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時政參考文獻

新媒體時政參考文獻

發布時間:2020-09-25 23:29:44

1、急求新媒體、傳播、手機報類的畢業論文文獻綜述。 謝謝大家~

文獻綜述是對某一方面的專題搜集大量情報資料後經綜合分析而寫成的一種學術論文, 它是科學文獻的一種。
格式與寫法
文獻綜述的格式與一般研究性論文的格式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研究性的論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結果,特別是陽性結果,而文獻綜述要求向讀者介紹與主題有關的詳細資料、動態、進展、展望以及對以上方面的評述。因此文獻綜述的格式相對多樣,但總的來說,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題、總結和參考文獻。撰寫文獻綜述時可按這四部分擬寫提綱,在根據提綱進行撰寫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說明寫作的目的,介紹有關的概念及定義以及綜述的范圍,扼要說明有關主題的現狀或爭論焦點,使讀者對全文要敘述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的輪廓。
主題部分,是綜述的主體,其寫法多樣,沒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順序綜述,也可按不同的問題進行綜述,還可按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綜述,不管用那一種格式綜述,都要將所搜集到的文獻資料歸納、整理及分析比較,闡明有關主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方向,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評述,主題部分應特別注意代表性強、具有科學性和創造性的文獻引用和評述。
總結部分,與研究性論文的小結有些類似,將全文主題進行扼要總結,對所綜述的主題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參考文獻雖然放在文末,但卻是文獻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不僅表示對被引用文獻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獻的依據,而且為讀者深入探討有關問題提供了文獻查找線索。因此,應認真對待。參考文獻的編排應條目清楚,查找方便,內容准確無誤。關於參考文獻的使用方法,錄著項目及格式與研究論文相同,不再重復。

