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的問題與答案

新媒體的問題與答案

發布時間:2020-09-20 07:41:50

1、新媒體使用者應注意什麼?求分點的答案!

注重對人文素質的培養
當代社會對人才綜合素質的基本要求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道德素質、人文素質、身體素質和專業素質。其中道德素質包括政治立場、個人品質和職業操守;身體素質包括生理、心理的健康狀況;專業素質特指在各自專業領域內的水平和能力,這些一般都能為人們所重視。而人文素質則往往被視為抽象的概念而被忽略。
其實,人文素質在人才的綜合素質中具有靈魂的作用,它對人才的人格、人品鍛造,乃至於形象氣質的陶冶,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新聞傳播工作者而言,因其工作的社會影響力巨大,人們對其關注的程度也尤為深刻,所以在人文素質的要求方面,比其他社會成員要求更高。②
新媒體因其傳播方式的互動性與快捷性、傳播內容的龐雜性和開放性,對從業人員的人文素質修養要求更高。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網路上許多內容,甚至是大的網路媒體所報道的新聞、傳播的信息,涉及當事人的隱私,醜化甚至妖魔化當事人,給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這有職業道德缺乏的因素,但人文素質的缺失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過於強調對技術的掌握與運用,培養出來的人才對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缺乏了解、毫無感情,缺乏對人文社科知識的廣泛涉獵,沒有鍛造健全的人格體系。這樣的人充斥的媒體,必定是一個沒有深度、沒有發展前途與發展潛力的媒體。

注重對新聞專業素養的培養
與人文素質一樣,專業素質也是培養新媒體人才必須重視的一個方面。
作為新聞教育機構,當前各個新聞院系對於新聞專業素養的培養是十分重視的。
目前,大部分新聞教育機構的新聞專業教育,基本上是建立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之上。雖然媒體都有相通之處,傳統新聞理論對於新媒體也有指導意義,但新媒體畢竟是新興事物,有著與傳統媒體不盡相同的特點,自然,對於新聞專業素養的培養也有區別。當前,必須要在實踐中,逐漸形成繼承傳統新聞專業培養模式,又符合新媒體特點的新型新媒體專業素養。

注重對職業道德、黨性原則的培養
新媒體,首先是媒體,要恪守新聞職業道德,而由於我國傳媒的特殊性,還要堅持黨性原則。
新媒體有開放、便捷、匿名等特性,這些特點,決定了新媒體的獨特魅力和作用,但與此同時,也使得媒體從業人員更要堅持媒體職業道德,做好把關人,防止大量的垃圾信息甚至有毒信息流行。
由於新媒體的這些特點,加之媒體間競爭的慘烈,新媒體紛紛採取各種手段搶占傳媒市場,吸引受眾眼球。其間,不可避免地會「擦槍走火」,採取自由放任的態度。有的媒體甚至會主動炮製出一些不良信息,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與傳統媒體相比,國家對於新媒體的管制較為開放,許多新媒體也具有民營及外資背景,因此,裡面的許多人員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淡漠,不能夠用正確的輿論來配合黨和政府的工作。這些現象雖然只是出自個別媒體從業人員,但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新媒體教育過於側重技術培養,而對職業道德培養關注不夠。

注重對多種新媒體應用的培養
所謂新媒體,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並不是指一種媒體。除了網路以外,還有手機媒體、高清電視、數字廣播、圖文電視等各種新媒體類型。
但當前,我國的新媒體教育,基本上局限於網路新聞教育,人們一說起新媒體,也基本上把它與網路畫等號。缺乏對於其他類型的新媒體的了解與體認。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網路媒體方興未艾,其他新媒體形式也是蒸蒸日上,比如手機電視,隨著3G的全面鋪開和CMMB的商用,手機電視開始一步步為大家所熟識,顯示了廣闊的市場前景。
但目前,基本上還沒有哪家新聞學院開設有關課程,涉足此類媒體的傳媒人多是半路出家,此類媒體對於專業人才需求較大,因此,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注重對新媒體人才的長期培養和知識更新
新媒體不是一成不變的,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創新的媒體類型集合。當前的新媒體人才培養過於注重對人才的一次性培養,學生畢業後,便與己無關了。實際上,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和不斷變動,使得媒體從業人員剛學到的知識,不長時間就落伍了,必須不斷學習,跟上媒體發展的步伐。
新聞教育機構應該採取靈活多變的形式,根據當前新媒體的發展特點,把握媒體發展的最前沿,積極開辦各種新媒體培訓班,為從業人員的知識更新和終身學習提供更多的機會。
上面所提的這幾個問題,都是當前新媒體人才培養中所面臨的一些共性問題,妥善解決這些問題,不僅會有利於媒體教育機構的進一步發展,而且會促進整個新媒體行業的大發展與大繁榮。

