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勞動沒有價值和價格,而勞動力有價值和價格呢?是大題目,有幾點的。
《資本論》推論出,價值(金錢原子或者說商品原子)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則指出價值是異化的人類勞動。),那麼價值代表的就不是財富,而是權力(奴役),把它當成財富、蛋糕的就被《資本論》批為商品(貨幣)拜物教。
在這里價值是一種人類勞動,能說勞動有沒有勞動(價值)么?如果勞動有價值,那麼價值定義是什麼?顯然失去了價值是一某種人類勞動的定義。
正如諸葛亮體內不可能孔明一樣,如果說勞動有價值,這才怪。當然人們在社會語言中價值的俗約定義是有用性,勞動顯然對相應對象是有用的,放在社會俗約環境的語境中當然可以這樣說。但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就是沖著去揭示資本主義去的。價值即商品的原子或者說金錢的原子,在這里無非,勞動價值論與植根於社會關系的俗約語言習慣嚴重沖突,這也是人們很難讀懂《資本論》的原因,他們都會按俗約語言習慣不自覺的進行修正,即便概念明義上搞對了,可代入相應的邏輯,還是要不自覺的按俗約語言習慣,所以很多人理解不了《資本論》的真正邏輯。
而勞動力,是工人擁有的種某勞動能力,這個能力賣給資本家,資本家支付工人的工資,即是勞動力的價值,當工資用貨幣來計量則是勞動力的價格。
假設資本家用於僱用工人的工資或勞動力的價值是4小時的勞動時間,然後資本家讓工人工作8個小時(實際勞動時間),剩餘價值是4小時,即8-4=4。(虧損企業只是剩餘價值未轉化成利潤而已,但系統整體,總剩餘價值=總利潤)這樣的推論看似簡單,但卻具有重要的意義,即馬克思所表述的,總量價值與技術是完全無關的(不包含任何使用價值的原子),而只是表示人們之間支配被支配的的社會(權力)關系。也就是說總量價值完全與技術生產率(引導自然力的方式)完全無關,是人與人社會(權力)關繫上的勞動的體現,而不是作為自然力一部分的人類勞動引導其它自然力改變物的形態轉化物的有用屬性的體現。作為價值的那種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無差別是體現在人支配人,人玩人的權力關系之上無差別。
這種權力關系, 我舉個例子來說明價值(或者說金錢關系)所代表的權力關系,如我是資本家,我支配一個女工1小時,我可以讓她用鋤頭挖土1小時,也可以她用拖拉機挖土1小時,還可以讓她脫了衣服給我跳裸舞,她的這1小時屬於我,不屬於她,在這里根本就不涉及具體物質的使用價值生產的技術生產率,因而你根本找不到像新古典理論中生產具體蛋糕的邊際生產力,因為馬克思的邏輯中根本不存在那樣的實物蛋糕。作為價值的勞動也只是人與人權力(社會)關繫上的勞動,而不是作為自然力一部分引導其它自然力必變物的形態以轉化物的屬性上的人類勞動。(商品生產中勞動的二重性)。
這樣馬克思就通過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理論揭示和攻擊了整個金錢游戲,並通過資本之間追求更高利潤率導致的以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運動(與其它經濟學的優化配置資源的均衡完全不同)揭示出整個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的競爭是追求更高利潤率的積累式競爭(與流行媒體宣傳的那種技術為主的競爭形式完全不同),等量的資本必須有不低於平均利潤率的利潤,否則就會破產縮水。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理論最快直白露骨邏輯說法那就是:追求分配金錢(價值)的實質,就是追求分配他人被支配的勞動本身,它代表的權力而不是財富,而價值(金錢)的增值源於剩餘價值生產,即在再生產出對工人階層更長的勞動(行為)時間支配關系,讓多數人更長的個人活動時間不屬於個人,這就是金錢游戲的實質。
正如該死的企業追求的不是最小消耗下的最大化使用產量,而是利潤,是更高的產值,因此企業造就了階級斗爭。
因此只有消滅商品生產、根除價值及其依附的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那麼多數人才能各盡所能,按需分配自身勞動(活動)時間,自己決定自身在那種生產力下的節湊,從而走向多數人真正的有個性,而不是成為時間奴、契約奴。
2、舉例說明新媒體給傳媒業帶來哪些沖擊
較之於傳統媒體,新媒體自然有它自己的特點。對此,吳征認為:「相對於舊媒體,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通信)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等等」。 周進指出,新媒體可以與受眾真正建立聯系,同時,它還具有交互性和跨時空的特點。同時,新媒體給媒體行業帶來了許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節目專業化越來越強,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等。 郭煒華認為:「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在於傳播狀態的改變:由一點對多點變為多點對多點」。「從傳播學的角度來分析,新媒體傳播有四個特點——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大眾傳播;『信息』與『意義』無關;受眾的主動性大大增強;大眾傳播的『小眾化』」。 有研究者從另一個角度提出:「新媒體近乎於零費用信息發布,對受眾多為免費,這對傳統媒體的新聞產品製作成本造成挑戰。」張毓強還以「倫敦爆炸案」為個案提出了新媒體的多媒體整合態勢。「市民威廉·達頓拍攝了手機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於圖片直播的方式『報道』了災難現場狀況。這些照片很快進入各大電視網的新聞頭條。在這次『報道』中,手機、博客、互聯網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將『第一時間、第一現場』權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體形式與媒體工具的結合,顯示出了巨大威力」。新媒體既擁有人際媒體和大眾媒體的優點:完全個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時送達幾乎無數的人;每個參與者,不論是出版者、傳播者、還是消費者,對內容擁有對等的和相互的控制。又免除了人際媒體和大眾媒體的缺點:當傳播者想向每個接受者個性化地交流獨特的信息時,不再受一次只能針對一人的限制;當傳播者想向大眾同時交流時,不再不能針對每個接受者提供個性化內容。同時他指出新媒體完全依賴於技術,不是人類先天自然擁有的技能。沒有數字化等技術,新媒體完全不可能。
