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應用性論文

新媒體應用性論文

發布時間:2020-09-21 00:10:15

1、如何解決中國新媒體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畢業論文

作為一種依託數字技術平台進行傳播的現代化媒介,新媒體僅用了數十年的時間便獲得了傳統媒體近百年才慢慢擁有的受眾。也正是這樣的發展速度,在為我們帶來信息便捷的同時,也產生了不少新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所產生的負面作用,隨著新媒體的廣泛傳播,也變得不容忽視起來。

一、新媒體的定義

(一)新媒體的產生與界定

新媒體(New media)一詞,是1967年由美國學者戈爾德馬克率先提出的。

這一時髦單詞提出之後,接踵而來的問題就是:什麼是新媒體?如何界定新媒體?時至今日,可以說仍舊沒有人能夠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對於這種學術畏途的產生,英國學者理查德?厄豪爾斯曾分析過這樣三個原因:「首先,這是一個極具變化的領域,即使最時興的研究,到它成熟時就已經可能過時了;其次,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所以已經樹立起來的重要文本和經典文本還很少;第三,甚至是『新媒體』的定義還有待解決」[1]。

事實上,自新媒體誕生以來,它的的發展歷程經由精英媒體到大眾媒體再到個人媒體這樣三個階段,不過也就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這和以往通過數百年時間才完成幾個階段發展的傳統媒體相比而言,新媒體可以稱得上是一個發展速度驚人的新興領域。在這樣的發展速度面前想要對其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深度分析立言,找出符合其現在乃至未來發展方向的准確定義,是必須要再過一些時日,一方面觀察其發展變化,一方面還需要通過進一步的系統研究。

雖然「新媒體」至今為止還並未存在一個確定的概念,但卻已有了對於其相對准確的認識,而本文更傾向於清華大學的熊澄宇教授以及四川師范大學石磊博士的觀點,即「相對論」的觀點。

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在今天網路基礎上又有延伸,無線移動的問題,還有出現其他新的媒體形態,跟計算機相關的。這都可以說是新媒體。[2]」同時,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天府早報》副總編石磊博士在《新媒體概論》中也對新媒體做了界定,他指出:新媒體一詞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是指在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嚴格來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3]。

(二)新媒體的構成要素

新媒體雖然缺乏一個准確的定義,但是對於現階段新媒體這一概念的構成要素卻有以下共識:

1.新媒體是建立在數字技術和網路技術的基礎上的,如果說傳統媒體是工業社會的產物,那麼新媒體就是信息社會的產物。

2.新媒體在信息的呈現方式上是多媒體,可以進行跨媒體、跨時空的信息傳播,還具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互動性等特徵。

3.新媒體具有全天候和全覆蓋的特徵,受眾可以隨時通過新媒體在電子信息覆蓋的地方接受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的信息。

4.新媒體在技術、運營、產品、服務等商業模式上具有創新性。

5.新媒體的邊界不斷變化,呈現出媒介融合的趨勢[
二、新媒體的主要特點與優勢
關於新媒體的特徵,也有著不同的觀點,但對於新媒體的主要特點,業界與學術界則有以下幾點共識:
1.交互性與及時性
尼古拉·尼葛洛交龐帝曾經在1995年出版的《數字化生存》一書當中中對「被動的舊媒體」與「互動的新媒體」進行了比較,認為互動式傳播是新媒體的一種常態傳播,這與傳統媒體的「一對多」,「點對面」的傳播是具有很大區別的。以倫敦火車相撞案為例:1999年10月初,倫敦發生40年來最嚴重的火車相撞事件,事發清晨,正是當天報紙出版之後,而下一次報紙出版還要十幾個小時。這時,《衛報》網站立刻將現場照片、事發目擊等報道送到網上,在第一時間告訴了受眾發生的一切。可見,早在1999年,網路對於信息的傳播速度已無可比擬。時至今日,發展中的互聯網的傳播時效已遠遠超過了報紙,僅需要第一現場的民眾一條微博便可以廣而告之。
在擁有及時性的同時,新媒體也擁有著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交互性。在傳統媒體的互動中,新媒體則可以不受時間、地點和環境的制約,只要所處區域內有信號覆蓋,便可以高速傳播和更新信息,在網路中所發表的評論都立即生效,可以直接與編者進行在線交流,幾乎做到了與新聞事件同步。同時的,網路平台對於信息門檻的降低,使信息接收方和傳播方處於平等的地位,在這一平等的平台上的交流和對話,使得普通民眾也可以通過新媒體發表自己的觀點,至此,信息傳播才逐漸真正走向平民化和大眾化,「草根」話語權獲得的前所未有的尊重。
2.海量性與共享性
進入微博,我們可以看到大到社會熱點、小至好友心情的眾多信息,而雲盤的使用則使得世界各地的信息都可以匯聚共享。依託數字化平台,新媒體克服了報紙版面的容量限制使信息得以海量傳播,沖破了廣播電視的單方傳播與不可重復性,使資源得以下載共享,這種「天涯若比鄰」式的區域覆蓋使受眾在隨時輸錄信息的同時也可以便捷獲得世界各地的訊息,而空間與時間上的開放性也促成了訊息的海量性,受眾在汲取所需的同時也成為的信息的傳播者,使受眾在海量信息與訊息共享中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3.多媒體與超文本
新媒體使用多媒體展示的方式對信息進行處理,是一種以結點為單位的超文本呈現。相同的,新媒體的傳播也是以是超文本、超鏈接為依託,以結點為單位組織各種信息的。面對不同受眾的需求,信息通過這些結點的不同鏈接,構成特定的信息網路,提供不同事物信息媒體形式。網路將傳統媒體的長處集於一身,對於用戶來說,信息最終以何種媒體形式出現,是文字、圖片、聲音還是圖像,完全由用戶根據信息的內容、自己的愛好以及接收條件自行決定」[5]。