2、去新媒體還是舊媒體,不是真問題

一、傳統媒體急需的三種人才

最近一些年發生在新聞界的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就是傳統媒體的人才在向新媒體流動,要知道傳統媒體的很多人至今為止仍然是看不起新媒體的,因為看上去新媒體和舊媒體比較,它依然不像是媒體,或者說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媒體。但是,問題也許正在於此,新媒體為什麼非要像媒體?你也可以把它叫做新媒介,媒介和媒體的概念似乎正在被打破。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傳統媒體的許多人一直秉持著一種媒體思維,以媒體自居,以做媒體人為驕傲,在他們眼裡,新媒體終歸不是媒體,不是正規軍,是散兵游勇。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來看看傳統媒體對人才的需求產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換句話說,它們今天更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一)優秀的內容提供者

人類的信息傳播基本上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是事實層,也可以說是告知層,簡單告訴你發生了什麼。第二層是解釋層,涉及有真相的事實,需要有專門人才來解釋,並且需要說明的是,並非所有人都對真相感興趣。第三層是觀點層,可謂意義層,以評論為主,這個層次的受眾就更少了。這三個層次也對應著新聞報道的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就是信息階段、故事階段和評論階段。

不客氣地說,新媒體好像已經把傳統媒體逼到了第二個層次,也就是說,新媒體的速度在信息傳播的第一層次上佔了優勢。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今天我們可以稱之為好內容的東西大部分來自傳統媒體。好的內容還是要靠傳統媒體?雖然新媒體給我們生產了很多好的形式,但是大部分好的內容似乎還是來自於舊媒體。所以,內容為王好像是在這個層面上探討才有意義。反過來說,傳統的渠道為王的概念如今彷彿歸屬了新媒體。比如說,騰訊靠什麼贏了對手?現在看,它是靠產品擊敗了門戶網站的勁敵。換句話說,做產品的打敗了做媒體的。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可能來到了產品媒介時代,媒介更像產品,而非媒體。這也許是很多人不想看到的,內容好像被形式控制了。更奇怪的是,這個結果並非都是政治使然。看上去是媒介自己改變了。

今天我們不缺少渠道,我們缺少的是內容,有價值的內容。我們似乎進入了一個渠道過剩的時代,在現實中,我們到處堵車,而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我們暢通無阻,麻煩的是我們缺少有份量的內容。如果我們的內容僅僅停留在信息的層面,甚至於滑落到數據消費的地步,那麼,我們只會變成故事消費者。當多渠道遇到了少內容,渠道的豐富多彩有可能襯托出了內容的捉襟見肘。單純的管道加粗和管道數量的增加都會擴大內容的流量。也許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內容為王才逐漸讓位於渠道為王。看上去渠道暢通無阻,好的內容變成了稀缺品。從渠道稀缺到內容稀缺,渠道解放讓路於內容解放。

也許我們還可以按照傳播來把內容劃分出三種形態,第一種是事實傳播,或者更專業的叫事件傳播,只傳播事實,不帶觀點,強調客觀;第二種是觀點傳播,往往是采訪有觀點的人;第三種是話題傳播,通常是針對人們議論紛紛的事情而進行的一種背景式傳播,經常有粉絲基礎。

20世紀末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媒體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許多好記者和好文章都出自媒體的經濟部,經濟部成了人才濟濟的地方,這源於中國的重心是從階級斗爭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種經濟部現象不僅僅出現在人民日報,也顯示在央視。歷史的看,在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時期,人民日報最火的是國際部,最佳人才彷彿都在國際部,我們不妨稱之為國際部現象。按照這種歷史規律,下一個部門現象又會出現在什麼地方呢?或者傳統媒體已經變成了單兵作戰的場所?

