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談談你對美的認識
美的定義
其實定義本身就一種對美的局限,就象人類意識信仰與懷疑的關系一樣,美也需要經歷這樣的一個過程。我們需要一種認識的基礎,然後在這樣的一種層面之上進行理解,不同的自我意識會對美有不同的感受。而基於個體意識的對美的感覺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是唯一正確的。美的感受從來就不是相同的,因為我們有著不同的自我意識;但美感卻是可以相通的,因為我們同樣屬於整體意識的一部分。美的定義在於對美的感受,對美的理解,對美的想像,美是我們意識的內在的部分,是基於意識整體的方向。
對於美的定義已經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因為美感對於任何一個有意識的人來說都並不陌生,但對於美究竟是什麼,卻似乎總是無法找到一個確切的答案。給美定義的想法似乎比審美過程更具有誘惑力,這就象人類可以見到上帝的願望比信仰上帝更強烈,只是這種願望因為一直無法實現而淡忘。而美卻並不如此,因為我們都察覺到美的存在,卻不象上帝那樣若有若無、若隱若現,美的感受是如此地真切就象乞力馬扎羅山上的雪。
美內在的要素,那就是自由、崇高、和諧,而所有的要素都基於自然的或者說意識的精神。自由是基於意識自身的,崇高是基於意識超越的,而和諧是基於意識目的的。美對於我們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定義,也並不在於發現它的本質,而在於我們對美的理解,在於美在某種意義上使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2、不知道大家對新媒體藝術有什麼認識和看法?隨便說說學習學習~
現在社會發展的太快,快的都不知道如何去定義,如何去學習,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需要時間和取點,不知道新媒體藝術如何定義它的框架和路線,在眾多的藝術分類中,唯一不變的主題是尋找生活中的美點,並通過通俗的方式讓大眾去認識和接受,沒有根基談何成長。這是基礎。有機會可以分享一下您對新媒體藝術的闡釋。
3、我從.....藝術中感受到了美
音樂給人一美的享受,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讓人聽了以後如痴如醉。
我至今也沒有忘記孩童時代聽到過的劉歡唱的一首歌——《好漢歌》。也許這是我人生當中的第一節音樂課吧!「大河向東流哇,天上的星星參北斗哇……!」每當我聽到這一句句氣勢豪邁的歌詞時,心中不禁引起萬千感慨,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幕《水滸傳》里精彩的打鬥故事,每當我聽到這首歌的時候,無論在干什麼,都會停止下來,靜靜地傾聽武松打虎時的勇敢,雖然,老虎堪稱「獸中之王」,但是,在人類的面前又顯得那麼的渺小。我至盡也不明白,那時到底的什麼吸引了我?也許是高昂的聲音吧?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首曲子以不是以前那麼優美了,但面臨挫折而不害怕的精神卻盡屬其中。
隨著朝代的變化,我現在最喜歡的歌曲是《我的中國心》,雖然,同其它流行歌曲相比,有一些老套,但是,熱愛祖國的心,卻表現的淋漓盡致。「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更能體現出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這首歌也更好的表現出我們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是我們民族歷經滄桑而不衰,備經磨難而更強。
藝術無處不在,只要你用心體會,他邊在你的身邊。
4、美術學,請說說你對美的認識。談談你對美的認識和理解(定義,種類,特徵任選其一)
美的定義
