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與傳統文化結合

新媒體與傳統文化結合

發布時間:2020-09-22 00:01:08

1、中國新媒體發展有什麼傳統文化的特色

1.新媒體時代對傳統文化傳播方式的影響
新媒體時代,改變了人際傳播和文化傳播方式,當今人們更多的是被數字化產品包圍,直接從手機、PAD等網路移動終端獲取信息,依靠報刊、書籍等媒體為主要載體的傳統文化傳播受到了新媒體文化的直面沖擊。新媒體時代的年輕人,更多的是通過網路交流、閱覽電子書籍,生活中經常可見飯桌上的手機「低頭族」和公交車上瀏覽電子書的人。對於傳統文化傳播而言,更多的應是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交談中的言語激勵,更多的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維系,而這種取代的背後隱藏的是傳統文化和新媒體的大眾文化之間的矛盾。
2.傳統文化本身與新媒體的沖突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民族精神的根基和中華文明的歷史沉澱,也是實現中國夢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根源,儒家正統的意識形態長期占據文化主流,影響人們的行為意識形態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新媒體應用Internet實現了信息全球化發展,拓寬了世界上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渠道,在成功輸出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受到新媒體環境帶來的外來文化的侵蝕。面對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沖擊,傳統文化需要一定的時間適應周期。
3.新媒體的特點對傳統文化的沖擊
新媒體產業為了促進發展,以滿足受眾的需求為目標,因此傳統文化在通過新媒體技術傳播時就不可避免的加入了娛樂性因素,這對傳統文化的原有價值觀及文化精髓都是一種破壞,在傳播過程中,傳統文化並沒有達到真正的文化傳播效果。

2、如何利用新媒體技術傳承傳統文化

你好,廣泛的媒體關註明顯錯誤。
應改為媒體的廣泛關注。
正解望採納,謝謝。

3、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讓新媒體成傳統文化教育新陣地

 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春風正在吹起。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推進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已成為廣受關注的問題。現在有人認為傳統文化與當前的網路文化、快餐文化是此消彼漲的關系,二者都在搶奪青少年。全國政協委員、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左東嶺教授在接受中國教育報刊社「兩會E政錄」融媒體報道時提出,網路、快餐文化不應該是阻礙,新媒體會成為推廣傳統文化教育的有力手段和工具。

近日,不少中小學生抱怨傳統國學晦澀難懂,不願學習,也有很多老師表示,學生在背誦傳統經典時,可倒背如流,卻不知其意。左東嶺教授指出,把傳統文化通過有效的、適合青少年胃口的方式傳遞出來,讓大家樂於接受,才是最重要的。中國文化常利用網路、快餐文化、新媒體手段進行傳播,比如過年時每家每戶貼的春聯、門神,戲台上唱的戲,流行的通俗小說,《三字經》、《百家姓》等兒童讀物都是當時社會傳播最快的一種流行文化。今天在推廣國學、傳統文化時也在利用新媒介。傳統文化教育必須適合孩子,才能「嵌在學生腦子里」。

新媒體與傳統文化的融合逐漸為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開拓新陣地。從《花木蘭》的創新動畫,到《百家講壇》的娓娓道來;從《花樣年華》帶動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風靡,到大觀園旅遊文化推動《紅樓夢》的傳承與衍生;從移動端《中國茶文化》手機APP上線,到《每日故宮》讓眾多故宮珍藏文物變得觸手可及,盡在掌握。新媒體把晦澀難懂的傳統經典變為青少年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讓傳統經典「嵌在腦子里」,成為文化基因。

在一些學校,老師為學生們播放《緹縈救父》、《孔融讓梨》、《懸梁刺股》等根據傳統文化故事創作而成的動畫片;運用開放的、共享的網路,請名師、大家對《三字經》《弟子規》等經典國學著作進行深入准確的解讀,引導青少年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為提升孩子學習戲曲的興趣,湖南省探索將傳統戲曲與現代動漫相結合,創造性地利用數字化平台和新媒體等現代科學技術為橋梁,研創出一種深受孩子喜愛的獨特藝術形式——戲曲動畫。

4、新媒體形式下該怎麼發揚傳統文化

需要政府監督和支持,不要被一些人以炒作為目的來扭曲問們的傳統文化,要真正的正確引導和鼓勵對傳統文化的發揚和保護,加大宣傳教育。對一些以其他目的扭曲中國文化的應該予以打擊和處罰。

5、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的例子

上海外灘建築群就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的典型例子。

上海外灘建築群位於上海市區黃浦江濱外灘一帶,遍布著一幢幢不同國家風格的西式建築群,故有「世界建築博覽會」之稱。

上海外灘建築群包括古典主義風格的亞細亞大樓(1915年),英國古典式的上海總會大樓(1911年)、歐洲古典折中主義的海關大樓(1925年),仿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匯中飯店大樓(1906年),裝飾上採用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中國銀行大樓(1937年),百老匯大廈(1934年)等。

(5)新媒體與傳統文化結合擴展資料:

上海外灘建築群特色

外灘的精華就在於這些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的外灘建築群。有人說「外灘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外灘那一座座鋼筋水泥的樓宇,不正講述著舊上海灘如夢般繁華的往事。

北起蘇州河口的外白渡橋,南至金東路,全長約1500米。著名的中國銀行大樓、和平飯店、海關大樓、匯豐銀行大樓再現了昔日「遠東華爾街」的風采,這些建築雖不是出自同一位設計師,也並非建於同一時期,然而它們的建築色調卻基本統一,整體輪廓線處理驚人的協調。

被譽為「外灘第一樓」,建成於1906年,原名麥克波恩大樓。其高8層,建築面積11984平方米,佔地1739平方米。大樓外觀具有折中主義風格。立面為橫三段、豎三段式。底段與上段均為巴洛克式造型,中段為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大樓氣派雄偉,簡潔中不乏堂皇之氣。

6、以首飾為媒介,如何將傳統文化和新媒體相結合?