我們現在可以設想一種情景,就是當看《新聞聯播》的人遇到了讀《環球時報》的人,這時候會發生一些什麼?因為這兩個媒體似乎都已經被納入可以影響世界觀的范疇,只不過前者的觀眾稍微老一點,信息感更強,更多國內存在感。後者的民族主義情緒更強烈一些,觀點性更突出,國際存在感更強。對於只關注一個信息渠道的受眾來說,他們往往更容易相信這個渠道的信息,排斥其它渠道。這兩個媒介可以說代表了如今中國傳統媒體的某些存在狀態。

在新媒體的倒逼下,傳統媒體恐怕不得不思考的一個問題是,新聞和評論應該分開嗎?從新聞專業的角度說,觀點和事實應該分開,如同編輯和經營應該分開。但是,無論是在新聞教學上,還是在新聞一線的報道中,我們都不難看到一種微妙的變化,就是新聞評論越來越多的成為了新聞寫作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如同是對新聞客觀性的挑戰,但是,如果是從內容產業的角度看,又不難理解,因為新聞畢竟不是由機器人來寫作的。為什麼機器不能完全代替人來寫新聞?除了就業的考慮,這更像是一個未來學的問題,谷歌開始使用搜索引擎來抓新聞時,看上去取代的是編輯的工作。機器似乎是能替代差的新聞寫作,而不能替換好的。機器可以比人更冷血。但是,人可以做到主動的客觀,機器頂多做到被動的客觀。況且新聞也需要情感寫作。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看看紀錄片的情況,紀錄片為什麼更容易被西方社會所接受?從形態上說,紀錄片是西方產物,因此,在跨文化傳播中,形式認同恐怕是紀錄片容易被西方主流社會接受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紀錄片和新聞誰離歷史更近?通常,我們說新聞是明天的歷史,但是,倘若完全用新聞來構成歷史,我們可能會得出兩個結論,一是英雄創造歷史;二是新聞屬於明日黃花,速朽,似乎不足以承擔歷史。紀錄片的資料性好像更符合歷史要求。不過,紀錄片往往不會滿足於記錄歷史,它還要影響當代社會。因此,我們會常常感覺紀錄片比新聞還要真實。

新聞和紀錄片有哪些區別?前者快,後者慢;前者偏客觀,後者偏主觀;前者短,後者長;前者是開放的片斷,後者是封閉的完整;前者似產品,後者像作品;前者雅俗共賞,後者陽春白雪;前者轉瞬即逝,後者真實再現;前者排斥藝術,後者容易被當成藝術;前者是明日黃花,後者持久。

從傳統媒體的角度看,我們的新聞采訪水平下降了嗎?至少從電視新聞采訪上看是如此,如今很少能夠看到一個精彩的新聞采訪節目,央視的《焦點訪談》和《新聞調查》節目似乎都已經邊緣化了,新聞采訪有主持人化的趨勢,主持人越來越會說話,已經不是記者采訪了。過去說主持人不會采訪,現在是說新聞成為常態。剩下的采訪亮點好像就是街采了。

(二)懂新媒體的人

傳統媒體轉型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與新媒體的融合,但是,今天的一個普遍比較悲觀的看法就是舊媒體的人往往搞不好新媒體。為什麼?一種流行的說法是傳統媒體的人缺乏互聯網思維,先不說互聯網思維這個概念是否准確,單說這樣一種現象就已經十分驚人了。從20世紀末網路媒體成氣候之後,全國的傳統媒體幾乎都開辦了自己的網站。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報紙辦網十年不成。究其原因,除了政策和體制等因素外,傳統媒體慘遭滑鐵盧的最大問題似乎是缺乏互聯網基因。

為什麼傳統媒體向新媒體的轉型很難成功?一個重要原因恐怕是,很多舊媒體並不想變成新媒體,或者說它們也不大可能搖身一變就成了新媒體。新舊媒體看上去是各自干著不同的事情,新媒體也不會變成傳統媒體。現在的情況是,舊媒體喜歡拉著新媒體的大旗,繼續做著傳統媒體的事情。

