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使自支撐的碳管薄膜具備較高的孔隙率
被用在太陽能電池是有幾層碳納米管組成的薄膜,一般是從超順排的碳納米管垂直陣列上拉出來的薄膜,觸摸屏,透明導電薄膜等領域
2、化學專業英語·翻譯·謝\(^o^)/YES!
圖。 1顯示的微觀結構和表面形貌的樣品,其中包括裸基板,氟化和不CeO2薄膜。圖。第1a顯示初始狀態的表面拋光裸基板。一些很好的牛排因拋光進步是明顯的形象。表面相當粗糙,表面活性鎂合金是各種抽樣樣品,並在同一樣品由於存在不同階段[ 24,25 ] 。圖。 1B款,該鏡是當樣品中的氟20 %高頻20小時有大量的孔隙和裂縫的表面上這個範例,但是,我們無法找到在場的情況下說磨劃痕來自樣品制備表面上在與裸基板。眾所周知,鎂合金反應高頻形成氟塗料通過置換反應和氟化物是不溶,從而形成一個屏障表面的鎂合金。孔隙和裂縫分布不均還表明,活動表面上的鎂合金不太相同。在掃描電鏡圖像的氟化樣品的CeO2薄膜顯示圖。 1C號。可以看出,從這一形象,大部分孔隙和裂縫存在表面的氟化樣品已經消失的原因是存在的CeO2薄膜。此外,表面的CeO2薄膜是更加統一和更加緊湊比氟化樣品,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這種樣品是最好的抗腐蝕性。
X射線光電子能譜分析,旨在確定化學成分的電影和典型調查顯示掃描光譜圖。 2 。高峰期的主要內容鎂,碳,氧,女和Ce中顯示譜。大量的碳存在表面的樣本由於某些污染物來自拋光,清潔和熱處理過程;此外,可能還有一些殘余,因為deficiently
3、如何測定薄膜的孔隙率bet方法
1、孔率(和密度)的檢測方法:
採用SSA-4200型孔徑及比表面積分析儀進行檢測:儀器工作原理為國際通用的等溫物理吸附靜態容量法,全程計算機自動控制,無需人工監測。SSA-4200全自動快速比表面積及孔隙度分析儀(氮單元系統),可同時進行兩個樣品的分析,設備操作軟體系我公司自行開發。儀器可進行單點、多點BET比表面積、BJH中孔、孔分布、孔大小及總孔體積和面積、及平均孔大小等的多種數據分析,其比表面分析范圍為0.01m2/g 至無上限,孔直徑分析范圍為0.35-400nm,可滿足多種工況環境條件下的實驗需求。
2、知識延伸補充:
多孔材料的孔率,又稱孔隙率或孔隙度,系指多孔體中孔隙所佔體積與多孔體積的比率,一般以百分數來表示,也可用小數來表示。該指標既是多孔材料中最易測量、最易獲得的基本參量,同時也是決定多孔材料導熱性、導電性、光學行為、聲學性能、拉壓強度、蠕變率等物理、力學性能的關鍵因素。多孔體中的孔隙有開口貫通孔隙和閉合孔隙等形式,故孔率也可相應地分為開孔率和閉孔率。開孔率為多孔體中開口貫通孔隙所佔體積與多孔體總體積的比率,閉孔率為多孔體中閉合孔隙所佔體積與多孔體總體積的比率。
4、孔隙結構特徵
孔隙結構是指岩石孔隙和喉道的幾何形狀、大小、分布特徵及其相互連通關系,由於它對儲層的儲滲能力、流體分布、油氣產層的產能、油水在油層中的運動、水驅油效率及採收率的大小等均具重要作用,而成為儲層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研究儲層孔隙結構的主要內容包括孔喉級別、孔喉組合類型及定量表徵孔隙結構的特徵參數等方面。
(一)孔隙、喉道級別劃分及孔隙結構類型
1.孔隙、喉道級別劃分
根據鑄體薄片和圖像、掃描電鏡及壓汞等測試分析,區內孔隙按大小可分為大孔(≥35μm)、中孔(15~35μm)及微小孔(<15 μm)3類。