2、試論城市電視台時政新聞欄目怎樣應對新媒體時代的競爭

目前,我國的城市電視台主要包括省會城市電視台、副省級城市電視台、計劃單列城市電視台以及地級城市電視台。可以說,這些電視台占據了全國各類電視台總數量的大多數。但是,面對央視和省級衛視等電視台在資金、技術、人才、設備和可以獲得的新聞資源等方面的巨大優勢的競爭,特別是面對科學技術不斷完善和成熟的網路、手機等新媒體的競爭,所有的城市電視台都必將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和危機。
這壓力和危機表現最明顯的是城市電視台的時政新聞欄目。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隨著競爭日益激烈,很多城市台時政新聞欄目的收視率不斷下滑,帶來直接的結果就是引導影響社會輿論的能力降低和宣傳教育普通受眾的作用弱化。隨之而來便是惡性循環,收視率下滑導致內容同質化;同質化又導致收視率下降,廣告收入銳減;廣告收入銳減又導致大量人才流失;而人才流失又導致城市電視台欄目創新能力缺乏枯竭;最終導致收視率不斷下滑無法提升。
面對如此危急境地,城市電視台時政新聞欄目該怎樣擺脫困境、應對新媒體的競爭呢?這里,筆者想先讓大家明白新媒體的競爭力體現在什麼地方,然後再論述城市電視台時政新聞如何應對的具體方法措施。新媒體主要指互聯網和手機等為代表的「第四媒體」、「第五媒體」,互聯網和手機不僅僅可以實現電視媒體的所有功能,而且還具有電視媒體所不具備的一些特性,例如交互性、傳播的及時性、非線性傳播和傳播空間的無限性。這些獨特的競爭優勢極大分流了電視媒體的受眾人數和收視時間,也極大擠佔了電視媒體尤其是城市電視台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筆者可以通過一組數據來說明新媒體對地方城市電視台時政新聞欄目的沖擊是多麼迅猛。中國互聯網網路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發布的《第31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調查報告》披露,截至2012年12月底,全中國網民人數規模達5.6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2.1%,手機網民數量有4.2億,微博用戶規模為3.09億,網路視頻用戶規模超過3.72億。單就數量來看,全國互聯網和手機網民已經遠遠超過日常電視受眾;而就層次來看,全國網民具有學歷高、收入中等偏高以及年齡相當年輕化等顯著的特點,而擁有者類特點的廣大受眾群體恰好是城市電視台最主要的和極力爭取的中高端受眾群體。
因而,在目前這樣一種全新的媒介生態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殘酷競爭便會日益激烈。其中,城市電視台時政新聞欄目如果不順應形勢,積極應對新媒體的沖擊,則會逐漸勢微,最終可能喪失輿論話語引導權。這絕不是什麼危言聳聽,更不是什麼臆想杜撰,而是筆者經過客觀分析後得出的結論。如果說,從前的傳統電視時政新聞依靠的是干澀生硬式宣教進行新聞采編報道。那麼,現在這種新聞報道方式就顯出它的缺陷和不足了。畢竟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和科技水平提高,網路和手機逐漸步入千家萬戶;隨著電視受眾接受教育程度提升和眼界思路開拓,對於時政新聞的理解和喜好趨向深度和廣度的多元化。簡單地概括出就是現在的電視受眾已經不再滿足時政新聞簡單說教宣傳,而是要求平民化的敘述和全方位、多角度的交流溝通。
自然這些是新媒體的優勢和特點,城市電視台時政新聞欄目只有揚長避短去融合才能重新贏得和掌握輿論引導權,才能更好地發揮時政新聞主流地位的作用。其實,早在2004年,美國傳播學家丹·吉摩爾在自己撰寫的《草根媒體》中提出:新媒體時代里,新聞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界限已經變得模糊,傳統意義上的受眾現在越來越多地成為新聞的參與者。對於這樣即使新聞消費者又是新聞生產者的新興龐大群體,城市電視台必須把他們當作參與節目製作傳播的一份子,而不可以依舊當作被動的節目接受方。
我們每家城市電視檯面對新媒體競爭既不必表現很惶恐畏懼,也不必表現很無關緊要。那麼,到底該如何做才算是正確應對競爭呢?筆者認為,任何一種媒體自從它產生以來,就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機遇挑戰壓力。只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轉移壓力才能在目前多元化媒體時代真正立足。首先,城市電視台時政新聞欄目務必要端正思想態度,理解「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這樣新聞工作才能真正獲得最可靠最牢固的電視受眾支持和力量源泉。筆者所在的寧波廣電集團下屬新聞綜合頻道面對網路手機分流年輕電視受眾的困境,時政新聞欄目《寧波新聞》開始讓新聞回歸本位,貼近生活。尤其是黨的十八大後,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過程中,《寧波新聞》大篇幅建設市縣級一般性的領導會議活動報道,根據新聞價值、社會效果,大篇幅增加百姓關注和鮮活話題的新聞,表達方式更加註重生活味和口語化。例如:2013年6月初,寧波舉辦「兩會一壇」重要活動,其中各級領導出席活動項目有60多個,《寧波新聞》根據新聞傳播價值,果斷舍棄了領導多數無關緊要的視察、會見、參觀報道,僅僅保留開幕式上領導出席的新聞,其餘重點放在「兩會一壇」中的寧波元素挖掘和展現,推出了「記者探訪兩會展館」、「今年活動更加專業化」生動形象的系列報道。《家門口看看進口貨》從普通市民角度,反映進口商品對自身的影響;《浙洽會搭台邀請「洋和尚」》從國際化視角,反映參會客商變化,折射寧波市場的拓展,這些報道總數達六十餘篇,因為注重寧波地氣銜接,所以深受市民的關注。
