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時代媒體人底線何在

新媒體時代媒體人底線何在

發布時間:2020-09-22 19:09:08

1、新媒體時代,新聞還有必要較真嗎

新媒體時代,新聞還有必要較真嗎?

社交、自媒體、個性推薦、碎片化閱讀......似乎有足夠多的標簽來形容當下的媒體形態。一面是正在崛起的自媒體,一面是已經沒落的紙媒,當內容瘋轉、用戶暴漲、行業盛贊、廣告不斷、資本上門等成為新常態的時候,行業已進入到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新媒體時代。
於是,內容從業者們每天掛在嘴邊的是如何打造10W+、如何漲粉、如何贏得廣告主的青睞,所謂的新聞理想早被拋之腦後。以至於當騰訊新聞試圖打造「較真」平台的時候,我們聽到後是如此的驚訝。在這個不快就要被淘汰,不從眾就只能等死的新媒體時代,新聞還有必要較真嗎?
新媒體是趨勢,新聞卻失去了溫度
根據新媒體的定義,一切能夠傳遞信息的媒質都是媒體。電視、報紙、廣播、雜質等失去了先天的優越性,社交網路、博客、視頻網站們都被納入了新媒體的范疇,尤其是自媒體的崛起解放了內容生產方式以後,傳統媒體開始走向下坡路,新媒體則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商業奇跡。
簡單來說,新媒體的崛起抓住了兩個趨勢,一個是碎片化閱讀,另一個是智能化推薦。一方面,在社交網路空前發達的情況下,即便是只有幾分鍾的碎片時間,依然能夠享受到極致的閱讀體驗,且內容的形式也更加多元化,從圖文到漫畫到短視頻等,不一而足。另一方面,隨著各大資訊平台和新聞客戶端的崛起,演算法開始逐漸取代編輯,大量符合觀眾口味的內容被推薦給讀者,也就是所說的「千人千面」。
利好的一面是,新媒體的崛起帶動了內容產業的爆發,吸引了大量的內容從業者,上下游產業鏈也逐漸完善。硬幣的另一面卻是,內容質量出現斷崖式下滑,很多資訊平台上流行著源源不斷的標題黨和雞湯文,新聞也開始淪為這種文化快餐中的一部分,甚至成為網路謠言的避風塘。
以食葯類內容為例,在社交網路的驅動下,此類內容不幸成為網路謠言的重災區。例如「小龍蝦致癌」、「某類葯物治療百病」、「轉基因食品有害」,如此種種。可以說,在這個網路高度發達的時代,謠言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達到上百萬甚至千萬的受眾,三人成虎、以訛傳訛等成語被演繹的淋漓盡致。
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不難理解,國內有基本科學素養的公眾佔比僅為6%,尤其是食葯類等相對專業的內容,很多人難以辨識內容的真實性。此外,各大資訊平台的內容過濾和推薦機制,多是基於演算法和關鍵詞完成的,或許能夠過濾一些敏感內容,在謠言面前卻顯得束手無策,甚至會根據用戶興趣主動推薦。
各大調研機構的數據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在大數據服務商Questmobile剛剛發布的2016年度APP價值榜中,根據2016年12月MAU數據,新聞資訊賽道APP價值前三名被騰訊新聞、今日頭條和天天快報占據,除騰訊新聞外均是以演算法為主的新聞聚合平台。MAU月活背後隱喻的是更高的流量和更大的競爭力,符合新媒體時代的競爭特點。
再回頭看看上個月數太奇大數據研究中心發布了《2016年11月新聞媒體健康度研究報告》,這份基於用戶對產品內容感知和用戶體驗的報告,綜合「媒體覆蓋度」、「媒體公信力」、「產品體驗」、「內容影響力」、「思想性」、「事件傳播影響力」以及「品牌口碑」7項指評判資訊類APP,排名靠前的卻是騰訊新聞、網易新聞、鳳凰新聞和新浪新聞,清一色的新聞門戶。不難發現,僅僅依靠技術驅動的產品在內容感知和用戶體驗上,並不是那麼出眾,也並不完全符合新聞的價值。
誠然,相比於人工審核仍然扮演重要角色的門戶網站,新的新聞載體在內容上明顯失去了溫度。
「較真」不是喝酒吃飯,需要解決三大難點
那麼,新聞門戶有可能成為新媒體形態下的中堅力量嗎?尤其是在紛紛引入推薦機制,尋求轉型的情況下。慶幸的是,包括騰訊新聞在內的頭部資訊平台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並試圖通過自身的媒體價值觀和專業主義的態度打造「較真」平台。
如果將新媒體形態下的內容傳播過程進行拆分,分別是內容生產者、內容傳播者和內容消費者。對於內容生產者來說,雖然關於造謠、傳謠等已經有了一定的法律約束,但整體仍處於空白狀態,主要依靠內容生產者的自律,比如引用權威的消息來源、不妄斷因果等等,仍屬於道德上的約束。而要想在內容消費者層面實現「流言止於智者」的理想境界,單就提高國民科學素養而言已絕非一日之功。誠然,諸如騰訊新聞等所扮演的內容傳播平台恰是維護媒體專業性和權威性的核心角色,卻也需要解決下面三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建立內容發現、審核及懲罰體系。
