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媒體融合?
其概念包括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概念是指將不同的媒介形態「融合」在一起,會隨之產生「質變」,形成一種新的媒介形態。
廣義的媒介融合則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關要素的結合,匯聚甚至融合,不僅包括媒介形態的融合,還包括媒介功能,傳播手段,所有權,組織結構等要素的融合。 也就是說媒體融合是信息傳輸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業模式。
媒體融合是信息時代背景下一種媒介發展的理念,是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基礎上媒體的有機整合。具體地說,媒體融合是信息傳輸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業模式,是把傳統媒體與互聯網新興媒體有效結合起來,資源共享,集中處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產品,然後通過不同的平台加以傳播。
媒體融合內容永遠是決定生存與發展的核心,在互聯網時代,生產的內容在變,生產的方式在變,傳播的路徑也在變,但生產優質內容的要求和方向始終不變。因此,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必須始終堅持「內容為王」,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
媒體融合是用互聯網思維辦媒體、抓融合、促發展,是媒體華麗轉身、涅槃重生的關鍵所在。媒體融合的難點是,傳統媒體產業能不能適應互聯網時代,或者能不能完成顛覆性變革,最難的是人的轉變、人的融合。傳統媒體從紙質向移動互聯網的大轉移,帶有強烈的「自毀+重生」的特徵。
(1)媒體融合黃楚新擴展資料;
「媒介融合」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教授浦爾在他的著作《自由的技術》中提出;「一個稱為形態融合的過程正在使各種媒介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這既包括點對點的傳播媒介,如通信 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媒介組織進一步走向聯合,「媒介融合」已經成為一個無處不在的現象。
在中國,媒介融合最早的嘗試是電子報刊與電子雜志。中國內地出現的第一份數字報紙首次出現在2006年,由北大方正集團與浙江日報集團共同推出。在互聯網蓬勃發展的趨勢下,媒介融合的第一步是以所有媒體手段,在多平台上構建全方位的報道體系的全媒體化。
2008年,全媒體化開始嶄露頭角,北京奧運會期間,中國廣播網實現了中央電台所有奧運報道廣播信號同步網上直播,創新了圖文並茂、音視頻同步多點互動直播報道新模式,嘗試廣播頻率、門戶網站、有線數字廣播電視、手機廣播電視、平面媒體五大終端的融合。
2、如何發揮全媒體中心的作用,推進融合發展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如何融合發展從六個方面融合:
做強傳統媒體,樹立主流權威,積極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把握時代走向,借鑒先進經驗,進一步更新、深化媒介融合理念。
完善技術手段,拓展新技術新應用,為媒體融合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行業隊伍綜合素質,打牢融合發展根基。
增強政策支撐,拓寬資金渠道,助推新媒體良性發展。
加強有效監管,做好輿情防控,規范新媒體傳播行為。
分別介紹:
(一)做強傳統媒體,樹立主流權威,積極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雖然新媒體發展迅猛,但從宣傳的實際情況看,傳統媒體不可能被新媒體取代。在媒介融合的浪潮中,傳統媒體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形成品牌優勢,以達到引領帶動新媒體發展,促使傳統媒體影響力輻射新媒體的目的。
