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行為主義和實證主義?
行為主義行為主義是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對西方心理學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行為主義的發展可以被區分為早期行為主義,新行為主義和新的新行為主義。早期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以華生為首,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則為斯金納等,新的新行為主義則以班杜拉為代表。
總的來說,早期行為主義者,多半從機械唯物論的觀點出發,使人們對心理學的對象和方法等最根本問題的看法,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特別是在方法論方面,其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但他們把行為說成是完全被動的,這與行為所表現出來的主動性、適應性等特別不符。從而迫使一些行為主義者開始尋找一條出路,以便既能維護行為的嚴格決定論,又能解釋行為的不確定性。
行為主義行為主義的主要觀點是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把行為與意識完全對立起來。在研究方法上,行為主義主張採用客觀的實驗方法,而不使用內省法。主要觀點可以概括如下:
(1)機械唯物主義決定論;
(2)認為心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是研究人的活動和行為的一個部門,要求心理學必須放棄與意識的一切關系,提出兩點要求:第一、心理學與其他自然科學的差異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異;第二、必須放棄心理學中那些不能被科學普遍術語加以說明的概念,如意識、心理狀態、心理、意志、意象等等;
(3)極力要求用行為主義的客觀法去反對和代替內省法,認為客觀方法有四種:第一、不藉助儀器的自然觀察法和藉助於儀器的實驗觀察法;第二、口頭報告法;第三、條件反射法;第四、測驗法。斯金納則屬於新行為主義心理學,他只研究可觀察的行為,試圖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建立函數關系,認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事件不是客觀的東西,應予以排斥。斯金納認為,可以在不放棄行為主義立場的前提下說明意識問題。
實證主義(positivism)是強調感覺經驗、排斥形而上學傳統的西方哲學派別。又稱實證哲學。它產生時間於19世紀30~40年代的法國和英國,由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始祖A.孔德等提出。1830年開始陸續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實證哲學教程》是實證主義形成的標志。以孔德為代表的實證主義稱為老實證主義,20世紀盛極一時的邏輯實證主義稱為新實證主義。
實證主義又稱實證論,其中心論點是:事實必須是透過觀察或感覺經驗,去認識每個人身處的客觀環境和外在事物。實證論者認為,雖然每個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們用來驗證感覺經驗的原則,並無太大差異。實證主義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識的客觀性。
孔德認為人類非生而知道萬事萬物,必須經由學習過程,從不同的情境中獲得知識。透過直接或間接的感覺、推知或體認經驗,並且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推論還沒有經驗過的知識。超越經驗或不是經驗可以觀察到的知識,不是真的知識。
2、行為主義與新行為主義的異同是什麼?
1、相同點: 研究對象都是行為 ;研究任務都是預測、控制、應用 ;研究方法都是自然觀察、實驗觀察、條件反射等。
3、行為主義與認知主義的區別
1、方向不同: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是運用行為主義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學習的一種心理學流派。
認知學習理論:是通過研究人的認知過程來探索學習規律的學習理論。
2、認知不同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又稱刺激-反應理論,是當今學習理論的主要流派之一。該理論認為,人類的思維是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即形成「刺激-反應」的聯結。
認知學習理論是通過研究人的認知過程來探索學習規律的學習理論。主要觀點包括人是學習的主體,主動學習;人類獲取信息的過程是感知、注意、記憶、理解、問題解決的信息交換過程;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理解是有選擇性的以及學習的質量取決於效果。
3、特點不同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只強調外部刺激劑而完全忽視學習者的內部心理過程,就是通過反復的行為訓練,讓人掌握某項技能。認知主義的特點是學習者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收器,而是主動地對外部刺激提供的信息進行選擇性加工的主體。認知主義理論受現象學和存在主義哲學影響比較明顯。
4、行為主義與新行為主義的異同
一、行為主義與新行為主義的異同:
1、相同點: 研究對象都是行為 ;研究任務都是預測、控制、應用 ;研究方法都是自然觀察、實驗觀察、條件反射等。
2、不同點:哲學基礎不同:行為主義是實在論,新行為主義是操作主義; 研究內容不同:行為主義是S—R,新行為主義是S-O-R ;研究方法上:新行為主義更重視操作過程。
二、行為主義是美國心理學家華生(Watson,J.B.)反對構造學派的觀點,創立了行為主義。這一學派認為,構造主義研究人的意識,而意識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研究意識很難使心理學成為一門科學。因而他主張心理學要拋開意識,徑直去研究行為。所謂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組合,這些反應不外是肌肉的收縮和腺體的分泌。例如,思維不過是肌肉,特別是言語器官的變化;情緒不過是內臟和腺體的變化。華生認為,心理學研究行為的任務,就在於查明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系,由此就能根據刺激推知反應,根據反應推知刺激。只要確定了刺激和反應(即S-R)之間的關系,就可以預測行為,並通過控制環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為。因此這一學派的觀點也是一種典型的環境決定論的觀點。
三、新行為主義是20世紀30年代由托爾曼、赫爾和斯金納等一批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在華生行為主義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加入中介變數而誕生的一系列學術流派的總稱。這個學派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行為本身,主張以實驗科學的方法分析行為原理,找出心理學相關變數之間的函數關系。該學派注重社會因素的影響,把學習心理學的研究和社會心理學研究結合在一起,對學習理論的發展做出了獨樹一幟的貢獻。
5、」行為主義」與」認知主義」的區別是什麼?