4.個性化與社群化
新媒體出現後,虛擬社區、網路群團相繼出現,受眾不再受播出流程和內容的限制;各種網路平台尤其是博客微博的躥紅,使新媒體個性化與社群化這一特點便更加顯著起來。以博客為例,對於博客最形象的比喻應該是公開性與私密性並存的「對外開放的私人閨房」。在這里,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時隨地的書寫自己具有傾向性的個性化願望,收看你的受眾也可以隨時隨地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個性化的回復。在具備這種個性化的同時,受眾也在這個社群化的平台上擁有一群特定的觀看者和收聽人群。
通過以上特點不難看出,以互聯網為代表新媒體其優勢在於:網路培養了人們的平等價值觀念,淡化了人們的地位和身份意識;網路傳播是一種注重個性創新和個性文化的傳播,它拒斥千人一面,崇尚文化多元;網路傳播營造出人們通過自由交往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減少了那些不必要的中間環節;網路傳播創造出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新型的跨地域的「虛擬社區文化」,使人類文化的交流真正突破了時空的邊界[6]。而這些,也正是新媒體能夠迅速融入我們的生活,改變我們的思維習慣的重要原因,同時也使新媒體的存在與發展具有了必要性。
三、新媒體所存在的問題
新媒體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同時它也暴露諸多問題
(一)網路爆炸式的信息傳播方式導致信息良莠不齊,低俗虛假信息泛濫
新媒體發展的最為直觀的社會結果,便是信息量的絕對增加。根據美國學者H.H弗萊德里克曾經做過的推算,即使以5年為周期來計算,也意味著,在今後不到70年的時間內,人類積累的信息量將達到我們今天信息量的100萬倍[7]。作為新媒體的代表,網路克服了報紙的版面限制,降低了信息傳播的門欄,使信息得爆炸式的增長。然而正是這樣的增長速度使得信息良莠難辨,低俗淫穢信息嚴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而一些網路謠言的製造者為了引起關注則不惜捏造虛假新聞。據悉,2010年2月20日至21日,由於聽信「地震」傳言,山西太原、晉中、長治、晉城、呂梁、陽泉六地幾十個縣市數百萬群眾2月20日凌晨開始走上街頭「躲避地震」,山西地震官網一度癱瘓。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海岸發生9.0級地震。從3月16日開始,中國部分地區開始瘋狂搶購食鹽。3月21日,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分局查到「謠鹽」信息源頭,並對始作俑者「漁翁」作出行政拘留。這些網路大V,利用網路的快捷傳播與迅速擴散,造謠傳謠形成所謂影響力,進而謀取不當利益成為網路「大謠」,在誤導民眾判斷的同時也造成了社會的動盪不安。
(二)市場利益驅使供應商傳播不良信息,法律法規卻未能跟上
中新網曾發表消息稱:「傳媒與出版業是現在乃至新世紀最後一個暴利行業。」受新媒體廣大的受眾市場與幾何倍的利潤回報的驅使,一些供應商便甘心以「人為財死」的方式追求眼前利益,無視法規法紀,向網路中大量投放、傳播不良信息。以樓宇電視為例,由於戶外廣告媒體的不斷增多,加快了戶外廣告投放額的上漲幅度。北京、上海、廣州的樓宇電視與電梯平面媒體發展空間廣闊,成長環境優越,面向的高、中收入消費群體相對集中,與其他市場相比,增幅顯著,提升了一級市場的戶外投放份額。但它有一個致命弱點,就是目前尚無播發新聞信息的資質,廣告是其惟一內容,侵害了人們的公共空間,單一地播發商業廣告,造成了「視覺污染」[8]。可以看出,在新媒體的管理中,法規制度還不夠完善,從而使牟取暴利的營運商罔顧社會責任,導致市場經營秩序無法得到維系。
(三)網路平台在提供便捷言論的同時產生網路暴力,使公民隱私難以維護
網路是一個言論相對自由的平台,人們在暢所欲言的同時也很容易形成網路暴力,即:一定規模的有組織的網民,在「道德、正義」等「正當性」的支撐下,利用網路平台向特定對象發起的群體性、非理性、大規模的、持續性的輿論攻擊,以造成對被攻擊對象人身、名譽、財產等權益損害的行為。[9]這樣的行為使得言論自由產生異化,「人肉搜索」成為一些人泄憤的途徑,公民的隱私權變得難以維護。以胡伊萱案為例,由於孕婦譚培培誘殺送其回家的善良少女的行為,導致滿腔怒火的網民曝光了譚培培父母以及妹妹等不涉案者的個人信息進而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了影響,雖然這是大多數網民處於「公憤」與的行為「正義感」希望替枉死少女出氣,但這樣的行為,歸根到底仍舊是侵犯了公民的隱私權,而這案例並不是個案。可見,網路暴力影響著公民的正常生活與學習,甚至會對當事人造成嚴重的精神侵害。
(四)網路制度尚未完善,侵權抄襲現象難以遏制
版權,作為一種民事權利,就是法律賦予創作者對自己創作的作品的表達、復制、傳播及利用的控制權。它不是專指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在網際網路中的微博、博文等,只要是首次公開表達的創造性表達,都可以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10]然而,由於網路上信息流通量大,審核能力有限,再加之在這個虛擬平台上通過網民的注冊賬號很難追查到本人,使得版權的維護變得舉步維艱。大多數時候,人們僅僅只需要注冊一個賬號便可以任意復制、抄襲他人的言論,並在未經作者允許的情況下任意轉播他人作品。這樣的行為已然侵權,卻由於提供了大量可供免費快捷下載的資料,使得很多網民也樂於接受這樣的 「免費午餐」,從而形成了既有抄襲者復制,又有傳閱者下載的網路環境,也使侵權現象在網路上成為了一種大家「默認許可」的行為。
(五)政府監督困難,網路公信力有待提高
2008年6月,中國已大幅超過美國,躍居成為世界第一網民大國。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第31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網民數達到5.64億。面對這樣龐大的網民人數,要做好統計監督,必須經歷一個長期的統計與規范過程。現今,政府對於網路輿情的監督引導難度較大,仍然缺乏對於網路等新媒體的監督力與審核力,一些希望藉助謠言來博得眼球的網路媒體便不顧職業道德,大量散布謠言假新聞,造成了網路信息真假難辨,網路缺失公信力的局面。
(六)網路中表層信息和通俗娛樂的「麻醉作用」與「數字鴻溝」的擴大
拉扎斯菲爾德和莫頓曾在《大眾傳播、大眾鑒賞力和有組織的社會行動》中針對現代大眾傳播的負面作用提出了「麻醉作用」一說,認為:大眾媒介以低廉的價格大量佔用人們的時間,使人們沉浸在虛幻的自我滿足中,從而喪失社會行動能力;所傳遞的淺俗、煽情化的內容,使人們的審美鑒賞能力退化;使人們成為不假思索順從現狀的單面人。本文認為,拉扎斯菲爾德和莫頓所闡述的大眾傳播的負面作用,同樣也是網路所存在的問題。網路具有信息海量傳播的特點,然而,在這些成爆炸式增長的信息中,充斥著大量的低俗表層信息,這些信息具有新異性與刺激性,在吸引人們去點擊閱讀的同時也侵佔了人們思考與學習的時間,人們習慣於將注意力集中在零碎膚淺的八卦娛樂之中,加之網路上缺乏深度的評論對人們的誤導,很容易使人們沉溺在虛擬信息中難以自拔,失去思考與判斷的能力。

