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的影響馬克思

新媒體的影響馬克思

發布時間:2020-09-21 21:23:14

1、試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現實意義

1.有利於維護新聞的真實性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線,追求新聞真實不僅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要求,更是新聞事業發展不可或缺的。一名合格的新聞工作者,其工作的基本准則就是要堅持新聞的真實性,用真實的新聞報道反映社會生活本質,不靠道聽途說編造新聞,靠深入新聞現場考證事件細節、揭示事件本質。新形勢下,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在真實、准確報道具體事實的同時,更要從總體上、本質上做到真實,極力挖掘事情發展變化的規律,從而把握社會生活的主流。 
要想從根本上杜絕虛假新聞,維護新聞的真實性,就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以對黨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把客觀、真實、准確作為新聞宣傳工作的生命,切實維護新聞工作的崇高威信,從而構築抵制虛假新聞的防線,為新聞的真實性把好第一道關。在實際工作中,編輯、記者要克服浮躁、功利、獵奇心態,做到未經核實的稿件不刊發、不轉載;媒體要堅持從思想源頭、信息源頭、采訪源頭和管理源頭抓起,糾正思想上、采訪作風上、業務管理上、制度執行上的錯誤,找到自己的痛點、難點和著力點,切實加以整改,確保新聞真實准確無誤,杜絕虛假報道的產生傳播。 
2.有利於提高輿論的引導能力 
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用新聞報道促進社會發展,是新聞工作的努力方向。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認為,新聞媒體要立足細微,從大局思考,用新聞報道來贊頌光明,披露醜陋,還原社會本質真實,充分反映人民的心聲,以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大眾。2008年6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強調,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傳遞信息和獲取信息越來越快捷,新聞輿論作用隨之越來越突出。做好新聞宣傳工作,不僅關繫到黨和國家工作的全局,而且關繫到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這進一步闡明了在新媒體興盛時期,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正確引導輿論的重要性。 
要實現對新聞輿論的有效引導,就必須在新聞傳播活動中遵循新聞規律,必須營造科學的引導工作機制,必須從多層次的社會輿論實際出發,掌握媒體分眾化、對象化、多樣化的新趨勢。以黨報黨刊、電台電視台為主流,整合網路媒體、都市類媒體等宣傳媒介,把發展主流媒體作為戰略重點,切實加強主流媒體宣傳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建構特色鮮明、功能互補、覆蓋面廣泛的輿論引導新格局。實踐證明,要真正有效地引導輿論,就必須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導下,做到讓自己的主觀願望最大限度地適應人民群眾的客觀需求。只有這樣,新聞媒體才能完成有效引導輿論的崇高責任。 
 3.有利於堅持兩個效益統一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媒體追逐經濟效益無可厚非,不追求經濟效益,媒體在激烈經濟和新聞競爭中失去立足之地。但新聞事業的政治性、喉舌性、宣傳作用、輿論導向功能,又決定了媒體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所以,在新媒體環境下應該力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必須在首先保證社會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經濟效益,這也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要求。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認為,在新聞信息傳播活動中,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因為新聞媒體是社會建設的重要工具,肩負著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引導社會和公眾輿論、滿足國家發展和受眾需要的重大使命。新聞媒體的報道與宣傳必須正確引導大眾,推進社會政治、經濟、道德的健康發展。但不可否認的是,強調社會效益並不意味著可以忽視或不要經濟效益,媒體只有通過有效的經營獲得較高的利潤,才能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所以,真正優秀的媒體,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應該始終是統一的。世界上知名媒體無不是雙效合一的。中國新聞界要想適應全球化的需要,就必須把宣傳人類價值、建設和諧世界作為對外報道的宗旨,把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宣傳社會主義價值觀作為必須遵循的准則。特別是一些商業網站、新進入傳媒行業的組織機構,必須加強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學習,以不變應萬變,在相關商業活動中傳播積極、健康的內容,避免對社會造成消極不良影響。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內涵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一種全新的無產階級的新聞觀,是在批判資產階級新聞觀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視野下對新聞傳播活動和新聞現象的總看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政黨新聞事業的工作性質、工作規律及其工作原則的基本觀點,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新聞傳播領域的體現。它的主要功能在於告訴新聞工作者運用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看待新聞傳播現象,來認識新聞傳播活動中出現的種種問題。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發展經歷了一個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奠基、由以列寧為代表的蘇聯共產黨人繼承、由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發揚的長期過程。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形成初期,其主要內容包括人民報刊思想、新聞出版自由觀、新聞報道真實性、無產階級黨報思想等。後來,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也日益豐富起來,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觀念體系,即黨報黨性的思想、開展報紙批評的思想、新聞自由的思想、輿論導向與輿論監督的思想等。可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中國的迅猛發展對我國新聞事業的崛起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當今,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深刻領會其實質和精髓,對於杜絕虛假報道、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要地位、加強新聞職業道德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新媒體對政治方面的影響有哪些

