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前輿論環境下我軍開展輿論戰面臨的挑戰主要有哪些
互聯網時代,傳統主流媒體主導輿論的格局被打破,傳統媒體、政府部門等多個主體在建設網路空間中的主流輿論陣地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時也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
一、社會轉型打破傳統利益格局,成為輿論引導復雜化的現實基礎
1、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導致利益沖突頻發、價值觀多元,凝聚社會共識難度加大。
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呈現出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等特點。社會經濟結構、所有制及其利益分配製度、生產和生活方式、文化形態、價值觀念等都在相應發生或明或暗的全新變化。分化的利益格局和多元的利益群體導致利益沖突頻發,社會矛盾凸顯,民眾普遍存在的被剝奪感和不平衡的社會心態使得社會矛盾一觸即發。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和心理心態使得主流價值觀的建構與社會共識的凝聚困難重重。
2、社會轉型過程中官員權力異化使官民沖突時有發生,政府公信力下降。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推進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權力異化的現象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老百姓對此種現象深惡痛絕,而國家一時很難從根本上徹底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長期的不滿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就導致了心理的嚴重失衡,官民沖突時有發生並不斷擴大化。從孫志剛事件到「躲貓貓」,從「天價煙」到重慶「不雅視頻」,從郭美美炫富到「我爸是李剛」,近年來我國社會輿情熱點事件中,涉官涉腐類事件一直是輿論關注的焦點,政府公信力面臨「塔西佗陷阱」的巨大挑戰,給輿論引導帶來很大難度。
二、新媒介技術改變傳播格局和輿論生態,成為輿論引導復雜化的技術背景
1、媒體泛社會化導致主流媒體議程設置權力弱化。
新媒介技術深刻改變了社會傳播格局,傳統媒體的壟斷地位被打破,信息的發布權向草根階層轉移。從主流聲音一統天下到草根階層眾聲喧嘩,主流媒體的議程設置權力被弱化。執政黨通過掌握有限的媒介資源控制輿論場的局面已被打破,面對眾聲喧嘩的網路輿論場,如何傾聽民意、正本清源、有效溝通、凝聚共識成為網路空間中主流輿論陣地建設面臨的重要任務和使命。
2、新媒體改變輿論生成演化路徑,網路輿論場充滿變數和不可控性。
新媒體成為輿論生成和發酵的重要場域,並深刻地改變了輿論生成和演化路徑。在新媒體語境中,信息和意見的復雜程度非以往任何時候可比,一些偶然發生的「小事件」或「小事端」在新媒體語境中藉助於輿論的放大作用而被瞬間引爆,從而演繹成重大公共危機事件。2012年受到公眾關注的四川什邡事件、微笑局長事件、重慶官員不雅視頻事件等均源自網路,並在網路空間瞬間發酵。另外,擁有大量粉絲的意見領袖深刻影響著網路輿論的走向。這給主流媒體輿論引導帶來極大挑戰。
三、主流媒體的傳統思維和輿論引導技巧難以適應新媒體環境下的輿論引導形勢
1、自上而下的宣傳意識使主流輿論在立場和話語體系等方面缺乏與受眾的接近性。
傳統媒體時代,擁有傳播權的主流媒體在輿論引導方面具有絕對權威,在長期自上而下的宣傳報道中,形成了特定的報道方式和話語體系。在網路空間中的主流輿論建設過程中,雖然在努力改變,但還是存在不少問題。在當前的傳播格局和多元化的輿論生態下,輿論引導效力並不來自權力,而是必須通過和其他媒介的自由競爭來實現影響力,面對這種局面,主流媒體的報道方式和話語體系缺乏接近性,不能很好地「接地氣」,很難使輿論引導真正入耳入腦入心。
2
、「內容為王」的意識使主流輿論陣地的渠道建設較為有限,用戶體驗、市場推廣、品牌建設等方面的競爭力不足使主流輿論的到達率、影響力受到限制。
