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媒體時代,用戶的閱讀心理是怎樣的?
從書到雜志、報紙,到網站、論壇,再到現在的微信、微博,內容載體發生了巨變,內容傳播出現了新的特點,用戶的閱讀心理也在發生變化,我們只有清楚地知道用戶的閱讀心理,才能更好地為用戶做好內容服務。
新媒體時代,用戶的閱讀心理是怎樣的?6個特點:
我要知道得比別人快
我要知道得比別人多
我要知道點不一樣的
我要讀有用有趣的
我要更高效地閱讀
我要更好的閱讀服務
接下來我們分別展開來講
我要知道得比別人快
無論是王寶強離婚還是霍建華結婚,無論是@毒舌電影被封號還是@咪蒙禁言結束再發推文,所有新聞,用戶都希望自己知道得比別人快,比別人早。為什麼?社交媒體時代,幾乎每個人都希望成為朋友圈裡的消息達人,如果很多大的新聞事件TA都是第一時間發現的,那麼TA就更願意去發朋友圈、發微信群、甚至直接發給朋友,這是他的優越感、滿足感的來源。
反過來說,社交媒體時代可能大家都遭遇過信息滯後的尷尬,比如@毒舌電影被封號之後,某天你突然發現@毒舌電影注冊了新號,然後你興奮地推給朋友,結果朋友淡定地發過來一句:嗯,我前天就關注了。然後附一個蜜汁微笑表情。是不是很尷尬?
知道這一點,你就明白了為什麼很多熱點你發得稍微晚點,閱讀量就會有那麼大差別,因為用戶已經不好意思再發朋友圈了。所以,作為內容提供者,我們每天琢磨的也是如何更快的為用戶做信息服務,我們成就了用戶,用戶才會成就我們。
我要知道的比別人多
接下來整個系列課中,我會經常提到一個詞,卩Lj「一站式解決方案」,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能不能用一篇文章,把一件事情扒透、扒爛,一篇文章做到料足夠多,讓用戶真地覺得「看這一篇就夠了」。
大家平時都會追熱點,你會發現很多熱點事件中,那些轉發量巨大的文章都有這樣的特點,真的把一個事件或人物扒透了,從用戶的角度來說,TA更願意分享那些料更足的文章到朋友圈,而不是分享那些短消息和短新聞,因為用戶分享你的文章,其實是在借你的內容展示自己的逼格。
因此,作為內容提供者,在有限的時間內,我們盡量要提供比別人更多的料,讓內容足夠豐富、有厚度,讓用戶願意轉發、分享。
我要知道點不一樣的
新媒體時代,也正是一個個人崛起的時代,人的表達欲越來越強,而且越來越注重個性化表達,尤其是年輕人,有時候甚至為了跟別人不一樣而不一樣,這也是如今新媒體百花齊放的原因。這幾年,我們經常說的一個詞是「消費升級」,消費升級在我看來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從標准化消費到個性化消費,內容產品亦是如此。
當我們在寫文章的時候,要注意兩點,一是你能不能挖到大家不知道的事情,二是你能不能提供一種新鮮的觀點或者認知。用戶都喜歡新鮮,不喜歡老生常談。
另外,傳統媒體時代更注重「客觀中立」,但新媒體時代「個性鮮明的主觀表達」更受歡迎,著名的互聯網評論家Keso有一句很著名的話,這句是:少跟我提客觀。
我要讀有用有趣的
新媒體環境下,這個有用一般都是指顯性的有用,或者說叫功利性閱讀。比如《如何起微信爆款標題,這里有10個方法,學會3個你就賺了》這樣文章,天然更受歡迎,你能直接看到有利的、見效快的閱讀預期,而不是說讓你讓新媒體編輯都去讀一下四大名著提高一下文學修養。
再比如@羅輯思維做的知識付費平台「得到」,上面有兩個對比起來很有意思的付費專欄,一個是和菜頭的《槽邊往事》,一個是李笑來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兩個都是得到最早的主推專欄之一,但到今天,@和菜頭的賣了不到3萬份,@李笑來的賣了超過17萬份了,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距,其實你光看專欄的名字就知道個大概了,《通往財富自?之路》,誰不需要呢?這是第一點,有用。
然後是有趣,有趣是指用戶希望你不要像個機器人,乾巴巴的給我堆積理論知識、講道理、陳述事實,你能不能以人格化的形象以吐槽的口吻把嚴肅的知識教給我,你能不能增加一些有趣的案例,配一些有共鳴的配圖、吐槽,你能不能用講故事的手法提供內容等。經濟學的書大家都看不下去吧,但《牛奶可樂經濟學》卻無比暢銷,為什麼?
