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際新聞專業和傳播學與新媒體專業哪個好就業
在國內的話,建議後者。國際新聞專業,一般會對小語種有要求吧,會有外語專業輔修新聞專業或者跨考新聞專業的研究生,畢業後對口的一般就是媒體,輕易不容易進,對學歷有要求。傳播學與新媒體專業比較寬泛,就業面相對比較廣泛。
2、結合具體案例,簡述新媒體如何影響全球傳播格局並實現國際輿論制衡。
所謂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清華大學的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在今天網路基礎上又有延伸,無線移動的問題,還有出現其他新的媒體形態,跟計算機相關的。這都可以說是新媒體」。
也有專家提出:「只要媒體構成的基本要素有別於傳統媒體,才能稱得上是新媒體。否則,最多也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的變形或改進提高。」「目前的新媒體應該定義為在電信網路基礎上出現的媒體形態——包括使用有線和無線通道的方式。」
還有學者把新媒體定義為「互動式數字化復合媒體」。
新媒體讓每個人都成為了自媒體,進入了「自媒體時代」。拿前不久的「冰桶挑戰」來說,這項活動發源於波士頓學院,然而現在的新媒體,使這一項活動傳播開來,上到國家總統,下到平民百姓每個個體都是傳播的媒介,這項挑戰迅速傳播至全球范圍。對於國際輿論的制衡,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是新聞事件的報道者,每個人都可以說出自己的觀點,我們接收到的信息不再是國家政府想讓我們看到的,而是我們自己選擇的。
3、新媒體的傳播學的途徑有哪些
新媒體傳播是利用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介質進行傳播,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
4、新媒體與互聯網是一個概念嗎
新媒體是指有別於過往的媒體形式的媒體,例如微博、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這些,新媒體大多可以成為自媒體,也就是說一個人就可以成為一個內容的製造和發布者,不需要以往的發布機構例如報社、網站什麼的。
大多數的新媒體是基於互聯網的,為了體現與過往的舊形式特別是非互聯網形式的媒體的區別,現在叫新媒體的,就是指基於互聯網思維的自媒體工具。
還有一點很重要,新媒體或者是自媒體,是去中心化的,沒有一個中心的機構去發布信息,每個信息發布者都是分散的,不集中的。
互聯網是一個大的概念,可以是實體--國際互聯網Internet本身,也可以是互聯網思維的意思。新媒體是在互聯網思維的基礎上,催生出來的媒體形式。
5、如何提高我國媒體國際傳播力
新聞和信息的合理運用是政治成功的關鍵。合理運用新聞和信息,就必須遵循新聞傳播原理,加強對各種媒體的科學掌控和運用。特別是面對現今時代多元化、即時性、多樣性的輿論生態環境,必須積極運用新媒體這一最新的傳播載體,順應新聞規律,提高傳播技巧,主動設置議程,及時發布信息,努力佔得輿論戰的先機。
創新對外宣傳理念。新媒體對傳統新聞傳播理念造成的沖擊開始顯現。新媒體受終端顯示屏、用戶使用習慣等的制約,體現出自身獨有的傳播特點和規律。變革傳播觀念,探索傳播技巧,關繫到新媒體新聞宣傳成效,關繫到新媒體競爭力強弱。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在對外宣傳中要「求同」,也要「求異」,即在新聞宣傳內容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上必須一致,在新聞選擇、話語結構、信息形態、傳播方式方面則要體現出差異性。
藉助新媒體平台,創新對外傳播內容。新媒體要發展壯大、走向成熟,一定要有量體裁衣、適合自身傳播的信息內容。要研究用戶需求,豐富服務功能,針對用戶群體的差異、接受心態和閱讀習慣的變化,運用體現新媒體特徵的語言、內容和表達方式進行新聞傳播,不能照搬照抄傳統媒體的內容。
6、請問: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的國際新聞和傳播學的國際傳播方向有什麼區別,哪個專業的發展更好呢?