一是變革觀念,強化互聯網思維,學會運用網路技術手段改造傳統媒體,不斷適應新媒體平等交流、互動傳播的特點,樹立用戶觀念,改變過去媒體單向傳播、用戶被動接受的方式,更加註重用戶體驗。
二是傳統媒體要適應全媒體時代用戶參與熱情高漲的輿情特點,深入掌握重大新聞事件的各種輿論傾向,拓寬視角,擴大自身輿論引導的影響力,做大做強自身品牌,保持良好形象,從而提高新媒體在用戶心中的權威性和可信度。
(二)把握時代走向,借鑒先進經驗,進一步更新、深化媒介融合理念
加快觀念轉變,深化媒介融合理念,主動作為,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的關鍵一環。
首先,宣傳部門要以積極主動、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待新媒體。加強對新媒體的正確引導不僅是一項重大的研究課題,也是一項緊迫而重要的政治任務,各級宣傳部門應該高度重視,要通過教育培訓引導幹部科學認識和正確對待新媒體,促使幹部通過親身體驗了解互聯網運行機制,創新工作方式,加強網路輿論引導,凝聚社會共識,不斷提高運用新媒體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傳統媒體要轉換思維,促使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各級報紙、電台和電視台要善於學習和借鑒主流媒體融合發展的經驗,從本地實際出發,制定長期規劃,逐步實現媒介深度融合的發展目標。傳統媒體要善於分析和運用互聯網模式,不斷提升新媒體的影響力,通過融合發展創品牌、出精品、促發展。
第一,各級新聞媒體要加快網站建設,整合媒體資源,彌補傳統媒體內容不易保存、檢索不便等缺點,不斷推動媒介內容向網路延伸。
第二,加強內容建設。一是堅持內容為王,發揮專業采編優勢和信息資源優勢,以權威報道滿足用戶信息需求,以更好地發揮輿論引導作用;二是適應新媒體傳播特點,多生產精準短小、鮮活快捷、吸引力強的信息,在傳播中搶佔先機;三是塑造融合新聞,在「全」「深」「廣」上狠下工夫,以傳統媒體的內容為核心,通過跨媒體聯動推助優勢互補,通過專題策劃利用多媒體手段呈現新聞事件的事、理、情,促使主題血肉豐滿,更富感染力和滲透力。
第三,立足大數據運用,創新采編流程。各級新聞媒體應致力於建立統一指揮調度、高效整合採編資源、融合運用多媒體技術、適應多介質新聞生產的新型多功能一體化采編平台,實現新聞一次採集、新聞產品多種生成。加快建立松原市媒體數據中心,形成立足本市、輻射縣區的基礎性海量信息資源池,集數據存儲、整合、備份為一體,實現數據共享。
第四,要重視在服務和互動上出特色。優化信息服務,強化用戶理念,注重分析用戶特點,准確把握用戶個性化需求,以用戶為中心明確網站定位,將政策宣傳與用戶需求有機結合,提高傳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強化新媒體的「快」和「准」,在即時視頻播報上求實效。與時俱進,把握媒體發展脈搏,積極主動建立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賬號,有條件時打造24小時不間斷的信息發布平台,不斷擴大新媒體影響力。
第五,凸顯個性促發展,打造新媒體品牌效應。各級媒體要在網頁設計、圖文製作、內容安排等方面做足「特色」文章,彰顯媒體氣質,增強競爭力。
最後,增強用戶參與互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進一步加大各級新聞網站宣傳力度,通過開展網上投票和有獎問答等形式,引導用戶積極參與互動、發表評論,不斷提高網站活躍度。只有既滿足用戶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又提高用戶的參與和貢獻,才能促使網站贏得良好口碑,從而聚集人氣,不斷提高廣大用戶對本地網站的關注度。
