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媒體時代"的內涵是什麼?
動靜結合、深淺互補、全時在線、即時傳輸、實時終端、交互聯動。
簡介
隨著全媒體的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
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架構
1、全媒體傳播:以全媒體渠道,進行內容的多渠道、多媒體、多平台發布,實際上是對傳媒形式的重新架構,並以此進行跨界人群的更廣泛覆蓋。
2、全媒體采編:針對不同的媒體渠道特徵,進行媒體采編流程的重構,並使信息形式和結構發生本質的變化,使不同閱讀或收視習慣的受眾,都得以滿足。
3、全媒體運營:在完成媒體架構和用戶積累後,運營將是全媒體產品的終極目標,而隨著媒體形式的多樣化,新的商業機會將會出現,廣告運營的績效會得到大幅提升,而淘寶類的在線交易、攜程類的中介服務、搜房類的專業渠道,都將得以應用。
媒體的平台將向應用型轉移,資訊內容將整合成商業元素,產生收益。
2、為什麼說魏晉南北朝舞蹈在中國舞蹈發展史上成為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原始舞蹈產生與發展的軌跡
夏商奴隸制時代舞蹈的發展
兩周時期舞蹈的發展和變革
舞蹈藝術取得重大發展的漢代
各族樂舞在紛呈交流中發展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
輝煌唐舞
舞蹈藝術發展的轉折期——遼、宋、西夏、金代的舞蹈
元、明、清舞蹈藝術的傳承與變異
通過上面可以看出 :在漢朝是文化大發展時期,而舞蹈是以漢朝文化為主,而在三國後期,兩晉和南北朝時期,是一次大融合,文化大融合,胡漢融合時期,因當時社會環境而改變,尤其是北方名族,匈奴,鮮卑,烏恆,羌,等少數民族,還有西域各國,一般胡舞奔放,大膽,漢族舞蹈內斂,西域等國文化各有不同,這使得文化融合在這個時期起到了很大推進作用.最後在唐朝時期,文化實現了輝煌.而在唐朝以後,舞蹈又有所改變,但後來,舞蹈的文化極限降落,不受重視了,所以說,南北朝時期是舞蹈文化的轉折點很准確.
3、在新媒體時代,廣告策劃有哪些變化?又依然有哪些不變。
變化的是,廣告策劃的方式和平台更加的多樣化,不僅是局限在視頻,以及明星效應。還包括網紅,直播、軟文等多種形式。包括投放平台的多樣化
不變的是,依然藉助媒介工具的進行宣傳,需要專業的團隊進行策劃
4、新媒體在新時代發展帶來的挑戰
不管怎麼樣,目前這種垃圾電視劇漫天飛,而且廣告暴多的現象是絕對不會有了。 還有,絕對會有一部分群體拒絕看電視,絕對會有一部分群體看不起電視。 再有,
5、新媒體時代受眾的媒介素養提出哪些新要求
新媒體的發展、媒體格局的變革以及社會輿論的多元化發展,使政府的執政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給領導幹部的媒介素養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在新形勢下提升領導幹部媒介素養已成為加強其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途徑。本文在闡述和媒介素養含義的基礎上,解析了新媒體時代領導幹部媒介素養的內涵,歸納了領導幹部媒介素養的現狀,最後從宏觀-環境與制度、中觀-媒介素養基石、微觀-媒介素養教育培訓層面提出了提升領導幹部媒介素養的建議。
6、在新媒體時代,新聞記者和編輯人員針對行業發展能做到哪些方面的創新呢?
金融
回答
在新媒體時代,新聞記者和編輯人員針對行業發展能做到哪些方面的創新呢?