互聯網時代,內容、渠道和品牌是新媒體發展的三個重要維度。作為內容生產者,傳統媒體及其網站的專長在於新聞內容,並且有傳統媒體的品牌優勢,但在渠道建設方面還存在欠缺,而渠道是實現傳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一環,渠道建設不足嚴重影響著傳統媒體網站及其新媒體形態的輿論引導能力。藉助即時通訊、社交平台、郵箱服務,一些商業網站憑借良好的用戶體驗和強有力的市場推廣而網羅了龐大的用戶群,在渠道建設方面佔得先機,基於龐大的用戶基礎,在信息傳播方面具有傳統媒體網站不可比擬的優勢。如何加強渠道建設、提升用戶體驗、做好品牌推廣是建設好網路空間中的主流輿論陣地面臨的一大挑戰。
3、傳統媒體缺乏危機意識,進軍新媒體的動力不足。
大多數傳統媒體已經意識到進軍新媒體的必要性,但危機感不足。是否進軍新媒體對傳統媒體來說尚未達到生死攸關的程度;從投入產出比來看,在新媒體方面的投入還沒有收到顯著的效果,前景並不十分明朗;另外,缺乏激勵機制也是主流媒體積極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傳統媒體在進軍新媒體方面持觀望態度;已經開發的新媒體平台,由於缺乏危機意識,往往不能充分利用新媒體平台和終端的特性進行創造性使用。這些都直接影響著網路輿論引導的成效。
2、人民日報在新媒體面臨的挑戰
人民日報是一家權威刊物,他的觀點和評價都是客觀公正的,是傳統媒體的領軍企業,面對新媒體,人民日報有屬於自己的應對措施,比如,電子版閱讀,而且,人民日報廣泛而強大的閱讀群體足夠支持他面對革新。
3、新媒體在新時代發展帶來的挑戰
不管怎麼樣,目前這種垃圾電視劇漫天飛,而且廣告暴多的現象是絕對不會有了。 還有,絕對會有一部分群體拒絕看電視,絕對會有一部分群體看不起電視。 再有,
4、傳統媒體面臨巨大挑戰,那真正對手是新媒體嗎
媒介的「新」與「老」縱觀歷史,人類傳播媒體一直在演變。每次當一個新的想法和願望變成現實時,人們都會認為「我們已經擁有了相當先進的傳播媒體」了。然而,過不了多久,曾經革命性的發明又被新的革命性發明所顛覆,人們就會把昨天還認為是先進的傳播媒介打上「傳統」的烙印。廣播相對於報紙,是新媒體;電視相對於廣播,是新媒體;雜志廣告、戶外廣告、空中廣告、直郵廣告等等,可以說,如今你看得到的任何習以為常的廣告形式,它們在歷史上都曾經是填補空白的發明創造,在青春燦爛後被質疑或取代。
5、大眾傳播通論課論文需要:各種傳播媒介間的相互關系?
應對新媒體挑戰 帕夫利克為傳統媒體開「葯方」
笪莉萍 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5690568.html
隨著以網路、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的日益發展,傳統的大眾傳媒因此面臨著極大的挑戰與機遇,傳統媒體該如何「突圍」?昨日,正在參加「2007全球傳播論壇」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約翰·帕夫利克(JohnPavlik)教授認為,傳統媒體應該打破傳統,通過互動的方式將讀者、觀眾抓回來。
帕夫利克認為,在網路電子環境中,傳統的新聞報道發生了根本變化,一種內容更加動態化、個性化,傳播方式更為廣泛,受眾參與也更強的新的「全景化報道」的新聞形式正在出現。帕夫利克確信「全景化報道」的過程中,新技術將為更好的進行新聞報道提供可能,也將提升媒介的公信力。但同時,傳統的記者的報道、報道方式還有管理者的經營模式也都面臨挑戰,他們不得不適應日益網路化的世界。
「傳統媒體要想適應是很難的,」帕夫利克昨日表示,不過他還是給傳統媒體開出了簡短的「葯方」。
傳統媒體不僅要尋求與新媒體的合作,還要在工作方式、企業管理方式等方面進行探索。帕夫利克鼓勵傳統媒體投入資金進行新媒體的相關研究,並與新媒體之間尋找合作的方式;還可通過與大學、研究機構合作,將研究與產業結合在一起。事實上,目前國內大多數傳統媒體已經表現了與新媒體合作的苗頭,不少電視、報紙都有過與網路合作的經驗,但雙方還只是表面的合作,並沒有真正融合。
「互動非常重要,」帕夫利克表示,一方面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要真正形成互動,另一方面傳統媒體還應通過各種方式,通過與讀者、觀眾的互動將受眾抓回來。
劉為民:傳統報業如何應對新媒體的挑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 19:03 新浪財經