其實定義本身就一種對美的局限,就象人類意識信仰與懷疑的關系一樣,美也需要經歷這樣的一個過程。我們需要一種認識的基礎,然後在這樣的一種層面之上進行理解,不同的自我意識會對美有不同的感受。而基於個體意識的對美的感覺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是唯一正確的。美的感受從來就不是相同的,因為我們有著不同的自我意識;但美感卻是可以相通的,因為我們同樣屬於整體意識的一部分。美的定義在於對美的感受,對美的理解,對美的想像,美是我們意識的內在的部分,是基於意識整體的方向。
對於美的定義已經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因為美感對於任何一個有意識的人來說都並不陌生,但對於美究竟是什麼,卻似乎總是無法找到一個確切的答案。給美定義的想法似乎比審美過程更具有誘惑力,這就象人類可以見到上帝的願望比信仰上帝更強烈,只是這種願望因為一直無法實現而淡忘。而美卻並不如此,因為我們都察覺到美的存在,卻不象上帝那樣若有若無、若隱若現,美的感受是如此地真切就象乞力馬扎羅山上的雪。下面將對一些美的歷史進行描述,看看不同意識對美的理解。
我們先了解古希臘哲學對美的理解,柏拉圖的美學與其哲學一樣是基於理念論的,美的理念(存在)是美的具體事物(感性存在)之所以美的惟一和根本原因。肯定和諧是美的基本特徵,認為不僅藝術,一切合理的完善的和美的事物,都象音樂一樣達到內部各種傾向、力量的和諧。這種和諧作為美的范疇是畢達哥拉斯提出的,畢氏認為美就是一定數量關系構成的和諧。比如音樂就是由各種音調組成,而這些音調又與發音體在數量上的差別有直接關系。整個宇宙所以使人感到美,還不是由於太陽、月亮和所有的行體明暗相間,參差錯落所形成的偉大和諧嗎?
還有一個希臘修辭學家郎吉弩斯[Longinus,213-273]提出了另一個美學范疇——崇高。《論崇高》「從生命一開始,大自然就向我們人類心靈里灌注進去一種不可克服的永恆的愛,即對於凡是真正偉大的,比我們自己更神聖的東西的愛。」認為藝術應具有崇高的風格,作者須有「偉大的心靈」,崇高不是別的,正是「偉大心靈的回聲」。崇高的思想當然屬於崇高的心靈,崇高是人超越自身的一種境界,崇高是自然的賜予。英國人博克在《論崇高與美兩種觀念的根源》中認為「當一個對象以美打動我們的感官,使我們產生一種滿足感而不是佔有欲時,我們就沉浸在真正的美的享受里;當一個對象使我們聯想到危險和痛苦,但不是真正面臨危險欲痛苦的威脅時,我們所體驗到的便是崇高的感情。」提出崇高不屬於美,而是與美並列的范疇。
笛卡爾在《第一哲學沉思錄》中提出 「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題,認為「美和愉快的都不過是我們的判斷和對象之間的一種關系」。休謨認為對於美決定性東西還在於「人性本來的構造」、「習俗」或者「偶然的心情」,審美活動「用心情借來的色彩去渲染一切的自然事物」。盧梭在《論科學和藝術》中認為隨著科學和藝術的興起,人類失去了「那種天生的自由情操」,人類應該回歸自然情感中。鮑姆嘉通提出應建立一門專門研究感性認識的學科,叫做「埃斯特惕卡」[Aesthetics],認為美是「感性認識自身的完善」。
康德《判斷力批判》認為審美判斷是「憑借完全無利害觀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對某一對象或其表現方法的一種判斷力」,是「惟一的獨特的一種不計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強調藝術創作的精髓在於意志的自由,卻不是毫無節制的,而建立在自然的必然基礎上的。費希特創立以「自我」為中心的哲學體系,認為「自我」是唯一的實在,一切存在物都在自我之中並通過自我而存在。
黑格爾《美學》中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觀存在里與它本身的這種協調一致才形成美的本質」。自然美是理念發展到自然階段的產物,藝術美是理念發展到精神階段的產物,藝術美高於自然美。藝術只有通過心靈理念才能變為真正真實的和顯示的,才能具有自由和無限的形式。美學的范圍在於藝術美,而不是自然美。藝術從象徵、古典到浪漫的轉化是精神自由的、無限的理念要求沖破一切物質形式的束縛回到其本身,在繪畫、音樂、詩歌中物質因素削弱到最低限度,精神得以更自由的表現。