在這里,我們容易忽視一個問題,即傳者是如何向受者轉變的?過去很長時間,我們關注更多的是受眾怎樣變成了傳者,也就是所謂的自媒體。但是,我們可能忽略了一個有意思的細節,就是傳者也會向受者轉變。在微博和微信上,這一點似乎很明顯,記者來這里不僅僅為發新聞,它還有一個功能,就是進入受眾的管道,不是體驗生活。

好多人為什麼喜歡看電視台的跳水節目?不僅僅因為中國有些世界冠軍,也不只是由於幾個冠軍嫁入豪門,更重要的恐怕是絕大部分人一輩子都不大可能去高台跳水,所以,現在有人替他們體驗了,並且還是她們喜歡的明星,何樂而不為!如今文化的體驗成份越來越大,開關似乎是觸覺。過去我們有體驗式采訪,今天我們有體驗式媒介。手機媒體在這方面表現的格外明顯,媒介似乎激發了我們的觸覺。從聽覺到視覺再到觸覺,媒介的體驗感好像在逐步增強。從別人替我們體驗,到自我體驗,觸覺媒介顯得很關鍵。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報紙和網路的對抗,現在好像很少有人懷疑報紙會消亡,不過,看上去報紙在消亡之前依然很頑強,特徵是它用自己最優秀的深度能力來最後搏擊網路的挑戰。但是,問題似乎也出在這里,報紙退守堡壘的做法可能恰恰讓它失去了一次擁抱新媒體的機會,它賴以生存的深度調查和評論都難以融入網路。

(三)熟悉大數據和統計的人

在大數據時代,對數字的敏銳變得越來越重要,雖然這不一定意味著精確新聞主義的復興,但是,它的確反映了數據新聞的重要性。即便我們對大數據的概念有所懷疑,不過,我們的新聞報道確實面對著越來越多的數字和統計表,我們顯然不能只是滿足於把這些枯燥的數字翻譯為有趣的事實,也就是數字科普。今天的數字媒體和數字記者明顯也比過去站得更高一些。

讓我們看看大數據和統計局的區別,看上去前者比後者更靠譜一點,因為大數據好像說了更多的真話,同時它也有更少的水分。但是,它目前似乎和統計局一樣難以解決一個問題,就是個體和群體的關系,或者說是少數和多數的關系。

大數據一個很直觀的表象就在於它可以把用戶分成很多群體,力爭做到精準服務。細分受眾,是大數據時代媒體變革的一個方向。只有迎合細分市場,專注於某一細分領域,才能獲得人們的青睞。越專注,說明你越專業,人們才會信任你。從理論上說,這並不是新媒體的專利,因為傳統媒體取勝的一個關鍵就是專業化,或者說是職業化,都突出的是專業精神和專業主義。由北京位元組跳動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基於數據化挖掘的個性化信息推薦引擎——今日頭條,自2012年8月份上線以來,已經累計用戶9000萬以上,成為增長最快的資訊類客戶端。雖然它引起了一些爭議,但是,它也帶給傳統媒體一些有益的思考。頭版頭條本來是報紙的概念,現在已經廣泛使用於新媒體。類似的例子還有新聞觀點化和觀點新聞化的現象,在新媒體時代,這種情況似乎是更容易發生的。讓我們多少有一點看不懂的是,新媒體好像比舊媒體更能促進觀點的進步,並且它彷彿是把觀點變成了新聞,又反過來把新聞變成了觀點。新聞跟帖是一個例子。我們過去經常說現在是觀點新聞時代,實際上,這個時代的真正到來還是因為新媒體。

3、面試新媒體運營,人事會可能提什麼問題,星期三去面試新媒體運營

非專業問題

你上次工作離職的原因?你對自己的工作,未來有什麼規劃?如果錄用了你,你可以為公司提供哪些價值?你覺得在本工作上你有什麼優勢?你看好本公司的那一點?

專業問題

你有多長時間的相關工作經驗?你怎樣理解新媒體運營?怎樣有效提高訪問?談談你對一些現在的新媒體運營管理的看法?