新媒體 新聞 記者 媒體
7、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之路該如何走好
前幾篇關於新媒體發展趨勢以及自媒體價值的文章收到了許多朋友們的關注和探討,我非常的欣慰,作為加入新媒體領域的一個傳統媒體人,我可能有更多感慨,從傳統媒體再到如今的新媒體時代,傳播的模式和媒體格局與形態的發展都發生了重要變化,這兩種方式都各自有著自己的特色和優勢,而隨著如今很多傳統媒體也在轉型,更加貼近互聯網,貼近年輕人,從而也緊緊抓住了新的媒體發展機遇,今天,我是想聊聊關於社會化媒體平台與公關之間的關系和變化。
從本質上來說,大多數人都會明白社交媒體已經顯著了公共關系這一門學科,也許你在公關領域已經有了非常資深的經驗和更直接、更數字化、更主觀的認知,也許你已經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的學術環境中,非常深入地了解並學習了公共關系這一門學問,或許,你也和我一樣,親身見證了人們在消費的內容和互動形式的不可思議的轉變。社會化媒體唯一的不變就是永遠都在變,所以,不管你曾經的認知或者經驗如何,或者你在公關領域中的特長如何,相信如今社會化媒體平台的發展已經改變了你在公共關系中的做法。
在社會化媒體領域有本書我一直非常喜歡,是由李·夏琳(Charlene Li)和喬希·貝諾夫(Josh Bernoff)出版的《Marketing in the Groundswell》,我最欣賞這本書的是他們如何更貼近社交媒體技術,不是談論某些特定的平台進行分析,而是從用戶的角度談論最有價值的分析和建議,這一思想的價值是屬於戰略級別的,對於我而言是很有價值和幫助,例如廣泛性是公關學科的一個方面,而我恰恰對社交媒體的廣泛性充滿興趣,接下來讓我嘗試著來找尋這些問題的答案吧。- 我怎麼才能運用好使用社交媒體?
- 我怎樣才能讓我的客戶和用戶更好的使用社交媒體呢?
- 我怎樣才能運用社交媒體來激勵人們?
- 我怎樣才能幫助更多人喜歡並熱愛使用社交媒體?
1. 與PR完全融合
社交媒體並不能取代傳媒,但社會化媒體在公共關系以及其他方面都是不可分割的,傳統媒體雖然非常重要,但如果可以與社交媒體相結合,它必然會更強大,傳統的公關和社交的結合不僅僅是一個形式方面的討論,根據唐界傳媒的統計,幾乎所有公關部門90%都負責他們公司的社會媒體。
我們的企業該如何利用這個更有價值、更直接而又更容易管控公關信息?密切學習並掌握最新的社交媒體技術,或者可以通過顧問咨詢向一些在公關和新媒體領域有著突出經驗的比如Interpublic、上海的唐界傳媒或者Cordiant了解更多有價值的經驗,當然,你也可以現在就讓你的團隊保持快速學習能力,培養善於通過數據分析和結合傳統的戰術,來更有效的傳遞你的公關信息。
2. 與我們的用戶互動完成公關信息
在我們為企業客戶進行媒體規劃的時候,一直都在強調用戶、用戶、用戶,我們所做的一切,包括產品的改進、用戶體驗的加強、建立社會化媒體渠道和新媒體公關,都是為了幫助我們吸引並讓用戶滿意,比如優酷、新浪微博,天涯社區、Facebook,博客和這些視頻或者論壇,都是或者融入了典型的社會媒體平台,它鼓勵用戶共同創建消息,顯然對於這部分由用戶自主創建的內容你是沒有能力去控制的(即使有,也是非常有限)。對於公關專業人士的關鍵就是如何更好地參與並和你的用戶共同創建完成公關信息。那麼如何做,該如何利用社會化媒體平台掌控公關信息?我建議有兩點,第一,在優質平台創建你的企業社交媒體賬號,這一點不可或缺,切不可以因為擔心信息無法掌控而迴避,第二,可以通過更高級的輿情監測工具來管控由用戶創建的社交消息,以便公關部門可以及時介入處理。
3. 保持監測
如果是一套呼叫中心,打進電話里正在排隊的人也許有超過50個人,但這個只有你知道,如果你發微博,它是公開的,甚至它有可能成為熱門並被獲得更高的展示,我相信很多公司都知道這一點,也從另外一個側面告訴我們:社交媒體的重要性越來越高,你可能再也不像十幾年前那樣,隨便發布廣告就立刻可以獲得客戶的關注以及購買。所以,唐界傳媒建議正在負責企業社會媒體營銷以及公關負責人可以通過制定協同工作機制,基於24小時監測工具來對社交媒體保持時刻分析,可以第一時間進行相應。