其次,城市電視台時政欄目一定要樹立主流媒體的問題意識,這體現出合格媒體的天職和社會責任感。因為只有樹立問題意識,才能更好地進行輿論監督,所以主流媒體客觀理性的新聞報道和對新聞事實真相的深度探索使得媒體自身的公信力大打提高,也使得在和新媒體新聞競爭中發揮優勢,揚長避短。例如:目前,全國各地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已經成為社會輿論的中心和焦點。那麼,寧波廣電集團新聞綜合頻道經過大量走訪畢業生了解就業實際情況後,從6月份開始,《寧波新聞》推出「大學生畢業季」連續報道三篇,以學校引導、學生就業觀轉變、藍領學校遇冷應該理性擇校三個方面,既不迴避就業形勢嚴峻的現狀,也不一味放大大學生就業難的心態,而是選擇合適的切入點,從不同畢業生心理、就業策略、成功經驗等角度引導合適的擇業觀、價值觀,迎接就業挑戰。緊隨聯系報道,《寧波新聞》又推出紀實報道《大學生賣菜記》和《80後農場主黃凱》,通過真人真事現身說法,給處於畢業季的大學生們以更多的啟示和信心。
第三,城市電視台時政新聞欄目一定要善於利用自身主流媒體的地位,積極傳遞客觀聲音,凝聚主流民意,引導社會輿論,做好新媒體時代的過濾器和緩釋器。具體來說,城市電視台時政新聞可以多採制一些鮮活新聞、少一些應景報道;多吸取一些百姓話題,少一些官樣文章;多使用一些朴實表達,少一些空泛之談。只有這樣,主流媒體才能與新媒體競爭中,重新取得優勢,提升自身公信力。例如:《寧波新聞》圍繞社會關注度高的熱點事件和重點問題,加強策劃引導,以新聞事件為切點,推出系列多主題的報道。記者利用明察暗訪的手段調查了市區各家銀行對冒用別人身份證開戶的情況,播發稿件《拿他人身份證可到銀行開戶嗎?》,揭露了銀行存在違規甚至違法的行為,同時也對廣大群眾進行了警示。此外,《寧波新聞》第一時間對新美心的食物中毒、電梯安全、後禽流感時期衛生安全、赴台自由行開通等熱門事件,也都進行詳盡合理深入報道,既說明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及結果,又引導普通受眾正確面對真相、合理訴求。
第四,城市電視台時政新聞欄目必須注重新聞節目合理有效的編排,以此來和新媒體輕松自由互動的新聞節目樣式抗衡,吸引更多年輕人的目光和關注。節目編排其實是一項需要很高技術含量的工作,費時費力,可是如果編排不出新、不出彩,也就無法吸引受眾,導致自己辛苦採制的新聞只能事孤芳自賞。在節目編排上,《寧波新聞》進行了一些變化嘗試和革新。例如:根據黨中央提出的「八項規定」和群眾路線,整檔欄目更加關注民生,更加貼近群眾的距離,優先把社會民生主題的所有新聞編排頭版頭條播出。同時,圍繞一個主題策劃編排一組或幾組的專欄或板塊,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滾動報道播出。今年六月,其中一期《寧波新聞》推出「三思三創」專欄,不光報道三思三創督辦、視察、會議等活動,還結合安全月、平安建設等專項工作,重點編排各地「三改一拆」活動進程、海曙馬路菜市場整治、赴台個人游簽證受理、江北庄橋高鐵站「整容」等新聞,全面客觀深入展示三思三創「惠民惠利」的舉措,節目一經播出就得到百姓擁護和好評。
誠然,作為城市電視時政新聞欄目的代表之一寧波新聞綜合頻道《寧波新聞》面對新媒體咄咄逼人的競爭態勢,已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和努力,那就是最大限度發揮優勢,揚長避短。不過,面對新媒體強勢競爭,《寧波新聞》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值得在今後的日常工作中改進提高。那是什麼不足呢?我們知道在新媒體生態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融合已是必然趨勢,電視向網路媒體借力,網路平台對傳統電視而言,其互動率和反饋率會大大提高。《寧波新聞》這檔欄目缺乏必要的深謀遠慮,對於如何實質性與新媒體合作,僅僅停留在零敲碎打上,這是第一點不足;缺乏必需的溝通交流,沒有利用BBS論壇、QQ群、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與新媒體有效互動,這是第二點不足;缺乏有效的技術保障,無法將自身採制的優勢內容傳送到網路、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設備,可能會失去相對的高學歷年輕觀眾,這是第三點不足;缺乏全面的品牌意識,沒有藉助網路傳播的人際傳播特性,拓展欄目網路品牌傳播空間,構建完善的網路傳播體系,這是第四點不足。
總而言之,包括《寧波新聞》在內的城市電視台時政新聞欄目只有發揮自身主流媒體的內容優勢,並與網路手機等新媒體迅速靈活互動性強的傳播特性結合,才能拓展生產空間,贏得兩者最終競爭的勝利。

