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媒介素養

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媒介素養

發布時間:2020-09-20 00:41:15

1、新媒體對當代大學生的三觀產生了哪些影響?

一、新媒體的消極影響: 

一、新媒體的積極影響 

(一)新媒體成為大學生獲得各種信息的重要來源和新的渠道 

大學生上網的第一目的是獲取信息。當前大學生的關注點十分廣泛,大學生這么多的興趣點通過傳統媒體已經無法得到滿足,互聯網信息容量大,最大程度地滿足了大學生的需求,為他們提供了最為豐富的信息資源。現在,互聯網正在成為大學生獲取種種信息的最佳來源。能夠通過互聯網了解實時新聞事件,及時了解社會,了解世界的各個方面。有利於大學生的社會化,有利於大學生樹立全球意識。相對於傳統時代的大學生,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眼界、思維都要開闊和開放一些。 (二)新媒體有利於大學生豐富自我、不斷提高自身技能、完善自我 

新媒體互聯網傳播速度非常快,見解思維表達開放,言論自由,這些都非常符合大學生的心理特點,他們在網上自我創造、擴大交往、排解不良情緒,並把此作為提高自身素質的主要途徑,因此我們幾乎可以在互聯網上能找到涉及大學生生活的所有方面的信息。對於大學生來說能夠熟練地運用好新媒體設備、熟練地使用計算機互聯網,使新媒體資源成為他們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學之不完的知識寶庫。

同時又通過新媒體了解更多的新事物、新思想、新的國家大政方針,開闊眼界和思維,激發想像力、創造力。計算機技能作為未來成功青年所必須掌握的五項基本技能之一。微博和QQ是很好展現自我的平台,使大學生可以隨時分享身邊的新鮮事物並加以簡單的描述,可以讓大家更加關注身邊的事物,而且還可以通過微博得到推薦的一些好的電影、書籍、精彩的文章。 

(三)新媒體有助於大學生表達情感的需求 

大學生在網路中結識好多網友,獲得現實中無法得到的情感交流、尊重和滿足感。在網路里他們主要表達情感的方式有通過QQ聊天、建立個人主頁、網戀和在貼吧等上邊發表自己的觀點及見解。大學生聊天的主要話題是愛情和友誼。他們在形形色色的新媒體世界裡,不會感到孤獨和寂寞。因此,無論什麼興趣愛好,總有許多人在「虛擬世界」里相互交談,相互傾訴著秘密。大學生在使用互聯網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還提高了自己對事物分析的能力和判斷力。 

(四)新媒體有助於滿足大學生娛樂體驗的需求 

新媒體傳播速度快捷,徹底打破了地域界限。新媒體有能力在技術上實現多媒體傳播,達到時空交融、視聽兼備的綜合性藝術效果,營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圍,大學校園里娛樂生活比較單調、娛樂設施較少,無法滿足活潑好動的大學生的娛樂生活需求。大學生通過新媒體技術,在網路上玩驚險刺激的網路游戲、單機游戲,讓人真正體驗到心跳、緊張、眩暈等微妙的心理變化。還可以欣賞聆聽各種美妙的音樂,觀看電影。所以網上沖浪成為他們業余休閑、體驗娛樂的重要方式。 

二、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的消極影響 

大學生接觸新媒體世界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隨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接觸新媒體,深入網路世界空間,負面影響日趨凸顯,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新媒體網路的交往導致大學生現實交往的冷漠化 

與現實社會生活所不同的是,大學生在互聯網路裡面對的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心靈溝通在一個人的成長和社會化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人與人直接的交往方式的改變也將導致人性格諸多方面的相應改變。

因沉迷於新媒體網路世界的交往而產生的對現實交往的冷漠化會進一步變化為對現實情感的麻木、抵觸以及對正義感和思想道德的缺失,最後導致對基本的事實和思想道德判斷能力的喪失。所以,新媒體網路的社會化對大學生人際交往方式的改變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二)新媒體網路信息的泛濫導致大學生自我迷失,在人格形成發展上、三觀認識上出現障礙 