按喉道均值大小,可把喉道分為粗喉(≥7μm)、中喉(1~7μm)、細喉(0.1~1μm)及微細喉道(<0.1μm)4 類。其中區內粗喉、中喉較少,僅可見於顆粒之間點、線接觸處受溶蝕作用而擴大形成的粗喉道,多屬於中—高滲透性儲集岩;細喉在區內佔主要,半徑多為0.3~1μm,顆粒之間點-線接觸,喉道呈點狀,喉道因顆粒受較強壓實、膠結作用,尤其是薄膜狀綠泥石包殼和石英次生加大作用而變得細又短,多屬於中—低滲透性儲集岩;半徑小於0.1μm的微細喉在區內仍很發育,主要見於雜基和自生粘土的微孔隙和碎屑、膠結物的微溶孔,屬於差-非儲集岩。
2.孔隙結構類型
孔隙結構類型是指各類孔隙與不同喉道以某種方式的溝通和連接的組合類型,區內延長組儲層的孔隙結構類型主要可歸納為3種類型。
1)大孔中-細喉型:它是區內孔滲性較好的但不多見的一類孔隙結構類型,主要是分選性好—較好、雜基含量低的中—細砂岩,可見於長2油層組三角洲平原水上分流河道微相與長6油層組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體中(圖版Ⅶ-7;圖6-2F、G、H)。孔隙類型以殘余粒間孔、粒間溶孔為主,占孔隙總量的60%以上,次為粒內溶孔、鑄模孔等;喉道以細喉為主,部分為中喉、微細喉,孔喉比為100~200,孔隙的連通性較好。
2)中孔細-微細喉型:它是區內孔滲性中等且較發育的一類孔隙結構,發育於分選中等—較好並含有一定數量雜基的細粒砂岩和粗粉砂岩中,普遍見於延長組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壩及遠砂壩甚至分流間灣砂體中(圖版Ⅳ-1,Ⅶ-6,Ⅶ-7;圖6-2C、D、E)。
圖6-2 富縣地區延長組長8、長6、長2油層組儲層典型壓汞曲線特徵圖
孔隙類型主要為殘余粒間孔、粒間溶孔,約占孔隙總量的40%左右;次為粒內溶孔、鑄模孔及多類微小孔隙等。孔徑分選較差,但多為連續變化。喉道以片狀細喉、微細喉為特徵,半徑為0.09~0.4μm。
3)小-微孔-微細喉組合類型:它是區內孔滲性較差而又最發育的一類孔喉組合。主要發育粘土雜基、自生粘土礦物晶間微孔、碳酸鹽膠結物晶間微孔,占總孔隙度的 70%以上,僅具少量殘余粒間孔、粒間溶孔;孔徑分選中等—較差,標准偏差0.8~0.9,偏度略負偏,均值小於0.02μm。喉道以片狀微細喉、微喉為特徵,半徑均值0.02~0.1μm,孔喉比達250~750。岩石類型以分選中等—較差、富含粘土(含量大於 10%)或碳酸鹽膠結物(含量大於15%)緻密的細砂岩、粉—細砂岩及粉砂岩為主,屬於很差-非有效儲層(圖版Ⅶ-8;圖6-2A、B)。
(二)重點油層組孔隙結構特徵參數
根據壓汞曲線、鑄體薄片圖像等資料獲得的特徵參數,可以定量化地刻畫儲層孔喉發育程度及其連通性等孔隙結構特徵和儲集性能。本區砂岩孔中,隙結構特徵參數能較好地表徵和反映出延長組長2、長6、長8油層組的孔隙結構和儲集性能的優劣,還為延長組儲層的評價和有利儲層分布區的預測提供了定量化的參考依據。
1.長8油層組
長8油層組砂岩排驅壓力為(0.02~16.6)×106 Pa,平均 3.3×106 Pa;中值壓力為(6.132~44.75)×106 Pa(表6-8),平均20.81×106 Pa;平均喉道半徑為0.011~1.02μm,平均0.128μm;最大喉道半徑為0.044~36.014μm,平均1.413μm;歪度1.24~5.75,平均2.31。壓汞曲線多為偏細歪度、曲線呈斜狀(圖6-2A、B),孔隙喉道分選性差。
砂岩面孔率0.87%~18.65%,平均9.08%;孔喉配位數一般為0~5,平均配位數為0.03~0.72,平均0.37;平均孔隙半徑為12.57~44.4μm,平均28.09μm;分選系數0.48~11.18,平均4.64;偏度為-0.64~9.02,平均1.86;變異系數為0.11~1.95,平均0.59;平均比表面0.13~0.25,平均0.18;平均孔喉半徑比為0.13~5.7,平均2.38。