如果你沒有工作經驗,回答好非專業問題非常重要,你在回答中要表明在貴公司發展的決心,說明你非常看重在貴公司的發展機會,你會把握好機會,為公司為自己的發展努力等等。如果你沒有工作經驗,你只需在回答中闡述一些新穎實用的觀點看法即可。

如果你有工作經驗,同樣要回答好非專業問題,讓人事覺得你是一個容易相處,為人著想,非常樂於在新公司工作的人;在回答專業性問題的時候,要抓住重點,條例清楚,回答每個問題,1、2、3這樣分條回答。

4、辯論賽 傳統媒體會被新媒體取代嗎

這首先是一個概念問題,

傳統媒體的定義。如果是相對現在的互聯網媒體和自媒體而言的傳統報刊,雜志,電視,廣播等。這里討論的就不是傳統媒體問題,而是他們的媒介,紙張,電視,收音機,這些物品會不會被取代。
如果傳統媒體是指,信息的發布主題是具有新聞工作特質或者是權威的主題,而新媒體是信息發布完全自由,那麼這里討論的也不是傳統媒體問題,而是新聞傳播機制與渠道問題。
就事實而言,新媒體還沒有權威性,傳統媒體,也在進行向新媒體的轉型。所以取代這個字,我本身就覺得欠妥。
個人認為,從新聞自由性來講,新媒體更好,從新聞道德上來講,傳統媒體更好。他們同時存在的局面是最有利與新聞發展的模式。個人傾向於不會被取代,而是會被佔領一定份額。

5、新媒體營銷存在哪些問題

運營團隊是否成熟,營銷方法是不是大眾所喜愛,當然還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多點留意身邊的資源,多點宣傳品牌

6、急!誰能幫我在龍源期刊網找篇文章 2009年第4期《東南學術》 題目是「論新媒體時代傳者與受者的身份趨同」

論新媒體時代傳者與受者的身份趨同字數
東南學術 2009年4期
摘要: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向內容製作者轉變,分析關於這一現象的若干研究案例及其研究方法之優劣,不難看出:「使用與滿足」學說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的實際研究需求;在進一步的研究不應忽略資本和政治經濟權力對新生的互動媒體所產生的影響;把傳受過程結合在一起的「Prosage」,也許是能更好地理解傳受趨同現象的一種研究路徑。
關鍵詞:用戶自創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主動受眾;新媒體;研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569(2009)04—0166—03

一、研究緣起和文獻綜述

近年來,受眾研究領域的許多成果已經表明,觀眾(audienecs)或參與者(participants)不僅僅是被動地接收信息,他們開始用不同的手段創建媒體內容(Blog博客、YouTube視頻、nickr圖片)並通過各種社交軟體與他人共享,形成自己的傳播渠道。在當前web2.0的傳播環境下,這種實質意義上的雙向傳播不僅挑戰了傳統媒體的操作模式,也對民主社會、經濟和法律框架有著深刻的影響。
目前國內外對於受者變身傳者(adicnces as procers)的研究所關注的焦點是用戶自創內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也被稱作消費者自創內容。遺憾的是,盡管各種形式的UGC最初總是出自於免費分享的目的,但是一旦它們在新媒體中吸引了眼球,就會迅速被商業滲透,成為新的謀利平台。為了擴大受眾群,適應用戶的多樣性,像英國廣播公司(BBC)這樣的媒體巨頭也在尋求建立這一平台,以服務現有觀眾並吸引潛在觀眾。業界的需求呼喚能夠充分解釋UGC行為的有力研究,但實際上大部分研究都只是應用傳統媒體工業時代的分析框架,鮮有引發深思的批判視角。
現有的uGC研究主要集中在使用者創造媒體產品的行為特徵、這些產品帶來的經濟效應以及對形成網路公共領域所產生的影響等。本文旨在提供針對UGC主體研究的概述,並批判地分析各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例如使用與滿足理論(Li,2005),修正的自我表露理論(Fung,2006),或「prosage」——這個由布倫斯(Brans,2007)自造的詞用「proce」+「usage」(生產與使用合二為一)來表明同時性生產和使用的混合形態。限於篇幅,本文只能集中討論此主題的熱點問題,評述相關研究的優劣,探尋比較科學的研究方法。