健康的心理與健康的人格密切相關,正確的自我認識是人格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是一張無邊無際的「網」,內容雖然豐富卻龐雜,存在好多垃圾信息,大學生在網上能頻繁的接觸到西方國家的宣傳論調,文化思想、政治方針,這使得他們日常學習和頭腦中沉澱的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和我國的大政方針、主流媒體意識形成沖突,使得大學生的世界觀產生傾斜。

大學生選擇信息的能力、是非判斷的能力、自我調控能力還不足以抵制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不良信息「污染」的對象。因此,使得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扭曲。 

四、抑制新媒體網路對大學生負面影響的相關建議 

與新媒體對大學生的正面影響相比較,呈現的負面影響顯得更加突出而尖銳。要解決這些問題,發揮新媒體對大學生的積極作用,擯棄和遏制新媒體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應該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健全有關法律機制,出台有關法規,採取有效措施,最大可能地防止利用網路進行犯罪或傳播不健康信息的行為和現象。 

2.大學生應該樹立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標,增強學習的內動力。 

3.加大選力度,是大學生能夠及時認識到新媒體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有效的減少和避免新媒體網路大學生的傷害,使其最大程度的發揮積極作用。 

4.大學生要加強自身的管理,控制上網時間,明確上網目的。 

5.在新媒體網路上經常舉辦有益於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活動,吸引大學生積極參與,達到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 

目前,大眾傳媒傳遞的信息紛繁蕪雜、包羅萬象,致使很多大學生已喪失了對媒體信息的辨別能力,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因此培養大學生的媒介素養顯得尤為重要,社會各界都要為大學生運用新興媒體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2、大學生如何提升傳媒素養、成為全媒體時代合格公簡答民?

途徑一:種棵信息樹,以免被海量信息淹沒。

海量信息是新媒介的首要特徵,信息的隨時易得為人們提供了極大便利,但是,當這些信息如洪水般涌來,又會輕易地將人們淹沒。網上有很多信息是不需要的,若不加以篩選、歸檔、吸收,過多的信息反倒讓人無所適從。

在此情形下,每個人都應該栽下一棵屬於自己的信息樹,根據自己的愛好、目標和實際情況來建立自己的信息渠道。

比如,可以從新浪、騰訊等大型門戶網站里選擇一家網站作為信息樹的主幹,以獲得動態信息;然後是枝幹部分,可以選擇一家地方媒體作為獲取地方新聞的渠道,選擇一兩家專業網站作為獲得專業信息的渠道,選擇一兩家周刊網站獲得深入的時事報道。

而學校的網站及官方微博當然也是主要枝幹,從這里可以了解學校的最新動態;再往下,就該是信息樹的葉片了,可以定期閱讀幾個名人博客以便獲取觀點,在微博上也要篩選自己的關注對象,不可過多,要以適合自己為標准。 

途徑二:在積極參與中體悟新媒介精神。

美國《連線》雜志曾給「新媒介」下了一個定義:由所有人向所有人進行的傳播。這個定義雖然失之於全面,卻指出了新媒介的一個特徵,即參與性,只要願意,每一個人都可以向他人傳播信息。

美國學者詹金斯也曾指出:「新媒介素養應該被看作是一項社會技能,被看作是在一個較大社區中互動的方式。」強調個體與他人之間的交流,強調個人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系,這種參與性也正是新媒介精神之所在。    

途徑三:在學習表達中發現自我。

相信自我,發現自我,表達自我,這是一個成年人走向成熟的標志。在傳統媒體一統天下的時代,表達自我的渠道是有限的、小范圍的。

值得慶幸的是,新媒介不僅為每一個人提供了表達的可能,而且這種表達形式不限於文字,還可以用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形式。

除了開設微博、博客,甚至可以自己建設網站,製作、發布多樣的新媒介信息。信息學院的學生,更要具備使用多媒體手段製作多樣信息的技術條件和優勢,在這方面敢於嘗試的學生還不多。

途徑四:做好媒介素養教育的頂層設計。

方向大於努力,格局影響成敗。中等職業學校要適應全媒體時代的發展要求,須從源頭上著力,從關注學生未來發展的角度,做好加強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頂層設計。