3、新聞學畢業論文(關於新聞背景及其作用)參考文獻

推動我國傳媒產業化是歷史的必然

我國社會節目製作公司的生態環境研究

試析我國省級衛星頻道的特色化經營

頻道專業化帶給城市台的機遇與困惑

試析城市電視台的發展空間

辯證看待「收視率」

《哈利·波特》營銷案例專項研究

女性雜志營銷策略研究

網路媒體的社會責任和經濟利益的關系

論廣告的輿論引導

廣告創意的道德規范

論名人廣告效應

媒介:打開公共空間——論當前中國大眾傳媒的公共性

加入WTO之後的中國傳媒改革

誰之自由?何種權利?——對新聞自由合法性的思考

對媒介集團化發展的思考

女性主義與大眾傳媒

國際傳播條件下的「媒介帝國主義」及文化殖民問題

廣告傳播告知性和藝術性關系初探

省級衛視頻道新聞節目的現狀及發展對策

西方媒介集團的演變與發展趨勢

國外著名媒介人物研究(可選某個或某類人物就其傳播觀、傳播活動等進行影響研究)

廣播電視廣告、經營活動及產業化研究

在集團化、數字化、高科技背景下廣播電視的發展趨勢研究

當代中國大眾媒介與社會發展

廣告對大眾文化傳播的影響

傳媒現代化研究

農民工問題報道中媒體的社會倫理角色定位

論弱勢群體的媒體話語權

公共關系學專題研究

媒介公共關系研究

視覺文化傳播中的全球化與本土化

新媒體與視覺文化傳播

視覺文化與傳播的個案研究:透過某一類作品或某一作品,透過某一群創作者或某一創作者的深入剖析,以凸現視覺文化和視覺文化傳播的新走向。

電視欄目的可持續發展研究

電視廣告的創意與表達

廣告投放中的媒體組合

傳媒產業的內涵及其特點研究

傳媒核心競爭力研究

媒體品牌價值的建構

媒體生產經營的特點研究

受眾注意力與傳媒影響力關系的研究

中國分類廣告探析

廣告文本中的意象

多品牌營銷戰略初探

中西方電視廣告中的文化差異

當代大學生消費觀念研究

儒家文化下的中國廣告

福建廣告公司的生態環境

電視廣告對兒童的影響

我國房地產開發企業虛假廣告行為及其規制

模糊語言在廣告中的運用

廣告代言人使用的溝通策略研究

消費心理與廣告表現手法研究

城市戶外廣告創新研究

廣告在整合行銷中的作用

DM廣告發展研究

兒童廣告創意研究

廣告媒體發展的新趨勢

影視廣告的發展趨勢

數碼影像時代新聞攝影的挑戰與對策
當前新聞攝影記者工作狀況調查與研究
新聞攝影記者職業特點研究
新聞攝影的內容與形式研究
當代政治新聞報道的弊端及對策
當代經濟新聞報道的弊端及對策
當代體育新聞報道的弊端及對策
當代文化新聞報道的弊端及對策
當代娛樂新聞報道的弊端及對策
當代教育新聞報道的弊端及對策
試析報紙發行量的信息不對稱性
淺論報紙發行定價與發行量的辨證關系
對《環球時報》經營模式的一些思考
地市級黨報的廣告經營初探
試論電視新聞的傳播符號
網路新聞傳播中的圖片
論新聞傳播者的現代意識
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發展探析
我國數字電視發展的盈利模式探析
我國動畫產業發展思路探析
中國媒介購買公司發展歷程探究
電視公益廣告的創意分析
「民生新聞"的價值取向分析
直接引語在新聞寫作中的作用分析
細節對導語寫作的重要性探析
我國黨報生存策略分析
梁啟超新聞思想對當今傳媒的啟示
中外訃聞報道的對比分析
從"超級女聲"看我國電視娛樂節目的定位
從"制播分離"看電視媒體的經營策略
我國廣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梁啟超(或其他名報人)辦報思想研究

網路新聞目前發展中的瓶頸及對策

試論時評的發展脈絡及趨勢

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改革研究

中國電腦游戲產業運營前景探析

博客現象研究

中國網路知識產權現象及前景分析

網路新聞編輯與報紙編輯比較分析

網路作品版權保護問題研究

中國網路電視的現狀及前景分析

網路流媒體技術發展研究

報紙媒體受眾心理研究

電視媒體受眾心理研究

網路媒體受眾心理研究

媒體受眾心理的比較研究

針對受眾的不同性別,年齡,職業等個人特徵的傳播效果研究

論我國農村文化市場的構建與培育

對新聞娛樂化的辯證批判

專業頻道細分化與反細分化的競爭對策研究

論我國傳媒集團的產業與發展對策

新聞娛樂化現象探析

論方言電視節目的興起

報紙經濟報道的可讀性研究

科技報道中存在的非科學現象研究

《南方都市報》時評版研究

論網路傳播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新時期典型報道發展研究

國內報紙新聞報道中的女性歧視問題研究

黨報營銷的問題與對策

專業期刊營銷的問題與對策

電視欄目營銷的問題與對策

"超級女聲"營銷得失論

試析經濟新聞的"物化"與"人化"

談新聞采寫中的人本理念

試析解讀新聞中的"解"

論工作通訊的"研究性"趨勢

新聞發現與綜合新聞

工作報道與時政新聞

電視新聞評論的媒介特徵與體裁特徵

試析生活服務類報紙的"看點"與品位

談文學期刊的時尚趨勢

論後發都市報競爭戰略

傳媒發展與媒介經營管理人才

大眾化報刊的定價策略分析

頻道品牌戰略與電視發展

網上消費群體和購買行為分析

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優勢互補與整合

論采訪的技巧

評析新聞娛樂化現象

新聞標題中的語言藝術

新時期新聞評論的文風

本專業選題要求緊靠新聞學專業課程體系,選擇本專業或者相關專業進行論文書寫。以下選題供參考,希望大家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進行選題與寫作,特別強調的是本科選題不要太大。