表6-8 長2、6、8油層組孔隙結構特徵參數統計表
在平面上,牛武一帶砂岩排驅壓力、中值壓力相對較高,退汞率較低(平均僅26.86%);而直羅南部地區(ZF26、ZF28井)排驅壓力、中值壓力相對較低,平均分別為2.87×106 Pa和17.15×106 Pa,分選系數平均為1.66,歪度平均為1.94,退汞率較高(平均達到33.4%),表明岩石喉道相對較大,且多集中於細喉道。
可見,長8油層組砂岩孔隙結構總體較差,屬於中小孔細喉型,局部發育中小孔-中喉型。相對而言,牛武與直羅兩地儲層孔隙結構略微優於其他地區。
2.長6油層組
長6油層組砂岩排驅壓力(表6-8)為(0.18~20)×106 Pa,平均3.69×106 Pa;中值壓力為(0.37~155.36)×106 Pa,平均 25.31×106 Pa;平均喉道半徑為 0.007~2.65μm,平均 0.365μm;最大喉道半徑為 0.017~1.477μm,平均 0.753μm;分選系數為 0.03~20.11,平均 4.743;歪度為 0.97~7.91,平均 3.05;退汞率為 11.48%~57.16%,平均26.89%,表明喉道以微細喉為主、次為細喉、微喉及少量中喉。壓汞曲線多為偏粗歪度-細歪度、曲線呈斜狀和短平台狀(圖6-2 C、D、E、F),孔隙喉道分選性差。
面孔率為1.15%~37.89%,平均10.09%;孔喉配位數一般為0~4,平均配位數為0.05~1.17,平均0.49;平均孔隙半徑為17.7~44.38μm,平均32.27μm;分選系數為0.34~28.18,平均4.34;偏度為-1.18~11.7,平均2.27;變異系數為0.08~2.032,平均0.7;平均孔喉直徑比為2.45~14.22,平均4.27。
在平面上,牛武一帶砂岩排驅壓力、中值壓力相對較低(分別為2.03×106 Pa和17.97×106 Pa),退汞率明顯增大,表明岩石喉道相對較細。牛武南ZF29井排驅壓力平均值為5.05×106 Pa,平均喉道半徑為0.236μm,分選系數達到9.81,反映岩石喉道變窄,且粗細喉道分布不集中;直羅東ZF27井砂岩排驅壓力、中值壓力均明顯上升,平均達到3.93×106 Pa 和42.05×106 Pa,平均喉道半徑均值僅為0.77μm,退汞率平均21.64%,可見本區砂岩喉道變窄;直羅ZF22井區砂岩平均排驅壓力降低到0.96×106 Pa,退汞率均值上升到34.49%,說明該區孔隙結構明顯變好,喉道粗大;直羅南ZF28井區砂岩排驅壓力、中值壓力平均值均上升到5.975×106 Pa 和29.38×106 Pa,平均喉道半徑降到0.089μm,分選系數平均1.18,表明其喉道多為微細喉道。
由上可見,長6油層組砂岩孔隙結構整體中等—較差,屬於中小孔細喉型、細孔微喉型,局部發育小孔中喉型。相對而言,牛武與直羅兩地儲層孔隙結構略微優於其他地區。
3.長2油層組
長2油層組砂岩排驅壓力(表6-8)為(0.57~3.02)×106 Pa,平均為1.285×106 Pa;中值壓力為(2.8~13.81)×106 Pa,平均為 7.19×106 Pa;平均喉道半徑為 0.073~0.404μm,其平均值為0.261μm;最大喉道半徑為0.244~1.434μm,平均為 0.85μm,表明喉道以微細喉為主、次為細喉、微喉及少量中喉;喉道分選系數為 0.12~1.95,平均為1.52;歪度為1.09~8.9,平均為 2.52;退汞率為 17.7%~29.64%,平均 22.36%。壓汞曲線多為偏粗歪度、曲線呈短平台狀(圖6-2 G、H),孔隙喉道分選性好。