4. 善用社交媒體小工具進行用戶分析
社交媒體的運營,離不開敏銳的觀察和分析,尤其是對熱點的敏銳度,我們作為社交媒體的運營者,或者公關負責人,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小工具來完成用戶某些特定行為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制定社交媒體方案和公關活動。
5. 建立和意見領袖的良好合作
社交媒體信息巨大,每一秒都會產生眾多信息,而如何讓你的用戶快速記住你或者你的品牌和服務,這就必須要提到意見領袖了,新媒體時代創造了意見領袖一個新的群體,他們是用戶中的核心人物,在社交媒體平台有著主導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所以,多和意見領袖保持良好關系,因為他們的觀點和評價往往很容易影響到更多人。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互聯網越來越重要,經過唐界傳媒對社會媒體以及傳統媒體的縱向分析中,研究人員發現傳統媒體的影響力正在逐漸下降,人們已經慢慢習慣了通過更多渠道獲得新的信息,比如微博、微信等社會化媒體的代表,那麼,如果可以更好地利用這個社交媒體來管理和優化公關,必然是企業非常重要的工作內容,這篇文章我主要是希望討論社會化媒體如何影響著公關的應用和實施,也希望可以給更多社交媒體從業者或者公關人一些思路和建議。
8、可以利用哪些新媒介的方式來表達舞蹈
藝術創作類型與范圍被拓寬,在跨學科領域出現許多新型藝術形態。例如,在美術與舞蹈的交融地帶,產生了以互動表演、裝置與行為等藝術形式為代表的互動舞蹈項目;在影視與舞蹈的交叉領域,出現了專門為屏幕而存在的舞蹈實驗短片。其次,藝術創作方式被顛覆並再造,跨界協作成為主要的新媒體創作手段。在新媒體舞蹈的創新實踐中,藝術與媒體、科技,乃至生命科學的邊界被不斷地打破與重組,單一學科背景的藝術家已無法獨立完成此類藝術創作。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媒體實驗室甚至這樣宣稱:「藝術家已經沒有權力了!因為傳統藝術學院並不教科技,所以,他們不能利用科技方法來創作,這是主要問題,這也是為什麼MIT媒體實驗室能夠特立獨行的原因。重要的是,這是個科技和藝術共同攜手創作的地方。」①
而創作手段與創作技術的變革,也進一步模糊了創作者與接受者、藝術家與傳播者的傳統邊界。網路計算機技術的成熟與普遍應用,使「人人都是藝術家」變成了現實。一個沒有經過系統舞蹈訓練的藝術愛好者,可以藉助「網路編舞」等新型創意傳播平台參與到專業化的新媒體創意實驗中去。
同樣,一個沒有專業電影導演、攝制訓練基礎的年輕人,也可以通過「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方式將自己的處女作迅速擴散開來。2012年2月以來,一部叫做《唯我獨尊》(Solipsist)的10分鍾實驗短片以微博傳遞等形式在全球互聯網上迅速竄紅,並順利摘得本年度美國斯蘭丹斯電影節②評委會特別獎。這部結合舞蹈、服飾、戲劇等元素的實驗短片,以新媒體「手工」操作的方式製造出了驚人的視覺效果,並藉助網上「口口相傳」的方式實現了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諸多的同類案例告訴我們,新媒體時代特有的藝術創作和傳播機制,將使傳統的藝術生產-消費模式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如何通過有效的新媒體策展,推動藝術與科技融合,實現跨界協同創新,贏得傳播先機,已成為當今新媒體舞蹈創意實踐系統的關鍵性成功因素。③
一、走向體制化的「屏幕上的舞蹈」