新媒體對政治的作用及影響。
1.傳播信息。媒體是進行政治溝通的有效工具,因為它比面對面的直接溝通更具優勢 。媒體把信息傳播給全社會,有助於公民獲取關於當前政治事態的信息,成為「有所知的公民」,為其政治參與提供信息基礎。
2.影響輿論。媒體不僅是輿論的表現渠道,而且可能通過對特定事件作廣泛而深入的報道以及有傾向性的市政府,引起公眾對該事件的注意,並動員社會上盡可能多的人就當前話題發表意見。
3.設置議程。媒體通過加大對某些問題的報道量或突出報道某些問題,能夠影響受眾對這些問題重要性的誰知,由此可以設定社會的議事日程,並從而迫使政府把這些問題納入自己的議事日程。
4.政治社會化。媒體也是一種重要的政治社會力量,是人們獲取日常生活經驗之外信息的主要來源,各種媒體持續地向公眾輸送著某種經過選擇的資料和觀點,以及對這些資料和觀點的分析與評價,使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下來,從而形成某種特定的政治傾向與態度。
5.監督政府。媒體作為一種批評者,對民主政治良性運行的作用很早就為人們所公認,政府丑聞一旦被曝光,往往會激起全國的強烈發響,正因為如此,媒體往往被稱為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種權力」。

3、新媒體的作用是什麼?

不知道樓主是說的新媒體藝術還是新媒體營銷我都給說說吧
新媒體藝術不同於現成品藝術、裝置藝術、身體藝術、大地藝術。新媒體藝術是一種以「光學」媒介和電子媒介為基本語言的新藝術學科門類,新媒體藝術是建立在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基礎上的,這樣說起來不免讓人覺得有些抽象,感覺上新媒體藝術離我們還有些距離,其實不然。新媒體藝術說白了就是數碼藝術,其表現手段主要為電腦圖形圖象(computer graph),即許多業內人親切地對其簡稱道的CG。其實新媒體藝術的范疇具有「與時俱進」的確定性,眼下他主要是指那些利用錄象、計算機、網路、數字技術等最新科技成果作為創作媒介的藝術品。因此新媒體藝術已經在不經意中深入到了現代藝術的各個領域中去了
新媒體營銷:網路雜志和博客營銷是WEB2.0下誕生的新媒體的代表,而以他們為代表的新媒體營銷已經走出了商業化的步伐,他們所獨具的營銷模式,已經顯露出來無限的商機。只是模式的不成熟讓其尚無法實現更快的飛躍。而在新媒體的不斷挖掘和完善下,新媒體營銷模式一旦成熟,必然能夠在互聯網商業大潮中形成和構建屬於自己的一片商業和營銷空間。

4、馬克思對什麼的影響?

5月5日,迎來偉人卡爾·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當晚,復旦大學光華樓內燈火通明,來自復旦大學的學生,以及上海市教委系統和合作交流系統、楊浦區的黨員代表近400人,與多位馬克思研究者齊聚一堂,舉辦了一場關於「90後的擔當」的對話沙龍,這也標志著被上億人次熱追的「網紅黨課」——「給90後講講馬克思」系列音頻黨課迎來大結局。

沙龍現場,90後黨員代表踴躍互動 

打造這檔「網紅黨課」的幕後團隊,正是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上海市黨建服務中心、人民網上海頻道、SMG東方廣播中心、阿基米德FM五家單位。這也是繼推出「19大精神19人講」音頻黨課後,五家單位再次聯手,採用了更符合新媒體收聽和傳播特點的短音頻,整個系列由19講音頻黨課加2場線下沙龍組成。

從4月17日起,8位80後青年教師,採用新穎的視角、活潑的語言,讓馬克思這位「最熟悉的陌生人」迅速在朋友圈「圈粉」無數。除上海本地媒體紛紛關注外,人民日報大江東工作室、人民網首頁頭條等多家央媒均對活動予以重點報道,眾多媒體積極轉發。「給90後講講馬克思」音頻黨課在上海乃至全國廣大黨員幹部中掀起收聽熱潮,收效顯著:通過24家廣播電台全國聯動,無線電波傳進千家萬戶,總收聽量達2.7億人次,引發「追劇」效應。

200歲的老人在當代中國依然有活力,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青春底色

(左起)主持人秦暢、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吳曉明教授、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副校長曾峻教授、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哲學教研部王強教授 

「我總是聽到他、見到他,卻沒那麼了解他;有人詆毀他、尊敬他,不可能不知道他——卡爾·馬克思……」一段輕松活躍的rap舞曲再次將觀眾帶入了「給90後講講馬克思」的音頻課堂。