此外,網路在帶來信息量增大的同時也產生了「數字鴻溝」。美國學者蒂奇諾等人提出了一種「知溝」假說:「由於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會經濟地位低者更快地獲得信息,因此,大眾媒介傳送的信息越多,這兩者之間的知識鴻溝也就越有擴大的趨勢」 [11]。隨著新媒體發展中信息量的進一步增大,由於人們接受信息的能力與接受數字技術的機會的差異,便很可能會造成比大眾傳媒時代「知溝」更大的「數字鴻溝」產生。
(七)負面輿論堆積造成「比壞」心理腐蝕社會道德
網友利用網路的虛擬性,在匿名的情況下毫無顧忌的發表偏激言論,對社會風氣產生負面影響,這些「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現象,從「郭美美」、「干露露」到「天價月餅」、「豪華跑車」,由一點進而延伸到各個領域的負面信息五花八門,充斥全屏。就連我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在網路上也更多的表現成為了一種異化與奢侈,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往往會認為為了一己私利而罔顧法律,長久如此,將會造成整個社會誠信缺失,投機主義已及社會風氣惡化。
四、新媒體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由上述問題可以看出,新媒體在帶來言論繁榮的同時也在帶來言論失控與社會動盪的風險。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研究有效解決對策,對於新媒體的健康發展與社會的和諧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針對上述幾點問題,本文認為有以下幾種解決措施:
(一)藉助廣大受眾的社會監督控制,健全信息審核平台
信息審核是篩選網路信息是否適合傳播的第一道門檻,在網路飛速發展的過程中,健立健全相信息審核機制這一關卡,有利於從源頭上有效遏制不良網路信息的大面積傳播,將不良信息扼殺在初始階段。然而,在數量巨大的網民面前這樣的審核並不好開展,因此,應藉助廣大受眾的力量。由於受眾是網路信息的直接受傳者同時,是網路低俗虛假信息的第一受害人,因此,受眾具有對媒介活動進行監督的正當權利。受眾可以通過個人信息反饋等手段建立民間信息審核平台,由「公眾利益」來制約網路虛假信息的發展。
(二)完善網路法律法規,逐步形成規范的網路秩序
在新媒體飛速發展的同時,法律規范應當如期而至。但是,據目前的資料來看,關於網路規范方面的立法資料還相對較少,在網路大面積普及的情況下還存在許多有待完善的法條法規。因此,應加快推進網路立法建設,依法治網,建立健全網路規范與監督,注重保護公民的隱私權與著作權。使民眾在享受自己言論自由的同時也可以更好的履行自己的義務,不至於為了追求個人的利益而罔顧他人的合法權力,並在此基礎之上,逐步形成規范的網路秩序,以保證網路的健康發展。
(三)加強國家政府的輿論管控,引導輿論向正確方向發展
傳播學教授郭慶光在《傳播制度與媒介規范理論》這一章節中認為:「國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這種控制的目的是通過法律、法規和政策,來保障媒介活動為國家制度、意識形態以及各種國家目標的實現服務。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規定傳媒組織的所有制形式;2.對傳播媒介的活動進行法制和行政管理;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內容的傳播;4.對傳播事業的發展制定總體規劃或實行國家援助」[12]。
國家與政府強作為強力的管理者,在解決新媒體存在的問題上也居於主導地位。2007年中共中央新年伊始的第一次學習就是網路文化建設與管理,2008年,前總書記胡錦濤開與網民交流之先河,大力發展媒介和文化產業,在每個五年計劃中都佔有重要位置。可以看到,國家正在重視和支持著新媒體的發展。國家和政府對於新媒體發展的重視和關注,將對新媒體存在問題的解決與輿論的正確引導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面對復雜的網路環境,只有國家和政府站出來指導的輿論方向,切實加強網上正面宣傳,才能有效解決問題,使互聯網真正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嶄新陣地,成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有效載體。
(四)依託政府支持,加大技術監控治理力度
從新媒體信息的傳播過程來看,新媒體傳播是產業鏈式的傳播。整個傳播過程需要涉及內容提供商、內容集成商、移動平台提供商、移動運營商、終端提供商、渠道合作夥伴等諸多環節。因此,新媒體的內容安全,也同樣需要產業鏈中各個環節的密切合作。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構建針對有害內容源、有害內容傳播渠道、以及最終目標(移動終端、平板電腦)的全生態系的防護體系,才能對對信息內容進行有效監管,從而保障移動互聯網健康、有序地發展。
因此,應以政府為依託,研究不良信息傳播的演化機制,加強對網路通信軟體、網路傳輸內容的管理。規范應用商店對通訊軟體的檢驗和測試流程,使用戶,尤其是抱有新異心理的未成年用戶在瀏覽信息時受到一定的合理制約,使互聯網的網路信息體系更加干凈與安全。
(五)媒體人增強自身自律感,堅守職業道德提高「公信力」
媒體的「公信力」來自於媒體人的自律與其對於職業道德的堅守,作為一個媒體人,其最基本的職業操守便是在威脅與利益面前,堅守媒體從業者客觀公正的態度,也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公眾的信賴。面對問題深入調查,客觀負責的評論,促進積極信息的傳播,這是網路媒體的責任與義務。通過「自律」換「自由」,以自律公約的形式強化自我約束和管理力度,才能在獲得媒體公信力的同時,使網民擁有一個健康陽光的網路環境,向社會傳遞出「正能量」。
(六)提高網民素質,實行網路實名制
在網路普及的同時,也應該注重培養網民的思考與辨別能力,使網民具備對事件的基本的辨別能力,正確對待真實客觀的負面信息報道,以避免將謠言信以為真而產生情緒激化。此外,網路的虛擬性也是網路存在大量謠言的重要原因,虛擬身份使得一些網民認為自己可以擺脫法律的規范而大肆造謠散布非法信息,在一些主要領域實行實名制則可以輔助網路法制建設,規范網民的行為,也為網路安全與「清網」行動提供了便捷。
找出解決新媒體存在問題的對策是社會安定與和諧的必由之路,在未來,新媒體會將以更快的速度普及發展,新媒體對於社會的影響也將與日俱增。如何良好地解決新媒體存在問題,是需要國家、政府、媒體人乃至每一位公民共同努力的,也只有這樣,新媒體才能健康發展,社會也才能的構建和諧。