因為作者用一些生動有趣的案例、場景,把很多有用但無趣的經濟學知識講透了,所以這本書既有用又有趣,因此廣受用戶好評。連傳統的紙質出版物都在追求有用有趣,新媒體更應該如此了。
我要更高效的閱讀
羅振宇老師2016年提出一個概念叫GDT,」國民總時間」。在這個高速運轉的社會,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每個人的時間都越來越寶貴。
因此,誰能幫用戶節省時間誰就能勝出。但是我們能不能像微信教父張小龍所說的一樣「讓用戶用完即走」?當然不能,因為媒體天生就是爭奪用戶時間和注意力的。所以,內容生產者提高用戶效率最好的解決方案,不是讓用戶在你這里停留更短的時間,而是兩個方面:你要麼單位時間提供更多的信息量,你要麼在信息量不變的前提下讓用戶更快地獲取。
我要更好的閱讀服務
用戶越來越挑剔了,用戶越來越難伺候了,為什麼?因為內容這個生意,從十幾年前的供不應求變成如今的供給遠大於需求,從信息匱乏到信息海嘯。供不應求的時候,內容生產者是爺,供大於求的時候,用戶是大爺。你光寫得好還遠遠不夠,你還得讓用戶看得爽、看得舒服。
但其實,提供更好的服務有很多可做,比如更好的排版、更精緻的配圖、更有節奏的推送時間、更好的幫用戶提煉重點亮點、更快地更好的與用戶互動等等。同時也要提醒一點就是,新媒體時代,寫作者從姿態上應該是服務員的心態,讀者用戶就是上帝,千萬不要用高高在上的姿態,時代變了,別端著,從前是甲方心態,現在應該是乙方心態。
以上就是新媒體時代用戶閱讀心理的6個特點,總結一下就是:用戶要知道比別人快、比別人多,要個性化表達,要有用有趣的,要高效、要更好的閱讀體驗。
2、做新媒體從哪些方面入手好?
在這互聯網、電子科技盛行的年代,人們的生活娛樂方式被日益充實,人們被電腦、手機等移動設備上的內容所吸引,再也沒有任何時間抬起頭來「欣賞」企業在傳統領域做的優質營銷內容。
如今,受眾在新媒體上所花費的時間占所有時間的70%以上,從新媒體入手,更容易讓用戶看到你的內容。再者,新媒體可以為用戶自動匹配感興趣的信息,大大增加了用戶對於營銷的關注度。同時,內容與用戶自身相關度越高,用戶更易於從一個觀看者轉變為一個傳播者。
那麼,怎樣能吸引更多的受眾關注呢?
答:「親民」。脫離大眾的內容用戶為何要去關注?太過於高深的內容用戶為何要感興趣?
