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雜志屬於哪種參考文獻類型 用什麼字母表示
雜志屬於期刊。用J字母表示。
雜志根據一定的編輯方針,將眾多作者的作品匯集成冊出版,定期出版的,又稱期刊。雜志的形成來源於罷工、罷課或戰爭中的宣傳小冊子。
學術期刊按主管單位的不同,可以分為省級、國家級、科技核心期刊(統計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CSSCI、CSCD、雙核心期刊等。
(1)什麼是新媒體參考文獻擴展資料
中國最早的雜志為德國漢學家郭實臘1833年7月在廣州創辦的《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發行時間延續5年多,版式採用中國傳統書本樣式,刊期使用清代皇帝年號紀年。
在最初,雜志和報紙的形式差不多,極易混淆。後來,報紙逐漸趨向於刊載有時間性的新聞,雜志則專刊小說、游記和娛樂性文章,在內容的區別上越來越明顯,在形式上,報紙的版面越來越大,為三到五英尺,對折,而雜志則經裝訂,加封面,成了書的形式。此後,雜志和報紙在人們的觀念中才具體地分開。
馬克思在《新萊茵報·政治經濟評論》出版啟事中指出,與報紙相比,雜志的優點是「它能夠更廣泛地研究各種事件,只談最主要的問題。雜志可以詳細地科學地研究作為整個政治運動的基礎的經濟關系」。
由VIVA無線新媒體製作的《2013年度中國數字雜志閱讀報告》2月25日在京公布。
《報告》指出,通過以手機為主的無線智能終端閱讀雜志的中國用戶已經超過1.5億人,隨著網路環境的改善,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直接在線閱讀而不是下載閱讀,娛樂、時尚、新聞、數碼是用戶首選的閱讀內容,用戶在手機上看雜志越來越投入,閱讀每本雜志的平均時間從2012年的63秒增長到230秒。
雜志發展到當前早已融入到現代人的生活中,而人們也不只限於通過報刊亭等實體店去購買。在當當網、淘寶網、雜志鋪等網站上,就可以訂購一期或者是一年的雜志,省去了中間購買的不必要環節。雜志按時郵寄到訂閱者手裡,省時省力,而且還有很多額外優惠,這些優勢決定了雜志訂閱走向電商是一種趨勢。
2、網路對傳統媒體的影響的論文參考文獻怎麼找
這個我寫過,構造還是有的,要的話給你找找看。論文的寫作構造、流程與寫作技巧廣義來說,凡屬論說科學技術內容的著作,都稱作科學著作,如初始論著(論文)、簡報、歸納陳說、開展陳說、文獻總述、述評、專著、匯編、教科書和科普讀物等。
3、新媒體主要是指什麼??
新媒體主要包括基於技術進步引起的媒體形態的變革,尤其是基於無線通信技術和網路技術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電視、IPTV、手機終端等;二是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被應用於信息傳播的載體,例如樓宇電視、車載電視等。具體有:
1、手機媒體
藉助手機進行信息傳播的工具。手機媒體真正跨越了地域和電腦終端的限制,擁有聲音和振動的提示,能夠做到與新聞同步;接受方式由靜態向動態演變,受眾的自主地位得到提高,可以自主選擇和發布信息,信息的及時互動或暫時延宕得以自主實現,使得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完滿結合。
2、數字電視
數字電視就是從演播室到發射、傳輸、接收的所有環節都是使用數字電視信號或對該系統所有的信號傳播都是通過由0和1數字串所構成的數字流來傳播的電視類型。數字信號的傳播速率是每秒19.39兆位元組,如此大的數據流的傳遞保證了數字電視的高清晰度,克服了模擬電視的先天不足。
3、互聯網新媒體
互聯網新媒體包括網路電視、博客、播客、視頻、電子雜志等。網路電視以寬頻網路為載體,通過電視伺服器將傳統衛星電視節目經重新編碼成流媒體,經網路傳輸給用戶收看的視訊服務;電子雜志是用Flash的方式將音頻、視頻、圖片、文字及動畫等集成展示的一種新媒體。
4、戶外新媒體
戶外新媒體有別於傳統的戶外媒體形式(廣告牌、燈箱、車體等)的新型戶外媒體。戶外新媒體以液晶電視為載體,如樓宇電視、公交電視、地鐵電視、列車電視、航空電視、大型LED屏等,主要是新材料、新技術、新媒體、新設備的應用,或與傳統的戶外媒體形式的相結合。
(3)什麼是新媒體參考文獻擴展資料:
新媒體根據使用主體及受眾群體的變化,可劃分為精英媒體階段、大眾媒體階段以及個人媒體階段。
1、精英媒體階段
在新媒體誕生之初的相當一段時間內,僅有為數不多的群體有機會接觸新媒體,並使用新媒體傳播信息,這部分人多數是媒介領域的專業人士,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及社會階層身份,因此這一時期是精英媒體階段。
2、大眾媒體階段
當新媒體大規模發展並得到普及時,其發展歷程就進入到了大眾媒體階段。由精英媒體向大眾媒體發展,離不開媒介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傳播成本的下降,新媒體以更低廉的傳播成本、更便捷的傳播方式以及更豐富的信息傳播內容成為一種大眾媒體。
3、個人媒體階段
伴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及普及,以往沒有占據媒體資源和平台,且具備媒介特長的個體,開始逐漸通過網路來發表自己的言論和觀點,通過平台展示給受眾,這是個人媒體階段到來的一個標志。
4、寫論文時,如果要引用的是新聞,在參考文獻里應該怎麼寫呢?
