據墨香銅臭小說《魔道祖師》改編,以五大家族為背景,講述了雲夢江氏故人之子魏無羨和姑蘇藍氏含光君藍忘機重遇,攜手探尋往年真相,守護百姓和平安樂的故事。
3、《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趙麗穎、馮紹峰領銜主演,朱一龍、施詩、張佳寧、曹翠芬、劉鈞、劉琳、高露、王仁君、李依曉、王鶴潤、張曉謙、李洪濤主演,王一楠、陳瑾、張棪琰、鄧莎特別出演的古代社會家庭題材劇。
該劇改編自關心則亂同名小說,通過北宋官宦家庭少女明蘭的成長、愛情、婚姻故事,展開了一幅由閨閣少女到侯門主母的生活畫卷,講述一個家宅的興榮,古代禮教制度下的女性奮斗傳奇。
4、《東宮》陳星旭、彭小苒、魏千翔主演,斯琴高娃、羅嘉良、楊恭如特別出演,王志飛特約出演,張定涵、蔣愷、鄭曉寧、姚安濂、王傳一、呂行、邵峰、於濱、管樂、趙龍豪、娜吉瑪、夏娃、王冠聯合主演的古裝言情劇。
該劇根據匪我思存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本是西州國的九公主曲小楓,因為和親踏上了中原之路,與豊朝太子李承鄞之間發生的感情糾葛的故事。
5、《九州縹緲錄》劉昊然、宋祖兒、陳若軒、張志堅、李光潔、許晴、王鷗等主演,張嘉譯、張豐毅、江疏影特邀出演的古代傳奇劇。
該劇改編自江南同名小說,以虛擬的「九州」世界為背景,以主角呂歸塵、羽然、姬野三人的成長為主線,講述在群雄並立的時代中,少年英雄成長、崛起、堅守信義的故事。
3、古裝攝影想做信息流,但是應該該選擇哪個渠道比較合適呢?
古裝攝影可以選擇,朋友圈,廣點通,抖音這三個渠道來投放信息流廣告。
4、有什麼好看的古裝神話劇
白發魔女(蔣勤勤版)仙劍奇俠傳,宮鎖心玉,神話,碧波仙子
雄霸天下 風雲必勝(趙文卓 蔣勤勤 何潤東)
簫十一郎(吳奇隆版)
四大名捕,武林外史,天地傳說之寶蓮燈(林志穎版)
天地傳說之美人魚(徐懷鈺版)
天外飛仙(胡歌 林依晨)
東游記(馬景濤 郭妃麗 鄭秀珍)
少年張三豐(張衛健版)
人龍傳說(陳浩民 袁潔瑩)
赤子乘龍(李小璐)
春光燦爛豬八戒 福星高照豬八戒,封神榜之愛子情深 封神榜之忠義乾坤(陳浩民版 愛子情深是第1部 忠義乾坤是第2部)
飛刀又見飛刀(張智霖 林心如)
花木蘭(趙文卓 袁詠儀)
水月洞天(於波)
穿越時空的愛戀(這是很早的一部穿越劇了 我是在很小的時候看了的)(張庭 徐崢)
尋秦記(古天樂)
絕代雙驕)
少年方世玉(張衛健版)
5、古裝破案的電影有那些啊?
1,《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狄仁傑之通天帝國》是2010年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電影,由徐克執導,洪金寶動作導演,劉德華、李冰冰、劉嘉玲、鄧超領銜主演,梁家輝特別演出。該片主要講述了狄仁傑坐牢8年後,朝廷發生一樁怪案,武則天不得不再次起用狄仁傑破案的故事。
2,《狄仁傑之奪命天眼》
《狄仁傑之奪命天眼》由優酷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北京柒玖年代影視、海寧米蕉影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南京極韻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映畫魔方(天映)影視有限公司、無錫優視明天影業出品。電影講述了身陷囹圄的狄仁傑經歷一番抽絲剝繭,破除命案找到真凶,還城中太平的故事。
3,《投名狀》
《投名狀》是由陳可辛執導,李連傑、劉德華、金城武主演的動作片,於2007年12月在中國內地上映。該片的故事大綱改編自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講述了龐青雲、趙二虎、姜午陽這三個結拜兄弟之間的恩怨糾葛。
4,《俠侶探案之古剎怪佛》
《俠侶探案之古剎怪佛》是央視電影頻道節目中心2007年出品,何洛執導,谷智鑫、應采兒,傅亨等主演的一部古裝數字電影。講述了因為一張羅漢圖而牽扯出來兩庄血案,案件疑霧重重,案件終於被司徒空偵破的故事。
5,《俠侶探案之壽筵喪鍾》
《俠侶探案之壽筵喪鍾》是由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出品,北京新世邦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攝制,何洛擔任導演,谷智鑫、應采兒、王九勝、王一淼等擔任主演。此片是系列電視電影《俠侶探案》的第一部。
6、哪個朝代的古裝最漂亮?