只有「親民」的內容才能擊中用戶的痛點,讓用戶被你營銷。
滿足用戶內心
很多人都在問,為什麼大家願意花那麼多時間在互聯網上。小編認為,用戶相較於之前,他們的角色發生了改變。
在新媒體時代,每一位用戶都是內容的參與者、發起者、傳播者,而不是單單被動的接受。新媒體為用戶提供了一個訴說內心需求的平台,有了這種內容的互動,就讓用戶有了動力,有了動力,新媒體營銷就有了時機。這也是新媒體營銷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點。
3、如何增強新媒體平台用戶黏性
1、物質激勵
根據所運作的自媒體類型,給予讀者一些互動獎勵,這種互動可以是針對內容的互動,我們的獎勵可以是豐厚的物質,也可以是數字化產品。
我們可以設計很多種這樣的互動活動,比如:獎勵給予留言的前十位讀者,贈送作者撰寫的一本書;讓讀者根據文章內容發表自己的觀點,選擇最佳的十名給予獎勵;我的公眾號每周都有一次主題活動,可以讓讀者上傳聽課筆記,給與上傳者一份創業項目。
我們的獎品要具有誘惑性,要根據讀者的需求去思考,無論是虛擬還是實物,只要是有利於讀者的,能增進讀者對我們的信任和感情的,都是最好的。
2、文章內容的互動性
自媒體文章與傳統的紙質文章的不同,應該就是讀者與我們的距離更近了。讀者隨時可以與我們溝通。自媒體的這種天然的親和力決定著內容的創作中必須有互動性。
比如,文章中加入話題探討式的交流,讀者就會紛紛留言,在互動中增加彼此的感情;還可以加入拋磚引玉式的內容,引發讀者思考。讀者在與內容互動的過程中就會增加對我們的認同感。
3、賦予讀者尊崇感和被重視感
比如,有讀者在給作者留言的內容中咨詢了一些問題。一般這種情況,讀者也只期待能有作者的回復,就很滿意了。但是如果作者為此特撰寫了一篇文章來為讀者解疑,那麼讀者是不是會受寵若驚呢?我之前在公眾號中撰寫過幾篇解決讀者困惑的文章,當時他們感動得都給我打賞了。
平時我們在文章的內容中也可以提到一些讀者名字,比如:可以經常出現一些這樣的句子,「有一次我與讀者小王交流的過程中,他給我了很大的啟發……」讓這位讀者有一種受寵若驚的感覺,也能鼓勵其他讀者與作者的互動。
4、文章語言的親和力
我們的自媒體語言應該要極具親和力,我們要假想讀者是與我們面對面的,他們是我們的親人、朋友。我們要用盡量口語化的語言來表達觀點、闡述內容。文章中我們要多使用第二人稱,讓讀者感覺他們與我們是一體的,從而更加認同我們的觀點。
語言的親和力還表現在作者能適時展現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讓讀者感覺到文章的背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因此,我們要把內容當作是與讀者交朋友的一個媒介,文章要寫得有血有肉有情感,要用類似於演講的語氣,增進內容的親和力。
5、留言評論中與讀者互動
只要有讀者留言和評論,我們都要認真對待。如果我們的回復能與眾不同,就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我們的回復最好不要機械式的自動回復,而是有情感,有個性的回復。搞笑式的留言就搞笑式回復,問題式咨詢,就給予詳盡的高質量解答。
在很多自媒體平台中都十分重視與讀者的互動。之前有讀者問我如何快速開通原創功能,我告訴他除了堅持每天原創外,多與讀者互動,在不到一個月也拿到了原創功能。像在今日頭條平台中,與讀者的互動直接記入頭條號指數中。平台都這么重視互動性,我們更不能忽視了。
6、與核心用戶建立私秘關系
對於一些溝通交流多的用戶,我會讓他加我的個人微信,以方便進一步交流。他們對我公眾號的主題活動也比較熱衷,而我對於他們的一些咨詢,也是知道多少就告知多少,可以說是毫無保留。
與讀者的互利互惠才能讓公眾號良性發展,畢竟作者花了那麼多時間和精力也是需要贏利的。如果能夠雙方共贏,那麼作者才能不斷提供更好的內容為讀者服務,讀者也能吸收到更多更好的干貨內容。
4、怎麼在新媒體營銷傳播中增加用戶的參與度和積極性
先做客戶定位分析,比如你針對的客戶是什麼群體,有什麼特點,他們有些什麼需求,關注什麼。然後針對性的做活動,個人覺得多出撒網,重點捕魚會浪費很多時間和資源
5、合格的新媒體運營需要具備哪些技能?