關於學習理論,我認為是心理學的一門最發達的分支學科,是對學習規律和學習條件的系統闡述,它主要研究人類和動物的行為特徵和認知心理過程。由於心理學們各自的觀點、視野和研究方法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各種學習理論的流派。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學習理論是完全與事實相吻合而能排除所有與之競爭的學習理論。但是,這些學習理論為我們提供了探討學習基本問題的不同視角,使我們有可能比較全面地理解學習的性質、學習的條件和學習的規律。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學習和研究學習理論,不僅使教育、教學有更堅實的理論基礎,還可以據此改進自身的學習,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要做到行為主義、認知主義的區別,我建議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通常這也是基本格式吧!呵呵!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你們會寫這個東西,不過我認為,這已經有點過時了!因為現在已經到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階段。真不知道你們XX怎麼想,太應試了!
以下簡單說明一下:
一、定義分析及概況介紹
1、行為主義定義及概況介紹。
行為主義是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對西方心理學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起源於20世紀初美國,由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就創立,隨後在格思里、赫爾、桑代克、斯金納等的影響下,行為主義理論不斷完善及發揚,在美國占據主導地位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其中斯金納更是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推向了高峰。
2、認知主義定義及概況介紹。
認知主義又名認知學派,是一種學習理論,與行為主義學派的理論相對,認知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內部的心理過程研究。認知主義源於格式塔心理學派,這個學派認為學習是人們通過感覺、知覺得到的,是由人腦主體的主觀組織作用而實現的,並提出學習是依靠頓悟,而不是依靠嘗試與錯誤來實現的觀點。該理論關於「學習」的觀點是:關於學習的心理現象,否定刺激(S)與反應(R)的聯系是直接的、機械的。
二、行為主義與認知主義主要內容
1、行為主義
關於行為主義的發展可以分為早期行為主義、新行為主義和新的新行為主義。早期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以華生為首,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則為斯金納等,新的新行為主義則以班杜拉為代表。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應用在學校教育實踐上,就是要求教師掌握塑造和矯正學生行為的方法,為學生創設一種環境,盡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強化學生的合適行為,消除不合適行為。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可以用刺激-反應-強化來概括,認為學習的起因在於對外部刺激的反應,不去關心刺激引起的內部心理過程,認為學習與內部心理過程無關。根據這種觀點,人類的學習過程歸結為被動地接受外界刺激的過程,教師的任務只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的任務則是接受和消化。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有以下的一些局限性:
第一,它否定了人的復雜性、豐富性,認為通過環境的刺激就能使學習者獲得知識,得到發展。認為學習者學習的過程就是刺激與反應連接的過程。
第二,它強調了知識的本質性,認為學習者就是掌握知識的,只能對刺激做被動的反應。知識就是理性的存在。
第三,強調強化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作用,而忽視了學生自身的心理發展變化。比如有名的戴爾的經驗之塔所強調的正是媒體技術在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所起的促進作用,它並沒有認識到學生自身的復雜性。它一味地強調了二元性,認為環境與學習者都是確定的,忽視了二者之間可能存在的某種關聯性,而所有這一切都是後現代主義所不能接受的。
2、認知主義
認知主義誕生於行為主義高峰——斯金納理論時期,認知學習理論的代表有格式塔、托爾曼、 布魯納、奧蘇貝爾、加涅等。
20世紀60年代,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統治地位被認知心理學所代替,認知學習理論得到快速發展。其中,皮亞傑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奧蘇貝爾的認知同化學習理論、信息加工的學習理論等都有很大影響。在環境與個體的關繫上,認知學習理論認為:是個體作用於環境而不是環境引起人的行為。環境中的各種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加工,取決於人的內部心理結構,是人根據自己的內部心理結構做出的選擇。個體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賦予經驗以意義,並對經驗進行組織和再組織,從而修正或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因此,認知學習理論要研究的是個體處理環境刺激時的內部心理過程。