001 記者社會責任論
002 評「用事實說話」
003 當前經濟報道得與失
004 論報刊的市場化
005 談報紙的批評報道
006 試論新聞的真實性
007 論新聞的指導性
008 試論報紙的服務功能
009 輿論引導之我見
010 試論報刊的輿論監督
011 新聞傳播效果論
012 馬恩新聞思想研究
013 毛澤東新聞思想研究
014 劉少奇新聞思想研究
015 近代新聞思想研究
016 晚報與日報比較談
017 論當前我國新聞記者的素質
018 中外新聞思想之比較
019 論新聞客觀性
020 新聞傳播技術和新聞報道
021 《都市快報》之我見
022 無產階級黨報的優良傳統
023 邵飄萍研究
024 韜奮研究
025 范長江研究
026 舊中國的百科全書??《申報》研究
027 浙江新聞史研究
028 建國以來新聞史專題研究
029 中國古代新聞傳播活動研究
030 邸報、京報、小報的研究
031 近代外報研究
032 維新報刊研究
033 近代新聞業務研究
034 五四「四大副刊」研究
035 五四時期新聞業務研究
036 《申報》、《新聞報》、《大公報》研究
037 魯迅、鄒韜奮、范長江、斯諾現象研究
038 中共各個時期新聞事業研究
039 國民黨各個時期新聞政策研究
040 略論資產階級新聞自由的深遠意義
041 大眾化報紙研究
042 十九世紀廉價報紙成功的原因
043 美國著名報人和報紙研究
044 客觀報道、新新聞主義和精確新聞學評析
045 西方著名新聞媒介研究
046 略論西方報刊自由主義理論
047 簡評社會責任理論
048 《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的走向
049 西方報紙商業化(或壟斷化)之我見
050 試析魯珀特.默多克的經營特點
051 競爭中的美聯社(或路透社)
052 報紙與網路
053 新聞記者的調查研究
054 新聞采訪與一般調查研究異同論
055 記者的新聞敏感
056 試論記者的觀察
057 記者的道德修養
058 記者的知識結構
059 采訪心理學研究
060 試論記者工作的任務
061 采訪技術初探
062 略談采訪如何深化
063 記者的資料積累
064 名記者采寫經驗探討
065 略論新聞導語
066 新聞背景初探
067 新聞結構探討
068 新聞是用事實說話的藝術
069 略論人物通訊
070 工作通訊寫作與創新
071 淺談通訊中的情節和細節
072 試論人物通訊中的情節與細節
073 試論新聞特寫
074 調查報告的特點和寫作研究
075 信息與新聞寫作
076 試論新聞語言
077 略論通訊的特徵及表現手法
078 新聞報告方式演進分析
079 科技新聞與人文關懷
080 通訊寫作新樣式初探
081 批評性事件淺議
082 試論「倒金字塔」結構在當今新聞寫作中重要作用及改進思路
083 重視自身規律,把握社會對信息需求的豐富性??對短新聞報道方式改革的一點思考
084 試探闡釋性報道中動態信息的契機作用和強化方式
085 發揮欄目優勢,「短、精、快」寫述評新思路初探之一
086 專業知識、思辯能力、人情味??試論體育新聞的深度報道
087 科技報道主體的受眾意識對傳播效果的重要影響
088 對新聞背景的哲學思考及背景材料運用方式初探
089 試論訪談式報道之「觀點與材料結合」的獨特性
090 不同專業報道之背景材料運用原則比較談
091 復合型人才、專業化文筆??對首屆「范長江新聞獎」獲得者重要成功點之理解
092 專欄記者的哲學修養和政治品位??由李普曼想到「政治家辦報」
093 穆青「時代典型采寫思路」給今日記者的思考和啟示
094 訪談式專題報道發展前景及隱憂
095 試論評論的選題
096 評論寫作的情理與文采
097 談小言論的特點與寫作
098 報紙短評初探
099 報刊署名評論特色小論
100 試論評論語言的形象化
101 評論寫作論證的技法
102 略論雜文的形象性
103 王韜政論的特色
104 梁啟超的「時務體」風格芻議
105 試論新聞評論的歷史沿革
106 廣播電視評論專題研究
107 新聞編輯的功能
108 近幾年報紙版面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109 新聞編輯與受眾心理
110 集納專欄研究
111 試論編輯技巧
112 新聞標題製作的原則與藝術
113 編輯與作者關系研究
114 新形勢下新聞編輯素質的嬗變
115 網路傳播對新聞編輯的影響
116 編輯策劃研究
117 編輯與受眾關系研究
118 略論廣播新聞的優勢和弱點
119 試論廣播新聞的語言
120 采編播合一是廣播新聞改革的趨勢
121 電視新聞如何揚長避短發揮優勢
122 電視新聞的深度報道初探
123 試談電視節目主持人和主持人節目
124 電視新聞的聲畫合一與解說詞寫作
125 廣播電視輿論作用初探
126 廣播電視新聞現狀與趨勢
127 電視對社會文化與心理的影響
128 分析談話節目的語言特點
129 電視隱性采訪的是與非
130 電視評論節目的特點
131 論「焦點訪談」的權利與權力
132 廣播電視受眾觀念變化之我見
133 網路傳播對傳統媒介的影響
134 電視該如何加強節目的互動性
135 電視談話節目的人際性問題
136 形象性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作用
137 電視評論節目的主客觀兼容性問題
138 廣播電視新聞導語寫作特點研究
139 愛德華.默羅與現場直播
140 BBC的體制改革對公共廣播電視的意義
141 CNN對我們的啟迪
142 廣告學原理研究
143 廣告傳播研究
144 廣告運動研究
145 廣告策劃與創意
146 廣告心理學研究
147 廣告文案寫作
148 廣播電視廣告製作
149 廣告管理與廣告法規
150 消費行為學研究
151 市場營銷與廣告
152 廣告效果調查與測定
153 公共關系學專題研究
154 名牌戰略研究
155 電視廣告語言研究
156 中國廣告市場法要素關系現狀分析研究
157 21中國廣告發展趨勢研究
158 老年消費市場研究
159 廣告管理與廣告法制建設
160 公共汽車上的平面廣告研究
161 廣告中商品文化的傳承研究
162 從「不買的消費者」一說看廣告產品的定位
163 廣告內容的編排與人們的認知規則
164 閾下廣告的原理與應用
165 消費者的決策研究
166 廣告人的情感體驗與廣告作品的情感訴求
167 廣告效果測量方法之我見
168 自我意識與人際交往
169 群體壓力與采訪報道之方法
170 從眾心理與逆向思維
171 媒介公共關系研究
172 媒介受眾調查研究
173 公益廣告研究
174 媒介全員公共關系
175 新聞媒介形象的傳達
176 媒介形象的確立與塑造
177 報業經濟發展現狀研究
178 廣播電視業經濟現狀研究
179 傳媒集團化研究
180 傳媒組織管理研究
181 人力資源配置研究
182 傳媒領導人類型研究
183 我國媒體經營特色研究
184 西方傳媒集團發展歷史研究
185 中西媒體經營理念研究
186 媒體的壟斷與競爭
187 發行研究
188 媒體整合營銷戰略研究
189 傳媒現代化研究
190 中國傳媒大擴版、改版機制分析
191 產業化研究
192 媒介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激勵機制
193 媒介定位與細分市場

