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南水北調短視頻

南水北調短視頻

發布時間:2020-09-18 22:58:50

1、南水北調的利弊

積極意義:

社會意義

1、解決北方缺水;

2、增加水資源承載能力,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

3、使中國北方地區逐步成為水資源配置合理、水環境良好的節水、防污型社會;

4、有利於緩解水資源短缺對北方地區城市化發展的制約,促進當地城市化進程;

5、為京杭運河濟寧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證了水源。使魯西和蘇北兩個商品糧基地得到鞏固和發展。

經濟意義

1、為北方經濟發展提供保障;

2、促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3、通過改善水資源條件來促進潛在生產力,形成的經濟增長;

4、擴大內需,促和諧發展,提振國內GDP。

生態意義

1、改善黃淮海地區的生態環境狀況;

2、改善北方當地飲水質量,有效解決北方一些地區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質問題,如高氟水、苦鹹水和其他含有對人體不利的有害物質的水源問題;

3、利於回補北方地下水,保護當地濕地和生物多樣性;


負面影響

一、南水北調的工程自提出後就引起了社會廣泛的爭論,反對者主要認為南水北調工程耗資巨大,涉及大量的移民問題,調水量太少,發揮不了經濟效益,調水量過多,枯水期可能會使長江的水量不足,影響長江河道的航運,長江口的咸潮加深,更有可能引發長江流域自然環境生態危機。目前在建的「三線」同時引水方案,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范圍和持續時間仍可能超出了中國「專家」們的想像。

二、南水北調工程實施後,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原有的蓄洪、發電作用出現了較大爭議。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的同時作用,可能會對長江中下游地區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包括生態和航運),尤其是在旱季和枯水期。

三、因為2010年初的中國西南大旱,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力學所總工及災害與環境研究中心總工劉樹坤對南水北調工程提出了質疑。他認為,西南這次出現百年難遇的乾旱,應該對水文資料重新修訂,對乾旱出現頻率,可能性都要重新評估。「這些評估的結果都會影響水利調度,重大水利工程何時開始做,做多大,影響程度有多大,都應重新評估」,劉說。

四、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湖北省、河南省、33萬人搬遷,搬遷給移民生活帶來顛簸動盪。有些移民因為得到的補償款不足,在買下政府提供的住房之後,所剩款項只能購置一小塊耕地。而安置地工作機會饋乏,有些人不得不計劃背井離鄉到大城市打工。

五、南水北調成本已經高於現有的海水淡化成本,目前最低的海水淡化成本約為3元,南水北調目前成本約為10元,另有報道稱已經達到18元。

六、環境破壞。

1、「三線」同時引水,將導致整個長江流域的沿江生態發生難南水北調以估計的變化,不利於保護沿江現有生態。並有可能導致長江枯水期時航道的承載能力更低。其生態影響范圍和程度已超乎中國「專家」們的理解范圍。

2、中線工程和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共同作用,引起漢江及長江中下游環境的變化,將對武漢、湖北產生難以估量的損失。

3、東線工程調水對長江河口地區的影響導致北方灌區土壤次生鹽漬化等。

2、南水北調工程三條線路分別的起止點在哪裡?又分別經過哪些省級行政單位?

1、東線

起止點:東線工程的起點在長江下游的揚州,終點在天津。

途經省:途經江蘇、山東、河北三省,向華北地區輸送生產生活用水的國家級跨省界區域工程。

2、中線

起止點: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起點在長江最大支流漢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庫東岸,終點在北京頤和園團城湖。

途經省:供水范圍主要是唐白河平原和黃淮海平原的西中部,供水區總面積約15.5萬平方千米,工程重點解決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個省市,沿線20多座大中城市提供生活和生產用水。

3、西線(項目處於前期論證階段,為未建項目)

起止點:起點在四川長江上游支流雅礱江、大渡河等長江水系,終點在山西。

途經省: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6省。

(2)南水北調短視頻擴展資料

南水北調工程平穩運行五年

2019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5周年。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水利部副部長蔣旭光介紹:「5年來,工程運行安全平穩,未發生任何安全事故和斷水事件,供水量持續增長,水質穩定達標,經濟、社會、生態等效益十分顯著。接下來,全面加快推進後續工程建設,為確保國家水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南水北調工程優化了水資源配置。工程累計調水量近300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2億人,成為多個重要城市生活用水的主力水源。南水北調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提供了可靠的水資源支撐。

3、誰知道關於南水北調的紀錄片啊!推薦幾個,能下載的!謝謝

優酷裡面有幾個,如《<南水北調>亞視聯合傳媒》,有幾集,可以下載。還有其他的一些相關視頻呢。

4、南水北調的原因

南水北調的原因主要是因為
1.華北和西北普遍缺水,限制了該區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南方水資源豐富,大量水資源沒有被利用就流入大海
3.南北方水土資源配合不合理,南方水多(80%)耕地少(40%),北方水少(20%)耕地多(60%)
為了解決北方水資源緊缺的問題,實行了南水北調工程.
這個工程分三條線路
東線:從長江下游利用京杭大運河向華北京津唐調水
中線:從三峽水庫和丹江口水庫向華北調水
西線:從長江上游一些支流向黃河調水

5、抖音上這種視頻用的是什麼軟體?