2、新媒體 傳播學方向的學年論文該怎麼選題?

新媒體 傳播學方向的學年論文我們可以幫助您的

3、新媒體的發展 論文

萊拿,已經寫好。
作為論據的理論總是讀者比較熟悉的,或者是為社會普遍承認的,它們是對大量事實抽象,概括的結果。理論論據又包括名言警句、諺語格言以及作者的說理分析。
使用論據的要求:①確鑿性。我們必須選擇那些確鑿的、典型的事實。引用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材料作為論據時,必須注意所引理論本身的精確涵義。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應該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代表這一類事物的普遍特點和一般性質。③論據與論點的統一。論據是為了證明論點的,因此,兩者聯系應該緊密一致。

4、就新媒體與交互媒體寫300字論文

我對媒體的認識,不全面希望對你有幫助!

媒體這是一個概念廣泛的詞語,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在化學領域系「媒質」之意,在機電領域為「導體」,而在數學領域又是「中數」的意思。然而我們通常所說的媒體,則是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的,通俗一點就是指一系列的傳播工具,像電視,報紙,雜志等。

人類傳播從語言到文字經歷了幾萬年,相對的從口頭傳播到文字傳播亦是相當漫長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媒體作為人體能力的延伸,大大的提升了傳播者的傳播能力,使信息傳播能夠到達更為廣闊的的空間。同時,不斷進程的演變提供了不同形式的傳播模式,各類媒體都有符合自己的特點的表達方式,就好比報紙是文字而廣播則是語言一樣。

媒體帶給人們的影響是巨大的,受傳者不僅能夠通過媒體以相對便捷的途徑了解外面的世界,更重要的是能夠給他們帶來主觀世界的的變化,影響人們對周圍人情和人性的看法,進而影響其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就好比說這個社會的流行時尚。沒有媒體的作用是萬不會成為時尚的。

媒體的這些傳播信息,引導社會輿論和提供娛樂的作用都是對社會有利的一面,然而,萬物都不是完美,有正面就會有負面,它的負面在於它傳播的內容參雜了太多的人為因素,媒介環境可以輕而易舉的被虛擬塑造出來,所以它的真實性便遭到了質疑;並且,它強大的傳播功能,在傳播那些不良信息方面也同樣適用,這就給社會帶來的了文化的衰退。

隨著經濟的發展,其帶來了社會的信息化步伐,網路等作為新興的事物也越來越盛行。這是人們的好奇心對新興事物的追求的結果(當然,新事物的優點也是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我們網上購物,而不是一直都是去商店慢慢看;我們網上下載文件,而不是總是去書店或圖書館尋找;我們網上聽歌看視頻,而不再是買碟或是看電視,憑電視台做主。當然那些有特殊要求,比方說歌迷或是偏愛紙質書等一類的人除外。

這就是新媒體。

20世紀後期,新起了大量的以數字、網路等技術為渠道以及電腦、手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的傳播形態,它們被稱為新媒體,它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之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外的新的媒體形態。目前比較熱門的新媒體有很多種,比如說數字電視,直播節目,博客,播客,門戶網站等。它們有更快的傳播速度和傳播范圍,同時在傳播形式上又種類豐富,文本、視頻和音頻之間也能任意轉換或兼而有之,並且已成為了一種跨國界的全球化媒體。