應根據學校的現狀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新媒體環境下加強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目標,並據此建立合理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體系和評價體系,選擇科學的課程模式。

加強媒介素養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加強校園網路文化建設等,形成多方聯動的工作機制,從源頭上做好新媒體環境下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整體規劃和實施辦法。

途徑五:加強從事媒介素養教育的教師隊伍的建設。

教師是中等職業學校對學生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新媒體環境下,加強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建立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至關重要。學生的教育和培訓不僅取決於教師的言教,還取決於教師的身教。

就教育規律而言,「身教更重於言教」。因此,要在新媒體環境下做好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工作,必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學校要高度重視提高教師對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意識,高度重視教師媒介素養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定期對教師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知識的培訓和能力的提升。只有教師的媒介素養水平與時俱進,才可以確保他們對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跟上時代的要求。

3、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的媒體素養提升知行講堂

一是媒介素養教育不夠系統化和正規化。西方許多國家已經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正規的教育體系中,從小學至大學均有相應的教育內容。發達國家的媒介素養教育正逐漸成為一種終身教育。反觀我國,由於缺乏政策支持以及應試教育的現狀,媒介素養教育尚未以獨立課程的形式納入任何階段的教育體系中。基礎教育階段僅在政治課、品德修養課等課程中偶有提及,高等教育階段有個別學校開設相關課程或講座。媒介素養教育處於零星式、碎片化的狀態。因此,當前我國公民媒介素養更多是在摸索中自發形成的,很難達到高層次的理性認知水平。
二是媒介素養教育尚未實現本土化。媒介素養教育通常與一國的社會歷史背景及文化傳統密切相關。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的理論都來源於西方,對於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成熟的研究方法,我們在引進的同時,應該與中國的實踐相結合,融入中國文化,實現本土化。但目前關於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大多仍停留在機械地介紹國外觀點的階段,缺乏對媒介素養教育本土化的深入思考。

自媒體時代的媒介素養教育迫切需要與大學生公民教育相融合
大學生群體是當前自媒體傳播的深度參與者,其媒介素養高低會直接影響我國公民媒介素養整體水平。因此,要優化我國公民媒介素養教育,必須將大學生視為重要的教育對象。而從當前的實踐狀況來看,將媒介素養教育與大學生公民教育充分融合起來,相互借鑒,是提高媒介素養水平的一條極為有效的途徑。
1.什麼是大學生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指培養「以權利意識為主的公民意識、公民資格和公民行為能力」,突出權利本位,以自由、平等為基礎,權利和義務相統一,使人成為權利主體的現代性內涵。②大學生公民教育則突出了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大學生既是普通公民,又是未來社會發展的潛在主導力量。大學生公民教育能喚醒大學生的公民角色意識,將其培養成具備現代自由平等理念的、具有公共精神與規則觀念的、權利與責任相統一的合格公民。
2.大學生公民教育與媒介素養教育的相關性。首先,大學生公民教育可以為媒介素養教育搭建更廣闊的平台。當前我國對媒介素養教育的認知和普及程度遠不如公民教育。公民教育已經以多種形式體現在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過程中,並逐漸成為一種終身教育。近年來高校對於大學生公民教育尤為重視,設置了一些相關課程及多種實踐活動。而媒介素養教育是公民教育這一系統工程中的一個子系統,公民教育有助於推動媒介素養教育的普及和提升。因此,媒介素養教育不必另闢蹊徑,完全可以借力公民教育,利用其更為豐富的資源和政策方面的支持來實現自身的發展。
其次,媒介素養教育的發展推動大學生公民教育的進步。媒介在公民教育的過程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我們獲取的信息或政治觀點幾乎全部來自媒介,媒介也是人們實現政治參與最主要和最便捷的途徑。對青年學生而言,這一點尤為明顯。大學生們熱衷於通過各種自媒體手段獲取信息、表達觀點、參與各種公民實踐,在這一公民教育的過程中,媒介素養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其教育效果。此外,媒介素養教育的目的與公民教育目的也有許多重合之處。有學者曾提出,媒介素養教育的「起點就是公民」。媒介素養教育的範式從最初的「免疫」、「甄別」,到後來的「批判」,再到以「賦權」為主的教育模式,雖然一再變遷,卻與公民教育的目的愈加相輔相成。如今的賦權範式強調通過賦權教育提高公民的參與能力,而「參與」正是現代公民教育的核心詞彙。可以看出,媒介素養教育與公民教育具備共同的目標或導向——培養積極公民。
對大學生而言,通過高質量的媒介素養教育,可以改變他們在公民參與過程中消極、被動的狀況,推動青年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完成。從這個意義上講,加強媒介素養教育是提高大學生公民教育水平的一條有效途徑。
再次,自媒體時代媒介環境的復雜性要求媒介素養教育和大學生公民教育有機統一起來。自媒體的蓬勃發展使當前的媒介環境也空前復雜化。信息技術帶來了海量信息,但其中魚龍混雜,大學生只有學會判斷和甄別,才不會成為虛假信息的傳播者。同時,開放的網路會帶給大學生形形色色的觀點及價值觀念,會對其認知、情感、心理、道德觀念等造成極大沖擊,這給大學生公民教育帶來了嚴峻挑戰。只有將媒介素養與大學生公民教育有機統一,才能在當前復雜的自媒體環境中,真正培養出負責任的積極公民。