看個人的喜歡什麼類型的,我認為漢代時期的好看
7、、求好看的古裝言情小說
紅袖添香華語言情大賽參賽作品:
《二嫁:法醫小妾》文 / 一溪明月
生命里第二十五場相親,男人被她利落的刀法嚇得落荒而逃,悲憤之下仰天長嘯:神啊,請賜給我一個男人吧!
咚!天降花盆,直接把她砸到了異世。
剛一醒來,便匆匆披上嫁衣,嫁入靖王府。
她發誓,這次一定把握機會,隱藏本性,排除萬難,誓要把百煉鋼變成繞指柔。
然,府里姬妾如雲,相互爭寵,無端挑釁,暗箭傷人。
本著穿越尋常事,做人要低調的原則。
她能忍則忍,能讓則讓,永遠笑臉相迎。
可她的委曲求全,並未換得眾人的認可,反而變本加利地欺凌。
佛曰:忍無可忍,則無需再忍。
於是,她再次長嘯:我!要!休!夫!
《別惹四小姐》文 / 十八號
她是名遍黎國的笨蛋醜女!為她那位高權重的爹爹丟盡了臉面!那些自已為漂亮的兄弟姐妹個個嘲笑她!就連婢女下人都瞧不起她!沒關系!我郁清(潘素素)忍!
什麼?她那個傳說中的「花少」夫君居然退婚?好!沒關系,正好我也不想嫁!
哪個王八蛋半夜把她的頭剪得亂七八糟?!哪個豬頭在她碗里放辣椒?!哪個八婆傳她臉上長瘡身上長毒瘤?!呼...沒關系!真的沒關系!我忍!
什麼?外來使臣送來黃金萬兩珍奇異獸,只為見她這黎國傳說中的第一醜女?!娘的!有錢沒地方花啊!
什麼?舉辦選美大賽?!關我屁事!啊?讓我去給她們做陪襯?!呼,沒事沒事我還可以忍!
什麼?讓我學狗叫?MD!你們這幫食古不化的猿猴!不讓你們見識見識現代人的魅力你們還真當老娘是笨蛋啊!
哼!黎國第一美女又怎樣?老娘照樣鄙視!
切!黎國第一才女又怎樣?老娘照樣踢!
額...至於黎國第一美男...哎...啥?他就是那個傳說中的「花少?!」
《妃常卧底:卯上惡劣棄妃》文 / abbyahy
再怎麼說,自己身前也是一個美女卧底,可是,為何卻要穿越到一個身有殘疾,還面帶疤痕的王妃身上。
原以為,遇到了一個面容俊美,溫柔如水的夫君,卻不想他是一隻披著羊皮的狼。新婚夜,遭受嘲弄一番,她木蓮,當朝的軒王妃,便被華麗麗的下了堂,成了一個連名分都沒有的棄妃!
為了再度的華麗脫變,她白天是軒王府新過門的聾啞妃,受盡王爺的冷落和其他姬妾的嘲諷。晚上,她是花滿樓那個秘美麗的舞姬!薄紗遮面,風情妖嬈,宛若夜間的那一朵罌粟,沾手入毒。
她說,「這一耳光,是讓你記住我的名字!木蓮,蓮花的蓮。」
她說,「只有兩種人才能摘我面紗,死人和我的夫君。」
她說,「王爺你不過是我丟棄的殘次品。」
據說本文有點虐,虐男,不虐女型。
《天下無雙:千金要出嫁》文 / 輕柳
今生因你痴狂,此愛天下無雙!