若引用網站上的文章,即電子文獻,參考文獻的格式為:
[序號]主要責任者.電子文獻題名[電子文獻及載體類型標識].電子文獻的出版或獲得地址,發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其中,電子文獻及載體類型標識有以下幾類:
[J/OL]:網上期刊
[EB/OL]:網上電子公告
[M/CD]:光碟圖書
[DB/OL]:網上資料庫
[DB/MT]:磁帶資料庫
例如:
[12]王明亮.關於中國學術期刊標准化資料庫系統工程的進展[EB/OL].
[8]萬錦.中國大學學報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
(4)什麼是新媒體參考文獻擴展資料
根據國家標准GB-3469的規定,通常以下列字母標識以下各種參考文獻類型:
1、參考文獻類型:專著[M],論文集[C],報紙文章[N],期刊文章[J],學位論文[D],報告[R],標准[S],專利[P],論文集中的析出文獻[A]
2、電子文獻類型:資料庫[DB],計算機[CP],電子公告[EB]
3、電子文獻的載體類型:互聯網[OL],光碟[CD],磁帶[MT],磁碟[DK]
5、引用來自網頁的參考文獻,具體格式怎麼寫?
給出一個鏈接,對於資料庫(database)、計算機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電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電子文獻類型的參考文獻,建議以下列雙字母作為標識:
電子參考文獻類型(電子文獻類型標識)
資料庫 DB 計算機程序CP 電子公告EB
對於非紙張型載體的電子文獻,當被引用為參考文獻時需在參考文獻類型中同時標明其載體類型:磁帶(magnetic tape)——MT,磁碟(disk)——DK,光碟(CD-ROM)——CD, 聯機網路(online)——OL.並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文獻載體類型的參考文獻類型標識。
[文獻類型標識/載體類型標識]
[DB/OL] ——-聯機網上資料庫(database online)
[DB/MT] ——磁帶資料庫(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 ——光碟圖書(monograph on CD-ROM)
[CP/DK] ——磁碟軟體(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 ——網上期刊(serial online)
[ER/OL] ——網上電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電子文獻
[序號] 主要責任者.電子文獻題名[電子文獻及載體類型標識].電子文獻的出處或可獲得地 址,發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選)
[11]王明亮.關於中國學術期刊標准化資料庫系統工程的進展[EB/OL].,1998-10-04
6、視覺傳達專業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趙燕.視覺傳達設計概論綱要[J];包裝世界,1996年01期
[2] 楊屏.視覺傳達設計的現代化與國際化趨向[J].西北美術,1999年04期
[3] 陳湘.談現代視覺傳達設計的起源和發展[J].財貿研究,2000年06期
[4] 何潔.當代視覺傳達設計散論[J].裝飾,1998年01期
[5] 鬲波飛.網路媒體的視覺傳達設計研究[D].湖南大學學報,2002年
[6] 華佳.視覺傳達設計與視覺思維[D].蘇州大學學報,2004年
[7] 孫超英.信息時代的視覺傳達設計[N].中華讀書報,2002年
【參考文獻】
[1] 潛鐵宇 熊興福 《視覺傳達設計》 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2] 楊偉 《關於網路傳播中視覺傳達設計的研究》 電化教育研究
[3] 李金輝 《簡述多媒體中的視覺傳達》 理論觀察2008年第5期
[4] 葛中 《多媒體設計與視覺傳達》 考試周刊2007年第23期
[5] 余義虎 《視覺傳達設計多元特徵與表現》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參考文獻】
[1]劉丹.視覺元素在網頁設計中的運用[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06 (02)
[2]楊西惠.網頁設計的視覺要素與編排創意[J].裝飾,2005 (04)
【參考文獻】
[1]《現代十大設計理念》.何曉佑.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 8
[2]《視覺傳達設計實踐》.靳埭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12
[3]《視覺傳達色彩設計》.崔唯;周鈞.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2
[4]靳埭強·身度心道——中國文化為本的設計·繪畫·教育[M].安徽美術出版社,2008,(5)
[參考文獻]:
[1] 設計[EB/OL]. 網路. http://ke.baidu.com/view/14417.htm?fr=ala0_1 2010.4.11
[2] 尹定邦. 設計學概論[M]. 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02. 第54-55頁
[3] 霍思比. 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四版)[Z].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09. 第388頁-389頁
[4] 朱彧. 設計藝術概論[M]. 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 2006.03. 第3-4頁、第158頁
[5] 視覺傳達設計[EB/OL]. 網路. http://ke.baidu.com/view/386896.htm?fr=ala0_1 2010.4.30.