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藝術與現實的審美關系》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義,堅持美以及藝術都來源於現實生活,強調現實美高於藝術美,反對純藝術論。藝術再現生活現實,是生活的代替品。桑塔耶納《美感》給美下了一個定義:美是積極的、固有的、客觀化的價值。門羅在《走向科學的美學》指出「美學作為一門經驗科學,它的研究領域主要有兩組現象,藝術品以及於藝術作品有關的人類活動。
從上述的簡單羅列可以了解美的定義同樣是兩種傾向,即唯物的和唯心的。其實美本身並不在於這兩者的區別,美是意識的內在,美感是意識對於美的感受,而物質更多是審美的對象。美學僅僅在於研究美的意識機制,而並不在於美究竟在那個域。美在畢達哥拉斯、柏拉圖表現為和諧,在郎吉弩斯、博克表現為崇高,在康德、黑格爾表現為自由,在車爾尼雪夫斯基、桑塔耶納表現為客觀或現實。由於不同意識的觀察美存在的角度,對於美的理解是不同的,而這種不同恰恰是美之所以為美的一個理由。
在這里我們並不準備確定美的定義是自然、自由、崇高或者和諧,因為美是一種意識現象,它具有基於自由意識的不同。因此對美的定義是一個並不現實的課題,但是我們可以確定作為美內在的要素,那就是自由、崇高、和諧,而所有的要素都基於自然的或者說意識的精神。自由是基於意識自身的,崇高是基於意識超越的,而和諧是基於意識目的的。美對於我們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定義,也並不在於發現它的本質,而在於我們對美的理解,在於美在某種意義上使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美的特徵】
美的特徵是指美的特性和品格。美的特徵主要有
①客觀社會性。就是說,美既是客觀的,又是社會的,它既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同時又不是脫離人的社會生活的純粹的自然存在的東西。
②個別形象性。就是說,一切審美對象必須是個別的,具體的,形象的,人們可以通過感覺、知覺、直覺等一系列審美心理活動直接感受得到的,否則就無法進入人的審美領域。
③感染性。就是說,美具有誘人的魅力。美的事物作為實踐的產物,積淀著人的個性、智慧、才能、理想和情感等,因此,審美主體在審美過程中,自己的情感和理想社會與審美對象相調和而引起感情波動或濃烈的感情向縱橫方向擴充,這就是感染性的實質。
④社會功利性。美既有非功利、超功利的一面,又有社會功利性的一面。從個體美感的瞬間心理特點來看,是非功利或超功利的;從美所包含的內容來看,又具有功利性,這種功利性是隱蔽的、曲折的、往往不為審美主體所察覺。
5、對新媒體藝術的認識有哪些?
新媒體藝術在今天已被談論得夠多,也被製作和展示得夠多,但對新媒體藝術的認識絕對不能僅僅停留在由現代主義的先鋒傳統培養起來的對新生事物的預期尊重以及媒體自身的時新特質的盲目肯定上。維特根斯坦說過:「如果一個人僅僅是超越了他的時代,那麼時代遲早要追上他。」應該說,每個時代的藝術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會不同程度地面對媒體更新問題,也就是說,每個時代的藝術都會有其新媒體。媒體更新的原因可能來自外在的技術條件,如攝影的發明,也可能來自內在的精神發展。
6、談談你對體與美的認識
歷史的長河中,無數的人前仆後繼地追求「美」的本質是什麼。畢達哥拉斯認為數和比例的和諧是美,蘇格拉底認為美在效用,柏拉圖認為美在分有,亞里士多德認為美在整一。美實在是一個每個人都可以說,但每個人都不能說得詳盡的東西。正如普羅塔格拉斯所說:「美的尺度,各從其類。」