2006年8月3日-5日,由新聞出版總署報紙期刊出版管理司主辦的第三屆中國報業競爭力年會在北京召開。新浪網作為年會合作指定媒體全程圖文直播此次會議,以下為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華西都市報總編輯劉為民演講:
劉為民:尊敬的石署長,各位領導、各位同仁,各位來賓下午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傳統報業如何應對新媒體的挑戰。
首先我們講什麼是新媒體?應對新媒體競爭和挑戰,首要的是弄清楚新媒體的定義和內涵。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沉著應對,對於新媒體我想應該從不同的層面來定義和認識。
其次,從傳統技術上來看,新媒體主要是以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為基礎,以電信網路作為運作平台的媒體形態,它包括使用有線與無線通道的傳送方式,比如互聯網、手機媒體、移動電視、電子報紙等等,其次,從信息的呈現方式看,新媒體的信息,主要是以聲音、文字、圖形、影像等復合形式呈現的,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可以進行跨媒體跨時空的信息傳播,進一步看這種信息呈現還具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互動性等特徵。
第三從受眾接受方式看,這類題材的信息,具有快捷、方便、深化兼備等優勢,受眾接收新媒體信息,大多不受時間、地點場所的制約,受眾可以隨時通過新媒體在電子信息覆蓋的地方接收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的信息。
四,紙媒體的優勢是其他媒體不能代替的。雖然紙質媒體的介質優勢是不能被代替的。
首先談媒體的分類及其價值。對媒體的分類有這么幾種,人們通常是按照媒體產生的順序,依次把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叫做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媒體。這是一種分類。
第二種分類,以載體或介質不同,又分為平面媒體,電子媒體還有戶外媒體等等。
第三以互聯網的出現為標志,又劃分為傳統媒體和新媒體。
接下來還有一種對媒體的分類,就是以信息的發布周期來劃分,這個是我的一個看法,由於報紙的發布具有一定的周期,一般是以24小時為時間段,因此我把它這種媒體稱之為周期性媒體,以此而論除了地域媒體報紙以外,其他的四種媒體,我們說的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等等都是可以24小時不間斷及時的發布信息而且互動性非常強,因此可以講這類媒體劃分為及時性的媒體,按照這種以信息發布周期來劃分,我們就會引入一個全新概念,就是說,我們報紙如果說要害怕新媒體的話,應該是電視和其他廣播更害怕新媒體。
二紙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和劣勢。紙媒體的優勢是傳統報業在信息上的條例性和選擇性內容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和信息的原創性等方面的優勢,是新媒體難以復制和克隆的。它的劣勢是缺乏信息的即時性,交流互動性。
第五個觀點,傳統報業可以彌補自己的劣勢。傳統報業的及時性和時效性劣勢不是絕對的,可以報紙的模擬版,電子版不斷更新來彌補,其次彌補信息呈現方式的劣勢,報紙呈現信息主要通過文字圖片等方式,顯得比較平面化,單一化,缺乏層次,事實上近來一些報紙在追求作為內容提供商角色的同時,大多採用一種內容多種出口的方式,進行內容經營。
第三是彌補互動性的劣勢,報紙本身通過編讀可以實現一部分的互動可能性。
最後是信息不那麼海量的問題,這個問題人們說信息海量,海量並不是一種優勢,為什麼?因為我們是處於信息爆炸時代,我們是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如何找到自己需要的浪花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恰恰紙媒體報業的優勢。
讓我們張開雙臂,迎接新媒體,迎接數字報業嶄新的未來。謝謝大家!