然而,當新的媒體的產生吸引了大批人群的眼球,而這個新的媒體又不足以強大到使傳統媒體消亡的時候,媒體之間的競爭便明顯的激烈了許多。傳統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以及新媒體與新媒體之間。就比如,各家雜志之間或是雜志與報紙之間有競爭,報紙與網路爭搶消費人群,各種門戶網站之間同樣相互競爭。這種狀況的形成是必然的,不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而已。

而這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在各種媒體交互混雜的時代,在充斥著各種媒介的環境里,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傳播信息已經呈現出一種爆炸的狀態。我們依賴它們來獲取各種各樣的日常所需的信息,但同時,我們的生活也已經被媒體包裹的密不透風,路邊的廣告牌,電梯旁的液晶顯示屏,各色的報紙雜志還有網路,以及讓很多人討厭的路邊分發的一張張的宣傳單,更多的還有電視節目里的廣告信息。

這不僅是一種資源的浪費,更重要的是,人們需要從這多到泛濫的信息裡面選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這無疑也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是信息量過多帶給現代人的負面影響。

如今,我們在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還離不開傳統媒體,它們在我們的生活里依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至少我們還想像不出來沒有紙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可毫無疑問,那會是很恐怖的一件事。有人預言,將來傳統媒體會消失,有新媒體全權代替,這好像很符合哲學理論,新事物的產生是以舊事物為基礎的,而新事物也必然會代替舊事物成為新的潮流。可這是否不排除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結合轉化,就比如現在的數字電視的出現。況且,事物總是不斷地發展變化的,誰說以後就不能出現意料之外的東西呢。畢竟,雖然比起新媒體,現在的傳統媒體好像難過了一點,可距離它真正的消失還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不是嗎?更何況,它還得有這個必定會消失的前提。

高歌/文

打字不宜,請採納

5、要寫關於新媒體的論文,可以從哪些方面寫?

你可以從新媒體對舊媒體以及社會生活帶來的沖擊和影響,還有新媒體的發展趨勢及其與一些新鮮產業的發展結合來說。---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6、論文題 在新媒體時代,運用什麼手段加強團隊溝通