二、關於UGC的四個研究案例

根據每日更新的全球點擊量最大的網站排行榜,Youtube和Wikipedia(維基百科)名列第三和第七。這些提供用戶自創內容(UGC)的免費網站為什麼能夠吸引這么多人呢?關於UGC的研究力圖解釋這一新媒體環境下的重要現象,以下將重點概述其中四個研究案例。
案例1:德國學者Stoeckl(et al.2007)和他的同事們試圖找出博客及視頻製作者與那些不生產內容的「純用戶」之間的區別。他們認為UGC最讓人振奮的特點就是:「消費者現在成為了製作者」、「創造並不是為了馬上獲利」、「UGC最終還是面向大眾的」。
此研究應用「使用與滿足」學說作為理論基礎。這個學說假定人們是根據自己的需求而主動、有目標地使用媒介的(Katz and Blumler,1974)。此研究發出的在線調查被792人下載,其中489人完成了問卷。通過質化和量化的研究,發現博客和視頻製作者談到創作動機時最經常使用三個原因:紀錄生活,娛樂,自我表達。相反,那些專業「潛水員」不生產內容的原因是:不願付出機會成本和時間成本,以及擔心隱私可能被侵犯。
案例2:同樣,Li(2005)所做的研究也是立足於使用與滿足框架上的。博主認同的開博動機包括:自我紀錄、提高寫作水平、自我表達、媒介訴求、獲取信息、社交需求。
和第一個案例相似,Li的研究得到了60%的答復率。某些動機與特定的使用博客的方式有強關聯。出於自我紀錄動機的人傾向於設置反饋管理、使用鮮明個性的表達,以及期望讀者量;而那些想要提高寫作技能的人的博客就沒有那麼強的互動;尋求自我表達的博主甚至會在博客中加入設計的元素;強調信息訴求的博主往往添加超鏈接等。此研究還發現,博客中存在較強的性別差異,男性更傾向於信息訴求,而女性更多選擇自我紀錄、自我表達以及消磨時間;而年齡與自我紀錄、自我表達和消磨時間的動機成負相關。
案例3:與上述兩個案例不同,Fung在2006年所做的研究採用了「修正的自我表露」(re-vised self—disclosure)(WheeIess and Grots,1976)理論,調查了545個香港本地的博客。使用博客的滿足感實際上標明了多種維度的自我表露,特別是自我滿足和自我表達。研究表明。經常使用博客的人傾向於表露私密和個人事務。年輕女性擁有更長的博客經驗。
案例4:任職於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的阿克塞爾·布倫斯(Axel Bruns)在2007年提出的「Prosage」模式在本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在Prosage模式下,所謂「產品」(pro-ction)已經不是工業時代的那種具體的完成品了,而是動態的prosage過程中一個臨時的作品:就像維基百科(Wikipedia)某詞條最新編輯過的一個頁面、由開源軟體設計者剛剛發出來的一個軟體包、創作共用(Creative Commons)授權框架下的一組原創設計,這些都不是傳統意義上規模化生產的「產品」,而是網路用戶隨用隨創的「作品」,創作目的和作品形態的不同所帶來的觀念上的轉變必須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三、對於案例的分析