應該是抖音短視頻,自己設置的應用軟體

6、南水北調經過那些省份

南水北調經過的省份(市)有:江蘇省、安徽省、山東省、河北省、河南省、四川省、青海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陝西省、山西省、天津市和北京市。東線工程可為蘇、皖、魯、冀、津五省市凈增供水量143.3億立方米。

(6)南水北調短視頻擴展資料:

南水北調各線工程涉及省份:

1、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涉及蘇、皖、魯、冀、津五省市。東線工程利用的是元朝的運河。目的是緩解蘇、皖、魯、冀、津等五個省、市水資源短缺的狀況。

2、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點解決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個省市,沿線20多座大中城市提供生活和生產用水。

3、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工程區位於中國青藏高原東南部的川、青、甘、寧、蒙、陝、晉等中國西部與北部地區,壩址處海拔高程2900-4000米。

7、南水北調 是怎麼成功的 中國地勢不是南低北高嗎?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但是這項偉大的工程不僅僅是依靠地勢,還經過精密的科學計算和各項重要技術才得以成功。

以中線工程為例,其中幾個重要工程為:

1、穿黃工程

穿黃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穿越黃河的關鍵性工程,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總工期中的控制性項目。穿黃工程位於河南省鄭州市以西約30km處,滎陽市境內,總長19.30km。

穿黃工程由南、北岸渠道、南岸退水建築物、進口建築物、穿黃隧洞、出口建築物、北岸新老蟒河交叉工程,以及孤柏嘴控導工程等組成。穿黃隧洞長4.25km,雙洞平行布置,隧洞內徑7.0m,採用盾構法施工。 

為適應黃河游盪性河流與淤土地基條件的特點,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開創性地設計了具有內、外兩層襯砌的兩條長4250米隧洞。

隧洞內徑7米,外層為厚0.4米拼裝式管片結構襯砌,內層為厚0.45米鋼筋混凝土預應力襯砌,兩層襯砌之間採用透水墊層隔開,內、外襯砌分別承受內、外水的壓力。這種結構形式在國內外均屬先例,也是國內首例用盾構方式穿越黃河的工程。 

穿黃隧洞是南水北調工程中規模最大、單項工期最長、技術含量最高、施工難度最復雜的交叉建築物。穿黃工程於2005年9月27日開工建設,歷時9年。設計流量每秒265立方米,加大流量每秒320立方米。 

2、調水豎井

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調水豎井位於河南省鄭州市以西約30公里的王村,其任務是將中線調來的長江水從黃河南岸輸送到黃河北岸,向黃河以北地區供水,同時在水量豐沛時可向黃河相機補水。

工程於2005年9月27日開工。工程北岸豎井為大型圓筒結構,建於黃河河灘地中細砂強透水地層中,內徑16.4米,井深50.5米。

設計流量為265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為320立方米每秒,井壁為雙層結構,外層為地下連續牆形式,厚1.5米,深76.6米;內層為0.8米厚鋼筋混凝土現澆襯砌,採用逆作法施工。基坑工程規模之大、開挖之深、地質條件之復雜、工作難度之高,均居國內之最。

3、輸水隧洞

南水北調中線北京段西四環暗涵工程,具有兩條內徑4米的有壓輸水隧洞,穿越北京市五棵松地鐵站,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大管徑淺埋暗挖有壓輸水隧洞從正在運營的地下車站下部穿越,創下暗涵結構頂部與地鐵結構距離僅3.67米、地鐵結構最大沉降值不到3毫米的紀錄。 

4、U型渡槽

南水北調中線湍河渡槽和沙河渡槽均為三向預應力u型渡槽,渡槽內徑9米,單跨跨度40米,最大流量420立方米每秒,採用造槽機現場澆注施工,其渡槽內徑、單跨跨度、最大流量屬世界首例。 

5、移民搬遷

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大壩因加高需搬遷移民34.5萬人,移民搬遷安置任務主要集中於2010年、

2011年完成,其中2011年要完成19萬人的搬遷安置,年度搬遷安置強度即搬遷安置人口在國內和世界上均創歷史紀錄,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前所未有。