在知識經濟時代,管理創新無論致力於通過智力資源開發來創造新財富、逐步代替工業經濟的命脈和已經短缺的自然資源,還是致力於員工價值觀與企業價值觀的高度統一的企業文化創新,都要遵循如下原則才能是科學、有效的創新。 1.系統原則 知識經濟的特點之一就是經濟發展是人類知識能力的綜合。在知識經濟時代,人的綜合能力已走向系統綜合智能型,系統綜合能力的凝聚已成為知識經濟社會人的能力具有較高邏輯起點的鮮明標志。因而,知識經濟下的管理創新必然遵循系統原則。 2.價值原則 價值原則又稱需要性原則或科學性原則。指在創新科研選題中必須著眼於社會實踐的需要和科學科技自身邏輯發展的需要。知識經濟在資源配置上無論以智力、無形資產、軟產品等資源為第一要素,還是對自然資源等經濟要素通過科學、合理、優化和集約的配置,都是以實現知識價值為目的。知識經濟下的管理創新就是以實現知識的價值為任務。 3.理性原則 它是指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及科學發展中的基本原理評估、選擇科學假說的一種方法論原則。包括兩個組成部分:一是普遍的哲學原理。二是科學基本原理(如能量守恆定律、物質不滅定律)。理性原則對創新活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正確的哲學信念有助於指導創新者去發現事物發展的規律。愛因斯坦關於世界統一性的觀念推動他在相對論研究中取得卓越的成就。同時,理性原則自身又是辯證的,它時時處於發展之中,不應視為僵死的教條。經濟全球化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大特徵。全球化、國際化、世界化的浪潮席捲全球,勢若排山倒海、鋪天蓋地,商品國際化使世界貿易飛速發展,資本國際化使跨國公司,蓬勃發展,跨國企業已伸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成為「國中之國」,技術和經紀國際化、已無國界之分。管理在吸納和改造資本、技術等方面時,只有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分析和接納,才能得到健康的發展。 4.動態原則 科學管理把對象視為系統,管理目的是為了使系統實現最佳效益,但任何系統的正常運轉,不僅受著系統內各個因素的制約,同時還受到有關外部系統的約束,隨著時間、環境以及人們主觀能動性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管理創新應隨著對象系統的發展而不時修正控制方案,這就是所謂的動態相關特徵。在知識經濟社會里,社會系統之間的信息、能量、物質方面的交換和聯系日益密切,技術的飛速發展,市場的瞬息萬變,需求的多樣化,使經濟環境處於一個動態的環境之中,管理創新必須遵循動態性原則。 5.發揮優勢原則 管理創新要從自身的長處出發,充分利用和發揮已有的優勢條件,揚長避短,量力而行,形成具有特色的、有競爭能力的管理創新。在知識經濟時代,經濟走向全球化、國際化,企業間的競爭日益激烈,要想在經濟全球化競爭中獲勝,就必須發揮自身的優勢,形成自身特有的企業文化,同時,創新不是全盤的否定。 2企業創新有幾個方面。 1、服務創新 2、知識創新 3、心態創新 4、文化創新如何進行有效的決策 什麼是決策作決定並付諸實施的過程。對一個問題產生解決要求,經過思維活動做出行動決定並付諸實施的全部過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決策的誤區只有組織的高層才能做出決策。做出決策的過程不同於決策執行過程,因此它們可以分開。決策總是導致積極的行動為了改善組織的決策機制,提高主要管理人員的決策能力就行了。決策與管理決策是管理的核心決策滲透於管理的所有職能中決策的重要性決策與現代企業制度有效的決策能力可以贏得尊重與地位幾組調研數據決策是一項技能, 它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 掌握並不斷提高。 戰略決策、管理決策和業務決策戰略決策:關系企業或組織未來發展方向與遠景的全局性、長遠性的施政方針方面的決策。管理決策:是執行戰略決策過程的具體戰術決策。重點是解決如何組織動員內部資源的具體問題。業務決策:指日常業務活動中為提高工作效率與生產效率,合理組織業務活動進程所做出的決策。 規范性決策和非規范性決策規范性決策:在管理活動中重復出現的、例行的決策。先例規則政策非規范性決策:在管理活動中首次出現的或偶然出現的非重復性決策。 知識經濟時代對傳統企業管理的影響 1.管理組織。由傳統的狹長型組織結構轉向扁平型組織結構,從多級龐大的組織結構向靈活機動的虛擬組織過渡。知識經濟時代,市場瞬息萬變,信息傳遞迅速廣泛,競爭日益激烈,傳統的狹長型組織結構已不再適應新時代企業管理的要求,必須通過減少組織層次、壓縮職能機構、裁減冗餘人員等方式來建立一種緊湊的扁平型結構,使組織變得富有彈性、敏捷、靈活、快速、高效,並逐漸向智能化、虛擬化方向發展。信息網路技術的發展使得網路化、虛擬化操作成為現實,靈活機動的「虛擬組織」應運而生,將地域上分散的各種組織為滿足特殊要求迅速聯合起來,使得企業內部沒有相應的功能組織,卻能完善地實現生產、推銷、設計、財務等功能,突破了企業的有形界限,延伸了企業的界面,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外部資源,滿足企業競爭的需要。通過組織的扁平化、信息化、網路化、虛擬化使得原來管理組織中,主要承擔上下級之間信息溝通聯絡的中間管理層的作用和功能趨向弱化和減少,管理層次得以縮減,企業組織形式得以減化,從而加快組織的反應速度,增強組織的應變能力,大大節約管理成本,提高組織效率。 2.管理職能。由傳統的注重「管」轉變為注重「理」,協調的作用日益加強。傳統的管理職能以分工和專業化為基礎,分工和專業化導致管理職能的分散化,具體體現在整體管理工作流程被各個專業化的「條塊」分割開,整體目標被機械地分成各個獨立而又缺乏聯系和協作的小目標,從而造成工作流程分散化,管理活動以「管」為主,人是機器和規章的附屬物,總是被動地工作,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是一種單向的、執行性的關系。而在知識經濟時代,隨著組織結構的分散化,人員的智能化,組織結構中具有高素質、高智能的人越來越多,彼此聯系緊密,不可分割,打破了原來嚴格的分工和專業化,人是機器的生產者,也是知識的創造者,而非附屬物,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是一種雙向的、互動的關系。在這種情況下,要搞好管理,使每一個人都樂意合作,管理理念必須朝著合作和協調的方向更新,必須以「理」為主,「禮賢下士」,在協調上下工夫。理順職工與企業之間的關系,使每個職工都能與企業愉快合作,心甘情願為企業作貢獻。企業的成功依賴於每個職工的創造性,而職工的創造性源於對事業的追求,只有將職工的事業追求與企業發展協調起來,並創造一種良好的合作關系和工作環境,為職工的成長和實現自身價值創造條件,才能保證職工在實現自我價值和取得個人事業成功的同時,為企業創造更多的財富。 3.管理理念。由傳統的以物為中心的管理過渡到以人為本的管理。以物為中心的管理活動,強調的是關心物和物對人的要求,必然把人變成物的從屬物。例如,對設備的操作與保養,基本上側重於設備的技術條件要求,以及人應該如何去滿足這些技術條件的要求。於是,人在物的面前就變成了俯首貼耳的附庸。這種見物不見人的管理,忽視了人們的主動性與創造性的自覺發揮,嚴重挫傷了人們的積極性,使管理本應獲得的更好效果喪失了。管理的根本動機在於求效,而最豐富的效能蘊藏在人們的潛能當中。知識經濟時代崇尚的是以人為本的自主管理,這種管理的實質就是以人為中心,把管理活動的動機和原則建立在千方百計調動並保護人的自我管理的自覺性和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基礎上,確保人的主體地位。以人為本的自主管理並不否認重視技術條件要求的客觀必要性,但管理的出發點或著眼點放在最大程度地發掘人的潛能上。注重啟迪人們自己管理自己的主體性和自覺性,並依靠這種自覺性,真正實行全員的、全過程的、全環節的、全方位的經營管理活動。以人為本的自主管理,順應人性,尊重人格,大大激發員工的主動精神,員工不再被動地在管制束縛下工作,而是主動自覺地完成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並在工作中積極開動腦筋,努力開展創新活動。 