(三)完善技術手段,拓展新技術新應用,為媒體融合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需要以互聯網思維為導向,以先進技術為支撐,不斷加大技術投入。一是積極利用新技術,充分發揮4G等新一代網路的技術優勢,提高信息傳輸效率,發展網路視聽服務,將優質內容推送到互聯網電視、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多屏幕多終端,推動社交平台與新聞傳播平台對接,廣泛吸引用戶,不斷提升影響力;二是不斷探索新應用,發展移動客戶端、手機網站和手機報等應用,借力微博、微信等傳播平台,建設公共賬號,搶占輿論高地,進一步擴大覆蓋面;三是加強信息傳播技術應用研發,順應互聯網傳播移動化、社交化和互動化趨勢,努力實現媒體融合發展的最佳效果。
(四)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行業隊伍綜合素質,打牢發展根基
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深度融合,需要一批復合型人才。一是要加強對現有人才的培養,通過業務培訓和參觀學習,提高編采人員綜合素質,盡快建立一支集采、編、攝、播於一體,並且能夠熟練掌握和運用現代傳播科技手段的多媒體記者隊伍;二是要大力引進適應新媒體環境的管理人才、技術人才、經營人才,適當提高技術人員的工資待遇,為新媒體的發展儲備人才力量;三是重構新聞采編生產流程,升級采編系統,建立統一指揮調度的多媒體采編平台,加大新興媒體內容生產、技術研發、資本運作和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引進力度,優化人才結構、統一調配使用;四是建立健全績效考核體系,提升業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責任感,探索媒體融合條件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有效途徑。
(五)增強政策支撐,拓寬資金渠道,助推新媒體良性發展
利用好新技術,推進新媒體產業化發展,不僅需要廣大運營商和主流媒體發揮好主體作用,也需要各有關部門主動跟進、積極參與,以實際行動支持新媒體的健康發展。市政府及各有關部門要適時出台支持媒體融合發展的配套政策,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培育地方網站,促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互促進、融合發展。
要不斷拓寬新媒體發展的資金渠道,提高新聞采編人員和技術人員待遇,完善技術設備,吸引人才主動投身新媒體建設。一是加大政府資金扶持,為新媒體平穩有序發展提供充足保障;二是新媒體要通過提高點擊率吸引廣告商,加大新媒體廣告的投放比例。要改變以往集中轟炸式的廣告宣傳與投放模式,轉而建立在實證數據採集分析基礎上的精準投放。與傳統的廣告更注重內容、創意、覆蓋面相比,新媒體廣告更看重效果、渠道、目標用戶到達率。通過廣告贊助等形式籌集資金,是當前維持新媒體運營的主要渠道。
(六)加強有效監管,做好輿情防控,規范新媒體傳播行為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要始終堅持黨管媒體原則,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方針,把正確導向貫穿到融合發展的各個環節。要完善媒體管理制度,出台相關政策法規,認真研究新媒體管理的科學方法,嚴格規范傳播行為,加快實現管理方式上的創新。一是加大網路監管支持力度。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互聯網管理納入各部門年度考核指標,將網路知識作為公務員培訓的必修內容。同時,以政府購買的形式,提高薪酬待遇,吸引專業人才參與互聯網管理,擴大網評員隊伍,營造積極向上的網路環境。二是改進網路輿情監測系統。通過公開監看、數據分析、技術偵察等多種手段和方法分析研判,及時掌握網路狀態,獲取網路情報信息。
3、如何實現媒體融合
行業發展的必然
在通信行業中的傳統的技術設備還是佔有大量的份額。而以IP軟交換為核心的新產品在行業通信中並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這些設備。而企業需要一種強有力的「融合式」的整合解決方案,幫助企業整合多種多樣的信息化資源,使這些系統資源能夠真正融為一體,真正幫助企業提升運營管理能力、降低企業管理運作成本、幫助企業和部門解決或改善各種各樣的愈加復雜的狀況。基於IP網路的多媒體調度技術,已成為行業通信市場的新一代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必然選擇。