新媒體之所以會成為謠言的重災區和「造謠」的低成本不無關系。微博、微信、論壇等社交網路幾乎成為零成本的媒體渠道,而各大自媒體平台的崛起也在某種程度上成了「謠言」傳播的沃土。舉個例子來說,一篇養生類的文章因為爆炸性的標題和觀點,在公眾缺失辨識度的情況下,很容易在社交媒體瘋傳,在個性化演算法的助推下更是可以直達目標人群。
從騰訊新聞給出的解決方案來看,依靠微信、QQ、騰訊新聞、天天快報等新媒體渠道,藉助文本分析、詞義處理、用戶畫像等縮短謠言發現的時間,然後分類、甄別後匹配給背後的專家團、智囊團和對應的機構。這大概是目前最有效的「辟謠」手段,但前提是,騰訊新聞此前積累了素質過硬的調查報道團隊,且騰訊新聞多達兩億的月活用戶和高素質白領人群,以及相匹配的舉報體系,這種模式在其他資訊平台上卻很難完全復制。
從另一方面來看,單憑資訊平台或社交平台的一己之力,難以形成行之有效的懲罰體系。相比之下,因為「謠言」傳播帶來的巨大流量和眼球效應反倒成為內容生產者變現的方式之一,產出和投入上的失衡可以說是虛假內容爆發的另一誘因。也就是說,在這個層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其次,流量決定論和內容至上的博弈。
任何一種事物的價值最終都會由「商業變現」去衡量,媒體也不例外。無論是紙媒將死的說法,還是新媒體時代來臨的論調,一個核心的出發點就是流量。在閱讀進入快時代以前,「內容為王」的說法似乎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個性化演算法流行之後,流量開始決定媒體類產品的排位。
就目前而言,資訊類平台對於流量和內容已經演化出了兩種態度,一種是追求「千人千面」的信息傳遞形式,一種則選擇了「演算法+人工推薦」的組合形式。引申來看,這其實也是資訊類產品對待內容的兩種不同態度。對於前者來說,個性化推薦是趨勢,尤其是在即將到來的人工智慧時代,機器取代內容加工者乃至生產者都將成為可能。而在後者的名單中,騰訊、網易、鳳凰網等赫然在目,究其背景不難發現傳統媒體人的身影。當然,兩種不同選擇體現在「媒體公信力」、「內容影響力」、「思想性」等指標上的不同。d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流量至上的產品在命名中很少看到「新聞」的字眼,產品本身的定位為內容聚合平台,而非媒體。這實際上也反映出了不同的定位,騰訊的較真在於打造一個專業的媒體平台,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引導正確的輿論走向。由此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在虛假信息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的情況下,選擇遵循商業規則還是回歸新聞理想?
最後,新聞理想和商業規則的取捨。
按照騰訊網副總編輯李天亮的說法,較真平台定義為一個專業事實查證平台,還包含內容生產、運營及會員合作計劃,並將在內容分成和原創補貼上加大投入。從2015年來看,各大資訊平台紛紛開啟內容補貼計劃,盡管補貼金額、方式等各有不同,卻有著相同的目的,即爭取優秀的內容生產者。值得一提的是,傳統的內容補貼並非是純粹的「公益」行為,畢竟同樣內容所產生的版權費用要遠高於補貼金額。但「較真」內容的生產和運營上卻可以視作為新聞理想和商業規則的取捨。
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辟謠內容對專業性和時效性有著更高的要求,也就意味著更高的內容生產成本。以食葯類內容為例,國內專業的內容報道者只有兩三百人,專業人士本身就是一種匱乏資源;二是從商業的角度來看,辟謠內容的真正價值在於對虛假內容的矯正,往往需要更加精準的渠道推送給目標人群,更多的是為了新聞理想而非商業價值。
社科院發布的2016年新媒體藍皮書似乎給出了答案,2015年通過社交媒體傳播的謠言高達60%,而2016年的數字更甚。其實也給新媒體平台一個警示,在追求商業變現的同時還應該權衡內容質量及關聯性的影響,騰訊新聞等選擇「較真」平台來重塑媒體的公信力,顯得不無道理。
寫到最後。謠言等虛假內容永遠是懸在新媒體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以往的經驗也告訴我們,謠言未嘗不是一個隱形的洪水猛獸。當所有人都沉溺於淺閱讀、快內容的時候,較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2、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哪些特徵