3、新媒體對傳統媒體有何沖擊或影響
主要幾個方面:
對受眾的分流。報紙發行量明顯下降,電視開機率逐年降低,流失的受眾基本向互聯網、手機媒體轉移。
對廣告市場的搶奪。報紙、電視廣告收入連年急劇下降,而下降的份額基本都流向了新媒體市場。
資本的轉移。對傳統媒體的投資大為減少,而對新媒體的風險投資市場火爆。
其他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4、新媒體給現代社會帶來哪些沖擊
較之於傳統媒體,新媒體自然有它自己的特點。對此,吳征認為:「相對於舊媒體,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通信)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等等」。 周進指出,新媒體可以與受眾真正建立聯系,同時,它還具有交互性和跨時空的特點。同時,新媒體給媒體行業帶來了許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節目專業化越來越強,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等。 郭煒華認為:「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在於傳播狀態的改變:由一點對多點變為多點對多點」。「從傳播學的角度來分析,新媒體傳播有四個特點——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大眾傳播;『信息』與『意義』無關;受眾的主動性大大增強;大眾傳播的『小眾化』」。 有研究者從另一個角度提出:「新媒體近乎於零費用信息發布,對受眾多為免費,這對傳統媒體的新聞產品製作成本造成挑戰。」張毓強還以「倫敦爆炸案」為個案提出了新媒體的多媒體整合態勢。「市民威廉·達頓拍攝了手機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於圖片直播的方式『報道』了災難現場狀況。這些照片很快進入各大電視網的新聞頭條。在這次『報道』中,手機、博客、互聯網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將『第一時間、第一現場』權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體形式與媒體工具的結合,顯示出了巨大威力」。新媒體既擁有人際媒體和大眾媒體的優點:完全個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時送達幾乎無數的人;每個參與者,不論是出版者、傳播者、還是消費者,對內容擁有對等的和相互的控制。又免除了人際媒體和大眾媒體的缺點:當傳播者想向每個接受者個性化地交流獨特的信息時,不再受一次只能針對一人的限制;當傳播者想向大眾同時交流時,不再不能針對每個接受者提供個性化內容。同時他指出新媒體完全依賴於技術,不是人類先天自然擁有的技能。沒有數字化等技術,新媒體完全不可能。
5、面對新媒體沖擊紙媒如何謀求出路
原則
傳統平面媒體向新媒體轉型的根本問題,並不在於是否開通了互聯網和手機版的報紙或者雜志,而在於如何通過新的技術平台和新的傳播方式去滿足更多受眾的願望及需求,將體現報紙價值的基礎——讀者請回來,將報紙賴以生存的廣告商吸引回來,將我們所生產的文化產品——報紙,以最有效的營銷手段、在更廣泛的范圍內更多地銷售出去。這就絕不是簡單的傳統媒體向新媒體的平移,而是要創造一種嶄新的、立體的跨媒體營銷方式和經營方式。所以,發展紙質媒體所採取的一切措施,都必須要符合以下幾個原則,方能有效的促進媒體發展:在更大范圍內吸引更多的讀者;能更好地提升廣告的價值,吸引廣告商;實現報紙向跨地區、跨媒體的發展目標;進行多媒體的整合營銷,提升媒體的品牌影響力。
6、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及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對職工隊伍和勞動關系有哪些影響
沖擊很大
7、新媒體給傳統媒體帶來哪些沖擊,又帶來哪些機遇
新媒體的傳播速度、和方便給傳統的報業帶了最大的沖擊,給生意、貿易業帶來了機遇。
8、新媒體的發展對傳統媒體的沖擊到底有多大
主要幾個方面:
對受眾的分流。報紙發行量明顯下降,電視開機率逐年降低,流失的受眾基本向互聯網、手機媒體轉移。
對廣告市場的搶奪。報紙、電視廣告收入連年急劇下降,而下降的份額基本都流向了新媒體市場。
資本的轉移。對傳統媒體的投資大為減少,而對新媒體的風險投資市場火爆。
9、如何理解新媒介對把關人理論的沖擊
1、人類今天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傳媒業大變革、大發展的時代。層出不窮的社交網站和各種類型的自媒體將信息發布的門檻一降再降,引起了新聞從業者傳播理念上的變化,"把關人"的角色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轉型。
2、"把關人"理論是傳播學中的重要內容,在傳統媒體時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進入新媒體時期,新媒體的開放性和互動性,讓"把關人"理論有了新實踐,特別是"把關人"的把關主體、把關方式、把關對象等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
3、大眾媒介的新聞報道與信息傳播並不具有純粹的「客觀中立性」,而是根據傳媒的立場、方針和價值標准而進行的取捨選擇和加工活動。
4、新聞和信息的選擇盡管受到媒體的經營目標、受眾需求以及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制約,但是與媒介方針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內容更容易優先入選、優先得到傳播。
5、媒介的「把關」是一個多環節、有組織的過程,其中雖有記者、編輯個人的活動,但是「把關」的結果在總體上是傳媒組織的立場和方針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