在數字媒體時代,受眾擁有獨特的解讀媒體內容的方式。隨著互聯網的全球性普及,探尋傳受互動中受者向傳者轉變的本質已成為受眾研究的新熱點。以上案例都是在規范的研究框架下通過翔實調查得出的審慎結論,但是,在樣本選取、方法使用、理論運用等方面,顯然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樣本選取方面,Stoeckl等人的調查所選取的樣本是隸屬於傳統媒體的電子平台,如英國較保守的《衛報》(Guardian)網站,以及德國雜志Neon的網站。就像世界上許多其他傳統媒體一樣,網站上的內容其實還是由編輯人員選取和審查的,就算你能在網站上發表文章,但這些文章在原報或原刊上得以發布的機會也是微乎其微的。在中國情況也是如此,新聞線索往往是在傳統媒體的追蹤下被放大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使用者變身媒體生產者,是限於一定的活動范圍之內的(網路中),其影響力要擴散,還需要特殊的催化條件。
研究方法上,問卷可信度及統計上的抽樣偏差依然存在。UGC領域的研究對象集中於年輕人身上,因為他們更精通新媒體的技巧,並有更積極的參與意識。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技能的復雜性限制了積極參與者的數量和年齡,大部分公眾還是通過報紙、廣播、電視來獲取信息。因此,除了盡可能減少統計軟體的誤差,更重要的任務是改進研究方法,盡可能設定合理的抽樣范圍,力求得到更加客觀的結論。
這些研究還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就是對於管理層權力的忽視。眾所周知,大眾傳播還是處於一些政治經濟力量實體的控制之下的。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Lazarsfeld&Merton,1948)認為,社會和心理機制決定了受眾對媒體的需求和使用⒀。戴維·莫利(Morley,1985)指出:「觀眾詮釋意義的能力,和中央集權的媒體機構建構文本的力量相比,簡直是不值一提。」在當今新媒體受眾研究的語境下,要完全拋開行政管理方面的力量,還為時尚早。
從理論框架上來看,應用「使用與滿足」學說並非不妥,然而,如果用它來檢驗從受者到傳者的角色轉變,就顯出不足來——由於此理論最初是用來考量二戰期間美國日間廣播系列劇對於受眾的影響的,其出發點是媒介強效果論,現在看來,已經有些過時了。
研究新媒體時代的受眾,理解受者向傳者的過渡,還應從Prosage開始。正如上文所概括的那樣,Prosage克服了「內容生產」這個概念從工業時代到信息時代轉變的過程中所無法解決的制度性問題。它為理解數字環境下的「協同內容創新」(collaborative content creation)及其發展實踐提供了一條新的研究道路。
當然,現在就認為新媒體能夠完全顛覆傳統意義上的傳者和受眾的關系還為時尚早,看看以下幾個例子:魯伯特·默多克的新聞集團收購了最成功的社交網站MySpace,流量最大的圖片分享網站Flickr被雅虎並購,極富創新意識的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也拱手出讓給谷歌……技術和創新在資本的威力面前紛紛繳械,這是信息時代還未進化完全的悲哀嗎?傳者和受者之間那道看似無法逾越的鴻溝,會被用戶之間的免費分享特性所彌補嗎?這些都是開放的命題,在web2.0時代,沒有人敢預言5年以後會發生什麼,雨後春筍般的媒體現象,正是激發學者研究熱情的源泉所在。

7、想找一個新媒體運營的工作,可是投了簡歷後都被拒了,十年的營銷經驗難道還彌補不了稍大的年齡問題?

……營銷跟新媒體運營完全不是一碼事,謝謝!

你所謂的營銷,恐怕只是銷售,因為說實話,國內號稱自己是做營銷的人,99%實際只是做了銷售這一個營銷里的末枝環節,並不是完全了解營銷,懂得營銷,這也難怪,因為國內真正懂營銷的人,都已經是著名企業的核心大佬了……

而新媒體運營,不是銷售,不需要不斷重復試錯的打電話,不需要所謂的迭代思維,需要的是一次成型,是邏輯,是理論,是紙上談兵,同時還需要互聯網思維……什麼是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就是通過吸引力去營銷,而不是用銷售手段、標准話術去營銷!
來自職Q用戶:老韓:答案請點收藏
酒陳香,人老不值錢。年輕的人事專員很多都是新生,他們不懂什麼是財富,在他們眼裡,年輕就是資本,學歷就是前程,李雲龍式的人才,在他們眼裡都是瞎扯,我不信你的簡歷不好,我也相信經理給了框框,即便是這樣,好的人事專員就是伯樂,他自己的學歷可能很高,但是他們的能力確實很糟,一匹悍馬在非伯樂眼裡,也就是一匹馬而已,我有一次去應聘,是集團大領導叫我去的,他沒有給人事部門說,我為沒有說,應聘失敗了,但是部門經理知道有我這么個事,只是不知道我什麼時候去,後來大領導問我怎麼沒去,我說應聘失敗了,他說叫我再去,我再次來到這里,人事專員看完簡歷的名字,就說,您等一下,然後我就被領去經理室,坐下就一句話,您是,,,我說是,明天您來辦理入職手續吧。說明一句,我不是走後門,是我的工作使得領導認同,認為我應該在這里,而人事專員不知道為什麼就能看到我不適合這里,時間不久,人事專員調離了。您不用灰心,玉皇大帝好見,您要先進南天門這一關。 來自職Q用戶:自渡匿名不回復

與新媒體的問題與答案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