國際新聞專業(050320)
國際新聞專業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創新精神、具有交叉學科知識背景、適應性強、復合型的國際新聞傳播人才。
本專業要求學生系統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掌握科學研究的技能和方法,了解學科發展動態;熟練掌握並使用一門以上的外語,有較高的新聞敏感性和新聞報道水平;能夠在國際新聞媒體、外事外交部門、職能管理部門從事與媒介相關的、較高層次的新聞傳播實踐工作,或在高等教育及科研部門從事相關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本專業具有優秀的師資隊伍,本專業有國際新聞的碩士生導師13人,其中教授8人(其中三人為博士生導師),副教授5人,校外兼職教授5人(全部為博士生導師)
本專業的主要課程為:國際新聞學、國際新聞史、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國際新聞前沿問題研究、國際新聞傳播實踐研究、國際新聞與跨文化案例研究、國際媒體研究、國際新聞采寫、國際新聞編譯、英語廣播電視節目研究、新媒體與國際新聞等。
本專業有國際新聞傳播研究所作為實踐基地,與中央電視台、華龍網、中國經營報等各類媒體合作,提供各類新聞稿件,以提高學生的實際新聞傳播能力。
本專業的四個專業方向如下:
1.國際新聞史論方向
國際新聞是與新聞學共生的新聞學分支,自產生以來已經形成了一個蔚為大觀的龐大系統。國際新聞所產生的影響更是意義深遠。由此,國際新聞也成為與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國際經濟和國際文化交流等分支領域有著密切聯系的一個重要的分支學科。國際新聞史論就是從歷史和宏觀兩個角度來對這一分支學科的綜合把握。
研究范圍:國際新聞理論主要是研究其本體論的問題,包括國際新聞的定義,發展形態、特徵、作用等方面的內容。國際新聞史則是從縱向的歷史發展中探討國際新聞的發展階段及規律性的特徵。包括國際新聞的形態研究、國際新聞的作用及效果研究、全球化與國際新聞研究、國際新聞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研究等。可以說,國際新聞傳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史論的研究范圍。
學生通過這一方向的學習,不僅可以成為研究性人材,也可以成為理論型的實際工作者。
2.國際新聞業務方向
本專業方向的研究范圍鎖定在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主流新聞媒體的國際新聞報道研究,研究國際新聞的報道方式,報道方法,研究各主流媒體新聞報道的優勢和特點,並密切關注國際新聞的最新發展的動態和趨勢。
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壯大,這個專業方向具備了自己完整的教學體系,重視理論學習和研究,堅持專業業務知識培訓和實踐,要求學生參加導師的課題研究,參加媒體實習,因此本專業方向具備高度的理論性、實踐性和開放性。本專業方向的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事具備堅實的新聞學理論基礎知識和國際新聞理論及業務知識;熟悉我國的對外宣傳報道方針、政策;了解西方新聞報道形式;精通一門以上的外國語,能熟練運用中、英文進行各媒體的國際新聞編、播、采、寫工作。
3.國際新聞與跨文化傳播方向
國際新聞與跨文化傳播研究是從國際間文化交流傳播的視角來考查國際新聞傳播活動的特徵和規律性。它拓展了國際新聞研究的認識視野,對建立和完善國際新聞傳播學學科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從研究的特色來看,由於國際新聞與跨文化傳播涉及不同國家社會文化的多個層面,因而這一領域的研究必然以傳播學、文化學、語言學、新聞學、社會學、翻譯學等多個學科的基本原理及研究成果為基礎,所以這一研究方向具有突出的多學科交叉性。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不斷加強,我國媒體的國際新聞傳播活動日益活躍,用文化比較的方法研究國際新聞傳播的客觀規律,有利於更加全面地揭示國際新聞活動的文化屬性及功能,對於改善我國媒體的傳播手段和方法,尤其是提高對外傳播效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這一方向的主要內容是從語言和文化的角度研究研究國際新聞,主要研究領域是國際新聞中的跨文化現象,在文本分析和理論研究結合的基礎上,考察國際新聞的特點,要求學生有較好的語言學、文化學和傳播學基礎,培養目標是國際新聞研究和從事實際工作的復合型人才,以滿足社會的需要。
4.國際媒體方向
國際媒體是國際新聞傳播的主力和基礎,國際媒體往往是那些影響很大的媒體,擁有先進的傳播技術、獨特的傳播理念和巨大的品牌效應。研究國際媒體,是國際新聞學方向中的一個重要分支。
國際媒體研究主要包括:世界著名媒體研究、各國媒體的比較研究、國家、市場和傳播體制,新聞媒介的經營管理、新聞媒介的市場化產業化戰略服務、新聞政策與法規研究,媒介集團化研究、新聞從業人員結構及職業道德狀況研究,新聞報道與意識形態研究、媒介環境與受眾研究、媒介廣告與公共關系研究、新傳播技術與國際媒體研究等等。
國際媒體研究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人類的生活已被媒體層層包裹,媒體的觸角已經深入我們的思維領域,隨著我國進入WTO以後,將同時面臨國外媒體的挑戰。如何把握時機積極地參與到國際競爭的行列中去,使我們立於不敗之地,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因此,國際媒介研究方向的開設,對國際媒介進行高層次的研究並培養出一批高水的新聞傳播人才,以滿足這方面的人才需求。
傳播學專業(050302)
國際傳播方向