傳統公司新媒體運營工作的時間構成:
80%的時間:寫文案和策劃案(所謂的創意)
20%的時間:溝通、總結、完成領導交代其他的工作
對於傳統公司的崗位職位可以理解成是「內容的搬運工」(因為大部分的熱點段子都是抄來抄去的),而且負責的范圍相對較窄,屬於螺絲釘工作。
職位的限制相對較多,我相信你一定有過被「自以為是」的領導指教標題不夠有吸引力,內容不夠爆點。在某個程度上,工作好壞取決於領導的喜好,營銷工作目的單一(為曝光而生),且不為效果負責,對於個人成長很有局限。
而互聯網公司一般:
第1階段主要以製作內容為主,工作偏執行層面,可以具體到寫一篇微信文案。
第2階段掌握了互聯網營銷的思維,開始學慣用戶調查,收集用戶需求,通過數據分析指導內容製作,並且每一步工作行動,都是有所根據(不靠腦補),只做有利於轉化的事情。
第3階段:當你通過自己系統的做事思維,並且帶來績效,取得一定成果時,擔任的工作會向管理崗位靠攏。開始帶一些新人,並且有權調動資源來完成更高的績效。
在第4階段除了加強管理能力以外,你也不斷在拓寬自己的知識,例如banner測試,sem競價等方面, 職業發展不斷向營銷總監靠攏。
在第5階段時,你已經具備帶領更大項目的能力和資源,或者選擇去更大的平台或創業。
所以,互聯網職位的新媒體運營是一個可以深耕細作的崗位。整個晉升路徑就像是一個小兵變成將軍的過程,但是前提是每一個階段的晉升都能拿出績效證明自己。
6、新媒體運營是否應以用戶為中心辯論賽我是正方應該怎麼問問題啊
新媒體運營應該以用戶為中心。因為用戶是新媒體的根基啊,沒有用戶,談什麼運營?新媒體是一種新的運營用戶的方式。
做新媒體是為了什麼?吸引用戶,增加用戶,有了用戶才有流量,有了流量才有廣告,才有收入。
可以說大部分行業,游戲,服務,等等,都是用戶至上,互聯網相關行業更是如此,沒有用戶就啥都沒有了。
所以要以用戶為中心。
7、新媒體運營怎麼做好用戶運營?
針對那些核心朋友和活躍朋友,我們除了日常的提供我們自己的價值以外,也應該有意識有計劃地創造一些契機,加強我們跟他們的聯系,不然他們隨時可能成為普通朋友,甚至把你從好友列表刪除。
這樣我們就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加強跟好朋友們的聯系,微信上多聊天,微信下多見面。
有點麻煩的時候相互幫助,有的煩惱的時候一起吐吐槽,這樣平常的關系才能穩固。
跟用戶之前日常的互動越頻繁越深入,你的用戶跟你的關系就會越深厚。我們要學會製造一些可以互動的話題,找到大家都感興趣的點,才能形成交互。
除了日常的互動加深聯系,我們也可以專門營造一些契機,讓我們跟朋友之間的互動更進一步。
最常見的方式當然就是組織一些聚會,偶爾出來吃個飯喝個茶逛個街什麼的,邀請好友來參加,這次聚過了下次再聚。於是社群運營就出現了。
也可以搞些特殊的事件,例如:你結個婚生個孩子,邀請朋友來參加,他們給你送禮,你給他們回禮,於是活動運營就出現了。
結婚生孩子的活動太大,可能只適合搞一次,但是有些活動小一點但也比較有效果,也可以搞成定期的嘛,比如生日派對什麼。
雙十一之於天貓無非也就是類似生日派對一樣的存在,在每年約好的這一天里,我們把交互和關系推向極致,我用心准備,你盡情來玩。
8、在新媒體運營這件事上,一年時間到底可以做多少事
1、新媒體運營需要做哪些事情
內容
現在已經沒有所謂的紅利期了,也不是靠一點小聰明比如犀利的切入點,某個小互動就能存活在這個新媒體圈子裡了,現在已經是真刀真槍拼能力,拼實力的時候了,而實力的最基本的體現就是內容。
最近有一些有想法的朋友跟我聊天,說想做個什麼什麼內容的公眾號,我第一句話都是認可和鼓勵,第二句一定是囑咐一句,你如果可以產出好的內容,只要堅持這一點,一定可以走下去。但是,持續生產好內容,談何容易。