我眼裡的美,首先要來自於人類的勞動創造。人不只是生物的動物,也是社會的動物,人可以在自己自覺的創造中獲得審美,我想這也是人的精神力量的來源,正因為如此我們也區別於其他動物。在勞動創造中,我們可以從許許多多的事物當中發現美,因為這些事物顯示了我們的本質力量和精神狀態,例如我們在藝術活動中進行了創造,我們會從文學、繪畫抑或雕塑中發現美,因為我們在創造這些東西的時候投入了自身對於世界的自覺認識和生活經驗,我們脫離了一般生物性上的動物狀態,在精神上滿足了自己,於是這些東西與我們之間有了審美關系,讓我們產生了審美愉悅,美本來就是藝術的內在目的。如果沒有勞動創造,人類很難發現自身的力量,也就很難發現美。
其次,美應該區別於真和善。我們常常把真善美放在一起來說,但又可以區分開來,說明三者之間既有共同性又有不同點。我認為,真是善和美的基礎,如果失去了真,便不存在善和美。真顯示了事物的原始面貌,即最初的形式。而善相比起真,它不僅涉及了形式,還帶有目的,更多的展現一種「價值」的把握,含有人的慾念,針對性較強。而美與善同源,都是「價值」的把握,但美是純粹的客觀存在的東西,它照耀著善,因為主觀的觀照使得客觀的美產生了善。美因此更加神秘,因為我們很難打破主觀感受去認識一個完全客觀存在的東西,我們總還是要帶著自身經驗和審美標准去看待生活中的美,便產生了很多分歧,有些人認為玫瑰好看,有些人認為玫瑰不好看,所以美與丑的界限也很難把握。但又有些是我們公認的美,也許在從前某些歷史階段曾被顛覆、錯判,但終究沉澱下來,成為了如今的美的標准,我想那便是「善」吧。
雖然我認為美是客觀存在的東西,但是我還認為我們對於美的感受應該是感性和理性的結合。首先要通過感性的直接體驗讓我們感受到此樣東西是否有美的屬性,即是否能讓我們產生精神的愉悅,通常是通過我們的感官直接感覺外在的「形體美」、「自然美」等,這是基本上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但是光靠感官的感覺來辨別美顯然是不夠的,因為這沒有上升到精神層面的審美。於是我們還可以運用理性來把握事物內在的精神美,這是更高一級的審美,更接近於「美」本身。在這個層面,我們甚至可以找到精神的寄託和心靈的歸宿,這或許也是美帶給我們的最高價值。所以當以感性美作為入口,我們被引領進美的世界之後,在用理性美找到出口,達到一次真正的「美的歷程」。
最後,美應該是永恆的。從宇宙的誕生開始,美應該就存在了吧,那些光的散發,那些星體的運轉,那些生命的萌芽,都蘊藏著美,它存在於時間的每一分每一秒當中,就像藏在宇宙本源里的一條延伸得沒有盡頭的直線,不轉彎,也不中斷,在我們一次又一次的認識中變得清晰起來,無論世界變成怎麼樣,我們都能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去發現美,美不會因為時間的遷移和世界的改變而毀滅。
美具有信念的作用,人類在每次歷史的變動中都是堅持著這種信念才渡過難關的,它甚至成為一種我們高級生存的標准,帶領著真與善的出現和進化,導致了人類適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局面產生。永恆的美,帶給我們永恆的精神力量,無論我們討論它的形式到底是什麼,它的內涵是什麼,本質是什麼,其實我們都應該要了解到美的作用是什麼,它所帶給我們人類社會的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因為美所賦予我們的精神力量,讓我們得以發展,不管是發展社會,還是發展自我,都憑借著這股原始而永恆的力量,
7、美學感悟 結合現實生活談談你對美的認識 (要求:字數不得少於2000字。)
美,是一個十分誘人的字眼兒,也是一個迷人的迷。古往今來,它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地連在了一起。大概所有的人都會同意生活中不能沒有美,所以,人們說話,寫文章也就經常要談到美。於是,諸如「山河美」、「青春美」、「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等等,經常為人所道。但,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對美已經十分清楚地了解了呢?不是的!