例如,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智慧和道德結構都不是環境直接內化的結果,而是環境與個體圖式之間建立聯系,通過內部的協調、創造而得到建構的,這是一個個體利用自己已有圖式(即認知結構)與環境進行相互作用,通過同化和順應而達到與環境的動態平衡的過程;布魯納認為,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積極的信息加工者,他在對知覺和思維、認知和發展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發現學習理論,認為教師應當通過指導發現法,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探索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自己的智慧或認知生長;奧蘇貝爾認為,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他強調學生的學習應該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這種學習是通過新知識與學生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觀念相互作用而進行的,其結果是新舊知識意義的同化。
認知主義在強調外界環境的刺激的同時,也強調了學習者對知識的加工的過程,也就是說它開始重視了人在學習過程中的復雜性及豐富性,認知主義顯然在行為主義的基礎上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仍然沒能擺脫客觀主義的束縛,它認為知識是客觀的,仍然存在著某種權威,知識是理性的反應,我們是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的。
三、 兩者的區別
認知學習理論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最大區別在於:認知理論家們只關心人類的學習,認知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內部的心理過程,這與行為主義者只關注外顯行為、無視心理過程的觀念有顯著區別。
6、行為主義與後行為主義有什麼區別?
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初的行為主義有兩個重要特點:1、反對研究意識,主張研究行為。2、反對內省,主張用實驗方法。只研究可以觀察到的行為,使心理學走上客觀觀察的道路,可是這個主張過於極端,否定研究意識的重要性。
而後行為主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行為主義作為學派已經沒有了,可是作為研究取向存在,後行為主義強調人是和環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主張不這么極端,而且在應用領域取得較大影響。有程序學習,行為治療,生物反饋等。
總得來說我認為其實就是主張變得沒有那麼極端了,因為剛開始華生只研究行為,不管那個黑箱子(意識)是什麼,可後來的融合了其他心理學流派的觀點(二戰後的各種流派互相融合)變成一種研究取向,主要面對的是應用方面。
好吧,參考資料是普通心理學(彭聃齡) 我手打的。
7、早期行為主義和新行為主義的內在邏輯關系
華生所創立主張,心理學是一門科學,科學的研究只限於以客觀的方法處理客觀的資料,的行為主義取向,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受到批評,終而接受意識成為心理學研究的主題之一的理念,七十年代以後現代心理學的界說「心理學是對行為與心理歷程的科學研究」又把失去了多年的「心」找回來。顯然就是行為主義偏激取向的匡正。行為主義的嚴格科學取向內在邏輯,使心理學在研究上提高了方法與工具的品質是早期行為主義和新行為主義的內在邏輯關系
8、行為主義和認知的區別
一、定義分析及概況介紹
1、行為主義定義及概況介紹。
行為主義是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對西方心理學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起源於20世紀初美國,由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就創立,隨後在格思里、赫爾、桑代克、斯金納等的影響下,行為主義理論不斷完善及發揚,在美國占據主導地位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其中斯金納更是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推向了高峰。
2、認知主義定義及概況介紹。
認知主義又名認知學派,是一種學習理論,與行為主義學派的理論相對,認知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內部的心理過程研究。認知主義源於格式塔心理學派,這個學派認為學習是人們通過感覺、知覺得到的,是由人腦主體的主觀組織作用而實現的,並提出學習是依靠頓悟,而不是依靠嘗試與錯誤來實現的觀點。該理論關於「學習」的觀點是:關於學習的心理現象,否定刺激(S)與反應(R)的聯系是直接的、機械的。
二、行為主義與認知主義主要內容
1、行為主義
關於行為主義的發展可以分為早期行為主義、新行為主義和新的新行為主義。早期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以華生為首,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則為斯金納等,新的新行為主義則以班杜拉為代表。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應用在學校教育實踐上,就是要求教師掌握塑造和矯正學生行為的方法,為學生創設一種環境,盡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強化學生的合適行為,消除不合適行為。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可以用刺激-反應-強化來概括,認為學習的起因在於對外部刺激的反應,不去關心刺激引起的內部心理過程,認為學習與內部心理過程無關。根據這種觀點,人類的學習過程歸結為被動地接受外界刺激的過程,教師的任務只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的任務則是接受和消化。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有以下的一些局限性:
第一,它否定了人的復雜性、豐富性,認為通過環境的刺激就能使學習者獲得知識,得到發展。認為學習者學習的過程就是刺激與反應連接的過程。
第二,它強調了知識的本質性,認為學習者就是掌握知識的,只能對刺激做被動的反應。知識就是理性的存在。
第三,強調強化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作用,而忽視了學生自身的心理發展變化。比如有名的戴爾的經驗之塔所強調的正是媒體技術在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所起的促進作用,它並沒有認識到學生自身的復雜性。它一味地強調了二元性,認為環境與學習者都是確定的,忽視了二者之間可能存在的某種關聯性,而所有這一切都是後現代主義所不能接受的。
2、認知主義
認知主義誕生於行為主義高峰——斯金納理論時期,認知學習理論的代表有格式塔、托爾曼、 布魯納、奧蘇貝爾、加涅等。
20世紀60年代,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統治地位被認知心理學所代替,認知學習理論得到快速發展。其中,皮亞傑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奧蘇貝爾的認知同化學習理論、信息加工的學習理論等都有很大影響。在環境與個體的關繫上,認知學習理論認為:是個體作用於環境而不是環境引起人的行為。環境中的各種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加工,取決於人的內部心理結構,是人根據自己的內部心理結構做出的選擇。個體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賦予經驗以意義,並對經驗進行組織和再組織,從而修正或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因此,認知學習理論要研究的是個體處理環境刺激時的內部心理過程。例如,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智慧和道德結構都不是環境直接內化的結果,而是環境與個體圖式之間建立聯系,通過內部的協調、創造而得到建構的,這是一個個體利用自己已有圖式(即認知結構)與環境進行相互作用,通過同化和順應而達到與環境的動態平衡的過程;布魯納認為,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積極的信息加工者,他在對知覺和思維、認知和發展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發現學習理論,認為教師應當通過指導發現法,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探索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自己的智慧或認知生長;奧蘇貝爾認為,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他強調學生的學習應該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這種學習是通過新知識與學生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觀念相互作用而進行的,其結果是新舊知識意義的同化。
認知主義在強調外界環境的刺激的同時,也強調了學習者對知識的加工的過程,也就是說它開始重視了人在學習過程中的復雜性及豐富性,認知主義顯然在行為主義的基礎上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仍然沒能擺脫客觀主義的束縛,它認為知識是客觀的,仍然存在著某種權威,知識是理性的反應,我們是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的。
三、 兩者的區別
認知學習理論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最大區別在於:認知理論家們只關心人類的學習,認知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內部的心理過程,這與行為主義者只關注外顯行為、無視心理過程的觀念有顯著區別。
9、簡述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基本觀點。
答: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基本觀點有:
(1)華生堅持心理學是研究行為的科學。(2)華生認為,強化很重要,只要找到不同事物間的聯系,再根據條件反射原理給予適當強化,使刺激和反應間建立牢固的聯系,就可以預測、控制改變人的行為。(3)斯金納指出:任何有機體都傾向於重復那些指向積極後果的行為而不去重復指向消極後果的行為,他堅信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外部環境所決定。
10、什麼是行為主義和實證主義
行為主義是心理學的四大學派之一,基礎是條件反射和可操作性條件反射。也就是所謂的心理學研究不應該從看不到的內心活動開始,而是應該從可見的外在行為開始研究。這是心理學四大學派中,可說是對現代心理學影響最大的一個學派,因為它的所有理論都是可以得到科學驗證的。
實證主義,這是一個哲學上的派別。強調的是感覺經驗,排斥形而上學的一個學派。在哲學上解釋會有點復雜。但是從在法學上的應用就可以大致明白這個學派的特點了。我們現在的法律舉證就滲透著實證主義的觀點。也就是所謂的強調證據,證據要比動機更重要,判定人是否有罪看的不是動機而是實質的證據。實質上看得到摸得到的才是重要的,而非那些觀念上的看不到,感知不到的東西。
在哲學歷史上,有過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也就是說,眼前的所有一切都是無法證實其真偽的因為我們不知道大腦是如何運作的,由此唯一可以證明的只有我在思考所以我存在著,這一點。而實證主義並不像笛卡爾的理性主義這樣從遠點開始思考問題。實證主義主張,我感受到什麼,經歷了什麼,那麼這些事物就是存在的,就可以從這些事物開始研究。可以說實證主義是經驗主義的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