新聞學(本科)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參考選題

1、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如何堅持新聞的黨性原則
2、 如何從根本上保證新聞真實
3、 試論新聞敏感與新聞工作責任感的關系
4、 漫談記者修養的現實意義
5、 采訪對象訪前心理分析
6、 深入采訪中如何抓特點
7、 淺談新聞導語寫作
8、 重視新聞背景的交待
9、 消息中的現場描寫
10、典型報導--輿論的風向標
11、短新聞是信息時代的主角
12、穆青人物通訊特色研究
13、淺談工作通訊的指導性
14、新聞標題特色研究
15、現場短新聞的現場感
16、新聞評論的社會作用
17、無產階級新聞評論的特點
18、短評的特點和寫作
19、淺說中國廣播事業的發展及影響
20、國際廣播和國際電視對當今全球的影響
21、著名女記者節目主持人法拉奇成功奧秘探析
22、編輯思想與報紙版面
23、編輯的自身建設和修養
24、談談稿件修改的基本功
25、版面的語言與受眾心理
26、地方企業報的發展趨勢
27、論突發性新聞照片的社會價值
28、攝影記者的業務素質
29、新聞照片的社會功能
30、四個媒介的廣告特性比較研究
31、廣播電視受眾的視聽心理分析
32、電視記者的創作思維
33、談廣播節目設置
34、關於廣播語言特色的探討
35、廣播節目編排藝術
36、論廣播(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的素質
呵呵希望對你有幫助!
z銨h駭gp£ぇぃqoěЫm榨jsp£ぇぃ

4、急求一篇關於網路新聞評論的文獻綜述

(3)網路媒體對於傳統媒體的相對劣勢

盡管網上信息極大地豐富,但絕大多數的信息的第一來源仍是傳統媒體。大量的社會信息,尤其是重大的新聞信息掌握在傳統媒體手裡,他們是主要的新聞原材料生產者和提供者。另一方面,對於網路媒體來說,組建自己的新聞採集隊伍,不僅存在著政策方面的障礙,更重要的是難以在短時間內培養出一支訓練有素的網路記者隊伍。另外,傳統新聞規律、新聞實踐、新聞經驗、大眾的認知度等等,都是網路新聞評論與傳統媒體評論相比所欠缺的。
4.2 網路新聞評論的引導

新聞評論一個主要的功能就是引導輿論。網路新聞評論引導輿論最大的優勢在於,它把以往傳媒的發言權和審判權部分移交到人民手中,改變了以往傳媒言論一統天下的局面,形成了輿論監督社會、公眾監督輿論的良性循環,從而促進了輿論監督權力的社會化、公開化、民主化。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一樣,在新聞宣傳中,都要堅持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我黨的新聞宣傳工作,堅持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切實貫徹新聞宣傳的「三貼近」原則。在引導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幾種。

(1)強化網路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

網路媒體的「議程設置」,就是根據大眾傳播的議題設置理論,有意識地設計論壇的話題和主題來引導輿論。而且,網路新聞評論與議題設置之間也是具有互動性的,網民的觀點可以被網路媒體收集、編輯、發布,從而對設置的議題產生更深的影響,進一步引導輿論。

(2)利用網路媒體言論引導輿論

鄒韜奮說過:「言論固然可以發生輿論的力量,但卻不是一切言論都可以發生輿論的力量。只有根據正確的事實和公正判斷的言論,才可能發生輿論的力量。」[4]由此可見,要引導輿論,必須用正確的、具有指導性的言論。網路論壇是網路言論的重要聚集地,因此,網路媒體應積極開設網路論壇,擴大論壇影響。論壇也要為網民提供正確的言論方向,對網民的意見,正確的要予以鼓勵和支持,不正確的要積極引導和糾正。

(3)提供新聞報道引導輿論

用新聞報道來引導輿論,就是在言論欄目或者論壇中提供新的新聞事實,以引導輿論。網路媒體在選擇新的新聞報道時,要巧妙的過濾、選擇新聞事件,使其形成有利於自己一方的輿論傾向,也可以藉助權威專家的觀點,使輿論向自己一方傾斜。當出現不利於自己的輿論傾向時,應該及時加入一些其他的言論,以緩解不利局面,然後再積極進行方法和方式上的調整。