古希臘聖哲蘇格拉底與希庇阿斯辯論「什麼是美?」,最終未能給出一個終極而本質的定義,不得不慨嘆:「美是難的」。直到科學昌明,哲學繁榮的現在,「美是什麼」的問題仍是一個難解的「斯芬克司之謎」,仍在無休止的爭論中。雖然無數的哲學家,美學家,思想家為了揭開美的奧秘,曾經從不同的途徑進行過艱苦的探索,並提出了種種當時在他們看來最為理想的答案。但他們都未能最終摘下這顆美學皇冠上的明珠。
回答「美是什麼」之所以困難,是因為它所要求的並不是對個別對象作審美判斷或作經驗性的描述,而是要求在各種美的對象中找出美的普遍本質,或者在與非審美對象的比較中找出其特殊的本質。美並不是固定的,形而上的,在美的概念下,包含著各種性質上極不相同的事物。從宏觀世界到微觀世界,如日月星辰,花草樹木,各種勞動產品以至人物的品質、動作、相貌、表情、風度等等,都可以作為審美對象,都可以是美的事物。要在這些性質上極不相同的各種事物中概括出美的普遍本質,當然是極困難的。再則,美還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和變化而相應地發展和變化著。在動態的時空結構中,由於時代和社會的不同,美的內涵極其價值意義也就很不一樣。綜上,正是美的概念內涵的寬泛性、復雜性甚至變易性給美的本質籠上了一層神秘的難以揭去的面紗。
有人認為美是主觀的,他們認為只有人的主觀情感,意識與對象結合起來,達到主客觀的統一才能產生美,按他們的說法就是「椅子不為人坐就不成為椅子」。但這個觀點遭到「客觀論」者的反對,他們認為一個事物能不能成為審美對象,光有主體條件還不行,還需要對象上的某些東西,即這些事物本身具有的某種客觀的審美性質或素質。於是他們反駁說:「為什麼我們要坐在椅子上,不坐在一堆泥土上,因為泥土不具有椅子的可坐性。」
那麼到底什麼是所謂的「審美性質」或「素質」呢?為什麼各種對稱、均衡、節奏、秩序……能給我們美感,而醜陋、荒謬、蕪雜卻不能呢?把它歸結為「無意」、「理性」、「鬼斧神工」嗎?顯然不行。傳統的格式塔心理學派用主客體「同形同構」「異質同構」的學說來解釋審美本質的根源和由來,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它卻對人與對象在形式上的相互對應以及對象上的審美素質作純生理上的解答,這顯然也是有其局限性的。
在這一點上做的最好的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美的本質觀。馬克思把關於人的本質理論和把實踐的觀點引入知識論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為科學闡明美的本質奠定了唯物辨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礎。按照這個方法論,要揭示美的本質,必須科學地說明人的本質,正確地說明社會生活的本質。首先,人是自由創造的主體,「自由自覺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的特性」,「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其次,「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所以美的最終根源在於人的自由創造,在於勞動,或者說是一種「人化的自然。美是人的主體性,事物的客體性和社會性的有機統一。這其實也並不難理解:一塊石頭,一堆泥土本身並不美,但經過藝術家們的加工製作,雕塑成精美的藝術品——塑像,就很美了。
但是,我國的美學老人朱光潛先生,在八十歲以後總結其一生對美學研究的心得時說:「『美是什麼』的問題,不可能有公式化的一成不變的結論。各時代和各流派各有不同的出發點和不同的結論。」這一點從二十世紀的中國美學觀念的變遷上,便可見一斑。20世紀的中國美學可以分為四個達的階段:
第一階段:1900—1919年。這是古典美學受到普遍懷疑、深入批判,趨向瓦解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中,隨著封建王朝的土崩瓦解,隨著數千年正統的儒家思想受到猛烈的批判,古典和諧的美的理想慢慢摘下了它往日金光閃閃的王冠,並由中國人逐步趨同的審美取向轟轟烈烈地加冕在崇高美學理想的頭上。