要想將傳統文化和新媒體相結合的話,需要一定的契機,此時需要與時俱進。

7、傳統文化與新媒體如何無縫對接

傳統文化與新媒體如何無縫對接
面對新的時代,傳統文化和新媒體的無縫對接需要具備新媒體思維,並在新媒體思維引導下形成新的傳播模式、傳播方法,從而讓傳統文化在原有的基礎上實現創新與突破.

8、新媒體文化與傳統媒體文化有哪些區別和聯系

一、什麼是新媒體
新媒體(NEW MEDIA)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所長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在傳統媒體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相對於傳統的報刊、廣播和電視而言產生的新的媒體形態,利用數字技術等通過Internet傳播,主要包括網路媒體,手機APP應用,數字電視等,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包括微博、博客,即時通訊工具微信、QQ,流媒體等。
網路的廣泛應用使人們拓寬了獲取信息的渠道,相對於傳統媒體,新媒體占據著無法比擬的優勢,突破了傳統媒體媒介之間的傳播界限,它主要具有交互性、時效性、容量大、數字化、全球化等特徵。
二、新媒體時代對傳統文化的影響
1.新媒體時代對傳統文化傳播方式的影響
新媒體時代,改變了人際傳播和文化傳播方式,當今人們更多的是被數字化產品包圍,直接從手機、PAD等網路移動終端獲取信息,依靠報刊、書籍等媒體為主要載體的傳統文化傳播受到了新媒體文化的直面沖擊。新媒體時代的年輕人,更多的是通過網路交流、閱覽電子書籍,生活中經常可見飯桌上的手機「低頭族」和公交車上瀏覽電子書的人。對於傳統文化傳播而言,更多的應是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交談中的言語激勵,更多的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維系,而這種取代的背後隱藏的是傳統文化和新媒體的大眾文化之間的矛盾。
2.傳統文化本身與新媒體的沖突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民族精神的根基和中華文明的歷史沉澱,也是實現中國夢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根源,儒家正統的意識形態長期占據文化主流,影響人們的行為意識形態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新媒體應用Internet實現了信息全球化發展,拓寬了世界上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渠道,在成功輸出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受到新媒體環境帶來的外來文化的侵蝕。面對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沖擊,傳統文化需要一定的時間適應周期。
3.新媒體的特點對傳統文化的沖擊
新媒體產業為了促進發展,以滿足受眾的需求為目標,因此傳統文化在通過新媒體技術傳播時就不可避免的加入了娛樂性因素,這對傳統文化的原有價值觀及文化精髓都是一種破壞,在傳播過程中,傳統文化並沒有達到真正的文化傳播效果。
三、新媒體時代對傳統文化的創新策略
當前面對新媒體傳播和新媒體技術的全球化發展,這對於傳統文化傳播與推廣是難得的機遇,因此應抓住新媒體技術發展時機,積極拓展和創造新的傳統文化教育發展道路。
1.完善新媒體自身文化內涵
新媒體在發展過程中身存在著一定的不足起著負面作用,必須採取有效的措施改善不足之處,以促進其在傳統文化傳播中充分發揮積極的作用。實現新媒體技術與傳統文化企業相結合,進行數字化升級和改造,加快數字化產業融合,打破傳播界限壁壘,將新舊媒體進行相互整合,將傳統文化產品融入新媒體技術中,使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互作用和協同發展,努力提升傳統文化產品傳播的廣度和深度。
2.有效管理新媒體發展平台
新媒體常用的網路教育平台有:慕課教育模式(MOOC),開放的大眾教育平台,一些高校已引進該平台完成公共課的教學,學生在網路端在線學習;流媒體網路教學是高校的重要教學平台,基於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對學生實行在線教育的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應用軟體APP是一種即時的交流平台,依託網路移動終端的社交應用軟體已成為現代年輕人溝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例如微信應用軟體,可建立傳統文化班級的交流群和課程討論群,能隨時向多人推送教學內容和實現即時互動。利用網路教育平台教學是新媒體時代發展教育的重要方式,該平台具有交互性,時效性,容量大等傳統課堂教學達不到的優勢。藉助移動網路終端設備,學生能輕松自由登錄網路教育平台學習,充分利用有效時間,將課堂教育延伸到教室之外,真正將傳統文化的學習變得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隨時隨地、無處不在。
3.構建完善的傳統文化傳播渠道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削弱了傳統媒體傳播的主導地位,凸顯了移動新媒體和個體傳播的優勢。傳統文化傳播應建立有效的傳播渠道,以新媒體為主,同時充分發揮傳統媒體的優勢,做到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有機結合,為受眾進行文化傳播和人際傳播。
四、結語
在當前新媒體快速發展的大勢下,傳統文化傳播需藉助新媒體之力,不斷加強和創新傳統文化的教育與傳播方式,創作出基於傳統文化內涵的本土新媒體藝術作品。文化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概念,我們不僅僅要藉助新媒體平台推廣傳統文化教育,同樣要通過這個平台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以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與新媒體與傳統文化結合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