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短視頻行業白皮書2017

短視頻行業白皮書2017

發布時間:2020-09-18 20:54:13

1、短視頻行業前景如何?現在做還來得及嗎

短視頻行業的前景非常好,值得我們期待,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從中獲取收益。
2019年中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6.27億人,2020年春節期間短視頻用戶人均使用時長為105分鍾,這個市場是巨大的,蛋糕是巨大的,想要分一杯羹需要趁早。
現在如果有想法可以盡快籌備入場,短視頻市場日益成熟的情況下,往後的利潤空間會越來越少,所以要盡快。

2、2017年西瓜視頻領跑短視頻行業是真的嗎?

近日,國內著名的數據機構QuestMobile發布2017年中國移動互聯網年度報告,展示了過去一年中國移動互聯網行業的全景圖。其中,西瓜視頻表現出色,在用戶增速、用戶粘性以及用戶喜愛度等APP價值衡量指標中均處於前列,領跑短視頻行業。

QM數據顯示,西瓜視頻2017年度人均單日時長高達74分鍾。成為「十大賽道APP用戶粘性No.1」榜單中短視頻APP的代表。在「80後移動網民最愛TOP APP」和「用戶規模5000萬級以上玩家增速TOP10 APP」兩份榜單中,西瓜視頻也均為短視頻行業代表產品。

2017年在頭條視頻的基礎上完成品牌升級的西瓜視頻可以說是今年短視頻領域最大的一匹黑馬。公開數據顯示,西瓜視頻累計用戶量已突破 2 億,日均播放量也突破30 億,是國內最大的綜合類短視頻平台。而這一切僅僅用了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如果說2017年是屬於短視頻的一年,那麼同樣也是屬於西瓜視頻的一年。 

當然,更是屬於西瓜視頻創作者的一年。與其他平台不同,西瓜視頻在迅速做大的同時,讓平台上的短視頻創作者同樣也享受到了紅利。像一位名為「鄉野丫頭」的普通三農領域創作者,憑借田園生活的短視頻內容,就已在西瓜視頻擁有接近7000萬的播放量,半年時間獲得15萬元收益,同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西瓜視頻為內容創作者提供了更好的「變現」平台和環境,同時也為自己搭建起了一條更為完整的生態鏈,建立了健康良好的生態環境。

當然,產品的數據已經足以說明一切。

3、2017年短視頻市場規模已達57.3億元了嗎?

據報道,2017年短視頻市場規模達57.3億元,同比增長184%。預計2020年短視頻市場規模突破300億元。

報道稱,近三年中國短視頻行業發生的投融資額累計超過136億元。百億資本進來了,自然要求回報,研究報告顯示,廣告是現階段短視頻行業的主要盈利模式,在今年完成新一輪融資後,用戶規模最大的快手市場估值將達到百億美元級別。

同時,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網路表演(直播)整體營收達到218.5億元,平台數量250多家,用戶規模3.44億。網民總體滲透率達47.1%,其中30歲以下網民滲透率73.6%。

業內人士指出,監管重拳出擊不僅讓視頻平台追逐的流量大幅縮水,更將影響其動輒百億美元的估值,而後者對平台的持續融資和發展至關重要。

4、2016年短視頻領域最大的關鍵詞是什麼?

文/張書樂


年末歲初,國內最大的短視頻平台秒拍推出《2016短視頻內容生態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這是國內首個,也是唯一一個由短視頻平台推出並主導的行業趨勢報告,為短視頻創業者、投資者、平台、行業都起到方向行的指引作用。《白皮書》中列出了一眾的數據,例如:從播放角度,秒拍視頻日均播放量從年初的3.4億增至20.4億,漲幅過6倍;從創作者角度,單月視頻播放量超過10萬人次的用戶從1.5萬增長到8萬人,漲幅超過4倍……


在各大視頻平台都在紛紛發布自己的年度內容報表之時,秒拍這個基於自家一下科技(秒拍、小咖秀、一直播母公司)數據中心的這一「爆」表,背靠入駐超過3000位明星,入駐超過10000名的頭部網紅、權威媒體、行業KOL,海量數據和用戶黏性,除了說明這個白皮書夠權威、除了說明其平台已經是爆款外,還透出了什麼呢?


套用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那段話: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來,滿本上都寫著兩個字「創業」!


創業:你以為的Papi醬其實是「Papi醬們」


在2016年,短視頻領域最火的創作者無疑是papi醬。也因為她,2016年被定義為了網紅元年(有爭議)。


做長視頻的羅振宇和羅輯思維領投的1200萬元的融資和隨後2200萬的天價廣告,讓papi醬從草根創作者的視野上躍升到泛娛樂輿論層面。而下半年關於她和羅輯思維渡過「蜜月」而分手的事件,則繼續在泛娛樂層面炒作。


如果你以為papi醬真的是一個現象級的網紅,那就錯了。根據《白皮書》顯示,Papi醬拿到天使投資後,成立Papitube用以孵化更多的內容作者。簡言之,Papi醬已經實現了從單兵作戰,到集團化作戰的轉型。而白皮書也同時指出,2016年超級網紅、老牌視頻內容生產商、頭部垂直欄目都在利用自己的優勢,從單一內容生產者轉型MCN(Multi-Channel Network,多頻道網路)。