1. 迎合人們休閑娛樂時間碎片化的需求。由於工作與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休閑時間呈現出碎片化傾向,新媒體正是迎合了這種需求而生的。

2.滿足隨時隨地地互動性表達、娛樂與信息需要。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第三代媒體在傳播的訴求方面走向個性表達與交流階段。對於網路電視和手機電視而言,消費者同時也是生產者。

3.人們使用新媒體的目的性與選擇的主動性更強。

4.媒體使用與內容選擇更具個性化,導致市場細分更加充分。

(2)新媒體時代媒體人底線何在擴展資料:

新媒體(New Media)是指當下萬物皆媒的環境,簡單說:新媒體是一種環境。

新媒體涵蓋了所有數字化的媒體形式。包括所有數字化的傳統媒體、網路媒體、移動端媒體、數字電視、數字報刊雜志等。

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路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

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參考資料:網路:新媒體

3、新媒體時代媒體人如何守好媒體陣地

1,說人話
2,辦人事
3,聚人緣

4、新媒體環境下如何加強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

新媒體和主流媒體是有很大區別,新媒體是指近年來在互聯網平台下的新興自媒體人和企業下運作而提供內容的寫作者,主流媒體包括官媒在內。
主流媒體具有權威性和受眾度廣泛,而新媒體的受眾度偏為自己的粉絲類型傳播而獲取更多價值的曝光和輿論引導。
只有主流媒體 主動融入到 新媒體平台,在與自媒體人或者企業運作的的寫作者進行博弈下,還是很有優勢的。

5、有人說新媒體的出現標志著傳統媒體的消亡 對此你是怎麼看的?

1、傳播方式上,傳統媒體廣播式單向傳播缺乏新媒體的點對點互動傳播能力,缺乏精準性;
2、傳播渠道上,隨身性終端覆蓋能力不足且下降趨勢不可逆,傳統媒體的覆蓋能力正在下降才是真正要命的;
3、內容來源上,精英意識自上而下的宣傳要求導致內容製作及來源必須專業化,新媒體則是大眾對大眾、用戶對用戶的社交媒體內容製作方式,這一點上傳統媒體的內容個性化能力欠缺;

其他還有很多,但傳統媒體也不是末日來臨,畢竟服務政府的職能必須保留,內容監管、信息安全、新聞製作等等必須掌握在傳統媒體手中。所以只能有媒體融合的說法出來,不能說傳統媒體的消亡,這也是國家要求大的傳媒集團出現的原因。

傳統媒體面向新媒體的融合要比新媒體融合傳統媒體容易得多。比如傳統媒體能做的很多事情新媒體肯定做不到,這受政策、監管、經驗積累等方面的制約。傳統媒體人既不能否定融合、否定新媒體,也不能全面倒向新媒體,宜堅持自身的優勢資源,把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手段、內容製作方式、運營方式等融合過來,這些工作很多傳統媒體都在做了,有些的確效果很不錯。

傳統傳媒人的機會很多,接納互聯網思維、接納新媒體的運營方式,從受眾出發,踏上這一輪媒體發展的高潮,個人事業仍將有巨大的發展機會。

6、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專業的人有什麼優勢,困境與選擇

新媒體時代傳統記者可能的轉型
尋空

先來看一個事件,3月18日,某網友在新浪微博上發了一條微博,內容為:「這酒是給犯人喝的嗎?還『五糧液』?如此人性化。」微博下面配了圖,圖片中有兩箱酒,其中一箱為五糧液提供的「四川監獄系統定製酒」。

此微博發布後立即快速擴散,很快便被轉發幾千次(原微博已刪除,因此具體數字無法統計)。這一事件也引起傳統媒體的注意,19日上午開始有大批傳統媒體對此事進行報道,20日上午此話題登上了新浪微博的熱門話題榜。