第二階段:1920—1949年。這是20世紀中國崇高美學的前期。其主要特色是強調審美中的悲與苦、血與火、犧牲與追求,所以,我們可以把它稱為悲劇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國人沉浸在一種悲傷、悲愴、悲壯的情感巨瀾中。它的情感認同,審美取向和新的理論思考都離不開這個「悲」字。
第三階段:1950—1979年。這是崇高美學思想的後期。其主要特色是強調艱苦鬥爭後的勝利,英勇獻身中的偉大,這是審美追求凝結為許許多多各色各樣的英雄形象。我們可以把這個時期稱為英雄期。在這個時期中,美和審美都洋溢著一種驕傲、樂觀的基調
第四階段:1979—世紀末。這是崇高美學思想回落或螺旋上升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中,更高層次的「和諧」成為佔主導地位的審美意識。這種遠遠不同於古典和諧的新的和諧觀所蘊含的歷史豐富性和民族互補性,使得審美追求多源化,多層次化了。它強調的不是局部的、外在形式的和諧,而主要強調的是整體的,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主體與客體關系的和諧。
由此可見,我們對於美的本質的認識是隨著社會存在或者說審美場的變化而變化的。我們不能單單滿足於那個已得的,現在看來還較為科學的「美的本質」的界定。美都是具體的歷史的,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發展,永恆的絕對的美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美的本質」絕不是一個凝固的概念定義,我們所能做的是在動態中把握它,完善它。
羅丹說過:「美是到處到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在我們這個多元化的世界裡,幽靜美麗的街心公園,各種前衛而時尚的服飾,優雅的宮廷音樂……隨處可見,可聞。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於美的追求和認識也有了新的發展。那麼,在現實社會里,究竟應該怎樣看待美呢?下面,我想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美要自然。古人總喜歡用「閉月羞花,沉魚落雁」來比喻女子的美,的確,天生麗質的女孩總是引人注目的。人的外表美與生俱來,縱使在昂貴、再優質的化妝品也難以達到,而二十左右時的青春正是人一生當中最美的階段,它不需要過多的修飾,自自然然的一顰一笑,都時刻透著一種青春的氣息,這氣息來自人外在的體現,更來自人們的內心,就如同人們說的:「鳥美在羽毛,人美在心靈。」一樣,更多的美是在於自身與觀者的一種感覺,一種心情。
人們心靈美其實是最重要的,應該說在某種情況下,它是超脫於外表美的一種真正的美。人可以沒有漂亮的外表,卻不可以沒有美麗的心靈,因為外表終究是表面的東西,而人的內心卻是人的根本、本質,是最深層的。我想,有很多人讀過《白雪公主》的故事,故事中的新王後和白雪公主都是美麗的,而王後因為嫉妒、虛榮、最終落了個終身醜陋的下場,而善良的公主卻因為美麗的心靈而一次又一次地逃脫死亡的魔爪。我想,這並非只是來自於安徒生主觀思想的臆造,而是它真切地反映了人們棄惡揚善的觀點和願望。
如果白雪公主是因為其容貌美和心靈美打動了讀者的話,那《巴黎聖母院》中的卡西摩多,該是純粹的心靈美了吧!他曾被人們認為是城市中最丑的人,沒有人的關愛,有的只是人們的恥笑。但他面對女主人公遭到危難時,卻毅然伸出了自己醜陋卻溫暖的雙手……卡西摩斗的醜陋的,但同時也是美麗的、可愛的,只是因為他有著一顆充滿著溫暖與愛的心靈,同時擁有美貌與美好的心靈縱然可貴,但相貌平常卻擁有火熱心靈的人同樣會得到人們的喜愛與贊揚。
總之,在我看了,美麗總是一種虛妄的東西,它像空氣一樣,存在於我們的生活,離我們很近卻又很遠,我們捉摸不到它的形態,但它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美就是這樣的東西,它來自於自然,體現在我們的心靈當中。
8、藝術美是對現實美的發現和對其本質的充分揭示?對不對
對。藝術來源於現實又超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