所以內容成為了新媒體運營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形式上分為:文字、圖片(動圖和靜圖)、音頻和視頻,現在可以回想一下,基本上每個領域現在都有N個大號。
具體怎麼去做好的內容,今天不展開了,這里舉個栗子來講一下可以換個角度做內容。
比如某一個做美食的公眾號,假設喜歡美食的都是女生居多,實際上也是這樣,哈哈……那內容肯定要圍繞女生和美食來做,一般的內容產出就是這樣的思維了,可是,這個時候是不是可以換個角度,每個人事物均有多面性,比如每個人的需求也是多面的。
用戶是女生,主題是美食,是不是從以上兩個圖裡面任意兩兩組合就可以誕生無數種內容的切入點,比如:小鮮肉廚師,減肥營養餐,護膚功效食材……並且,每個點還可以發散。
活動
這個活動可以理解為互動,運營公眾號也好,微博也好,其他的平台也好,不管哪個平台或者軟體,開發公司都給我們運營者提供了很多用於活動的支持插件,比如投票,答題,抽獎等等。
那麼做好一個活動就需要有足夠強的吸引力,足夠多的推廣,足夠妙的傳播設計。那很多朋友可能很苦惱說我想不出那麼多活動,不知道該怎麼做,其實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抄襲"。
還是以"美食"那個為例,別人做女神評比,咱們就可以做廚神評比,別人做有獎徵文,我們就可以做給一道菜取名字,別人辦線下會議,咱們就直接約飯…
現在大家都在說魚塘理論,一潭死水怎麼會有魚存活?新媒體平台也是一樣,一定要活,定期舉行活動才能讓用戶感受到,這個平台是活的,是一直在努力。一次活動沒有參與,兩次活動沒有參與,一直做,一定會有作用。
用戶
接著上面提到一直做活動就一定會有作用,其實,用戶一般分為這樣幾類:
積極熱情:基本上干什麼都有他,每次都評論點贊,每次活動都參與,還主動提建議之 類…
冷靜觀望:低頻的互動,也不取關,就是默默關注
概率用戶:這種是最不可控,可能是已經關注的但是偶爾才會打開,也可能是偶遇…
同行:現在同行佔比也很高的,不過這批用戶,基本上可以忽略,因為他在與不在你都 要好好做。
死粉:那就是死粉
前面講的兩點,內容和活動,都是為了用戶服務,我們不斷的變換主題,熱點追蹤,更換形式都是為了盡量滿足不同用戶的胃口,不停的組織互動,策劃活動也都是為了不停去引導那些積極分子,調動冷靜觀望的用戶,以及盡可能大概率的捕捉到概率用戶。
而這里講到的新媒體人要擅長用戶運營,其實主要還是聊天,前段時間不是有個淘寶掌櫃很火?他就是利用了個性化的用戶運營,在給自己的"服務"加分,製造差異化,增加傳播點,提高用戶粘性。無論你是逗比風騷還是滿腹經綸,總之要做一個形象的人,認真做人還不行,認真不一定形象,只有形象了才能被記住。(很多同行自嘲說自己就是個陪聊的,事實如此,哈哈,這都是命啊~)
除了聊天之外,就是要學會分析和管理用戶,給用戶貼標簽,是常用手段,便於分組,便於精準化管理和推送,偶爾做做用戶調查,問答互動,以及聊天,其實都是在做用戶分析和管理工作。(各位老闆,你們不要以為我們新媒體人聊天就是不好好工作,其實我們就是在好好工作,哈哈哈)
推廣
我承認,這個點放出來,是有點標題黨的,因為大家都關心這個話題,如何增粉,如何推廣,如何提高閱讀數等等。
在我看來,好的內容就是在做推廣,好的活動也是在做推廣,陪好一個用戶,其實也是在做推廣,而不局限於說一定是要砸錢做什麼廣告才叫做推廣。
由此可得,推廣當然也是作為新媒體從業者必備技能了。
那引用之前寫的一篇文章,推廣方式呢主要有幾個:
1、廣告推廣:就是在各大媒體上,線上線下可以觸及到客戶的地方進行宣傳
2、大號推廣:找到與自己目標用戶群體吻合的大號,KOL去推廣吸粉
3、粉絲社群:通過聚集起一批同類用戶,提供某種服務或價值的組織
4、買粉:就不提了
5、互推:應該叫聯合推廣,可以通過一些活動以及內容上的聯動來做,硬推效果一般
6、活動策劃:活動吸粉相對來說比較良性
7、地推:比如很多定位於大學生用戶的項目,地推是最簡單粗暴的
2、新媒體運營的核心思維
用戶思維