自瑪雅·德琳的《一項關於為鏡頭編舞的研究》(1945年)之後,舞蹈藝術家、媒體藝術家,甚至是媒介技術工作者都在不斷進行著各種方式的舞蹈視頻創新實踐。這些適合未來新媒體展覽、播映和傳播的含有舞蹈創意元素的視頻藝術,都可以稱之為「屏幕上的舞蹈」。而在長期實踐中,「屏幕上的舞蹈」已逐步形成演出空間的「屏幕化」、表演方式的「碎片化」和語言結構的「蒙太奇化」等創意實踐特色。
首先,所謂演出空間的「屏幕化」指的是,此類藝術作品的展演空間必須從劇場舞台空間轉換為各種類型的屏幕。這就意味著,「屏幕上的舞蹈」是一個專有名詞,它原則上不包括對已有舞台舞蹈作品的二度創作,④而是特指「專門為鏡頭/屏幕而創作的舞蹈」。著名媒體舞蹈藝術學者約翰斯·布林格(Johannes Birringer)⑤曾論證說,舞蹈的演出空間已進入一個「屏幕化」時代。通過「換舞台」藝術實驗,部分先鋒舞蹈藝術家充分認識到了「鏡頭」和「屏幕」本身的創造性價值。他們發現,經過鏡頭捕捉和計算機軟體處理,舞蹈動作可以在完全不同的時空環境里被自由重組或再造,舞蹈的「時空力」元素因此而改變。
其次,「鏡頭」的選擇性功能使舞者表演元素呈現「碎片化」特徵。為適應「鏡頭前的表演」,舞蹈演員要更加註重表情和局部動作細節的表現力。同時,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使「虛擬舞者」和其它視覺元素也可以很方便地被用作「屏幕舞台」空間的特殊「演員」。例如,由戴維·欣頓導演、約蘭德·斯奈思編舞的《鳥》(2000年)就是一個沒有舞者卻充滿舞蹈動感的舞蹈作品,並因此而摘得該年度IMZ影像舞蹈節最佳屏幕編舞大獎。
再次,蒙太奇手法使「屏幕上的舞蹈」在時空表達中獲得了更大的自由。在我國,第一部比較成熟的舞蹈短片是北京舞蹈學院藝術傳播系電視舞蹈專業畢業生康健飛、顧晶輝等人的《逐夢》(2006年,時長3分27秒)。該作品在全國「迎奧運」三分鍾DV/動畫大賽中獲得二等獎。它的成功之處在於,通過「鑽木取火」和「觸摸廣告屏」等局部動作的特寫鏡頭,結合現實環境中的舞蹈表演,將主人公穿越時空來到北京共赴奧運盛會的故事「講述」得惟妙惟肖。
目前,「屏幕上的舞蹈」已成為國際上諸多專業舞蹈團體的「常規」作品類型,而不再是先鋒舞者的一種實驗工具。同時,拍攝剪輯技術及網路傳輸技術的普及,使很多舞者都可以很方便地創作出自己的舞蹈短片,並把它上傳到網路上進行展示與交流。對於他們而言,「技術沖動」完全讓位於「創意表達」,舞蹈創作的「換筆運動」已經結束。另一方面,原本以「合作夥伴」身份進入這場創新運動的媒體藝術家和技術工作人員,則開始轉向技術難度更大的新舞蹈特效設計。
二、「舞台上的屏幕」及其多元開放的創意實踐類別
在此,筆者僅以「屏幕上的舞蹈這種概括性的說法來描述各類現場的表演藝術實驗與多媒體設計實踐。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藝術家和工程師們就開始研究此類結合的多重可能性。到90年代,這類創意實踐活動在「舞台多媒體特效」和「公共空間內的交互表演」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從整體上看,這類創意實踐活動以交互技術和多媒體投影技術為基礎,追求的是「由電腦操控的聲光影像系統與人體行為的結合」。[1]17目前,「舞台上的屏幕」已演化成為回歸劇場空間的多媒體劇和進入公共空間的交互表演藝術項目等兩個類別。
(一)舞台多媒體特效設計及舞蹈多媒體劇的研發
作為一種特殊的計算機輔助性舞台藝術方式,「舞台多媒體特效」已成為當今各國表演藝術家、媒體藝術家和技術工程師都願意積極介入的一塊新領地。與電影、電視及游戲中的特效相類似,舞台上的多媒體特效也需要藉助計算機軟體製作出某些特殊聲音和視覺效果。所不同的是,投影裝置藝術在多媒體舞台藝術實踐中占據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紗幕、水幕等新型投影幕布材料的使用以及對傳統投影幕布的異型設計處理,都為多媒體舞台特效設計者提供了施展其創意才華的基本空間。而多種視覺形象在同一個時間里呈現某種結構或邏輯上的「空間蒙太奇」效果,則為舞台空間內多媒體介質交互對話提供了新的可能。在此基礎上,具有整體或稱全息藝術效果的多媒體劇開始走向成熟。