砂岩面孔率為4.32%~14.73%,平均8.63%;平均孔隙半徑為21.52~28.04μm,平均值為23.89μm;平均比表面0.13~0.18,其平均值為0.16;平均孔喉比為1.73~3.48,平均2.84;孔喉平均配位數為0.27~0.81,平均0.51;均質系數為0.2~0.43,平均0.31。
以上參數表明,長2油層組砂岩排驅壓力、中值壓力明顯低於長6、長8 油層組,喉道略微偏粗,壓汞曲線多為偏粗歪度-細歪度、曲線呈斜狀和短平台狀(圖6-2G、H),其孔隙結構相對較好,整體屬於中孔細喉型、細孔微喉型,局部發育小孔中喉型,孔喉連通性中等。
5、為什麼要用sem測定活性炭孔結構
為什麼要用sem測定活性炭孔結構
活性炭作為一種優良的物理、化學吸附劑,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隨著活性炭用途的增加,活性炭的檢測方法也越來越多。但不同的檢測方法有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性能指標。給活性炭行業之間的信息交流帶來困難,同時也給活性炭的出口帶來一定的損失。這就急迫需要活性炭專家及權威機械制定出一套比較完整、規范的活性炭檢測方法,以使活性炭行業得到規范。 關鍵詞:活性炭 性能指標 檢測方法 1 前言 活性炭是利用木炭、各種果殼和優質煤等作為原料,通過過篩、活化、炭化、烘乾和篩選等一系列工序加工製造而成的外觀呈黑色,內部孔隙結構發達,比表面積大,吸附能力強的一類微晶質碳素材料。
6、求助Image J 處理多孔材料的SEM圖,並求出其孔道直徑分布孔隙率
也可以用Avizo等軟體試試,雖然是做三維處理的,二維的SEM圖也沒問題,孔道直徑分布統計以及面孔率計算都沒問題。
7、超濾膜孔徑如何測定
超濾膜孔徑的測定微孔濾膜的孔徑分離效率是關鍵所在,所以評價濾膜孔徑甚為重要。
目前大致採用以下方法:
一、直接測量法
1.直接法測膜孔徑
(1)電子顯微鏡
掃描電鏡(SEM)和透射電鏡(TEM)電子顯微鏡表徵膜的孔徑、孔徑分布及膜的形態結構。
制樣至關重要。濕膜樣品要經過脫水、蒸鍍、復型等處理。
逐級脫水法:膜樣品用5%餓酸固定,然後在提取器中用CCl4或乙醇逐級脫水,再用環氧樹脂包埋固化,最後用超薄切片機切成薄片。適用透射電子顯微鏡的觀察。
低溫冷凍脫水法:膜樣品放在液氮或其他低溫介質中冷凍,使膜樣品中的水急速冷凍為細小的結晶,然後在低溫(至少低於-60°C)和低真空下,使冷凍的結晶逐級升華。這樣制備的膜樣品不收縮,經鍍金或復型,可用電子顯微鏡觀測。
微濾膜的孔徑為0.05-10m,掃描電鏡可分辨。
超濾膜的孔徑為1nm-30mm,掃描電鏡的解析度低於5-10nmnm,所以採用掃描電鏡觀測超濾膜的結構是困難的。
透射電鏡的解析度比掃描電鏡要高得多,約為3-4A正確制樣,高解析度的透射電鏡可以觀測超濾膜的表面細微結構。
環境掃描電子顯微鏡(ESEM),克服了常規SEM的局限性。使濕的、油性的、臟的和不導電的樣品不經處理就可直接上機觀測。
二、間接測量法
間接法是利用與孔徑有關的物理現象,通過實驗測出相應的物理參數,在假設孔徑為均勻直通圓孔的假設條件下,計算得到膜的等效孔徑,主要方法有泡點壓力法、壓汞法、氮氣吸附法、液液置換法、氣體滲透法、截留分子量法、懸浮液過濾法。
泡點法:
原理
當氣體通過充滿了液體的膜孔時,若氣體的壓力與膜孔內液體的界面張力相等,則孔內的液體逸出,即得泡點壓力與膜的孔徑之間關系:
泡點壓力所對應膜的最大孔徑。實測時,膜應被液體完全潤濕,否則將帶來誤差。