符合「兩化融合」的要求
符合「兩化融合」的要求,已經成為工業通信市場高速發展的重要源動力,並為中國工業行業通信市場帶來了高達30-40%的年度增長率。
國家一些重要行業,包括鋼鐵、物流、礦產、鐵路、港口、高速公路、公安等,由於基礎通信設施面臨更新換代,因此,也都具有較為強烈的需求。
新的通信設備,部分替代老的通信設施,並與剩餘的舊有技術的通信設施共同進行使用。如何做好相應的融合對接工作,就成了響應國家兩化需求,提升行業信息化能力的重要工作之一。
信息孤島的障礙需要化解
當生產型企業遇到緊急狀況需要調集各方人員解決問題時,當應急現場人員想用對講機呼叫會議室領導時,採用衛星通信設備的人員想呼叫對講機或是固定電話人員時,他們經常都會遇到無法互聯互通的困惑。
緊急情況下,當大家手忙腳亂的轉換設備或是調設備火線馳援時,解決事件的良機恐已錯過。不同制式的通信設備之間無法實現迅速的通話,這就造成了信息孤島。
如何克服通信的信息孤島問題?這就需要通信企業具備真正能夠滿足各種需求,包括緊急需求的通信技術和方案。
跨地域和跨部門問題
應急事件發生時,必定是需要出動各方部門來共同解。在不考慮誰來擔任總體指揮的情況下,這么多的部門,都需要各司其職,但有需要接受統一指揮,互相之間又需要共同協作。
而不同部門各自擁有自己的對講頻段,彼此之間無法實現信息共享。這就需要一個整體的通信平台以及相應的專業設備,來為這些部門之間的互聯互通提供保障。
另外應急事件多種多樣,有時候會涉及到國家形象甚至是國家安全等,因此,相關的安全部門或是軍隊系統會出現在統一指揮體系中。那麼相應公安部門和這些安全保密部門,如何能夠確保在解決應急事件的前提下,依然能夠保證不發生信息泄密問題,以免危及到國家形象或是國家安全?因此,這就需要統一的通信平台,不僅能夠實現統一指揮協調與共享,還能夠分出層級,在方案上就實現對於保密信息的保護。
軟硬體、自動化、IT與通信系統融合問題
在行業企業的應用中,將會應用到生產運營軟體、ERP軟體、自動報警軟體,與通信系統相結合之後,將會產生更為強大的作用和效果。並且,有些行業如煤炭、以及一些生產型企業,將會採用一些自動化設備,進行數據採集或是傳動感測等,相應的信息也需要和生產運營軟體或是通信設備融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完整的系統,使之「三體合一」,產生強大的合理作用。多媒體融合通信平台,由於是採用IP架構的設備,因此,可以與各種傳統設備或是數字設備、網路設備、軟體系統、網路系統進行對接,幫助企業實現以上功能。
行業管理能力和運營效率提升的迫切需求
礦井下的安全、鐵路提速以及高鐵的盛行對指揮調度要求快速響、機場調度…行業應用的特殊應用就要求如何能通過一個統一的平台和設備,使他們融合起來,實現互聯互通,從而提升管理能力和提升運營效率。
基於以上的發展趨勢,捷思銳提出的「行業融合通信」解決方案,能夠滿足現代行業和企業的當前需求和潛在需求,幫助企業實現強大的全面融合信息化管理。
4、目前我國主流媒體融合發展有幾種主要方式?
目前,在國內,媒體融合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報紙與網路的融合。這種融合由來
已久,1997年人民日報、新華社先後推出自己的網站人民網、新華網,北京日報,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等十幾家傳統媒體也緊隨其後進行了頗具規模的跨媒體合作,推出了千龍新聞網……今天,國內大大小小的報紙幾乎都有各自的網站、各自的電子版。在北京奧運會的報道中,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旗下的各
平面媒體,與奧一網、南方網,南方報
業網、南都網等多個網站優勢互補,對奧運賽況進行滾動式播報,讓讀者切身體驗奧運脈搏,充分體現出報網整合互
動的優勢。
電視與網路的融合。2002年4月4日,新華網同北京電視台《熒屏連著我和
萬
方數據你》欄目進行跨媒體合作。使網路和電視媒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合作的內容