4、新媒體時代受眾的媒介素養提出哪些新要求

新媒體的發展、媒體格局的變革以及社會輿論的多元化發展,使政府的執政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給領導幹部的媒介素養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在新形勢下提升領導幹部媒介素養已成為加強其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途徑。本文在闡述和媒介素養含義的基礎上,解析了新媒體時代領導幹部媒介素養的內涵,歸納了領導幹部媒介素養的現狀,最後從宏觀-環境與制度、中觀-媒介素養基石、微觀-媒介素養教育培訓層面提出了提升領導幹部媒介素養的建議。

5、淺談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媒介素養存在的問題及提升策略 英文翻譯

」淺談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媒介素養存在的問題及提升策略 "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Existed Issue of Undergraates' Media Literacy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and the Strategy of Improvement

【公益慈善翻譯團】真誠為你解答!

6、新媒體對當代大學生的三觀產生了哪些影響

看這篇論文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人們日常生活與學習已離不開互聯網,而互聯網中的新媒體則以其更加便捷、快速的傳播優勢成為人們了解世界、展現自我的虛擬平台,變成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對大學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新媒體的相關概念
所謂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是一個外沿不斷變化的概念。主要是以網路技術和數字化手段為依託,通過互聯網、無線網路等信道傳播媒體的方式。它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於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它的信息具有完全個性化的特點,可以同時送達幾乎無數的人,每個參與者,對內容擁有對等的和相互的控制。特別是隨著手機3G時代的到來,耳目一新的手機等新興媒體,以其快捷、便利的特點,迅速竄紅於九零後,占據了他們更多的時間。
1.當前媒體產業正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傳統媒體正被新媒體的應用范圍逐漸蠶食,呈擴大化趨勢。
2.傳播特點:新媒體是復合媒體,能對數字、文字、圖像、視頻等進行快速傳播,具有交互性、即時性、數字化、個性化的傳播特點。
(1)數字化是指以線性或非線性的方式將信息進行數字化處理,方便信息的傳播,使其存儲在媒介中讓他人瀏覽。
(2)個性化是指每個人都充當媒體角色,與其他人區別開來,以自媒體的形式對自身特點進行大眾傳播。
(3)交互性是指實現信息接收與傳送雙方的雙向溝通,能及時對信息做出反饋,打破了傳統媒體信息流動的單一性,達到人際傳播的目的。
(4)即時性是指突破傳統媒體信息的時空限制,實現信息的實時傳播,縮短了傳播時間,增加了傳播的時效性。
本項調研的群體樣本為黃河科技學院在校大學生,根據他們接觸並使用的新媒體的現實狀況,在本詞調研中所說的新媒體主要是指互聯網、手機簡訊、飛信、微信、QQ、微博等。
在進行調查以前,我們首先確定了四個調查指標,即:
1.大學生媒介接觸度和使用率。
2.大學生媒介使用目的。
3.大學生媒介使用時間段。
4.大學生對媒介的依賴度。
在確定了調查指標之後,又將每個指標細分為若干個調查題目。之後由各個調查員進入宿捨生活區進行調查。共發放180份問卷,收回177份,其中有效問卷177份,有效問卷收回率98.3%。雖然這次調查的問卷數目不多,但是這些問卷調查的對象覆蓋面還是相對比較有代表性的,被調查的對象不僅有大一的、大二、大三的,而且涉及中文、外語、經管、理學、化工、電氣等八個系別。通過這次調查匯總,我們總結出大學生在使用媒介的一些情況:
(一)大學生媒介接觸度和使用率