或許MCN這個詞在不同的解讀中有不同的意思,不過我想它可以簡單理解為通過簽約的形式,將多個網紅打包,在不同垂直領域發力,並系統的解決運營推廣、中長期規劃和商業化等難題。


這是一個必然的生態,較之早前以興趣為紐帶、作坊式生產的短視頻內容創業者來說,對風險的抵禦能力將有明顯改觀。Papi醬如此,玩母嬰的視頻欄目「明白了媽」,也在母公司青藤文化的紐結下,和汽車、時尚、美食等領域的小夥伴們一起打拚。


說白了,你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你是一個有組織的人。


垂直:有營養的短視頻崛起


不僅是頭部網紅們抱住垂直類小夥伴們取暖,創投領域也早早的把目光瞄在了垂直領域之上。


短視頻作為2016年的投資熱點,秒拍白皮書分析得出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2016年至今的短視頻內容項目融資中,只有5筆發生在泛娛樂和搞笑類內容項目上。專注於貼近衣食住行的垂直品類更容易獲得資本的青睞。」


而秒拍從今年6月起發布的原創作者榜單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行業走勢的合理性:專注於美妝、美食、生活方式等垂直領域的創作者集中發力,其他垂直品類也開始逐步出現短視頻內容創作者。截至目前,秒拍短視頻創作者覆蓋的垂直品類已經超過40餘個,而秒拍最新一期原創作者榜單中,TOP50中只有15個屬於搞笑分類,其他35個創作者分別來自8個垂直品類。


為何會有如此內容大逆轉呢?受眾其實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短視頻的受眾來自哪裡?其實是在爭奪電視上觀看電視台的非影視劇、非大型綜藝節目的觀眾時間,和做長視頻的視頻站點主攻影視、綜藝相對應。


這樣的受眾架構,決定了他們對泛娛樂不會產生長久黏度,在足夠短的時間內,獲得需要的信息,尤其是垂直極限的短視頻內容。一旦能夠提供這樣的養分,其實也就讓觀眾實現了頻道鎖定,尤其能夠吸引已經和電視漸行漸遠、逐步移動化生存的80、90後用戶。


同時,垂直類短視頻紅火的另一個背景則來自傳統媒體特別是廣電人才的轉型和入駐,專業的「手藝」,配合電視台時期良好的欄目訓練,其實也使得整個短視頻的創業風嚮往垂直領域發展。


泛娛樂的田已經被耕種的差不多了,可大量的垂直領域還在撂荒,這才是開荒創業的好時節。2016年的短視頻爆表,只是一個起手式而已。


秒拍自身覆蓋超過40個垂直領域的5000+個內容創作者,以及秒拍與同公司小咖秀日均視頻播放量峰值超25億次的內容生態,日均覆蓋超過7000萬用戶數,也在告訴內容創業者,不垂直、不邊緣化突圍,很難活。


變現:怎樣的商業化姿勢能養活創業者


短視頻創作者和早前如博客、微博、微信公號、長視頻等內容創造的前輩一樣,都有一座大山需要翻越,即商業化,或者更通俗點說,就是內容變現。不可能長期靠風投活著,依靠粉絲打賞也就是個溫飽,可怎麼變現走向小康呢?


一個貫穿互聯網內容創造始終的狀態是,商業化生態總是滯後於內容爆發的節點許多,甚至可能到了內容創造激情消退後,也一直就沒找到結合點。


秒拍白皮書列出了三種主流短視頻商業化生態:基於客戶付費的廣告模式、基於購買付費的電商模式和基於用戶付費的打賞訂閱模式。第一項目前大量品牌還在觀望期,市場並沒有爆發完全,而後兩者則基本是試水階段,小打小鬧,盡管有成功案例背書,但成熟、完整的商業化路徑還沒有真正顯現。


筆者認為,傳統的貼片、植入廣告和轉化率並不穩定的電商導購,還不足以在2017年實現真正的爆發,而靠內容付費呢?國內被免費分享模式教育長大的用戶群體多少也有點水土不服。


破局點依然是在垂直上。秒拍白皮書認為,醫學、財經、母嬰、兩性等專業知識類垂直內容在2017年可能會更受內容消費者青睞。


這是內容創業的路徑,但並沒有一個範例式的模式引領。愚以為,單純依靠廣告或導購這樣營銷效果滯後、廣告轉換率難以統計的方式,至少在目前還不成熟。而專業知識類垂直領域的內容付費,則大有可為。


其實就是通過短視頻,出售分享狀態之外的更有價值的知識,而且是短平快狀態下即時有效地知識。如財經類中,有效的股評短視頻,其時效性和即時有用性,可以觸發用戶的購買熱情,這其中所蘊含的商業化原理其實很簡單,就是博弈。用戶利益和付費所得一旦完成博弈,知識的即時生效、讓內容消費者利益得到更大增值,不用太多點擊,不用太多粉絲,亦可完成垂直短視頻的商業變現。


或許,這就是凱文?凱利在《技術元素》中提過的一千個鐵桿粉絲就可以養活一個手藝人的奇葩預言的落腳點所在。然後呢,再去走先導購、進而廣告的路徑。這其實就是一個短視頻下,異於其他內容創造領域常態商業化(先廣告、後導購、最後出現少了付費訂閱內容)模式的逆向演進。

與短視頻行業白皮書2017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