現場黨課首先播放了正在北京參加第二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的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執行院長、教授王公龍,和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黃力之的采訪視頻。

王公龍表示,「馬克思無疑是千年第一思想家,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的傳人,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近百年來用馬克思主義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

「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在中國召開表明兩點:第一,馬克思還活著,而且還很年輕。第二,馬克思、馬克思主義已經成為一個世界級現象,繼續影響和改變著當今的世界。」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副校長、教授曾峻闡述道。

「馬克思還活著?還年輕?」這樣的觀點難免讓在座的「90後」們有點吃驚。曾峻繼續說:「他之所以年輕,是因為我們不但結合中國國情、結合時代特點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而且給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新鮮的因素,使他不斷發展壯大。」

「一位200歲的老人,在當代中國為什麼還有活力,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青春底色。」王強作為「給90後講講馬克思」音頻黨課主講教師說。

曾峻認為,讓「90後」以及更年輕的一代了解馬克思的目的,在於認識馬克思的真理性,確立起信仰的坐標。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夠從馬克思身上汲取人生智慧、人格力量,像馬克思那樣活得充實而精彩。

「我們從初中開始接觸馬克思,他一直都是一個偉人形象,聽了這檔節目才知道馬克思曾經也是『問題少年』,主辦方會不會擔心顛覆他的偉人形象?會不會把這位偉人給解構了?」來自上海楊浦區五角場街道的黨務工作者艾麗斯率先提問。

「你覺得有沒有顛覆馬克思的偉岸形象?」主持人秦暢反問道。艾麗斯坦言,「我更喜歡這樣鮮活的、實實在在的馬克思,我感覺他離我們很近,是一個真實的人。「

是的,講述少年時期的迷茫、困惑並不影響馬克思在人們心中的形象。「不會解構的,只會使這位偉人更具有人情味、有溫度。」吳曉明表示,一位有思想的年輕人對當時各種各樣的束縛,特別是馬克思在青年時代就有一種自我意識哲學的姿態,所以他在生活中,在對於大學里、社會上的各種各樣的「規則」,一定會有非常尖銳的批判的態度。

馬克思的魅力並不僅僅是「掛在牆上,高高在上」,他首先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此次專門錄制的音頻黨課,就是從馬克思1818年在德國西南部小鎮呱呱墜地到1883年在倫敦寓所與世長辭,通過貫穿馬克思一生的19個小故事,幫助現在的年輕人更好地了解馬克思這位偉人的人生歷程,以及他的重要思想成果對於現當代中國的意義。

「非90後」與「90後」思想碰撞,「你們是生逢一個偉大的時代」

「資深90後」學生現場提問 

在當晚的對話討論環節,來到台上就座的嘉賓共有4位,他們是復旦大學哲學學院「50後」教授吳曉明,中共上海市委黨校「60後」副校長、教授曾峻,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哲學教研部教授「80後」王強和「70後「主持人秦暢,唯獨沒有「90後」。

「我們想知道90後在想什麼、想問什麼、又想評論什麼? 」當主持人秦暢提出「90後如何擔當」的主題時,台下坐著的眾多 「90後」們早已按捺不住迫切表達的心情。

「我是一名『資深90後』,因為是93年出生,比較靠近『90後』邊緣。現在很多人為『90後』貼標簽,比如不著調、不感恩、不愛國等,而我認為『90後』是開放、進取、獨立的一代,三位『非90後』對此怎麼看?」來自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資深90後」程培澤博士的一番提問引來現場一片笑聲。不過,他的這一「標簽」之問,激發了現場專家及觀眾的熱議。

「事實上,我們『60後』也曾被認為是『垮掉的一代』,但現在,不已經成為了各個行業的棟梁嗎?」曾峻教授從個人方面剖析,用標簽和概念去描述一代人在方法上是有問題的,優點也好、缺點也罷,每個人都是優點和缺點共存的。「通過今天我們剛剛首發的《馬克思的20個瞬間》一書,你會發現,馬克思的閱讀面非常廣,讀書時受到浪漫主義的影響,喜歡創作詩歌,是個文藝青年。他還喜歡讀歷史,除了本專業法學外,還喜歡讀哲學,實際上是在這種多種知識碰撞中間,他找到了自己的思想著力點。」

恩格斯曾說過,社會上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吳曉明則從時代的發展方面深情地說,「我想諸位『90後』,你們以後活動的鼎盛的時代應該是2020年至2050年,你們是生逢一個偉大的時代,這樣的一個時代,將會創造出許許多多的奇跡,將會涌現出許許多多的人物來。這個時代會提出它的任務,而對這樣的任務能作出積極應答的人,一定會有偉大的成就。」

