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的特徵有哪些轉變
在信息傳播中,媒體環境發生改變,相對應地在媒體環境中彼此有聯系的人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信息技術的發展、海量的用戶使信息的製作、傳播、接受變得異常簡單。筆者非常贊同美國《Online》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新媒體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由單純的「接受者」轉變成「傳播者接受者」的雙重身份,身份發生論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理論探討巨大改變。
「受」眾不「受」。在新媒體環境下,這種傳播模式被改變。早期在網路出現之前以廣播、電視、報紙這類大眾傳播媒介為主的傳播方式,這種模式下「傳播者」是整個傳播鏈的第一環,處於第一中心位置,他決定著傳播活動後屬四大環節,而受眾對於信息的接受處於被動的位置。而在新媒體環境下,早期的信息傳播模式被完全打破。「傳播者」和「受眾」的界限被模糊,媒介中心喪失。「去中心化」成為現今信息傳播的一大特點,所有人都可以進行傳播,每一個個體都成為信息傳播的中心。每一個個體都可以充分調動自己的積極性並發揮自己的能量。
這個時代不再會依靠某一個類媒介的強勢覆蓋而「號令天下」、「唯我獨尊」。新興媒體的勃興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和個性的表達,每個人都掌握著話語權。新媒體環境中,「受眾」已經不是被動的、單純的「受」眾,筆者傾向於將「受眾」更名為「用戶」。
在新媒體發展下,受眾成為用戶,每個普通人都可以隨意地發布信息,每一個人手裡都有一支「麥克風」,傳播和接受的地位平等。互動性加強。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特徵明顯,即時性、互動性、開發性、個性化、精準性、信息的海量、低成本的無界限傳播、搜索便捷等。而其中信息處理技術的數字化、傳播方式的互動性是它最本質的特徵。
丹吉爾默提出了「新聞媒體3.0」的概念,而受眾與媒介的關系也從0經歷到3.0形態。0時代的交互性弱基本沒有,傳播形式單一,媒介是中心,它決定受眾選擇的信息。2.0時代媒介中心的理念開始淡化,受眾與媒介之間開始了互動,受眾的聲音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媒體上,而媒體也開始重視這樣的聲音,並根據受眾意見隨時調整信息的傳送。如今的3.0時代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界限模糊,媒介不過是聚合受眾注意力和需求的平台。信息的發布不再局限在原來的少數特權階層,每一個人都可以發布信息,參與任何一個新聞事件,影響事件的進程。受眾的主動性及互動性是新媒體環境下的鮮明特徵。
(參考資料:財識網)
2、新媒體從哪些方面改變了以往媒介生態
新媒體從哪幾個方面改變了以往的媒介生態:
1,打破傳統媒體霸權;
2,發行量、收聽收視率變化;
3,經營收入變化;
4,受眾結構變化;
5,閱讀習慣變化等;
新媒體(NewMedia)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路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主要影響:
新媒體的發展將是未來媒體發展的新趨勢,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是通過電視,廣播,報刊,雜志,單一形式的完成的對於信息的傳播,而新媒體是集傳統意義的媒體的基礎上運用數字媒體技術開發創意完成的對於信息的傳播加工以及新的詮釋的一種新的媒體概念。也可以稱作是第五媒體。 新媒體的形式隨著生活科技以及人們對於信息的需求,瞬息萬變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比如時下非常風靡的移動電視流媒體,數字電影,數字電視,多點觸摸媒體技術,重力感應技術,數字雜志等諸多形式。新媒體技術的應用體現了受眾群體對於信息的抓取更加的深入,希望得到更大程度上的互動,以及對於信息的重新自我詮釋,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經歷參與其中獲取自己最想得到的信息。新媒體技術的誕生是人們將平面媒體信息獲取的枯燥性,延遲性,非互動性等不足的方面加以整合,運用數字技術,無線技術,和互聯網三方面改善了受眾群體對於信息量冗雜以及信息質量殘損的劣勢,使得信息在保證量的基礎上更加能使多個受眾群體得到及時的溝通交流反饋,達到了市場,受眾,市場反饋的良好循環模式。更大程度上的清除了信息的冗餘。因此新媒體又可以定義為:互動式數字化復合媒體。新媒體的參與性非常強,不需要太為復雜的設備,技術以及人員的配備就可以實現你自己的新媒體作品,如當下非常熱捧的定格動畫。在新媒體技術還未誕生之時,人們想通過簡單的方式表達自己獨創的想法有些許困難,但當新媒體技術誕生後,你只需要一台相機,一個剪輯軟體,以及你充滿創意的想法就可以完成一個新媒體的產物——定格動畫。你可以將你的想法通過手工的形式加上拍照技術,在剪輯軟體上將其排序剪切再配上聲音便是你獨一無二的數字微電影,每秒24張照片的速度可以讓你的定格畫面動起來,讓你獲得當導演的樂趣。新媒體技術就是互動式媒體的展現,未來媒體的發展趨勢便是受眾與媒體之間更多更深層次的互動。
3、新媒體從哪些方面改變了中國媒介形態
新媒體從哪幾個方面改變了以往的媒介生態:
1,打破傳統媒體霸權;