我跟很多朋友分享說,我們現在從事新媒體呢也不要急於說一定要在這一兩年獲得怎樣一個成功,回想一下,現在的大咖,是不是過去都有很多積累,有的是在傳統線下的積累,有的是在PC時代的互聯網上的積累,有的直接就是專業上的積累,然後結合新媒體的趨勢,將過去的優勢運用到了新的載體上,而已。
那我們現在從事新媒體行業最核心的是什麼呢?
就是新媒體思維方式,我個人覺得是:用戶思維。
其實這個詞也沒有想像中那麼的玄乎,很多詞彙都是被炒出來的,道理其實都很簡單。
哪個生意人做生意不考慮客戶的感受?對吧
用戶思維就是這個,從用戶的角度思考問題,深入的分析用戶的需求,結合他們的需求去設計產品、生產內容、策劃活動、推廣方式。
大家回想我以上講的內容,是不是都是以用戶為出發點?
你不知道你要寫什麼內容了,你去問用戶
你不知道該策劃什麼樣的活動,你去問用戶
你不知道去哪裡推廣你的公眾號,你去問用戶
那麼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時代顯得用戶思維這么重要呢?都是被慣出來的。
信息越來越碎片,品牌越來越淡化,產品越來越多,服務越來越好…然後我們自己本身就是用戶,我們也會覺得自己的感受越來越重要,選擇越來越多,個性化要求越來越明顯…
所以,我們把我們自己慣壞了,並且還在要求別人繼續如此寵愛我們,那我們作為運營汪也好,喵也好,那麼就立正稍息,列隊出去跪舔吧~哈哈哈哈哈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極致、免費、快之類的各種思維,不過我想再提醒一點的就是,差異化,也就是創新,可能一開始創新能力不足,但是一定要嘗試去創新,創意也都是慢慢鍛煉出來的,具體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一篇關於創意的文章)
3、如何組建新媒體運營團隊
結合上面講的需要做哪些事情,然後再做具體的分工,還有一些其他的工種沒有介紹到,但是並非說明這些崗位和工作內容不重要,比如美工設計、技術支持等等,組建團隊總的原則還是要根據公司發展的階段來靈活調整。
首先必不可缺的一定要有一個運營者,這個運營者需要了解並部署整個新媒體運營部門的工作情況,協調公司內外部的資源。而現在大部分的情況是微信小編要承擔運營規劃的重任,還有一種情況是,新媒體運營人員也承擔著內容、設計等各種工作。(這里並不是說誰重誰輕,只是分工還是要有偏重。)
個人建議,如果一般的小項目或者傳統公司轉型做移動新媒體推廣,那麼2.5人配置是比較理想的。
運營負責整體規劃,監督並執行工作,推廣以及活動策劃,數據分析一並兼了
文案負責內容產出和微信平台上的設置維護,以及一些用戶運營的工作也要兼了
最後的0.5指的是美工設計,一般公司都有設計,那麼共用就好了
而作為一個新媒體運營負責人來說,在考慮人員安排的時候,這樣想,如果招來一個人,你能給他安排滿滿的工作,那就招,如果你不能使其工作飽和,那麼這個人就不用招。
而一些階段性的設計工作以及技術開發工作,甚至活動策劃工作,可能由於專業性比較強,但是又不用一直養著這么一個人,那麼可以選擇階段性的外包,或者利用資源解決問題。
但是如果是大企業,並且尤其重視新媒體方面的項目,那麼最好還是分工明確,因為新媒體工作確實是一個細致的活,很多可延展性,運營+文案+設計+策劃+推廣…
4、新媒體分哪些
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相對於傳統媒體(紙媒、電視電台等)而言的新興媒體,那麼新媒體是不是就只是微博微信呢?相信新媒體從業者多多少少都會有這么個苦惱,比如我,很多人問我你是做什麼的?我說我是做新媒體運營的,下一個問題就是新媒體是幹啥的?我就說比如說微博微信,在上面做做推廣之類的。然後就換來一聲長長的"哦~"。
那我們來看一下到底哪些是新媒體,是不是只有微博微信呢?