傳統媒體:應對新媒體挑戰互動是「葯方」
http://www.cjr.com.cn 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CJR) 2007年05月01日
隨著以網路、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的日益發展,傳統的大眾傳媒因此面臨著極大的挑戰與機遇,傳統媒體該如何「突圍」?昨日,正在參加「2007全球傳播論壇」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約翰·帕夫利克(JohnPavlik)教授認為,傳統媒體應該打破傳統,通過互動的方式將讀者、觀眾抓回來。
帕夫利克認為,在網路電子環境中,傳統的新聞報道發生了根本變化,一種內容更加動態化、個性化,傳播方式更為廣泛,受眾參與也更強的新的「全景化報道」的新聞形式正在出現。帕夫利克確信「全景化報道」的過程中,新技術將為更好的進行新聞報道提供可能,也將提升媒介的公信力。但同時,傳統的記者的報道、報道方式還有管理者的經營模式也都面臨挑戰,他們不得不適應日益網路化的世界。
「傳統媒體要想適應是很難的,」帕夫利克昨日表示,不過他還是給傳統媒體開出了簡短的「葯方」。
傳統媒體不僅要尋求與新媒體的合作,還要在工作方式、企業管理方式等方面進行探索。帕夫利克鼓勵傳統媒體投入資金進行新媒體的相關研究,並與新媒體之間尋找合作的方式;還可通過與大學、研究機構合作,將研究與產業結合在一起。事實上,目前國內大多數傳統媒體已經表現了與新媒體合作的苗頭,不少電視、報紙都有過與網路合作的經驗,但雙方還只是表面的合作,並沒有真正融合。
「互動非常重要,」帕夫利克表示,一方面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要真正形成互動,另一方面傳統媒體還應通過各種方式,通過與讀者、觀眾的互動將受眾抓回來。
大眾媒體與新媒體融合是紙質媒體的戰略選擇
http://www.cjr.com.cn 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CJR) 2007年04月18日
人類科學技術的進步,必然會對社會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如今,網路、手機等新媒體正在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這樣一個「不懂得上網就是文盲」的時代,作為傳統新聞學上所說的大眾媒體之一的報紙,也不能落後於時代的腳步。
紙質媒體與網路、手機等新媒體融合,不是面對新媒體沖擊的被動應付,而是對新技術、新傳播手段的主動運用,是從報紙長遠發展考慮所做的一種戰略選擇。在這樣的戰略選擇下,「報網聯動」就是報紙對自身資源進行優化重組的開端。什麼是報網聯動
1.報紙電子版:簡單的資料庫面對互聯網這一新興傳播技術,報紙的第一反應就是開設報紙的電子版,將報紙刊登的內容簡單貼到網站上。
顯然,這種方式只是簡單機械地對新技術的運用,報紙的讀者沒必要再到網上去看一遍同樣的內容,而網民也更喜歡瀏覽各大門戶網站對所有大眾媒體新聞的摘編。因此,報紙的電子版充其量只是一個資料庫,甚至是為商業門戶網站省去了將報紙內容錄入網路的麻煩,對報紙的發展沒有太大的意義,也稱不上報網聯動。
2.報紙自辦門戶網站:出力不討好面對互聯網的競爭,也有不少媒體選擇嘗試乾脆自辦門戶網站,以本報新聞資源為主,成立專門機構,欲與商業門戶網站一爭高下。
但是,自辦門戶網站需要投入相當大的人力和資金成本,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短期內卻無法保證。尤其是面對已經運作多年的大型商業門戶網站,根本無法形成優勢,無法體現報紙的核心競爭力,可以說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長」。
3.報網聯動:報紙與網站的雙贏到底什麼是報網聯動?它應該是一種報紙與新媒體的互相融合,是傳統新聞採集製作者對新技術的主動運用。
報網聯動,是報紙和網站都能提供各自的優勢,搭建信源、與受眾互動等共享平台,實現資源優化、聯手行動,使彼此的核心競爭力都得到提高。而在這一過程中,報紙也要相應對自身采編模式創新和突破,實現報紙質的飛躍。
報網聯動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從報紙、到廣播再到電視,人類歷史上的每一次技術進步都會對傳播界產生深刻的影響。如今,互聯網、手機等技術手段的普及和發展,必然會引起傳媒資源的又一次整合。面對這樣的變革,報紙如果不選擇創新,就會被時代淘汰。
1.新媒體發展迅猛迅猛2007年1月23日,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19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06年底,我國網民人數達到了1.37億,佔中國人口總數的10.5%。報告同時顯示,我國域名總數顯著增加,其中,CN域名總數超過180萬,與05年同期相比,增長幅度達到64.4%。上網方式的調查結果顯示,使用ADSL、CableMModem、專線等寬頻上網的網民達到10400萬人,占網民總數的75.9%。新興上網方式—手機上網也初具規模,達到1700萬人。