4.3 網路新聞評論的管理

對於網路新聞評論,如果不加規范地任由其紊亂無序的發展下去,會嚴重影響到社會的輿論環境,對國家、社會的安定和團結是極為不利的,因此,要對網路新聞評論進行嚴格有效的管理。

(1)專門管理機構的組織管理

目前我國對互聯網的管理,涉及到了多個國家部委,如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信息產業部、文化部等幾部委之間的協作和配合。國務院還在1997年成立了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協調、解決互聯網的重大問題,制定具體的管理辦法等。

從行政學的角度來說,對某個問題介入的職能部門越多,管理起來就越復雜,還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管理的漏洞和混亂,出現職能執行上的重疊或者空白。因此就需要組織一個專門機構將所有這些管理職能組織起來統一管理。

(2)建立規范的互聯網法規和制度

國家從2000年起,就相繼出台了多部互聯網管理法規,如《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等,對提供網路信息服務進行了一系列的限制和規范。但是,單靠這樣一項行政性的規定、這樣一個部門,仍然顯得過於單薄。網路言論的管理涉及技術、內容等多方面的問題,需要一個權威部門牽頭,組織各相關部門聯合制定出一個更加系統的規范,並最終形成相關立法。

(3)網民的自我管理

在網路新聞評論尤其是網路論壇中,廣大網民才是真正的主角,沒有網民的積極參與,網路論壇將不稱其為論壇,整個論壇的風氣和氛圍也是來自網民整體素質的高低。網民進行自我管理,就是網民的自我約束以及在網上討論、發表意見時的方法、方式和尺度。論壇版主可以邀請論壇中人氣旺、有水平、有管理能力的網民參與論壇的管理,這樣也可以造就網民中的「意見領袖」。這種做法既可以活躍論壇,又可以提高網民參與的積極性,同時也有利於論壇的管理。

5 總結

隨著互聯網技術以及網路媒體的迅猛發展,我國網路新聞評論的發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但從總體上看,仍處在起步階段。進一步提高網路新聞評論的水平,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新聞網站是黨和國家的重要輿論工具,網路新聞評論是黨的宣傳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參與國際輿論競爭的重要力量。網路新聞評論要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就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要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才會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 梅爾文·德弗勒.大眾傳播緒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0:106.
[2] 金夢玉.網路新聞務實[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248.
[3] 張隆棟.大眾傳播學總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178.
[4] 穆欣.韜奮新聞工作文集[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5.

5、怎麼寫時政小論文啊?