移民搬遷涉及的 湖北、河南兩省成立移民搬遷安置指揮部,省直有關單位成立包縣工作組,市包縣、縣包鄉、縣鄉幹部包村包戶,形成了上下聯動、責任明確、指揮有力、運轉高效的工作格局,已搬遷群眾的住房、交通、醫療、教育等條件有了顯著改善。

6、大壩加高

丹江口水利樞紐大壩加高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控制性工程。

大壩是新中國成立後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大壩,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內的漢江幹流與其支流丹江匯合口下游約800米處,控制流域面積9.52萬平方公里,丹江口壩址以上年均徑流量388億立方米,具有防洪、發電、灌溉、航運、養殖等綜合功能。初期工程於1958年9月開工,1973年建成。

丹江口水利樞紐由攔河大壩、升船機、水電廠等建築物組成。初期工程建設時已考慮到後期大壩加高的要求,其中河床混凝土壩高程100米以下已按正常蓄水位170米方案進行建設,為大壩加高創造了有利條件。

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是在丹江口水利樞紐初期工程的基礎上進行培厚、加高和改造。

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於2005年1月5日開始進行前期准備工作,9月26日舉行了大壩加高工程開工儀式。2013年8月29日加高工程順利通過蓄水驗收。

丹江口水庫蓄水位從157米提高到170米,總庫容增加116億方,可保證多年均衡向北方調水,實現向京、津、豫、冀等北方地區提供可靠、穩定和清潔的水源的目的。 

(7)南水北調短視頻擴展資料

南水北調社會意義:

1、解決北方缺水;

2、增加水資源承載能力,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

3、使中國北方地區逐步成為水資源配置合理、水環境良好的節水、防污型社會;

4、有利於緩解水資源短缺對北方地區城市化發展的制約,促進當地城市化進程;

5、為京杭運河濟寧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證了水源。使魯西和蘇北兩個商品糧基地得到鞏固和發展。

南水北調的經濟意義:

1、為北方經濟發展提供保障;

2、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3、通過改善水資源條件來促進潛在生產力,形成經濟增長;

4、擴大內需,促和諧發展,提高了國內GDP。

南水北調的生態意義:

1、改善黃淮海地區的生態環境狀況;

2、改善北方當地飲水質量,有效解決北方一些地區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質問題,如高氟水、苦鹹水和其他含有對人體不利的有害物質的水源問題;

3、利於回補北方地下水,保護當地濕地和生物多樣性;

4、改善北方因缺水而惡化的環境;

5、較大地改善北方地區的生態和環境特別是水資源條件。

8、南水北調工程的三條路線比較分析優缺點?

東線:基本穿越平原地區,工程量最小,且可利用京杭運河河道;水質差;現有條件最好;調水量最大

中線:丹江口水庫向北地勢逐漸降低,可自流;水質居中;現有條件居中;調水量居中

細線;河道最短,地形最復雜,工程量最大;水質最優,現有條件最好,調水量最小

9、南水北調的利弊是什麼?

東線:

利:水量大;可直接利用京航運河;沿途許水量大。

弊:污染嚴重;山東以南需要抽水,而當地電力缺乏。

中線:

利:水質較好;地形南高,可以自流。

弊;後期工程需要三峽建成;線路較長而且需要新。

西線:

利:距離短;水質好。

弊:地形復雜,穿越山區多,工程量過大; 沿途地區生態脆弱。

10、南水北調從哪到哪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起點位於江蘇揚州江都水利樞紐,向黃淮海平原東部和膠東地區和京津冀地區提供生產生活用水;中線工程起點位於漢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庫,供水區域終點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個省(市);西線工程尚處於規劃階段,沒有開工建設。

南水北調工程方案構想始於1952年國家主席毛澤東視察黃河時提出。自此,在歷經分析比較50多種方案後,調水方案獲得一大批富有價值的成果。

南水北調工程規劃區涉及人口4.38億人,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 工程規劃的東、中、西線干線總長度達4350公里。 東、中線一期工程干線總長為2899公里,沿線六省市一級配套支渠約2700公里。

(10)南水北調短視頻擴展資料

南水北調工程的意義:

南水北調工程優化了水資源配置,工程累計調水量近300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2億人,成為多個重要城市生活用水的主力水源。南水北調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提供了可靠的水資源支撐。

「南水」佔到北京中心城區自來水供水量七成以上,天津市14個行政區全部用上「南水」,河南多個城市主城區100%使用「南水」,河北石家莊、邯鄲、滄州等市的90多個縣區受益,江蘇形成了雙線輸水的格局,受水區供水保證率提高了20%—30%,提升了蘇中蘇北地區防洪排澇抗旱能力。

與南水北調短視頻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