[6] 李硯祖. 視覺傳達設計的歷史與美學[M]. 北京: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01. 第2-3頁
[7] 曾憲楷. 視覺傳達設計[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991.07. 第1-2頁
[8] 吳鑫. 設計教育當隨時代——論信息技術的發展與視覺傳達設計學科的課程改革[D]. 中國優秀博碩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2006.
[9] 馮玉雪. 藝術設計與社會經濟發展[J]. 美與時代, 2003(09). 第51-52頁
[10] 胡錦濤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C/OL]. 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st/2006-01/09/content_4030855.htm 2006.01.09
[11] 黃梅榮. 藝術設計教學創新——數碼媒體的重要性[J]. 裝飾, 2004(12). 第88-89頁
[12] 賈鳳蘭. 文化創意產業的由來與發展[J]. 求是,2009 (24). 第53頁
[13] 張幼雲. 美術教育大視野——中外高等美術教育比較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 第4頁、第46頁、第150-153頁
[14] 國內外創意產業的發展概況[EB/OL]. 金羊網. http://www.ycwb.com/misc/2006-08/10/content_1182406.htm 2006.08.10
[15] 楊德廣 王勤. 從經濟全球化到教育國際化的思考[J]. 教學研究(河北) ,2000年第23卷第四期 第292頁
[16] 張小鷺. 現代美術教育學[M]. 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06. 第2頁、第175頁
[17] 呂村. 藝術設計教育學科課程設置的回顧與現狀[J]. 中州大學學報, 2009(02). 第79頁
[18] 陳曉英. 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現狀的分析與思索[J]. 電影評介, 2008(22). 第85頁
[19] 張夢. 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教育的考察[J]. 藝術教育, 2009(05). 第14頁
[20] 彭亮. 台灣高等設計教育特色及對大陸設計教育的啟示[J]. 傢具與室內裝飾, 2003(12) 第68-71頁
[21] 曹田泉. 設計藝術概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09. 第17頁
[22] 翁麗芬. 中國高校設計藝術教育發展的現狀與改革對策研究[D]. 中國優秀博碩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2007.
[23] 汪曉春.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設計、建築、藝術和規劃學校的設計教學[J/OL]. 中國設計在線網站. http://www.dolcn.com/data/cns_1/article_31/essay_312/egen_3129/2006-12/1165814856.html 2006.12
[24] 趙倩. 設計藝術教育與人文精神——論高校設計藝術專業教育中人文社科課程設置的必要性[D]. 中國優秀博碩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2007.
[25] 林采霖. 設計院校與設計業界建立雙向多元化合作之研究[J]. 裝飾, 2005 (03). 第77頁
7、論文中引用網路新聞應該怎樣寫參考文獻
前期工作包括了檢索和閱讀文獻。一篇綜述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作者對本題相關的最新文獻的掌握程度,因此查新是關鍵。文獻搜集好之後進行分類,然後精讀文獻,提煉觀點。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引用文獻要忠實文獻內容,不要間接轉引文獻。
在寫作過程中,首先是確定提綱,搞清楚要寫什麼,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然後根據文獻綜述的具體格式把已准備好的各部分內容填進去。寫作過程中要時時提醒自己,文獻綜述不是簡單地羅列文獻,而是需要自己去分析和概括。
後期工作包括了檢查和潤色。主要是理清邏輯順序,看是否有用詞不當,或詞不達意的地方。另外標點符號、拼寫這些小問題也不可忽略。
8、急求新媒體在新聞報道中的優勢 文獻綜述 論文
所謂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區別,不在於出現時間的先後,而在於傳播方式和內容形態的不同。