涉及《熒屏連著我和你》最新節目的內容實錄、往期回顧以及訪談話題和觀眾的徵集、編導手記,媒體評論、嘉賓手記等諸多內容。新華網也在Ⅸ熒屏連著我和你》節目的拍攝現場開通BBS,直接傾聽網友的聲音,讓網友在第一時間同嘉賓進行對話。
據統計,新浪網已與中央電視台,鳳凰衛視等幾十家有影響的電視台開展了合作。
報紙與報紙的合作——報業聯盟。
2001年,西北五省區的主流都市報組建了一個互動聯盟,成員包括三秦都市報、蘭州晨報、新消息報、西海都市報、新疆都市報五家報紙。聯盟成員在新聞宣傳、廣告經營,報紙發行等方面進行了合作。從2001年我國出現第一家報業聯盟開始,報業聯盟經歷了從邊緣到主流、從小范圍到大面積、從鬆散到緊密的演變過程,逐步成為媒體主動選擇的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經營策略和發展趨勢。如今,國內有幾十家報紙媒體聯盟,包括:全國主流媒體教育聯盟、中國汽車媒體大聯盟.珠三角報業廣告聯盟,浙江省地市級強勢媒體廣告聯盟、東北副省級城市黨報集團聯盟,齊魯報業聯盟等。
報紙和電視融合。2006年1月22日,大連日報社主辦的北方體育報聯合大連
數字電視教育頻道、大連沿海傳媒有限
公司創辦北方體育報電視版,標志著我國第一家專業報紙電視版項目啟動。。廣州El報讀報時間。登陸廣州市的地鐵站台、站廳和車廂的電視屏幕.節目依靠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強大的信息資源,主要為。地鐵族」播報與其生活、工作息息相關的置業、職場、保健等訊息
和極富地方人文色彩的人物、風情等專題。
全媒體化——媒體全方位.立體化
融合。全媒體化,是指一種業務運作的整體模式與策略,即運用所有媒體手段和平台來構建大的報道體系。很多報業集團都建立了全媒體數字化平台.煙台日報傳媒集團創建的。全媒體數字采編發布系統」比較具有代表性,在這一全媒體數字平台中,集團記者採集的同一個內容包含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等素材,進入全媒體資料庫。利用待編稿庫,不同媒體,部門可以很方便地一起完成選題策劃,人員本屬於不同部門,但在統一選題中要統一行動,分工協作,如包括多媒體采訪和資料准備工作等。成都傳媒集團以成都商報社為核心,組建了多媒體集群,並設立了媒體融合工作室,統一調配采訪、報道力量。使報刊.廣播電視和網路等媒體資源初步實現了共享。
5、媒體融合怎麼做
行業發展的必然
在通信行業中的傳統的技術設備還是佔有大量的份額。而以IP軟交換為核心的新產品在行業通信中並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這些設備。而企業需要一種強有力的「融合式」的整合解決方案,幫助企業整合多種多樣的信息化資源,使這些系統資源能夠真正融為一體,真正幫助企業提升運營管理能力、降低企業管理運作成本、幫助企業和部門解決或改善各種各樣的愈加復雜的狀況。基於IP網路的多媒體調度技術,已成為行業通信市場的新一代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必然選擇。
符合「兩化融合」的要求
符合「兩化融合」的要求,已經成為工業通信市場高速發展的重要源動力,並為中國工業行業通信市場帶來了高達30-40%的年度增長率。
國家一些重要行業,包括鋼鐵、物流、礦產、鐵路、港口、高速公路、公安等,由於基礎通信設施面臨更新換代,因此,也都具有較為強烈的需求。
新的通信設備,部分替代老的通信設施,並與剩餘的舊有技術的通信設施共同進行使用。如何做好相應的融合對接工作,就成了響應國家兩化需求,提升行業信息化能力的重要工作之一。
信息孤島的障礙需要化解
當生產型企業遇到緊急狀況需要調集各方人員解決問題時,當應急現場人員想用對講機呼叫會議室領導時,採用衛星通信設備的人員想呼叫對講機或是固定電話人員時,他們經常都會遇到無法互聯互通的困惑。
緊急情況下,當大家手忙腳亂的轉換設備或是調設備火線馳援時,解決事件的良機恐已錯過。不同制式的通信設備之間無法實現迅速的通話,這就造成了信息孤島。
如何克服通信的信息孤島問題?這就需要通信企業具備真正能夠滿足各種需求,包括緊急需求的通信技術和方案。
跨地域和跨部門問題
應急事件發生時,必定是需要出動各方部門來共同解。在不考慮誰來擔任總體指揮的情況下,這么多的部門,都需要各司其職,但有需要接受統一指揮,互相之間又需要共同協作。
而不同部門各自擁有自己的對講頻段,彼此之間無法實現信息共享。這就需要一個整體的通信平台以及相應的專業設備,來為這些部門之間的互聯互通提供保障。