在所有的媒介中,QQ、手機簡訊、飛信,微博已經成為現在校大學生交流途徑的三大主體,各佔比例41%、21%、12%、10%。從此項調查結果可以看出,QQ聊天在高校大學生日常生活中有著很高的地位。尤其是是手機,因為到了大學,人人都有了手機,而且手機既能上網,又能上QQ,使用率極高。而在這些使用最多的媒介當中,大學生每天的使用時間長多是3~5小時,可見,大學生使用這些媒介的時間相當長。
(二)大學生媒介使用目的
在問卷的選擇中,使用各種媒介的目主要有:25%聊天,22%玩游戲、21%查資料、15%看新聞、17%的人選擇其他。從使用目的來看,把網路作為娛樂消遣目的的佔多數的。
(三)大學生媒介使用時間段
對於使用網路媒介的時間段的選擇,選擇中午、晚上、早上、下午的比例分別是30%、25%、23%、22%。最多的是集中的中午和晚上,這段時間也正好是大學生的課余時間。結合上邊一個指標的結果,可以明顯的看出來大學生在課余時間的娛樂消遣活動主要都是依賴的網路,以游戲和聊天為主。
(四)大學生對媒介的依賴度
在平時生活中最不能缺少哪種媒介的選擇中,有41%的人選擇了手機,有39%的人選擇了網路,報紙、雜志、廣播、電視所佔份額都比較少。這個指標的調查結果明顯反映出大學生對與手機和網路的依賴度最高,對於傳統的報紙、雜志、廣播等不光在使用的比例上降低,而且給大學生造成的影響以及在大學生心目中的地位都在逐漸降低。
通過這項調查,對於了解大學生的媒介使用習慣、使用時間等都有很大幫助。可以看出,以手機,互聯網等新媒體,已經成為在校大學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在校大學生而言,新媒體帶給了他們全新的生活,當然,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利與弊共存。
二、新媒體的積極影響
(一)新媒體成為大學生獲得各種信息的重要來源和新的渠道
大學生上網的第一目的是獲取信息。當前大學生的關注點十分廣泛,大學生這么多的興趣點通過傳統媒體已經無法得到滿足,互聯網信息容量大,最大程度地滿足了大學生的需求,為他們提供了最為豐富的信息資源。現在,互聯網正在成為大學生獲取種種信息的最佳來源。能夠通過互聯網了解實時新聞事件,及時了解社會,了解世界的各個方面。有利於大學生的社會化,有利於大學生樹立全球意識。相對於傳統時代的大學生,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眼界、思維都要開闊和開放一些。 (二)新媒體有利於大學生豐富自我、不斷提高自身技能、完善自我
新媒體互聯網傳播速度非常快,見解思維表達開放,言論自由,這些都非常符合大學生的心理特點,他們在網上自我創造、擴大交往、排解不良情緒,並把此作為提高自身素質的主要途徑,因此我們幾乎可以在互聯網上能找到涉及大學生生活的所有方面的信息。對於大學生來說能夠熟練地運用好新媒體設備、熟練地使用計算機互聯網,使新媒體資源成為他們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學之不完的知識寶庫。同時又通過新媒體了解更多的新事物、新思想、新的國家大政方針,開闊眼界和思維,激發想像力、創造力。計算機技能作為未來成功青年所必須掌握的五項基本技能之一。微博和QQ是很好展現自我的平台,使大學生可以隨時分享身邊的新鮮事物並加以簡單的描述,可以讓大家更加關注身邊的事物,而且還可以通過微博得到推薦的一些好的電影、書籍、精彩的文章。
(三)新媒體有助於大學生表達情感的需求
大學生在網路中結識好多網友,獲得現實中無法得到的情感交流、尊重和滿足感。在網路里他們主要表達情感的方式有通過QQ聊天、建立個人主頁、網戀和在貼吧等上邊發表自己的觀點及見解。大學生聊天的主要話題是愛情和友誼。他們在形形色色的新媒體世界裡,不會感到孤獨和寂寞。因此,無論什麼興趣愛好,總有許多人在「虛擬世界」里相互交談,相互傾訴著秘密。大學生在使用互聯網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還提高了自己對事物分析的能力和判斷力。
(四)新媒體有助於滿足大學生娛樂體驗的需求
新媒體傳播速度快捷,徹底打破了地域界限。新媒體有能力在技術上實現多媒體傳播,達到時空交融、視聽兼備的綜合性藝術效果,營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圍,大學校園里娛樂生活比較單調、娛樂設施較少,無法滿足活潑好動的大學生的娛樂生活需求。大學生通過新媒體技術,在網路上玩驚險刺激的網路游戲、單機游戲,讓人真正體驗到心跳、緊張、眩暈等微妙的心理變化。還可以欣賞聆聽各種美妙的音樂,觀看電影。所以網上沖浪成為他們業余休閑、體驗娛樂的重要方式。
三、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的消極影響