2,發行量、收聽收視率變化;
3,經營收入變化;
4,受眾結構變化;
5,閱讀習慣變化等;
新媒體(NewMedia)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路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主要影響:
新媒體的發展將是未來媒體發展的新趨勢,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是通過電視,廣播,報刊,雜志,單一形式的完成的對於信息的傳播,而新媒體是集傳統意義的媒體的基礎上運用數字媒體技術開發創意完成的對於信息的傳播加工以及新的詮釋的一種新的媒體概念。也可以稱作是第五媒體。 新媒體的形式隨著生活科技以及人們對於信息的需求,瞬息萬變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比如時下非常風靡的移動電視流媒體,數字電影,數字電視,多點觸摸媒體技術,重力感應技術,數字雜志等諸多形式。新媒體技術的應用體現了受眾群體對於信息的抓取更加的深入,希望得到更大程度上的互動,以及對於信息的重新自我詮釋,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經歷參與其中獲取自己最想得到的信息。新媒體技術的誕生是人們將平面媒體信息獲取的枯燥性,延遲性,非互動性等不足的方面加以整合,運用數字技術,無線技術,和互聯網三方面改善了受眾群體對於信息量冗雜以及信息質量殘損的劣勢,使得信息在保證量的基礎上更加能使多個受眾群體得到及時的溝通交流反饋,達到了市場,受眾,市場反饋的良好循環模式。更大程度上的清除了信息的冗餘。因此新媒體又可以定義為:互動式數字化復合媒體。新媒體的參與性非常強,不需要太為復雜的設備,技術以及人員的配備就可以實現你自己的新媒體作品,如當下非常熱捧的定格動畫。在新媒體技術還未誕生之時,人們想通過簡單的方式表達自己獨創的想法有些許困難,但當新媒體技術誕生後,你只需要一台相機,一個剪輯軟體,以及你充滿創意的想法就可以完成一個新媒體的產物——定格動畫。你可以將你的想法通過手工的形式加上拍照技術,在剪輯軟體上將其排序剪切再配上聲音便是你獨一無二的數字微電影,每秒24張照片的速度可以讓你的定格畫面動起來,讓你獲得當導演的樂趣。新媒體技術就是互動式媒體的展現,未來媒體的發展趨勢便是受眾與媒體之間更多更深層次的互動。
4、新媒體的主要受眾是什麼?
大學生、藍領、白領等各種人群,網路化時代,主要受眾為使用電腦和手機的人。
5、新媒體傳播中,受眾角色發生著怎樣的變化
在《受眾分析》這本書里,麥奎爾搭建了一個理論研究的平台,提到了「新媒體環境下的受眾」這一概念。我從麥奎爾的理論範式出發,結合新時代環境下融合媒體的變局,試談受眾的角色轉變。
雖然受眾並未消逝,卻擁有了新的時代意義。這種新的變化與其說體現在新的定義上,不如說更為明顯地體現在作為受眾的每一個個體對於所處的受眾大環境的新感知上。
首先,這種新變化表現在:受眾從批判學派認為的傳播鏈條的末端(End)轉變成當代傳播環境下的中轉環(Linked Chain)。受眾不再是受操控的無知被動的接受者,在獲取信息的同時也發散開新的信息,充當信息源頭。
其次,新媒體環境下的受眾,呈現出更強的個體差異,而在傳統媒體時代,受眾閱讀印製好的報紙,實質是在閱讀編輯篩選好的消息組合。受眾觀看電視節目,多是電視內容牽引著受眾的注意力直到受眾接受它。而在全媒體時代,LBS等基於地理定位推送信息的服務,更加符合受眾的地域接近性。
最後,新媒體環境下社交媒體日益發揮作用,使權威媒體機構的刺激減弱,淡化了批判學派眼裡傳媒單向度施予受眾的「心理無知」控制概念,使受眾可以真正從自己的社會條件出發去解讀媒介文本,並建構意義。
麥奎爾在書中關於新媒體與受眾的未來,做了一小節的探討和預測。圍繞「所指對象的消解」(Breakdown of The Referent)展開,他說:「沒有人再樂意與他人同時接受相同的信息包」,細分化的受眾以及受眾需求的日益獨特、多元化成為個性化傳播時代的特徵;可是,在基於拓展而非取代舊時代受眾行為的模式下,受眾卻可以比任何時候人數都要多,規模也更為巨大,就好比回到了那個大眾受眾當道的沉默年代(Quiet Era)。
這一問題同樣值得思考,麥奎爾並不是一位技術決定論者,他在研究新媒體時代下受眾的時候也提出,我們不該僅僅從技術層面去思考一種新類型的受眾形成的原因。他在肯定技術直接推動受眾細分化、選擇個性化的同時,亦辯證地提出這些新媒介技術仍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受眾行為。即使在傳播渠道大大豐富的今天,大量的傳播機器仍然准備開足馬力努力將受眾最大化。現實如此,從鮮明的傳播者本位角度出發去做決定,也的確如此。這就是所謂的就目前的受眾實質而言,新媒體技術層面的巨變是對舊有受眾行為的某種拓展,而非徹底改變。
從「存在即合理」的角度看,麥奎爾相信傳統模式下的大眾受眾仍有存在理由並且仍會適應現實情況,而新媒體孕育出新受眾也是必然,只是這個孕育的結果如何被定量定性,是一個暫不可知的受多種社會因素作用的結果,即他所說的「潛力未知」。
《受眾分析》的譯者劉燕南在前言中指出:「麥奎爾對於傳播技術發展與未來受眾的探討,並非一維的,而是二維或多維的;既是技術的,也是社會的。」或許也印證著麥奎爾一向抱有的觀點:受眾的形成受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受眾不只是技術的產物,也是社會生活的產物。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本科生)
來源:青年記者2013年5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