而CNNIC《2006年中國博客調查報告》中最奪目的數字莫過於對整個博客市場容量的描述。報告顯示:截至2006年8月底,中國博客作者規模已達到1750萬,其中活躍博客作者(平均每個月更新一次以上)接近770萬,注冊的博客空間數接近3400萬,而博客讀者則達到7500萬以上,其中活躍博客讀者高達5470萬人。
6、新媒體時代企業的公共關系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自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引入我國以來,特別是進入web2.0時代以後,以互聯網和手機為主要載體的新媒體日益成為社會輿論集散地和放大器,不論是國內重大事件還是國際重大事件,都能馬上形成網上輿論。從2003年的「網路輿論年」、2006年的「網路暴力」到2008年的「網路監督」,新媒體在輿論形成和傳播過程中已完成了從配角到主角的轉換,互聯網成為新聞輿論獨立源頭,網路結合手機成為最強輿論載體。特別是由於我國正處於急劇的社會變革時期和矛盾凸顯期,作為社會矛盾和社會利益沖突表現形式的突發公共事件頻頻發生,互聯網作為一種便捷而有效的工具,與各類突發事件緊密聯系在一起,使中國正在成為世界上少有的輿論超強磁場。與此同時,新媒體輿論關注的議題正在向社會議題、政治議題快速轉化,新媒體輿論主流化、政治化、現實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鍾瑛、余秀才對1998—2009年160起重大網路輿論事件進行研究後發現,48%的網路輿論事件由傳統媒體率先報道,33%源於網路媒體,4%源自手機,15%各類媒體同時報道 ;重大網路輿論事件發生的頻率呈波浪式不斷上揚的態勢(個別年份除外);涉及的階層以國家和社會管理者階層首當其沖,約占整體的30% ;涉及的事件類型主要集中在政治與民生方面,約占整個案例的39% ;從各類媒體對事件發展的影響看,網路媒體主導事件發展的案例有80起,佔50%,傳統媒體起主導作用的14起,佔9%,多種媒體共同起作用的66起,佔41%。 [2]這份研究報告進一步表明:新媒體已日益成為中國社會輿論的重要載體、負面輿論的主要載體,新媒體輿論指涉的重點是政府機關及其行政行為,新媒體成為推動事件解決的主要輿論力量。
新媒體輿論的空前活躍,不僅影響著虛擬社會,也對現實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給政府管理帶來了雙重影響 :一方面,新媒體為黨和政府聯系群眾搭建了便捷通暢的平台和渠道,成為黨和政府聯系溝通群眾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有利於政府推行政務公開,建設「陽光下的政府」,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使權力運行置於「無處不在的眼睛」的監督之下,「以權利制約權力」,防止權力濫用和權力尋租,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有利於政府了解民情、掌握民意、集中民智,「問政於民」、「問計於民」,實現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有利於群眾暢所欲言,渲泄情緒,抒解怨氣,及時反映現實社會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緩解社會壓力,發揮「排氣閥」和「預警器」作用,從而維護社會穩定 ;有利於政府吸納自下而上的推力,彌補現行公共管理體制的不足,推動公共事件的解決,形成推動改革的「倒逼機制」;有利於政府發揮政治動員作用,宣傳大政方針,推行政令,塑造良好政府形象,提高行政效能。另一方面,新媒體引發的輿論的空前活躍,網路群體性事件的層出不窮,非理性和情緒性輿論的彌漫,各種虛假信息、網路暴力、攻擊漫罵、謠言充塞網路,政府正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輿論壓力和挑戰。
挑戰之一 :影響政治上的安定團結,危害意識形態安全。新媒體作為公共信息傳播技術平台,很容易成為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和腐朽文化傳播的新渠道,思想交鋒和輿論斗爭的新陣地。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曾放言 :「有了互聯網,對付中國就有辦法了。」近年來,境內外敵對勢力往往藉助國內重大政治活動、公共突發事件、熱點問題等機會,肆意誇大和歪曲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矛盾,煽動對黨和政府的不滿情緒,攻擊社會主義制度,破壞民族團結,挑動民族分裂,宣揚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權,企圖達到「西化」、「分化」中國的目的。2009年境內外「三股勢力」利用廣東韶關發生的「6•26」社會治安事件,藉助網路和手機進行炒作,製造了烏魯木齊「7•5」事件。在事件發生後,又竭力污衊我打擊暴力犯罪是壓制「民主」、「自由」和「人權」,煽動人們對共產黨的領導、對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滿和仇視,動搖人們的理想信念,為他們的分裂活動大造輿論。近一階段,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還以侵犯言論自由為名攻擊我對互聯網等新媒體的正常管理,卻無視自身對網路不斷強化的管理和控制。藉助新媒體的意識形態斗爭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很容易誤導不明真相的群眾,這一點尤其值得警惕。