我穿越時空而來,附身季家二小姐季盛夏。
季家不只有長像普通、盛氣凌人的季盛夏,更有美如春花、嬌艷如火的季初秋。
季盛夏不招人待見,季初秋卻人見人愛。
季府中居住著三個男人:
一個陰冷妖艷獨孤離;一個孤傲冷酷上官涼;一個邪肆如風花逐流。
他們苦苦追逐季初秋,卻視我如履。
一個說我醜八怪,一個說我妖孽,另一個說我老怪物。
招惹惡男的後果,是珠胎暗結。
身為季家千金,
容貌一般,性子不好,
還非完璧之身,
想出嫁,難道真要等下輩子?!
有一天,季府門前來了三頂花轎,
我大腹便便出來瞧熱鬧…
《鳳凰亂:不嫁妖孽王爺》文 / 清茗微漾
一場為謀皇位的權勢之爭,為奪紅顏的朝野之戰。
她為保護家人,設計賣出名畫《飛天》,此舉無意間幫助姐姐通過了二皇子的測試,卻和姐姐反目;她救人一命,得到的回報是一紙賜婚的聖旨,嫁給三皇子——世人皆知的痴兒。大婚當晚,那個世人口中的痴兒,她的夫君她說:「我要讓娘子知道,嫁給我,不後悔。」……
她用聰慧化解了烏真過使者對夫君的侮辱,引來烏真國王子的側目;她用機敏幫助姐姐穩固了王妃的地位,二皇子因此知道了其實當初通過測試的人是她;她用純真一步步化解了武狀元心中隱藏的陰郁,他重綻純凈笑顏的同時,有什麼也進了心裡……
笑容純凈無邪的三皇子陰夜辰,妖嬈邪魅的二皇子陰夜冥,溫潤如玉的雪瀾公子,霸道狂放的烏真國王子端康晟,無不被她的沉靜聰敏所折服……
太子逝世,朝堂平靜被打破,太後發出諭旨:得鳳者為後。
那隻載著命運的鳳凰徐徐飛來,天下因為這只鳳凰而亂,得鳳者為後,那麼,得後者,為帝。
當紅顏和權勢融為一體,沒有人能夠分得清,爭奪的是紅顏,還是權勢,分不清誰是誰的誰?誰為我憔悴?我為誰嫵媚?……
本文最初名:《鳳凰亂:洛水沉熏》
8、求一部古裝電影
呵呵,看了這么多答案,居然沒一個對的,按照樓主描繪,應該是個老武打片。
9、中國古裝
商代貴族上身穿交領衣,腰束紳帶,下身著裳,腹前系市(蔽膝)。西周時遺留下來的人像材料更少。從洛陽出土的玉人及銅制人形車轄來看,衣、裳、帶、市仍是貴族男裝的基本組成部分。其衣用正色,裳用間色,並特別重視裳前之市。西周銅器銘文記載周王在冊命典禮上頒賜的服裝中,常有「朱市、蔥黃」(《毛公鼎》)「市、黃」(《詢簋》)等物。市、 黃即古文獻中的、 衡,指蔽膝,衡則指包括系玉之組和玉件在內的整套佩飾。河南信陽長台關與湖北江陵紀南城戰國墓所出之俑,均在腹前系玉佩。貴族則在玉佩下襯以色彩特殊的,因而引人矚目,成為代表身份地位的一種標志。
西周的服式除寬衣長帶的特有風格以外,還吸收了北方鮮卑族(今錫伯族)以帶鉤束腰的服飾花色(在絲帶的接頭處,以金、銀、銅或鐵等金屬製成的精細的勾或扣)。
春秋 這時深衣和胡服開始推廣。深衣將過去上下不相連的衣裳連屬在一起,所以叫
春秋戰國服裝深衣。它的下擺不開衩口,而是將衣襟接長,向後擁掩,即所謂「續衽鉤邊」。深衣在戰國時相當流行,周王室及趙、中山、秦、齊等國的遺物中,均曾發現穿深衣的人物形象。楚墓出土木俑的深衣,細部結構表現得更為明確。短袖衣是楚服的一項特徵。江陵馬山 1號楚墓曾出短袖的「衣」,衣即衣,據《說文》的解釋,這是一種短衣。根據曾侯乙編鍾之鍾金人的服裝看,應即短袖之衣。
秦漢時期由於國家統一,服裝風格也趨於一致。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幅員廣大、民族眾多的封建統一國家。
秦王嬴政當上始皇帝之後,立即著手推行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如統一度量衡、刑律條令等,其中也包括衣冠服飾制度。不過,由於秦始皇當政時間太短,服飾制度僅屬初創,還不完備,只在服裝的顏色上做了統一。秦始皇深受陰陽五行學說影響,相信秦克周,應當是水克火,因為周朝是"火氣勝金,色尚赤",那麼秦勝周就是水德,顏色崇尚黑色。這樣,在秦朝,黑色為尊貴的顏色,衣飾也以黑色為時尚顏色了。
秦代鎧甲戰服我們從出土文物中可以看見。在陝西臨潼出土的陶俑所著鎧甲應是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樣式,是普通戰士的裝束,這類鎧甲有如下特點: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頸下周圍的甲片都用連甲帶連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不超過六枚。甲衣的長度,前後相等,下擺一般多為圓形。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大批陶俑的出土,為秦漢武士的服裝提供了較充分的例證。
漢代服裝