4.管理內容。由傳統的重視實物資本轉向重視知識與人力資本,即從傳統的「融資」轉向現代的「融智」。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人力資本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首要因素,創造知識和有效地運用知識成為企業獲取效益的主要手段。企業必須高度重視知識資源的開發和有效運用。信息技術與通訊技術的結合,形成了超越企業與國界的全球信息網路,為信息資源共享提供了條件,人們因此可以迅速、及時地獲取所需信息和知識。企業應善於運用信息網路,把握世界范圍內的新知識、新信息、新動向,充分利用全人類所創造的知識寶庫和精神財富,加快自身發展。開發知識資源和人力資本的根本,在於企業員工科學知識水平的提高和潛在能力的發掘。企業必須著力培育員工,尤其要在培養創新型人才上下工夫,可以通過崗位培訓、定期學習以及送出去深造等多種形式,為員工提供知識更新和技術創新的機會,提高員工的科學知識水平和實際工作技能,使之成為適應時代要求的智能型勞動者,並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在才能。積極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環境,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激勵機制和監督機制,鼓勵人們學習進取,開拓創新,使企業每一個部門和每一位職工都有餘力和動力在企業總體戰略的指導下,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和創造性。開發知識資源,還應高度重視「外腦」的利用。當代管理環境復雜多變,企業管理者僅憑個人的知識和能力,難以有效地解決重大戰略與管理問題,迫切需要藉助於眾多人才的知識和智慧,促進企業的有效發 5.管理方式。由傳統的權力運用和層次控制轉變為平等的協作。過去企業的管理者基本上都是依靠行政賦予的權力進行管理,嚴格控制,這種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縛和抑制了人們的個性和創造能力。知識經濟時代,「人是企業最大的資產」,員工對企業來說,不再是成本的支出而是資產的來源。隨著管理理念的更新,組織的調整,管理內容的變化,權威式的管理不再奏效,管理者更多地依靠非正式權力作用,也就是人格魅力,強調的是溝通協助和資源整合而非命令和管制。管理者權力的來源也不再是企業的恩寵,而是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來源。管理者要長於溝通,善於營造溫馨的氛圍,不但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事業發展的規劃上,而且要加強與員工的溝通,讓大家更多地了解企業的意圖。在組織分散的情況下,把一些最重要的信息傳遞給大家,及時告訴職工企業的戰略、每一階段的目標,讓每位職工清楚自己的職責、完成任務應該獲得的報酬,完不成將受到的懲罰等等。管理者既要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目光,把握企業發展的大方向,又要有足夠的魅力和能力,凝心聚力,及時傳遞信息,實現企業目標。知識經濟條件下的管理者不再是權威的象徵,而是資源分配的扮演者,在運用內部人員和找尋外在資源之間,取得平衡。稱職的管理者能夠通過信息網路,將資源以最快的速度作最合理的分配,讓企業以最低成本獲取最高的利潤。 6.管理手段。由傳統的手工操作轉向計算機網路管理。長期以來,企業管理者主要以手工方式處理日常業務,瑣碎繁雜的事務性工作花去他們的大量時間,進行創造性思維的時間極其有限。隨著電子計算機、通訊等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其在管理領域的廣泛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活動和管理的方式,過去很難做到或甚至無法做到的事情,通過信息技術成為可能和變得容易,管理者逐漸從手工勞動中擺脫出來。企業內部網路的建成和使用,不但提升了信息傳輸和儲存的數量、速度和質量,而且增加了信息相互組合的可能性,擴展了管理的時空范圍。如企業的計劃、財務控制、生產流程、營銷管理等皆因管理的信息化和網路化而以一種靈活、快速和高效的形式出現。並通過信息網路管理,達到信息共享、知識共享、方法共享、經驗共享,減少組織層次,節省信息傳遞時間,及時調整企業戰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等,從而使管理者有大量時間研究新問題、發現新動向,開拓新思路,成為創新型的管理者 7.管理目標。由傳統的「為顧客服務」向「四滿意」目標擴展。所謂「四滿意」是指顧客滿意、員工滿意、投資者滿意和社會滿意。知識經濟時代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時代,消費者的權益、地位大大提高。為此,企業首先應該把顧客滿意作為第一目標,根據顧客的滿意程度,對企業經營管理及生產、技術、營銷、服務等一切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設計與改善。其次是員工滿意。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人是最重要的財富,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如何尊重人、關心人、培養人、信任人,如何為員工的成長和實現自身價值創造條件,如何使員工和企業融為一體,必然是企業管理的核心內容。企業應該恰當地用好人和創造良好的有利於人才成就事業的環境和條件,這樣才能穩定人才和發揮人才的巨大作用。再次是投資者滿意。對於投資者來說,企業的發展和投資的豐厚回報無疑是他們所最關注的。在文明程度越來越高的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效益,以廣大顧客、員工和社會的信任、擁戴為前提。所以,新時代的企業,不僅要創造一流的產品、一流的服務、一流的營銷,而且要塑造企業良好的形象,創造企業很好的信譽和優秀的企業文化,最終達到社會滿意,企業在努力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要積極創造社會效益,為人們生活質量和環境質量的提高以及社會科學、教育、文化等事業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8.管理模式。由傳統的管理模式轉向學習型組織模式。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是一切財富的源泉,只有不斷探索,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才能立於不敗之地。為此,掌握知識成為新時代人們不懈的追求。面對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知識需求量的猛增,企業迫切需要擁有能夠讓全體職工全身心投入,並有能力不斷學習,不斷創新的組織,於是學習型組織模式成為企業新的時尚。學習型組織不僅要求組織中每位成員終身學習,不斷充實新知識,超越自我,而且強調系統思考與知識整合的力量,強調通過集體學習確立職工的共同目標和協調職工的整體行動。主張進行自我調整和改造,以適應變化不定的管理環境,求得有效的生存和長足的發展。尤其在當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企業要保持競爭優勢,適應環境和生存的需要,永續經營和保持持續的活力,更需不斷學習,從知識中吸取力量,只有不斷學習充實自己,才不會被時代所淘汰。塑造學習型組織模式,不僅是為了獲得知識和信息,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凈化人們的心靈,體現人生的價值,從而大大增強組織創新的能力,不斷創造未來。 你是學工商管理方面的吧,我跟你找了資料,並結合自己所知道,所了解的,並不全面。