大學生接觸新媒體世界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隨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接觸新媒體,深入網路世界空間,負面影響日趨凸顯,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新媒體網路的交往導致大學生現實交往的冷漠化
與現實社會生活所不同的是,大學生在互聯網路裡面對的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心靈溝通在一個人的成長和社會化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人與人直接的交往方式的改變也將導致人性格諸多方面的相應改變。因沉迷於新媒體網路世界的交往而產生的對現實交往的冷漠化會進一步變化為對現實情感的麻木、抵觸以及對正義感和思想道德的缺失,最後導致對基本的事實和思想道德判斷能力的喪失。所以,新媒體網路的社會化對大學生人際交往方式的改變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二)新媒體網路信息的泛濫導致大學生自我迷失,在人格形成發展上、三觀認識上出現障礙
健康的心理與健康的人格密切相關,正確的自我認識是人格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是一張無邊無際的「網」,內容雖然豐富卻龐雜,存在好多垃圾信息,大學生在網上能頻繁的接觸到西方國家的宣傳論調,文化思想、政治方針,這使得他們日常學習和頭腦中沉澱的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和我國的大政方針、主流媒體意識形成沖突,使得大學生的世界觀產生傾斜。大學生選擇信息的能力、是非判斷的能力、自我調控能力還不足以抵制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不良信息「污染」的對象。因此,使得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扭曲。
四、抑制新媒體網路對大學生負面影響的相關建議
與新媒體對大學生的正面影響相比較,呈現的負面影響顯得更加突出而尖銳。要解決這些問題,發揮新媒體對大學生的積極作用,擯棄和遏制新媒體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應該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健全有關法律機制,出台有關法規,採取有效措施,最大可能地防止利用網路進行犯罪或傳播不健康信息的行為和現象。
2.大學生應該樹立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標,增強學習的內動力。
3.加大選力度,是大學生能夠及時認識到新媒體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有效的減少和避免新媒體網路大學生的傷害,使其最大程度的發揮積極作用。
4.大學生要加強自身的管理,控制上網時間,明確上網目的。
5.在新媒體網路上經常舉辦有益於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活動,吸引大學生積極參與,達到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
目前,大眾傳媒傳遞的信息紛繁蕪雜、包羅萬象,致使很多大學生已喪失了對媒體信息的辨別能力,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因此培養大學生的媒介素養顯得尤為重要,社會各界都要為大學生運用新興媒體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7、談談媒介發展對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影響,並結合實際說說你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相關看法(1500字左右)

談媒介發展對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影響,並結合實際說說你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相關看法

與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媒介素養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