1.月9日,朝鮮宣布成功進行了核試驗,在國際社會引起巨大震動。中國政府發表聲明,譴責朝鮮無視國際社會的普遍反對悍然實施核試驗的行為,明確表示了「堅決反對」的鮮明立場。美、日、韓、俄、澳等國也紛紛譴責朝鮮的行為。聯合國安理會展開緊急磋商,並於14日通過第1718號決議,宣布對朝鮮實施包括武器和戰略物資禁運、凍結金融資產、奢侈品禁運等多項內容的嚴厲制裁。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國還宣布了各自進行的對朝制裁措施
面對國際社會的強烈反應,朝鮮政府於17日發表聲明,稱核試驗是「主權國家自主的、合法的權利」,是保衛國家安全的「積極的防禦措施」。聲明稱安理會決議是根據美國的腳本擬定的對朝「宣戰布告」,朝方「強烈譴責和堅決拒絕接受」該決議。不僅如此,來自美日韓等國的信息顯示,朝鮮正在准備進行第二次或更多次核試驗。
目前,美國國務卿正在對日韓中俄等國展開訪問,中心議題是討論如何落實安理會決議並為緩解當前急劇升高的朝核危機尋找解決方案。中國政府一直主張應盡快恢復六方會談,通過外交渠道解決問題。美國政府也已表示准備無條件重返六方會談。朝鮮政府在進行核試驗的同時,也表示有意通過外交談判解決核危機。今後朝鮮政府能否在重返六方會談上作出積極回應將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誠然,由於過去舉行的多輪六方會談事實上未能達到阻止朝鮮發展核武器的目的,導致國際社會對六方會談的前景出現信心危機。但是,即使在目前形勢下,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仍堅信必須通過和平方式和外交手段解決朝核危機。從這個意義上講,六方會談雖然並非完美有效的方式,但仍是在目前形勢下外交解決朝核危機的惟一為各國接受的現實方式。
因此,只要與會六國能夠在總結以往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重建對會談的信心,進一步改善、充實並強化六方會談的機制,就能夠在外交解決朝核危機的道路上取得新的進展。為此,美朝應該顯示靈活,為重啟六方會談作出更多努力。
2.看待農民工返鄉潮
最近一段時間,令人關注的是農民工返鄉的新聞。
據安徽媒體11月30日的消息,該省已有40萬農民工提前返鄉,占外出務工農民工總數的3.6%。這是繼勞務輸出大省江西之後,又一個能具體報出返鄉農民工確切數字的省份。此前,江西省的相關報告稱,該省共有30萬農民工返鄉。
面對金融危機的沖擊,有關企業倒閉、農民工返鄉的傳言不絕於耳,但是,很多傳言中的數字很快又遭到質疑。這提醒我們,應對金融危機,最基礎、最迫切的工作是掌握准確的、動態的信息,以備決策部門提出相應對策。當然,農民工分散而流動性較強,信息搜集有相當難度,稍有滯後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地方政府應該密切關注相關動態。江西、安徽兩省能及時掌握較確切的信息,實屬難能可貴。
提及「農民工返鄉」,許多報道多呈緊張情緒。然而,值得分析的是,大批農民工提前返鄉,雖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事,但具體情況卻需分別對待。
從產業布局來看。勞動力的就業狀況向來就是產業狀況的風向標。改革開放30年,大批農村勞動力向東南沿海轉移,是因為珠三角、長三角外向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興起。而現在,在人民幣升值、匯率變動、金融危機等因素的作用下,勞動密集型產業受到擠壓,一些企業關停並轉在所難免。在這樣的前提下,歇業的農民工返回家鄉,不失為一種選擇。可以說,這一次勞動力的返鄉休養,或許就是為下一次產業的升級積蓄能量,當然前提是相關地方和部門能積極引導,及早制定培訓計劃。
從農民工的實際情況看。據分析,提前返鄉的農民工有幾種情況:一是認為當前在城裡呆著收入不高,與城市生活相比,回鄉生活的成本可能更低,無奈只好回家等待機會。二是國家一系列政策對農村的傾斜,讓他們感覺在家鄉也可能存在發展的機會。從實際看,這兩種情況也不無道理。農民工從農村向沿海轉移,是基於一個前提:城市有足夠的就業空間。如果這個就業的空間縮小或是投入產出比不合算了,農民工自然有權作出去留的決定。
勞動力的使用隨產業的波動而波動,這是一個淺顯的道理。只是這樣一個波動來得太突然,我們一時還不能適應。在經歷了長時間、大規模農民工由西向東的轉移,不久前才遇上「用工荒」,當這一難題尚未解決之時,我們又猝不及防地要面對大量農民工下崗返鄉潮。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雖然看似深不可測並難以駕馭,其實仍有跡可循。返鄉潮的提前出現,不但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經濟轉向的訊號,更是一個需要直接面對並解決的現實經濟現象——事實上,我們早就該關注並採取相應的措施了,現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契機
大批農民工返鄉,讓我們得以再次思考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富餘勞動力如何使用,並進行新的探索。各地各部門已經開始行動了。江西、安徽、湖北等地引導農民工到省內企業工作,並進行培訓;教育部也發出通知,讓職業學校培訓返鄉農民工。這些應對的措施都是積極的。如果行之有效,不失為轉「危」為「機」的新契機。

6、雜志屬於哪種參考文獻類型 用什麼字母表示

雜志屬於期刊。用J字母表示。

雜志根據一定的編輯方針,將眾多作者的作品匯集成冊出版,定期出版的,又稱期刊。雜志的形成來源於罷工、罷課或戰爭中的宣傳小冊子。

學術期刊按主管單位的不同,可以分為省級、國家級、科技核心期刊(統計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CSSCI、CSCD、雙核心期刊等。

(6)新媒體時政參考文獻擴展資料

中國最早的雜志為德國漢學家郭實臘1833年7月在廣州創辦的《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發行時間延續5年多,版式採用中國傳統書本樣式,刊期使用清代皇帝年號紀年。

在最初,雜志和報紙的形式差不多,極易混淆。後來,報紙逐漸趨向於刊載有時間性的新聞,雜志則專刊小說、游記和娛樂性文章,在內容的區別上越來越明顯,在形式上,報紙的版面越來越大,為三到五英尺,對折,而雜志則經裝訂,加封面,成了書的形式。此後,雜志和報紙在人們的觀念中才具體地分開。

馬克思在《新萊茵報·政治經濟評論》出版啟事中指出,與報紙相比,雜志的優點是「它能夠更廣泛地研究各種事件,只談最主要的問題。雜志可以詳細地科學地研究作為整個政治運動的基礎的經濟關系」。

由VIVA無線新媒體製作的《2013年度中國數字雜志閱讀報告》2月25日在京公布。

《報告》指出,通過以手機為主的無線智能終端閱讀雜志的中國用戶已經超過1.5億人,隨著網路環境的改善,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直接在線閱讀而不是下載閱讀,娛樂、時尚、新聞、數碼是用戶首選的閱讀內容,用戶在手機上看雜志越來越投入,閱讀每本雜志的平均時間從2012年的63秒增長到230秒。

雜志發展到當前早已融入到現代人的生活中,而人們也不只限於通過報刊亭等實體店去購買。在當當網、淘寶網、雜志鋪等網站上,就可以訂購一期或者是一年的雜志,省去了中間購買的不必要環節。雜志按時郵寄到訂閱者手裡,省時省力,而且還有很多額外優惠,這些優勢決定了雜志訂閱走向電商是一種趨勢。

與新媒體時政參考文獻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