他們穿的半長衣所交掩之曲裾雖較淺, 但仍為深衣之屬, 其下身著長褲,腰系施鉤之革帶。這種裝束在西漢時仍廣泛流行,褲也逐漸向全社會普及。冠制的確立是在漢代實現的。上古時,華夏族之冠主要從屬於禮制,男子成年時皆行冠禮。漢代的冠則主要從屬於服制,是身份、官職以至官階的表徵。身份低微的人,只能戴幘而不能戴冠。冠本為加於發髻上的一個發罩,並不覆蓋整個頭頂。幘則像一頂便帽。冠和幘原來互不相關,到了王莽時,據說因為他頭禿,所以先戴幘,幘上再加冠。後來這種戴法普及開來,因而在東漢畫像石上出現的冠,也都在下面墊著幘。冠和幘不能隨便配合,文官戴的進賢冠要配屋頂狀的介幘,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則要配平頂的平上幘。進賢冠前部高聳,後部傾斜,外觀若斜俎形。冠前有「梁」,可根據梁數的多寡來區別戴冠者的身份。皇帝戴的通天冠和諸侯王戴的遠游冠也都是在進賢冠的基礎上增益華飾而成。武弁大冠又名「惠()文冠」,起初只是用(薄麻布)製作的下垂雙耳之弁,後來在弁下墊幘,進一步又在弁上塗漆,其狀遂若漆沙籠,故又名「籠冠」。甘肅武威磨嘴子62號新莽墓曾出土了紗籠冠。此外,武士也戴冠。執法的官員則戴獬豸冠。
在區別尊卑方面,進賢冠上的梁雖然起一定作用,但梁數多不過三,等級的劃分較粗略。所以漢代又用綬作為官階的標志,不同等級的官員之綬的顏色、織法、密度和長度都不相同。這時的綬是系在官印上的帶子,但它和西周時佩玉之組實一脈相通。
漢代婦女曲裾
漢代婦女一般將頭發向後梳成下垂的圓髻,名椎髻。常著深衣,女式深衣之華麗者名衣,它的曲裾不但在下身纏繞好些層,且在其斜幅上綴以三角形物及長飄帶,即文獻中所稱之與。其狀可在四川出土的漢代畫像磚上見到。
漢代著衣有七個特點:
1.穿外衣時,由於領大而且彎曲,穿衣時必需暴露中衣的領型;
2.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
3.袖寬為一尺二寸;
4.衫無袖;
5.穿皮毛服裝時裘毛朝外;
6.腰帶極為考究,所用帶鉤以金製成各種獸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形象十分生動有趣。一般長度在帶鉤從形、色和工藝上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較比西周和戰國時期,在設計和製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因此頗受男人們的喜愛,佩戴者很多;
7.男子保持佩刀習俗,但所佩之刀有形無刃,因此失去了實際價值,主要是顯示儀容。
漢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從古禮穿冕服佩綬、佩玉。皇帝、公卿、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絲繩的質地上加以區別。皇太後、太後、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謁廟服)、親蠶服、朝見服和婚禮服的形式都採用深衣制。
漢時勞動女子總是上穿短襦,下穿長裙,膝上裝飾長長垂下的腰帶。勞動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犢鼻褲,並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不分工奴、農奴、商賈、士人都一樣。
魏晉服裝服飾雖然保留了漢代的基本形式,但在風格特徵上,卻有獨到突出的地方,這與當時的藝術品和工藝品的創作思路有密切關系,其風格的同一性比較明顯。
公元六世紀波斯圖案花紋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對當時的紡織、服裝以及其他裝飾物,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這一點在敦煌壁畫上多有反映。
魏晉時期規定宮中朝服用紅色,常服用紫色。白色為平民百姓服色。這時的服式仍以襦、裙為主,裘是非正式衣服。婦女裝飾比較考究,有金環、銀約指和繞腕的跳脫等。在質地上宮中與宮外仍有很大區別。