我國的舞蹈多媒體劇研發以北京舞蹈學院藝術傳播系策劃、製作的幾部中小型實驗多媒體劇為代表。其中,由美國媒體藝術家約翰·克勞福德、美國舞蹈編導里薩·諾格爾、中國舞蹈編導肖燕英等藝術家聯合導演的舞蹈多媒體劇《北京影像》(2006年)是中國第一部比較典型的多媒體劇。⑥
該劇主要採用異型投影幕布及其主體視頻內容交互作用的方法來營造「舞台特效」,並在成功營造多媒體視覺效果的同時,讓舞台上的投影和演員共同參與了「表演」。舞台左側幕布以電子聲效和抽象視覺符號的實時播放為主體內容,右側幕布以依次播放的「胡同的北京」、「CBD的北京」和「798的北京」等三個原創舞蹈短片為主體內容。右側主題舞蹈短片講述了關於現代化北京的三個視覺意象故事,左側實時播映的影音特效則在提示這三個故事所發生的時代背景。在現場表演部分,以簡約服裝和儀式化表演為特點的舞者視覺形象,則象徵著生活在國際大都市北京的現代中國人。作品中,多重時空交錯的多媒體舞台特效,不但給觀眾帶來豐富的視聽感受,而且也有效傳遞了主創者對時代背景下大都市北京的視覺印象。可以說,在多媒體劇《北京影像》中,「技術的革新」已被成功整合進了「藝術的創造」之中。
此後,北京舞蹈學院藝術傳播系還在學院沙龍舞台相繼推出了《女閱》(2009年)、《舞者》(2010年)和《逆光@青春》(2012年)等三部原創中小型舞蹈多媒體劇,分別從整合傳播、特效設計、藝術表達等角度對舞蹈多媒體劇進行了探索。盡管這些作品還不夠成熟,但從歷史縱軸來,它們也反映了創作者在借鑒國際經驗、推進本土舞蹈多媒體劇創作方面的遞進式策劃思路。可以說,從《女閱》對新媒體投影設計的局部實驗,到《舞者》對投影內容與現場表演交互的結構性設計,再到《逆光@青春》以全效多媒體設計進行整體敘事的積極努力,北京舞蹈學院藝術傳播系的這三個小成本製作,已經為中國式舞蹈多媒體劇創作提供了第一組完整的實驗樣本。
(二)公共空間里方興未艾的多媒體交互表演項目
與舞蹈多媒體劇的「學院派」背景迥異,公共空間里的多媒體交互表演項目則因對社會議題的關注而成為各國政府資助體系的寵兒。在這類項目中,策劃人及導演關注的焦點不再是單純的藝術創新或藝術表達,而是社會公眾對藝術的參與問題。這種以交互技術為基本載體的「交互表演藝術」徹底顛覆了傳統的觀演關系,觀眾成為其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以下簡稱QUT)創意產業學院資深舞蹈及創意產業教授切麗爾·斯多克博士策劃並主持實施的大型公共空間交互表演藝術項目《身在異鄉》(2008年)就是這方面的一個典型個案。項目以網路時代人的身體漂移為主體,將昆士蘭科技大學創意產業學院的主樓、廣場和周圍街道設計為主要表演區域。項目以「空間蒙太奇」為主要結構方式,通過舞者在QUT外空間的即興表演和QUT內多媒體交互表演,誘導社區民眾進入主創者實現設定的立體交互空間「觀賞」或「參與」表演。最後作品以QUT教學主樓外牆大型LED新媒體展板為「結點」,使各個空間內不同層面的交互表演節奏加快並在高潮點停止。
9、新媒體的發展歷程經過哪幾個時代?
新媒體發展時代是相對於傳統媒體發展而言的,「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在今天網路基礎上又有延伸,無線移動的問題,還有出現其他新的媒體形態,跟計算機相關的。這都可以說是新媒體。」
媒體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精英媒體、大眾媒體和個人媒體。這三個階段分別代表著傳播發展的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和信息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