7、如何對待微信微博新媒體的廣泛應用 論文

一、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特點
1、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
微博、微信是當下發展最快的新媒體形式,與傳統的新聞網站最大的區別在於其傳播速度和便捷性。從傳播途徑來看,微博微信能引起人們的廣泛傳播和歡迎,證明它滿足了人們對信息獲取的需求,比如思想需求、心理要求、審美或者其他方面的利益需求等。從表現手法上看,發表微信、微博的方式方法非常便捷,受到的限制極少,大大多數人都可以通過微信、微博分享身邊發生的新鮮事物或者關注焦點,並抒發自我情感以及對社會事件的看法。隨時關注、發送微博微信已經成為很多人的一種生活習慣。因此,簡單的交流形式迅速轉化為快速、高效的傳播模式。
2、無可替代的便捷性與及時性
隨著3G、4G網路和WEB2.0技術的不斷發展,無論企業個人,只要有介質(手機、平板電腦、台式電腦等),都可以無限暢聊微博微信。微博微信事實上因其便捷性和及時性已經成為全球性的新媒體傳播平台。公司企業也可以通過微信微博快速發布產品相關信息,完成不同層次的營銷目標。南非世界盃期間,伊利與新浪微博深度合作推廣「營養舒化奶」,在「我的世界盃」模塊中,讓用戶可以披上自己支持球隊的國旗,在微博上為球隊吶喊助威,把「營養舒化奶」的特點與世界盃元素相結合,藉此打響品牌知名度,讓球迷產生品牌聯想,快速形成市場佔有度。活動期間,在新浪微博的世界盃專區,有兩百萬人參與活動,相關的博文也突破3226萬條。這種影響力和參與規模是傳統的線下活動難以比擬的。
3、傳播效果更加明顯化和豐富化
企業運用新媒體的網路傳播模式,創造企業的品牌價值,並以增強盈利能力為主要目的。在企業品牌的傳播中,方式方法也要不斷發展、不斷創新,才能加強消費者的品牌認知、認同,並最終催化為購買意願。從傳統的銷售模式我們可以看出,評估產品品牌價值和傳播效果是一項復雜的工作,需要大量人工去收集分析數據,才能最終確定。而在新媒體的形勢下,傳播效果可以更加明顯化,企業可以更加直觀的判斷品牌營銷效果,通過分析管理微博微信的相關數據,幫助企業及時發現問題,快速調整方案策略,達到預期的傳播目的,完成多樣化、全方位的營銷和品牌傳播。
二、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在品牌傳播中的必要性
1、企業發展的需要
作為高速有效費用低廉的傳播方式,微博微信已經成為當下極其重要的一個傳播渠道。各種類型的企業,都可以結合自身特點,通過這一渠道使廣大消費者對產品和企業品牌有全新的認知,幫助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不斷獲得優勢,提升消費者品牌忠誠度。隨著觀念與技術的進步,微博微信正在成為商家品牌營銷的重要平台。
2、多媒體網路接收者的需要
品牌傳播是一個品牌成功的重要一環,產品定位也讓企業深刻的看到未來的發展方向。如今,微博微信的品牌營銷策略,是企業全方位考慮消費者的需求、挖掘潛在客戶的主要渠道。微博微信與傳統的營銷模式不同,它不但能讓每個人分享信息,還能及時,迅速,便捷的和消費者進行互動。通過微博吸引粉絲關注,將目標受眾催化成購買者,從而達到獲得實際收益的目的。
企業運用新媒體的傳播方式,一方面是市場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消費群體細分化的需要。雖然一些品牌在建立初期已經有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但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需要根據消費者不同的特點,採取各種措施和方法,提升市場份額,吸引不同層面的消費者。品牌建設初期,消費者對產品還沒有清晰的認知,因此,需要企業多方面的開展營銷活動,吸引消費者眼球,實現消費者認知。「凡客誠品」聯合新浪微博贈送VANCL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他們在微博上推出1元秒殺原價888元衣服的搶購活動,並聯合姚晨和徐靜蕾等名人就VANCL的產品進行互動,同時還有VANCL服裝設計師講述產品設計的背後故事,幕後團隊對於關注話題中檢索到的網民對於凡客的疑問,第一時間予以解答,高質量地實現了活動的目標。
三、打造獨有品牌創新需要
在未來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品牌競爭將成為主導。因此,企業為了品牌營銷,會採取一系列的廣告、微信、微博等傳播方式對產品進行宣傳,以達到企業品牌傳播的目標。一些中小企業在發展中困難很多,打造獨有的品牌是解決其發展壯大的重要手段,在優勝略汰的市場環境中存活下來。新媒體的特性,為初創及小微企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縮短了進入市場的時間,為打造獨有品牌提供了更方便的平台。
四、品牌營銷渠道需要
從傳播學角度我們可以看出,微博微信現如今已經成為新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幫助人們多渠道的獲取資源信息,給每個人都有參與的機會,人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時也是信息的傳播者。由於社會化的信息具有開放性和傳播范圍廣泛等特點,能充分滿足消費者和企業雙方共同的需要。隨著3G、4G網路不斷發展,新媒體的力量不可小覷,它正逐漸代替傳統的網路。而企業也從中看到了無限的市場潛力。因此,微博微信的傳播日益成為品牌營銷的重要渠道。
結語: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下,企業要得以生存,必須要跟上時代的發展潮流,不斷適應市場變化和發展,運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傳播方式,結合手段和理念的創新,全方位的整合傳播資源,推進品牌營銷,在消費者的心目中樹立獨有的企業品牌形象。在新媒體陣營中,微博微信將是不可替代的傳播手段。

8、新聞、新媒體類論文應該往哪些期刊上發?我寫畢業論文,要發表,必須發了能在知網上查到

新聞愛好者,青年記者,新聞記者,傳媒,中國報業,新聞與寫作等,都可以投稿

與新媒體應用性論文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