魏晉的鎧甲最普遍的形式是兩襠鎧,長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編綴而成,有的用整塊大甲片,甲身分前後兩片,肩部及兩側用帶系束。胸前和背後有圓護。因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得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所以這樣稱呼。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 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有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
南朝服式以襦裙為主,婦女尤其以著裙為正統,不穿裙而露褲的人,被看做是沒禮貌的行為。當時女子頭上包白綸巾(是一種配有青絲帶的頭巾,傳說在三國時諸葛亮平時戴此頭巾),衣袖長而且窄並加以縷雕花紋。跳舞者穿長衫,並在身上披掛很長的帶子,頭上束紈巾。
南北朝服式還有"袍"和"衫",衫在晉時已是必著衣的一種。"裘"在此時極為珍貴,以貂裘為最。" "是少年喜愛的衣物,浮薄少年更喜愛有色之" "、"襦"、"帔"、"鶴氅",這些都是此時普及的衣裝。
唐代男子上自皇帝下至廝役,在日常生活中都穿常服,包括圓領缺袍、襆頭、革帶及長靴。缺袍即開衩的長袍。襆頭則是由鮮卑帽演變出來的,它本是一幅頭巾,系裹時兩個巾角向前抱住發髻,其餘兩個巾角在腦後結扎,多餘的部分自然垂下。襆頭的質料起初用黑色的繒或羅,所以垂下的巾角也是軟的,故稱「軟腳襆頭」。以後又在巾角中用銅、鐵絲作骨,將它撐起來,成為「硬腳襆頭」。由於硬腳的形狀及翹起的角度不同,又有「句腳」、「展腳」、「朝天」等式。唐代的革帶上起初裝有供系物用的窄皮條,故此種帶名帶。上面並固著若干方形飾牌,名。依官階之不同,分別用玉、金、犀、銀、瑜石、藍鐵等材料製作,從而使革帶也成為區別官階的標志。唐朝還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腰帶形式也深受胡服影響。在此以前,人們的腰飾是以金銀銅鐵,這時候流行系"蹀躞帶",帶上有金飾,並扣有短而小的小帶以作系物之用。這種腰帶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後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
宋代服裝大體沿襲唐制。這時的襆頭內襯木骨、外罩漆紗,宋人稱之為「襆頭帽子」,
宋代服裝
可隨意脫戴,與唐初必須臨時系裹的軟腳襆頭大不相同。這時,皇帝和高官戴的展腳襆頭,兩腳向兩側平直伸出,可達數尺。身份低的公差、僕役等,則多戴無腳襆頭。
宋代婦女也穿裙和衫,這時的衫子多為對襟,蓋在裙外。裙較窄,多施細摺,福州黃墓中除出羅裙外,還有開襠褲與合襠褲,可見宋代婦女在裙內著褲。起於五代時的纏足,至北宋晚期已逐漸流行。
宋代服裝特點
"袍"有寬袖廣身和窄袖窄身兩種類型,有官職的是錦袍,無官職的是白布袍。
"襦"、"襖"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備之服。
"短褐"是一種既短又粗的布衣,為貧苦人服。
"襕衫",是一種裳下擺接一橫襕的男人長衫。
"裳",沿襲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樣。宋時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也穿用對領鑲黑邊飾的長上衣配黃裳。居家時不束帶,待客時束帶。
"直裰"是一種比較寬大的長衣。由於下擺無衩而背部卻有中縫而稱"直裰"。
"鶴氅",寬長曳地,是一種用鶴毛與其他鳥毛合捻成絨織成的裘衣,十分貴重。
此外宋代男式衣著,還有布衫和羅衫。內用的叫汗衫,有交領和頜領形式。質料很考究,多用綢緞、紗、羅。顏色有白、青、皂(黑)、杏黃、茶褐等。襖的質料有布、綢、羅、錦、紵絲和皮。襖的用色有青、紅、棗紅、墨綠、鵝黃等幾種。貴族褲子的質地也十分講究,多以紗、羅、絹、綢、綺、綾,並有平素紋、大提花、小提花等圖案裝飾,褲色以駝黃、棕、褐為主色。
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比較尖銳,長期處於戰亂狀態,紡織業、手工業遭到很大破壞。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直到l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
"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種有里有面的較馬褂稍長的皮衣,元代蒙人稱之為"襻子答忽"。"比甲"則是便於騎射的衣裳,無領無袖,前短後長,以襻相連的便服。元代男子的公服多隨漢族習俗,常服的外面,罩一件短袖衫子,婦女也有這種習俗(稱為襦裙半臂)。