國際傳播是中國傳媒大學根據本校學科基礎及其優勢而開創的一個較為成熟的研究領域,其特色在於把傳播學與國際關系學兩者結合,從傳播學和政治學的雙重透視角度,並結合傳播學和國際關系學與其他人文科學(歷史學、人類學和哲學)和社會科學(社會學、經濟學)的交叉關系來對信息的跨國流動進行整體性研究和案例性研究。中國傳媒大學在國際傳播領域的研究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其研究特色和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傳播學理論和國際傳播理論形態的研究,(2)基於實證方法的政治傳播和國際關系的研究,(3)國際傳播學理論範式研究;(2)全球傳播(傳播的全球化)研究;(3)國際傳播效果比較研究等。
本研究方向要求學生從政治、歷史、經濟、社會、文化等不同層面,去了解和掌握國際傳播的歷史進程、行為主體、基本特徵及其社會效應,從傳播主體、內容、渠道、受眾和效果等多個維度闡釋國際傳播現象,並注重運用量化性質的內容分析和受眾調查方法以及質化性質的文本考證和田野方法,注重思考傳播的主體性問題。
本研究方向的專業復合性要求學生具有開闊的學術視野和較為深厚的理論基礎,同時具備運用國際傳播的基礎理論和廣博的專業知識解決國際傳播現實問題的能力,承擔起對外傳播領域的學術研究、行政管理和專業技術等工作。
本研究方向的師資隊伍完備,大多具有國際學術背景,理論修養高,業界經驗豐富。在課程設置上,本研究方向以理論修養為核心,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標,除了為學生開設國際傳播史、國際傳播理論以及國際傳播方法論等方面專業基礎課程外,還開設中國政治與外交、文化外交、國際政治傳播、奧運傳播、視覺傳播、社會傳播(或INGO傳播)、跨國媒介經營與管理、傳播全球化、國際政治營銷(建設中)等課程,並開展生動活潑的專業實踐活動,使學生既能夠從宏觀上把握國際傳播的總體態勢,又能夠運用多種理論範式對信息跨國傳播的具體案例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和說明,並為國家的對外傳播戰略決策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建議。
這兩個專業都很不錯 屬於國際傳播學院 國傳學院對英語要求很高的 其實這些專業就是靠語言吃飯的 研究生英語口語復試都是國傳的老師面試的 祝你順利
7、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對媒體組織的國際化戰略帶來了什麼影響?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對文藝傳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由於文字數碼化、書籍圖像化、閱讀網路化等發展,文藝傳播的方式和途徑面臨著重大變革。
2、文藝產品傳播方式和群眾接受欣賞習慣發生了很大變化,在這些文藝的新形態面前,特別是在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的飛速發展所帶動的文藝形態的快速變化面前,我國的文藝管理方式有些脫節或滯後。
3、要吸引和團結互聯網和新媒體領域的文藝創作主體。民營文化工作室、民營文化經紀機構、網路文藝社群等新的文藝組織大量涌現,網路作家、簽約作家、自由撰稿人、獨立製片人、獨立演員歌手、自由美術工作者等新的文藝群體十分活躍。必須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們,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團結、吸引他們,引導他們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有生力量。
8、如何在新媒體時代提高國際傳播力
新聞和信息的合理運用是政治成功的關鍵。合理運用新聞和信息,就必須遵循新聞傳播原理,加強對各種媒體的科學掌控和運用。特別是面對現今時代多元化、即時性、多樣性的輿論生態環境,必須積極運用新媒體這一最新的傳播載體,順應新聞規律,提高傳播技巧,主動設置議程,及時發布信息,努力佔得輿論戰的先機。
創新對外宣傳理念。新媒體對傳統新聞傳播理念造成的沖擊開始顯現。新媒體受終端顯示屏、用戶使用習慣等的制約,體現出自身獨有的傳播特點和規律。變革傳播觀念,探索傳播技巧,關繫到新媒體新聞宣傳成效,關繫到新媒體競爭力強弱。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在對外宣傳中要「求同」,也要「求異」,即在新聞宣傳內容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上必須一致,在新聞選擇、話語結構、信息形態、傳播方式方面則要體現出差異性。
藉助新媒體平台,創新對外傳播內容。新媒體要發展壯大、走向成熟,一定要有量體裁衣、適合自身傳播的信息內容。要研究用戶需求,豐富服務功能,針對用戶群體的差異、接受心態和閱讀習慣的變化,運用體現新媒體特徵的語言、內容和表達方式進行新聞傳播,不能照搬照抄傳統媒體的內容。
9、如何理解新媒體環境下傳播格局的變化
1.新媒體突破了國別、區域邊界,實現了國際傳播的跨越時空、超越疆界,即刻傳遞、海量傳送、互動傳播,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傳播特性。
在全球聯網、智能移動終端設備、多媒體融合應用、零成本(或低成本)、自媒體等眾多的新型技術和應用基礎上,新媒體天然具有跨越時空約束的能力。藉助於智能終端設備、通訊技術、新型應用,任何個體都可以變成新聞事件現場的第一報道者,將信息通過具有全球聯網功能的公共信息平台迅速傳播到全球。這一優勢在新聞突發事件中尤為明顯。
2.強大的互動、互融性特點,強化了國際傳播的廣度、深度和影響力。網路媒體以其與生俱來的自媒體和全球開放的優勢,將信息傳遞到世界各個角落,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都可以幾乎無成本的、便捷的獲取和傳輸信息。這種優勢可以完全打破傳統媒體環境下弱勢國家無法施展國際傳播的局面。任何一個國度,只要接入網路,就可藉助新媒體平台突破媒體界限,輸出本國信息,放大本國聲音,擴大本國影響力。
以信息技術、新型通訊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使媒體的影響力從區域轉向全球,從新聞信息封鎖轉向開放的信息眾籌,從信息傳播的不對稱轉向公開開放的信息共享,可以說新媒體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傳統媒體的傳播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