另外應急事件多種多樣,有時候會涉及到國家形象甚至是國家安全等,因此,相關的安全部門或是軍隊系統會出現在統一指揮體系中。那麼相應公安部門和這些安全保密部門,如何能夠確保在解決應急事件的前提下,依然能夠保證不發生信息泄密問題,以免危及到國家形象或是國家安全?因此,這就需要統一的通信平台,不僅能夠實現統一指揮協調與共享,還能夠分出層級,在方案上就實現對於保密信息的保護。
軟硬體、自動化、IT與通信系統融合問題
在行業企業的應用中,將會應用到生產運營軟體、ERP軟體、自動報警軟體,與通信系統相結合之後,將會產生更為強大的作用和效果。並且,有些行業如煤炭、以及一些生產型企業,將會採用一些自動化設備,進行數據採集或是傳動感測等,相應的信息也需要和生產運營軟體或是通信設備融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完整的系統,使之「三體合一」,產生強大的合理作用。多媒體融合通信平台,由於是採用IP架構的設備,因此,可以與各種傳統設備或是數字設備、網路設備、軟體系統、網路系統進行對接,幫助企業實現以上功能。
行業管理能力和運營效率提升的迫切需求
礦井下的安全、鐵路提速以及高鐵的盛行對指揮調度要求快速響、機場調度…行業應用的特殊應用就要求如何能通過一個統一的平台和設備,使他們融合起來,實現互聯互通,從而提升管理能力和提升運營效率。
基於以上的發展趨勢,捷思銳提出的「行業融合通信」解決方案,能夠滿足現代行業和企業的當前需求和潛在需求,幫助企業實現強大的全面融合信息化管理。
6、媒體融合該怎麼做
「媒體融合copy」是國際傳媒大整合之下的新作業模式,簡單地說,就是把報紙、電視台、電台和互聯網站的采編作業有效結合起來,資源共享,集中處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產品,然後通過不同的平台傳播給受眾。另外,需注重這方面人才的培育。
7、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如何融合發展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如何融合發展從六個方面融合:
做強傳統媒體,樹立主流權威,積極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把握時代走向,借鑒先進經驗,進一步更新、深化媒介融合理念。
完善技術手段,拓展新技術新應用,為媒體融合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行業隊伍綜合素質,打牢融合發展根基。
增強政策支撐,拓寬資金渠道,助推新媒體良性發展。
加強有效監管,做好輿情防控,規范新媒體傳播行為。
分別介紹:
(一)做強傳統媒體,樹立主流權威,積極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雖然新媒體發展迅猛,但從宣傳的實際情況看,傳統媒體不可能被新媒體取代。在媒介融合的浪潮中,傳統媒體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形成品牌優勢,以達到引領帶動新媒體發展,促使傳統媒體影響力輻射新媒體的目的。
一是變革觀念,強化互聯網思維,學會運用網路技術手段改造傳統媒體,不斷適應新媒體平等交流、互動傳播的特點,樹立用戶觀念,改變過去媒體單向傳播、用戶被動接受的方式,更加註重用戶體驗。
二是傳統媒體要適應全媒體時代用戶參與熱情高漲的輿情特點,深入掌握重大新聞事件的各種輿論傾向,拓寬視角,擴大自身輿論引導的影響力,做大做強自身品牌,保持良好形象,從而提高新媒體在用戶心中的權威性和可信度。
(二)把握時代走向,借鑒先進經驗,進一步更新、深化媒介融合理念
加快觀念轉變,深化媒介融合理念,主動作為,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的關鍵一環。