元代女服分貴族和平民兩種樣式。貴族多為蒙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貂鼠和羊皮製衣較為廣泛,式樣多為寬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寬肥,由於衣長曳地,貴夫人外出行樂時,必須有女奴牽拉。這種袍式在肩部做有一雲肩,即所謂"金綉雲肩翠玉纓",十分華美。作為禮服的袍,面料質地十分考究,採用大紅色織金、錦、蒙茸和很長的氈類織物。當時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紅、黃、綠、褐、玫紅、紫、金等為主。元代平民婦女穿漢族的襦裙,半臂也頗為通行,漢裝的樣子常在宮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現,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鄰國高麗的影響,都城的貴族後妃們也有模仿高麗女裝的習俗。明初要求衣冠恢復唐制(如左圖所示)
明初官服,其法服的式樣與唐代相近,只是將進賢冠改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明代的公服亦用襆頭和圓領袍,但這時的襆頭外塗黑漆,腳短而闊,名烏紗帽,無官職的平民不得服用。
明代的男裝,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寬大長衣,頭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頭巾。
這個時候出現了一種六瓣、八瓣布片縫合的小帽,看起來很像剖成半邊的西瓜。本來是僕役所戴的,但是因為戴起來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來。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桃紅、紫綠及一些淺淡的顏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長裙,腰上系著綢帶,裙子寬大,樣式很多,像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等。
明代還有一種特殊式樣的帔子,由於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這種帔子出現在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得此名。到宋代將它列入禮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較為普遍,它的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服用時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由於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因此越發顯得挺拔高貴。
披風是明代比較流行的一種服飾,在明末的《雲間據目抄》裡面就提到了「披風便服」,在《紅樓夢》中也反復出現披風這種衣物,值得注意的是,紅樓夢中既有披風又有斗篷,說明這二之間是存在差異的。按照《三才圖會》與《朱氏舜水談綺》中的相關描述,明代的披風其實和宋代的褙子樣式相似,披風跟斗篷則是不一樣的,披風是有袖子、直領、兩邊開叉的。《朱氏舜水談綺》言:披風為對襟直領,制衿,左右開衩。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其中霞帔、背子、比甲為對襟,左右兩側開衩。成年婦女的服飾,隨隨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變化,有各種不同形制,普通婦女服飾比較朴實,主要有襦裙、背子、襖衫雲肩及袍服等。明代背子,有寬袖背子、有窄袖背子。寬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邊作裝飾,並且領子一直通到下擺。窄袖背子,則袖口及領子都有裝飾花邊,領子花邊僅到胸部。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裝形式,與唐宋時期的襦裙沒有什麼差別,只是在年輕婦女中間,常加一條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動,有些侍女丫環也喜歡這種裝束。