不對此話題的內容進行評價,我們試著分析一下此話題的擴散路徑。這條微博是一位網友首發於18日上午,由於此話題較為敏感且網友本身擁有8萬多的粉絲,因而很快得到了大面積傳播,但18日的傳播基本僅限於網上,直到19日才有傳統媒體跟進此話題進行了報道。傳統媒體的報道擴大了此話題的傳播范圍,並再一次反饋到網路,使此話題得到了「二次發酵」。
此話題的傳播路徑我們已經看的比較清楚了,那就是首發於新媒體(微博),爆發於傳統媒體,然後又反饋至新媒體(微博)導致二次爆發。
多年來,媒體記者所報道的新聞一直是民眾打開雙眼看世界的第一選擇,但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顯然終止了這一局面。上述那則新聞不是由傳統媒體記者而是由網友首發於新媒體上然後得到傳播的。
從此事件也可以看出,面對新媒體快速發現新聞線索,快速發布新聞並傳播的局面,傳統媒體顯得遲鈍而緩慢,傳統媒體在年輕、輕盈的新媒體面前似乎顯得垂垂老矣。同樣,傳統媒體的內容提供者——記者雖然具有專業、深度等優勢,但他們同樣具有死板(固定模版,固定字數)、反映速度慢等缺陷。而新媒體的內容提供者——我們稱之為新媒體記者,雖然沒有傳統媒體記者的專業度,卻有傳統記者沒有的靈活、速度、迅速爆發等優勢。
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使信息更加碎片化,人們關注事件很多時候關注的是事件的最新進展,而非事件的深度解讀,比如美國大選的最新票數統計,敘利亞戰爭的最新戰況等等,這時新媒體記者的存在就顯得無比重要。當然,新媒體記者未來也可能不只涉及淺報道,也可能有更廣闊的空間。但不論怎樣都可以預見,新媒體記者在未來的新聞報道格局中將會擁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從公民記者到新媒體記者
公民記者的概念,到目前大概只有20多年的歷史,但影響卻不可謂不深遠。早在博客時代,公民記者便已出現,2007年,一個沒有念過大學的業余記者周曙光遠赴重慶報道「重慶最牛釘子戶」事件,他采訪了著名的「釘子戶」吳蘋夫婦,並將采寫的新聞發表到博客上,這為他的博客帶來了巨大的點擊量。隨後,他的行動受到全世界媒體的關注。南方都市報,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英國廣播公司等大型媒體機構都報道了周曙光的行動。他也逐漸地被稱為中國公民記者第一人。
博客的出現造就了公民記者,而新媒體的出現同樣造就了新媒體記者。但與公民記者相比,新媒體記者的門檻進一步降低,如果說博客時代的公民記者還需要寫一篇文章的話,那麼在微博時代新媒體記者只需要寫不超過140字的消息加一張獨家圖片或一段視頻就可以了,而這一切的實現只需要一個智能手機而已(別忘了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尋找小糖人》很大部分是用iphone拍攝的)。
2009年一架美利堅航空公司的空中客車A-320班機因故迫降於紐約哈德孫河面上。在首批到達的一艘救生艇上,一位救援人員賈尼斯·克魯姆斯用自己的iPhone手機拍攝下當時的一幕,並上傳到Twitter,成為了飛機迫降後首張現場照片。雖然隨後CNN等媒體也公布了現場圖片,但影響力竟遠不如那張業余圖片。
2012年,年僅13歲小傳旺被高壓氣泵誤傷,隨後他被緊急送往北京接受治療,途中一名隨行人員通過微博發布小傳旺病情的最新動態,讓眾多關注小傳旺的人的心跟這些消息緊緊連在一起。
新媒體時代傳統記者可能的轉型
與傳統記者相比,新媒體記者正在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社會力量,但作為一種非正式記者,也存在許多問題。
1.個人傾向性較重。作為業余記者,新媒體記者可能缺乏較為職業的素養,因此有可能使報道傾向性比較強,不能做到中立。
2.難以深度報道。新媒體記者可能沒有完善的知識體系,因此可能寫不出較為深度的報道。
3.難辨真假。一些無法辨認身份的新媒體記者發布的消息來源不明,難辨真假,很可能造成假消息大面積傳播。
與新媒體記者相比,以上缺陷卻正好是傳統記者的優勢。傳統記者由於有記者的職業素養和比較完善的知識體系,自身又多出身於報社、雜志社等權威媒體,因而一般不存在上述問題。因此新媒體時代的來臨,顯然是傳統記者轉變為新媒體記者的的好時機。
那麼傳統記者如何轉變為新媒體記者?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在傳統媒體中轉型為新媒體記者。目前,大多數傳統媒體都開設了新媒體賬號(主要為微博),但內容多為將傳統媒體內容轉到新媒體上,較少有突發新聞的第一時間報道,這便完全沒有發揮出新媒體的優勢。在遇到較為重大或重要新聞時,記者應該成為媒體賬號的運營者,在最接近新聞前線的地方進行采訪報道,並第一時間將新聞報道發於新媒體上。在這方面一些老媒體比如新京報、京華時報等應該像36氪、愛范兒等新晉媒體學習,後兩者經常在奔波於各種科技產品發布會上,並在第一時間將消息通過微博傳播出去。順便說一下,英國天空電視台有一位Twitter 記者,其任務就是在個人 twitter 上發布突發新聞,追蹤實時動態。
2.直接投奔新媒體。能在傳統媒體中轉為新媒體記者固然是好的,但這卻未必行得通,畢竟傳統媒體思想僵化,不一定能適應新形勢。這時候就可以考慮投奔新媒體機構。在這方面@潘越飛老師做出了典範,他的心路歷程是這樣的:C,小記者,數月前開始在網上寫文章,情緒強烈,觀點鮮明,反響不錯。於是一發不可收拾,網友對他的內容給出觀點、分析和線索補充,其他媒體人進行解讀和反駁,C得到了信息的完善和是否要寫下去的判斷,這一個全新的流程讓他擺脫了傳統媒體閉門造車的困境,爽快至極。近日,C選擇了去新媒體機構。(C即潘越飛老師)
3.開辟自媒體。在傳統媒體浸淫多年的記者,往往會擁有一批忠實的讀者或粉絲。此時在新媒體上開辟自媒體,持續地提供優秀的內容,適時地與讀者或粉絲保持互動,時間一久,便可以塑造較強的品牌力。有了品牌力,再想做點什麼便不難了。在這方面成功的有@李海鵬,@互聯網信徒王冠雄 @黑馬良駒等。
新媒體時代已經來臨,面對席捲而來的浪潮,需要思考改變的不只是傳統媒體的事,也是傳統媒體記者的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新形勢下,傳統媒體記者只有積極做出改變,才可能處於「浪潮之巔」。
「世界是你們的,世界是我們的,世界歸根結底是你們的。」