首先,宣傳部門要以積極主動、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待新媒體。加強對新媒體的正確引導不僅是一項重大的研究課題,也是一項緊迫而重要的政治任務,各級宣傳部門應該高度重視,要通過教育培訓引導幹部科學認識和正確對待新媒體,促使幹部通過親身體驗了解互聯網運行機制,創新工作方式,加強網路輿論引導,凝聚社會共識,不斷提高運用新媒體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傳統媒體要轉換思維,促使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各級報紙、電台和電視台要善於學習和借鑒主流媒體融合發展的經驗,從本地實際出發,制定長期規劃,逐步實現媒介深度融合的發展目標。傳統媒體要善於分析和運用互聯網模式,不斷提升新媒體的影響力,通過融合發展創品牌、出精品、促發展。
第一,各級新聞媒體要加快網站建設,整合媒體資源,彌補傳統媒體內容不易保存、檢索不便等缺點,不斷推動媒介內容向網路延伸。
第二,加強內容建設。一是堅持內容為王,發揮專業采編優勢和信息資源優勢,以權威報道滿足用戶信息需求,以更好地發揮輿論引導作用;二是適應新媒體傳播特點,多生產精準短小、鮮活快捷、吸引力強的信息,在傳播中搶佔先機;三是塑造融合新聞,在「全」「深」「廣」上狠下工夫,以傳統媒體的內容為核心,通過跨媒體聯動推助優勢互補,通過專題策劃利用多媒體手段呈現新聞事件的事、理、情,促使主題血肉豐滿,更富感染力和滲透力。
第三,立足大數據運用,創新采編流程。各級新聞媒體應致力於建立統一指揮調度、高效整合採編資源、融合運用多媒體技術、適應多介質新聞生產的新型多功能一體化采編平台,實現新聞一次採集、新聞產品多種生成。加快建立松原市媒體數據中心,形成立足本市、輻射縣區的基礎性海量信息資源池,集數據存儲、整合、備份為一體,實現數據共享。
第四,要重視在服務和互動上出特色。優化信息服務,強化用戶理念,注重分析用戶特點,准確把握用戶個性化需求,以用戶為中心明確網站定位,將政策宣傳與用戶需求有機結合,提高傳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強化新媒體的「快」和「准」,在即時視頻播報上求實效。與時俱進,把握媒體發展脈搏,積極主動建立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賬號,有條件時打造24小時不間斷的信息發布平台,不斷擴大新媒體影響力。
第五,凸顯個性促發展,打造新媒體品牌效應。各級媒體要在網頁設計、圖文製作、內容安排等方面做足「特色」文章,彰顯媒體氣質,增強競爭力。
最後,增強用戶參與互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進一步加大各級新聞網站宣傳力度,通過開展網上投票和有獎問答等形式,引導用戶積極參與互動、發表評論,不斷提高網站活躍度。只有既滿足用戶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又提高用戶的參與和貢獻,才能促使網站贏得良好口碑,從而聚集人氣,不斷提高廣大用戶對本地網站的關注度。
(三)完善技術手段,拓展新技術新應用,為媒體融合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需要以互聯網思維為導向,以先進技術為支撐,不斷加大技術投入。一是積極利用新技術,充分發揮4G等新一代網路的技術優勢,提高信息傳輸效率,發展網路視聽服務,將優質內容推送到互聯網電視、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多屏幕多終端,推動社交平台與新聞傳播平台對接,廣泛吸引用戶,不斷提升影響力;二是不斷探索新應用,發展移動客戶端、手機網站和手機報等應用,借力微博、微信等傳播平台,建設公共賬號,搶占輿論高地,進一步擴大覆蓋面;三是加強信息傳播技術應用研發,順應互聯網傳播移動化、社交化和互動化趨勢,努力實現媒體融合發展的最佳效果。
(四)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行業隊伍綜合素質,打牢發展根基
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深度融合,需要一批復合型人才。一是要加強對現有人才的培養,通過業務培訓和參觀學習,提高編采人員綜合素質,盡快建立一支集采、編、攝、播於一體,並且能夠熟練掌握和運用現代傳播科技手段的多媒體記者隊伍;二是要大力引進適應新媒體環境的管理人才、技術人才、經營人才,適當提高技術人員的工資待遇,為新媒體的發展儲備人才力量;三是重構新聞采編生產流程,升級采編系統,建立統一指揮調度的多媒體采編平台,加大新興媒體內容生產、技術研發、資本運作和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引進力度,優化人才結構、統一調配使用;四是建立健全績效考核體系,提升業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責任感,探索媒體融合條件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有效途徑。