上襦為交領、長袖短衣。裙子的顏色,初尚淺淡,雖有紋飾,但並不明顯。至崇禎初年,裙子多為素白,即使刺綉紋樣,也僅在裙幅下邊一、二寸部位綴以一條花邊,作為壓腳。裙幅初為六幅,這是遵循古儀,即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到了明代末年,裙幅始用八幅,腰間細褶數十,行動輒如水紋。到了明末,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襇越來越密,每褶都有一種顏色,輕描淡繪,色極清雅,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此外,還有用綢緞剪成大小規則的條子,每條綉以花鳥圖紋,另在兩邊鑲以金線,稱鳳尾裙;又有一種,以整鍛折以細道,稱為百褶裙。
明、清兩代漢族女裝變化不大,仍著衫、裙,清代後期始以褲代裙。清中期以後女裝層層鑲邊,稱為「滾鑲」。清代滿族婦女著旗裝,她們不纏足,不束裙,皆穿旗袍,有時外加坎肩。乾隆以後,滿族女裝中出現高底的「花盆底」鞋。咸豐以後,又出現高大的「兩把頭」、「大拉翅」等發型,成為滿族女裝之突出的特徵。
氅衣為清代的婦女服飾,氅衣與襯衣款式大同小異。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氣的長衣。氅衣則左右開衩開至腋下,開衩的頂端必飾有雲頭,且氅衣的紋樣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紋樣品種繁多,並有各自的含義。大約在咸豐、同治期間,京城貴族婦女衣飾鑲滾花邊的道數越來越多,有「十八鑲」之稱。這種裝飾風尚,一直到民國期間仍繼續流行。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袍,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旗袍也為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
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史書記載「……鑲滾之費更甚,有所謂白旗邊,金白鬼子欄干、牡丹帶、盤金滿綉等各色,一衫一裙……鑲滾之弗加倍,衣身居十之六,鑲條居十之四,衣只有六分綾綢,新時離奇,變色以後很難拆改。又有將羊皮做襖反穿,皮上亦加鑲滾,更有排須雲肩,冬夏各衣,均可加工……」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女不纏足不著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於漢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旗裝在清代,除具有上述共同特點外,不同時期的組合特徵仍比較鮮明。
清代男裝主要是長袍和馬褂,袖端呈馬蹄形是歷代不曾見過的。長袍造型簡練,立領直身,偏大襟,前後衣身有接縫,下擺有兩開衩(古時稱「缺褲」),四開衩和無開衩幾種類型。皇室貴族為便於騎射,著四面開衩長袍,即衣前後中縫和左右兩側均有開衩的式樣,平民則著左右兩側開衩或稱「一裹圓」的不開衩長袍。在我國文學名著《紅樓夢》第九十四回「宴海棠賈母賞花妖」一節中,記述了一段內容「那日寶玉本來穿著」一裹圓的皮襖在家休息,忽聽賈母要來,便去換了一件狐腋箭袖,罩了一件玄狐腿外褂。這里說明「一裹圓」,是休閑衣服,不可登大雅之堂,所以賈母的到來,必須換掉便裝,改著正式穿戴。滿清時期長袍外面的馬褂身長不過膝,袖寬且短。衣服上的佩飾比較瑣繁,一個金銀牌上垂掛著數十件小東西,如耳挖子、鑷子、牙簽,還有一些古代兵器的小模型,如戟、槍之類,佩掛飾物在清代已經形成風尚。
男裝中以褂最為盛行,馬褂是滿清男子四種制服之一。四種制服為禮服、常服、雨服和行服,馬褂即行服。馬褂自康熙年間進入富家後,軍服也用此制。史料《陔余叢考·馬褂》記「凡扈從及出使,皆服短褂,缺襟袍及戰裾,短褂亦曰馬褂,馬上所服也」。馬褂做為外用,有單、夾、棉幾種不同做法,一般採用石青、紺色、黑色等較素的顏色,習慣上不用亮紗原料。在乾隆年間,有翻毛皮馬褂,為貴族服用,官職人員著褂在胸前背後綴有補子叫「補褂」。馬褂又名「德勝褂」。清初馬褂採用天藍色。乾隆時以玫瑰紫為佳,清末深絳(赤、大紅)最流行,民國時期流行淺灰和淺駝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