7、新媒體應運而生,未來媒體人具備的能力有哪些

新媒體是互聯網的一個分支,什麼都能往裡裝。一切能夠幫助產品在新媒體渠道進行推廣,提升產品影響力,促進用戶轉化的手段都視為新媒體運營的一部分。新媒體運營虛幻縹緲,實際上逃不開這些核心能力。

創作內容 

內容不斷更新輸出是新媒體運營必備的基本能力,包括內容創作能力的穩定和零散化信息加工整合能力。內容的運營需要深入了解公司品牌和用戶需求,為用戶提供持續的、有價值、能引起情感共鳴的內容,而不是生硬冰冷的營銷文章。 

用戶運營 

新媒體是連接品牌與用戶的橋梁,如何通過內容與用戶產生互動,甚至使用戶一起參與到內容的創作當中,是新媒體運營必備的用戶運營技能。持續有效的推動用戶活躍與留存,從中發現用戶中存在的轉化價值,這是新媒體讓企業產生收益的關鍵。 

視覺審美 

現在是著重視覺的時代,在新媒體行業尤甚。有了好內容,更要有養眼的呈現方式。因此,除了管好內容外,呈現方式也是新媒體運營需要考慮的方面之一,包括後期排版,圖片美化,視頻剪輯工作等等。這些看似零碎的細節卻往往影響著內容的整體呈現和品牌格調。

 團隊協作 

單打獨斗的時代對於新媒體行業早已過時,新媒體賬號的團隊化運作已成為普遍模式。一個優質的新媒體賬號更需要團隊化運作才能走得更遠。 

團隊化的創意碰撞能激發更多創造力,一個協調的團隊也能大大提高整體的工作效率。因此,除了踏踏實實做好工作,團隊協作能力也成為新媒體運營人的標配。

與新媒體時代媒體人底線何在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