微信營銷
無疑是首選,現在的超級app,還是那句話,用戶在哪裡,你就在哪裡。相信絕大多數的公司業務對象都可以在微信上找到。這點就不多說了,大家也都有共識。
單獨講下特點:CRM。我一直的觀點就是,微信就是一個CRM,社交屬性沒法變,並且確實很方便交流溝通,所以,它的特點就是方便交流,管理自己的人脈。
微博營銷
很多人說微博已死,我是不太同意這種極端的觀點的,當然你如果寫文章,標題肯定要這么寫,要不然沒人看嘛,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微博即使再走下坡路,上面的用戶量也足夠大,所以微博也是新媒體戰場之一。
特點: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有利於做一些熱點傳播,事件營銷,以及大范圍擴散的話題推廣。
另外,啰嗦一句,很多人不是在問怎麼找種子用戶嗎?其實在微博上很容易完成,因為微博上的人群標簽其實比微信的標簽更加明確的,並且微信不支持對用戶的模糊搜索,那麼怎麼找呢?
舉個例子,以水果為例子,我就去微博上面搜"水果",然後你就會看到很多做水果的賬號,買過水果的,愛吃水果的人,全都出來了,然後你在篩選關注,私聊,互動…
知乎
認真的問答社區,一開始以科技類、互聯網類的問答比較多,現在來說覆蓋面越來越廣了,那麼也會有你的潛在用戶在上面提問或者互動,而作為創業者,你肯定是"自認為"該領域的專業解決者,那麼你就可以通過你精彩的內容去吸引到精準的用戶。
豆瓣
文藝范聚集地,對內容的要求更高,軟文軟到不行,同行都說如果要學軟文就去豆瓣吧,篇篇都是軟文,哈哈哈~如果是關於電影、旅遊、書等方面的,或者用戶需求延展出來是有個契合點的,那麼這個也是可行的。
其他的陌陌、脈脈等社交app,包括辣媽幫這種細分人群聚集平台,就不一一介紹了,還有QQ、貼吧等各種論壇,總的原則還是:用戶在哪裡,你就出現在哪裡。
順便回顧一下推廣三步驟:
1、你的用戶是誰?
2、你的用戶在哪裡?
3、你怎麼吸引過來?
5、如何學習新媒體運營
最後一個內容了,也是很多人比較關心的,前些天,晚上我心血來潮煲了一碗雞湯,可能有人已經喝過了,據說味道還不錯,裡面講的就是如何成長為一個還算合格的新媒體運營人員,比如像我這一款。具體內容我就不重復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閱本人朋友圈,有干貨也有雞湯,吃飽喝足,哈哈。
其實核心就是,學習,總結,交流和實操。
說句大話:你們現在這個時代比我那個時代要好很多啊,我們那時候哪有這么多培訓,分享可以聽。我都是花錢去聽一些前輩的課,買他們的資料,買書什麼的就不說了。然後利用各種時間看文章,看公眾號看頭條,然後也在各種群里認識各種大小咖,交流也學到很多東西,交流的過程中也是在分享,也是總結的過程。最後就是實操,將學習到的好的壞的都可以在實操的過程中進行檢驗,最後得到的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