挑戰之二 :損害政府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容易造成信任危機。政府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礎。失去了公信力的政府無法得到公眾支持,也無法實現對經濟社會的有效治理,甚至難以為繼。我國正處於急劇的社會轉型時期,由於「非物質文化總是滯後於物質文化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快於觀念和制度的變革,因而人們總是生活在不適應狀態中」,極易滋生諸如浮躁、失衡、焦慮、空虛、郁悶、偏激等不良心態。如果這種社新媒體時代政府面臨的輿論挑戰及應對策略會心態得不到有效引導,往往會形成「仇官」、「仇富」等情緒化輿論,從政府及其官員身上找到「渲泄口」,而新媒體正好提供了這樣的條件。據統計,網上有關監督類輿論85%是針對政府、公務員的略帶「攻擊性」的負面輿論。一旦政府及官員捲入網路事件,網友幾乎不分青紅皂白,一邊倒地同情另一方,形成絕對壓倒性的輿論聲勢。一些網路事件如「周久耕事件」、「鄧玉嬌事件」、「李剛之子校園撞人致死案」、「微博開房案」等原本是個別官員的問題,但經過「人肉搜索」、炒作等途徑事件被誇大和泛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以及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
挑戰之三 :輿論引導的難度加大,輿論領域的秩序較為混亂。互聯網的發展已步入Web2.0時代。相對傳統媒體將信息以垂直方式傳輸給予目標受眾,Web2.0應用程序則旨在「水平」地傳輸信息,即從原來的「點對面」變為「多點對多點」。Web2.0 時代是「用戶創造內容」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電子郵件、新聞組、即時通訊、電子公告牌、博客播客微博客、網路社區等平台發布信息,為輿論設置議題。新媒體消解了國家對媒體的絕對控制以及傳統媒體對話語權的壟斷,使傳統的「把關人」作用弱化以致喪失,導致輿論的源頭不可控,傳播速度不可控,內容分散不可控,輿論容易放大不可控。由於傳統的輿論引導模式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失靈,而新的引導模式又未建立,形成了輿論引導空白環節,輿論失范現象時有發生 :比如社會輿論分散、網路色情泛濫、隱私披露、謠言增多導致妖言惑眾、偏激和非理性、謾罵與攻擊、群體盲從與沖動、國外文化入侵等問題相繼出現。[3]輿論引導在一定程度上出現的失控、失范現象,造成了思想意識領域的混亂,也給社會穩定帶來了巨大風險和隱患。
挑戰之四 :網路群體性事件頻發,危害公共管理秩序。憑藉手機簡訊、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微博等載體,新媒體輿論已具備社會動員效應,「組織化」、「落地化」成為現實,網上虛擬社會和現實社會相互影響,特別是病毒式傳播的情緒輿論極具感染力和煽動性,能在短時間內形成較大聲勢,引發群體性、政治性突發事件。政府為了處理這些事件不得不耗費大量的行政資源,影響正常的公共管理秩序。此外,涉官、涉法、涉富的「人肉搜索」的濫用,導致諸如「網上審判」、「網上罷官」等極端個案的出現,干擾了社會秩序,影響了政府權力的正常行使。在這些網路事件的背後常常隱藏著一批「網路水軍」,他們主要是出於商業目的,經常別出心裁地策劃、「製造」轟動話題,或者對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件進行「深入挖掘」、「推波助瀾」,推動事件不斷發酵、放大,直到演變成群體性事件,其危害性尤為嚴重。
挑戰之五 :幹部素質同新媒體時代的要求不相適應,普遍存在「網路恐懼」心理。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民主參與度、信息公開度越來越高,彷彿一切都被置於放大鏡下,許多幹部不能適應新的形勢,不同程度的存在「網路恐懼」心理。人民論壇開展的問卷調查顯示 :70%的受調查者認為,當代中國官員患有「網路恐懼症」。官員患有「網路恐懼症」,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條是,官員缺乏同新媒體打交道的能力。不少網路群體性事件正是由於一些幹部的不當處置造成的。如何提高同媒體、特別是同新媒體打交道的能力是新媒體時代對各級領導幹部的一個考驗。
7、如何解決中國新媒體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畢業論文
這個題目范圍比較大
還是可以寫的
給你寫個提綱思路好了
8、新媒體時代新聞面臨什麼樣的挑戰
專業主義遭到沖擊。自媒體的崛起讓一群非專業的傳播者占據一席之地。
新聞真實性遭到挑戰。開源的環境讓各種信息自由進入,難免魚目混珠。
傳統新聞理念遭到挑戰。比如僅僅靠媒體來傳播已不合時宜,社交化的分享式傳播已成大勢所趨。
……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