(五)增強政策支撐,拓寬資金渠道,助推新媒體良性發展
利用好新技術,推進新媒體產業化發展,不僅需要廣大運營商和主流媒體發揮好主體作用,也需要各有關部門主動跟進、積極參與,以實際行動支持新媒體的健康發展。市政府及各有關部門要適時出台支持媒體融合發展的配套政策,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培育地方網站,促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互促進、融合發展。
要不斷拓寬新媒體發展的資金渠道,提高新聞采編人員和技術人員待遇,完善技術設備,吸引人才主動投身新媒體建設。一是加大政府資金扶持,為新媒體平穩有序發展提供充足保障;二是新媒體要通過提高點擊率吸引廣告商,加大新媒體廣告的投放比例。要改變以往集中轟炸式的廣告宣傳與投放模式,轉而建立在實證數據採集分析基礎上的精準投放。與傳統的廣告更注重內容、創意、覆蓋面相比,新媒體廣告更看重效果、渠道、目標用戶到達率。通過廣告贊助等形式籌集資金,是當前維持新媒體運營的主要渠道。
(六)加強有效監管,做好輿情防控,規范新媒體傳播行為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要始終堅持黨管媒體原則,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方針,把正確導向貫穿到融合發展的各個環節。要完善媒體管理制度,出台相關政策法規,認真研究新媒體管理的科學方法,嚴格規范傳播行為,加快實現管理方式上的創新。一是加大網路監管支持力度。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互聯網管理納入各部門年度考核指標,將網路知識作為公務員培訓的必修內容。同時,以政府購買的形式,提高薪酬待遇,吸引專業人才參與互聯網管理,擴大網評員隊伍,營造積極向上的網路環境。二是改進網路輿情監測系統。通過公開監看、數據分析、技術偵察等多種手段和方法分析研判,及時掌握網路狀態,獲取網路情報信息。
8、如何做一名媒體融合新型記者
面對媒體融合的大趨勢,學會「一魚多吃」無疑是全媒體記者的努力方向.全媒體記者應是一個多功能的記者,需要有多種采訪技能.進行采訪時,記者不可能只簡單地拿筆去記,至少要會使用錄音筆等設備.如果不再單獨派攝影記者跟隨,文字記者還要現場拍照.為適應網路傳播,記者還應學會製作DV、動畫等.掌握了這些采訪技能,就初步實現了向全媒體記者身份的轉變.
全媒體記者必須是深度記者.記者不僅僅是時代的記錄者,還要對時代進行分析,對社會進行解讀.雖然記者不需要成為哲學家、科學家、政治家、企業家、未來學家和公關專家,但的確需要從中汲取養料來武裝自己.一是要多學一些哲學、邏輯學、數學以及經濟學,因為這些才是新聞工作者競爭力的關鍵所在,而不僅僅是遣詞造句.二是要培育政治家意識,如果不懂「政治家辦報」,很快就會被淘汰出局.要牢記媒體的第一守則便是肩負社會責任.三是要提升企業家意識,那種只知埋頭編稿寫稿的編輯記者,那種不懂市場、不問廣告和發行的編輯記者,已經落伍了.四是應該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尚未發生的東西.那種只知道「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卻不能預知未來將發生什麼的編輯記者是不合格的.
全媒體記者要學會在全媒體新聞生產中「用腦」、「用眼」和「用手」.用腦,即全媒體記者要有新聞聚合的頭腦,適合各媒體的特點,發揮不同載體的不同組合產生的效應.用眼,即做全媒體記者要充分利用網路、手機等互動傳播的「新聞眼」,挖掘受眾的新聞資源,善於與受眾互動.用手,即全媒體記者要會文章、能拍攝、擅互動,熟練進行電腦、手機製作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