親水性膜採用水為潤濕液體;疏水性膜採用醇為潤濕液體。
測定步驟
a將樣品平行於液面浸入蒸餾水中,使其完全濕潤b將濾膜置於測試池上,壓上光滑的多孔板c在多孔板上加入3-5mm深的水d開通氣源,使壓力緩慢上升,當濾膜表面出現第一個氣泡並連續出泡時的氣體壓力值,帶入公式可求出樣品最大孔徑值。
e氣泡出現最多時的壓力值,帶入公式可求出樣品最小孔徑。
f由最大孔徑與最小孔徑即可算出平均孔徑。
(1)電鏡法比較直觀,但屬破壞性檢測,也只能得到局部信息
(2)泡壓法(又稱氣體滲透法)只局限於測定膜孔中的最大孔徑,用於小孔徑超濾膜的測定時所需壓力遠高於膜的使用壓力,故一般認為只適用於微濾膜的測定。
8、土的SEM下的孔隙率如何計算
代價太高,需要3D技術,也就是層層計算。 土壤的某一個截面的孔隙率是非常好計算的,但體積分數就很難,只能切片,照相,然後3D擬合,最後計算出精確地孔隙率。
如果對於微觀結構不必要了解,用其他方法更簡單使用。
9、孔隙類型及幾種常用的孔隙度
1.孔隙類型
岩石的孔隙度與孔隙類型有關。按孔隙的大小可將孔隙分為三類:
(1)超毛細管孔隙:超毛細管孔隙的毛細管直徑大於0.5mm,或者裂縫寬度大於0.25mm。在此類孔隙中,流體在重力的作用下可自由流動。岩石中的大裂縫、溶洞以及未膠結或膠結疏鬆的砂層孔隙多屬於此類。
(2)毛細管孔隙:在此類孔隙中,由於毛細管的直徑(或裂縫寬度)很小(毛細管直徑介於0.5~0.0002mm之間,裂縫寬度在0.25~0.0001mm之間),無論是液體質點之間的距離還是液體與孔隙壁間的距離均小於分子引力的作用半徑。因此,由於毛細管的作用,液體不能自由流動。一般砂岩的孔隙屬於此類孔隙。
(3)微毛細管孔隙:毛細管的孔徑小於0.0002mm,裂縫寬度小於0.0001mm。在此類孔隙中,分子間的引力很大。要使液體在孔隙中流動需要很高的壓力梯度。在油層的條件下,大的壓力梯度一般很難達到。泥頁岩中的孔隙一般屬於此種類型。
2.幾種常用的孔隙度
從油田開發和地下水開采等方面來考慮,並不是所有的孔隙類型都具傳導液體和氣體的能力。例如,微毛細管孔隙和相互不連通的孔隙對於油氣開發來講不具有實際意義。為了區分孔隙對於傳導流體的貢獻,將岩石的孔隙度分為絕對孔隙度、有效孔隙度(連通孔隙度)和流動孔隙度。
(1)絕對孔隙度:岩石的絕對孔隙度是指總孔隙體積與岩石標本體積之比,即
岩石物理學基礎
式中:φa為絕對孔隙度;Va為岩石的總孔隙體積。
(2)有效孔隙度:在岩石中的孔隙中,有些孔隙是連通的,有些孔隙是封閉的。在連通的孔隙中,流體可以按滲流力學的規律進行運動。而在封閉孔隙中的流體不能參與滲流運動。有效孔隙度是指參與滲流的連通孔隙的孔隙度。令Ve代表岩石的有效孔隙的體積,則
岩石物理學基礎
式中:φe為有效孔隙度;Ve為岩石的有效孔隙體積(岩石的有效孔隙體積是指在一定的壓差下被流體飽和並參與滲流的連通孔隙的體積)。
(3)流動孔隙度:在岩石中,有些孔隙雖然彼此連通但未必能讓流體通過。例如,由於孔隙的喉道半徑極小,在通常的開采壓差下難以使流體通過。因此,人們在上述孔隙度的基礎之上又進一步劃分出流動孔隙度。設流體能在其內流動的孔隙體積是Vff,那麼流動孔隙度的定義為
岩石物理學基礎
式中:φff為流動孔隙度;Vff為流體能在其內流動的孔隙體積。
流動孔隙與有效孔隙不同,它既排除了死孔隙,又排除了那些為毛細管力所束縛的液體所佔有的孔隙體積。此外還排除了岩石的顆粒表面上的液體薄膜的體積。隨著地層中的壓力梯度和孔隙中流體的物理-化學性質的變化(如黏度等),岩石的流動孔隙度要發生變化。因此,岩石的流動孔隙度在數值上是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