其實,這次特別黨課選在復旦大學舉行,也正因為這里與馬克思有著特殊的歷史淵源:1920年,後來成為復旦大學校長的陳望道,第一個把《共產黨宣言》翻譯成了中文並在上海出版。今年修葺一新的陳望道曾經在復旦的家,也成了《共產黨宣言》展示館。

當晚,多位90後黨員代表獲贈首發的新書《馬克思的20個瞬間》 

當晚的沙龍活動中,不僅現場「90後」後積極互動,就連在阿基米德直播平台上的網友們也異常踴躍,他們紛紛就這次聆聽「音頻黨課」發表自己的看法。其中有多位網友還獲得了一份極為珍貴的禮物:由8位「80後」主講老師合著的《馬克思的20個瞬間》以及一張簽名書簽。該書在當晚的沙龍現場剛剛進行了新書首發儀式,並現場向多位「90後」黨員代表進行了贈書,目前預售情況超過預期,上海人民出版社已經開始第三次加印。

上海市黨建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經過近兩年的不斷創新實踐,先後舉辦的「十九大精神十九人講」「給90後講講馬克思」等活動,打響了「上海音頻黨課」的品牌。在未來,各方將進一步加強合作、堅持需求導向,打造出更多更好的黨課材料,為更廣大的黨員教育提供更多服務。 

內容來自鳳凰網

5、新媒體對年輕人的精神生活有什麼影響?

如今新媒體信息承載量非常大。導致很多年輕人宅在家裡刷抖音,看視頻,刷劇。精神生活比以前單調乏味,而且與實際生活的距離越來越大。

6、新媒體的利與弊

利:
大家都有感觸的。在這個信息發展的社會,網路的普及。讓所有可以相互共享很多各個方面的信息。不論是橫向還是縱向,都是可以有好多隻是可以得到拓寬的。
像新聞電視傳媒,我們可以坐在家裡走遍全世界,領略各國各地的風俗習慣。新聞聯播,我們可以專注到世界各國的情況,和一些國情等等。也增強了我們的國家凝聚力
像一些廣告的播出。可以讓我們對一些產品的有點好處進行了解。當然也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生產力銷售的增長。
弊:
像網路。我們們都說網路是雙刃劍。裡面的東西一哄而來,很多時候我們都來不及看清她的好壞,或者說對我們是否真正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反而更多是我們在浪費精力。
甚至像很多青少年都不能正確使用電腦,用於玩游戲甚至沉迷。

對運營者來說
傳播快
用戶精準
轉化率高
推送內容質量要求高,
需要高素質人才運作,
需要精力大

7、新媒體的具體意義是什麼?

原來媒體輿論離我們普通人是有距離的,我們只能閱讀,而不能參與,通常都是由官方平台或者專業的媒體機構才能發布內容。而自從新媒體興起,我們每個人都成為了內容的生產者和閱讀者,每個獨立的個人都有機會參與進來,發布信息。
另外,原先的內容是由編輯來審核完成的,而新媒體時代文章內容是由機器審核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機器推薦,人工智慧越來越成熟。
最後,原先我們面對單一的內容只能選擇看或不看,現在自媒體時代,根據每個用戶喜好和習慣,機器會給用戶打上獨有的標簽,所以說我們完全可以選擇看什麼,不看什麼。

8、新媒體對我們的社會、文化、和個人生活有些什麼影響?

你所提到的新媒體應該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新媒體既擁有人際媒體和大眾媒體的優點:完全個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時送達幾乎無數的人;每個參與者,不論是出版者、傳播者、還是消費者,對內容擁有對等的和相互的控制。又免除了人際媒體和大眾媒體的缺點:當傳播者想向每個接受者個性化地交流獨特的信息時,不再受一次只能針對一人的限制;當傳播者想向大眾同時交流時,不再不能針對每個接受者提供個性化內容。同時他指出新媒體完全依賴於技術,不是人類先天自然擁有的技能。沒有數字化等技術,新媒體完全不可能。
2008北京奧運會,新媒體首次作為奧運會獨立傳播機構與傳統媒體一起被列入奧運會的傳播體系。互聯網等新媒體平台被正式納入賽事轉播渠道,充分表明新媒體作為一種新傳播渠道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奧運的巨大商機推動新媒體布局和發展,新媒體版權保護受到重視。
總體上說,2005年學界對新媒體的研究比較充分,研究的文章也比較多,各主要核心期刊都開辟了相關的專題,但同時也有一些不足。相關的研究文章有30篇之多,但研究的重點基本上比較集中,話題相似,創新不多,一些文章給人以重復、雷同之感。一些學者所提出的觀點比較膚淺,有的提出了問題卻並沒有闡述解決途徑。

9、談談新媒體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信息傳播得更快了,事實揭發的更多了,引發人們的更多思考。

與新媒體的影響馬克思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