曾幾何時,互聯網路的盛行,曾經使業內人士無不感嘆,網路媒介已經成為繼報紙、廣播、電視媒體之後的第四大傳播媒介。在一段時期內,網路媒介成了新媒體的代名詞,似乎一提起新媒體,人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就是網路媒介。在本人就讀於大學的時候,專業課老師也是這樣對我們講的,互聯網就是新媒體。但是,說新媒體就是網路媒體正確嗎?答案是不正確。時間的推移,時代的發展,科技的變遷,具有越來越多傳播方式和內容形態的媒體形式不斷涌現,如數字電視、車載電視、樓宇電梯廣告、手機簡訊、手機電視等等。
最後,可以明確地說,所謂新媒體,是指一切區別於傳統媒體而言的具有多種傳播形式與內容形態的不斷更新、不斷涌現的新型媒體。
新媒體傳播有四個特點:
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大眾傳播
從岩畫和巫會的模擬傳播,到詩歌和戲劇的口語傳播,到造紙術和印刷術發明之後的文字傳播,到無線電發明之後的電子傳播,回顧人類的大眾傳播史我們可以發現,傳播的媒介形態日趨豐富,而傳播行為日趨自由。
印刷品傳播和電子傳播的形態、通道是固定的,其傳播的專業要求和邊際成本都很高,傳播者具有較強的壟斷性和控制權,而數字化必然帶來的網路化,以及網路化必然導致的交互性,使傳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轉換極其容易。如今,一個人通過發送手機簡訊、撰寫博客日誌、發起網路群聊,就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對任何人」進行大眾傳播,突破傳統主流媒體的話語權壁壘。
「信息」與「意義」無關
尼格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說:「比特就是比特」。在數字語言里,所有的文本、聲音和影像都只是0和1的組合。傳播的信息從傳播的意義中抽象出來,使「把關人」的能力大大削弱。
因為意義是完整、單一而不能分割成片段來進行傳播的,易於甄別,而信息是可以編碼、分段、壓縮,進行傳播,再組合、復原、解碼,進行讀取的,很難在傳播過程中判別每一片斷的信息意味著什麼。上海目前發展很快的樓宇視頻和地鐵視頻系統是電視還是計算機?曾經發生一場定性之爭,就是這種突破的生動案例。
受眾的主動性大大增強
在傳統傳媒一統天下的鼎盛時期,傳播的效果似乎是無堅不摧的,大眾媒體對於公眾有著「魔彈」般的效力。但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新媒體的不斷涌現,信息和「噪音」越來越多,以一個人的接受能力,根本不可能全部進行接收和處理,同時,在技術上對信息進行篩選、復制和傳遞已經非常容易,因此,信息接收者按照什麼樣的標准,通過什麼途徑,如何選擇和過濾信息,又如何屏蔽噪音,在最大程度上決定了信息傳送者的傳播意圖能否實現。這意味著受眾在接收信息時的主動性和消費偏好變得日益重要。
大眾傳播的「小眾化」
傳播學研究中曾經有一個「沉默的螺旋」的發現,表明人們為了避免成為異類,陷入孤獨,往往在大眾媒體或輿論活躍分子發表了意見之後,不再表達自己與之不同的觀點。而在數字加網路的新媒體時代,任何一個人通過互聯網、手機等,就可以隨時進行信息溝通,甚至成為傳統媒體的重要信息來源,人際傳播的性質得到凸顯和強化,傳統的,傾向於無差異的普遍的廣大受眾,開始分割為氣味相投的或者利害相關的「小眾」,如各種各樣的網路游戲團體、戶外旅遊論壇、簡訊交友俱樂部等。在小眾中,人們也許更容易找到聲氣相投的夥伴,以對抗大眾傳播所造成的「社會孤立
cctv獲北京2008年奧運會新媒體轉播權
國際奧委會(IOC)近日宣布與CCTV.COM達成協議,確定央視的新媒體平台CCTV.COM成為北京奧運會官方互聯網/手機轉播機構。這是CCTV繼獲得北京奧運會電視轉播權之後獲得的另一項重要奧運會轉播權益。這也意味著CCTV.COM成為唯一一家擁有中國大陸和澳門地區奧運新媒體轉播權益的機構。
CCTV.COM在充分利用多種平台開發數字化播出資源的能力上得到了國際奧委會的認可。同時,已經獲得電視轉播權的央視也可以更好的與自身的新媒體平台CCTV.COM合作。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表示,2008北京奧運會將是奧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時刻,對整個中國也有重要的意義。我們期待著CCTV以及它的新媒體機構CCTV.COM共同合作,這對組合在中國的數字傳播領域有著極大的潛力,這是令人興奮的夥伴關系。我們期待著它們為我們帶來一屆精彩的奧運會,將精彩的比賽帶給更多的觀眾,特別是年輕的一代。」
國際奧委會執委、電視和互聯網轉播權委員會委員理查德-卡里翁(Richard Carrión)表示:「2008北京奧運會的轉播將帶來新的體驗。我們認為,CCTV.COM獲得新媒體轉播權後將可以更緊密的與電視轉播團隊合作,打破傳統的平台界限,讓大家獲得更好的奧運報道。」
在本屆奧運會上,國際奧委會首次將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作為獨立轉播機構,與傳統媒體一起列入奧運會的轉播體系。北京奧運會將成為新媒體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