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掃描電鏡圖片如何分析
第一、掃描電鏡照片是灰度圖像,分為二次電子像和背散射電子像,主要用於表面微觀形貌觀察或者表面元素分布觀察。
一般二次電子像主要反映樣品表面微觀形貌,基本和自然光反映的形貌一致,特殊情況需要對比分析。
背散射電子像主要反映樣品表面元素分布情況,越亮的區域,原子序數越高。
第二、看錶面形貌,電子成像,亮的區域高,暗的區域低。非常薄的薄膜,背散射電子會造成假像。導電性差時,電子積聚也會造成假像。
2、地質和化探樣品中鉻的物相分析
方法提要
本分析系統提供了三類礦物的物相分析方法。方法採用濕法磁選分離磁鐵礦中Cr,用稀H2SO4加HF浸取硅酸鹽礦物中Cr,最後殘渣為鉻尖晶石中Cr。適用於礦物、岩石、化探樣品中Cr的物相分析。分析流程見圖1.18。
試劑配製
均為常用試劑。
分析步驟
(1)磁鐵礦中鉻的測定。稱取0.2~0.5g粒徑小於0.075mm的試樣於培養皿中,加水淹沒,用帶銅套(或玻璃管)的磁鋼進行磁選。套頭表面磁場強度應為(900±100)Oe
①
,下同。,經反復精選,磁性部分轉入錐形瓶中,加40mL HCl(1+1),在沸水浴上浸取1h。溶液測定Cr,當Cr含量高時,用摩爾鹽滴定法測定。Cr含量低時用FAAS法測定。非磁性部分過濾之,殘渣留作下一相測定。
圖1.18 鉻礦石中鉻的物相分析流程
(2)硅酸鹽相鉻的測定。上述殘渣和濾紙置於瓷坩堝中灰化,在500℃灼燒30min,轉入聚四氟乙烯燒杯中。加入30mL H2SO4(1+1),10mL HF,在沸水浴上浸取1h。用塑料漏斗過濾,用水將全部殘渣沖洗到濾紙上,擦凈燒杯,洗殘渣2~3次,濾液同1項測定Cr,殘渣留作測定下一相。
(3)鉻尖晶石相鉻的測定。上述殘渣連同濾紙置於剛玉坩堝中,灰化後,在700℃灼燒20~30min。取出,冷卻。加2g Na2O2在700℃熔融後,用水浸取,制備成待測定的溶液,同1項測定Cr。
注意事項
(1)樣品中如無磁鐵礦中Cr,可直接稱樣測硅酸鹽相中的Cr。
(2)如樣品中沒有鉻鈣榴石(3CaO·Cr2O3·3SiO2),在浸取硅酸鹽相Cr時,也可採用50mL HCl微沸加熱30min浸取。
3、下面是不銹鋼腐蝕的SEM圖,請問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結構呢
看起來感覺像是腐蝕過度了,CI離子在溶液中與不銹鋼基材發生原電池反應,會腐蝕成一個坑狀的腐蝕坑,但你這個已經腐蝕坑與腐蝕坑已經完全相連,所以感覺好像已經腐蝕過度了
4、SEM掃描電鏡圖怎麼看,圖上各參數都代表什麼意思
1、放大率:
與普通光學顯微鏡不同,在SEM中,是通過控制掃描區域的大小來控制放大率的。如果需要更高的放大率,只需要掃描更小的一塊面積就可以了。放大率由屏幕/照片面積除以掃描面積得到。
所以,SEM中,透鏡與放大率無關。
2、場深:
在SEM中,位於焦平面上下的一小層區域內的樣品點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會焦而成象。這一小層的厚度稱為場深,通常為幾納米厚,所以,SEM可以用於納米級樣品的三維成像。
3、作用體積:
電子束不僅僅與樣品表層原子發生作用,它實際上與一定厚度范圍內的樣品原子發生作用,所以存在一個作用「體積」。
4、工作距離:
工作距離指從物鏡到樣品最高點的垂直距離。
如果增加工作距離,可以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獲得更大的場深。如果減少工作距離,則可以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獲得更高的解析度。通常使用的工作距離在5毫米到10毫米之間。
5、成象:
次級電子和背散射電子可以用於成象,但後者不如前者,所以通常使用次級電子。
6、表面分析:
歐革電子、特徵X射線、背散射電子的產生過程均與樣品原子性質有關,所以可以用於成分分析。但由於電子束只能穿透樣品表面很淺的一層(參見作用體積),所以只能用於表面分析。
表面分析以特徵X射線分析最常用,所用到的探測器有兩種:能譜分析儀與波譜分析儀。前者速度快但精度不高,後者非常精確,可以檢測到「痕跡元素」的存在但耗時太長。
觀察方法:
如果圖像是規則的(具螺旋對稱的活體高分子物質或結晶),則將電鏡像放在光衍射計上可容易地觀察圖像的平行周期性。
尤其用光過濾法,即只留衍射像上有周期性的衍射斑,將其他部分遮蔽使重新衍射,則會得到背景干擾少的鮮明圖像。
(4)銅鉻sem圖像怎麼分析擴展資料:
SEM掃描電鏡圖的分析方法:
從干擾嚴重的電鏡照片中找出真實圖像的方法。在電鏡照片中,有時因為背景干擾嚴重,只用肉眼觀察不能判斷出目的物的圖像。
圖像與其衍射像之間存在著數學的傅立葉變換關系,所以將電鏡像用光度計掃描,使各點的濃淡數值化,將之進行傅立葉變換,便可求出衍射像〔衍射斑的強度(振幅的2乘)和其相位〕。
將其相位與從電子衍射或X射線衍射強度所得的振幅組合起來進行傅立葉變換,則會得到更鮮明的圖像。此法對屬於活體膜之一的紫膜等一些由二維結晶所成的材料特別適用。
掃描電鏡從原理上講就是利用聚焦得非常細的高能電子束在試樣上掃描,激發出各種物理信息。通過對這些信息的接受、放大和顯示成像,獲得測試試樣表面形貌的觀察。
5、銅和鉻的核外電子排布是這樣嗎
Cu 1s2 2s2 2p6 3s2 3p6 3d10 4s1
Cr 1s2 2s2 2p6 3s2 3p6 3d5 4s1
6、鉻和銅的電子排布式為什麼特殊
1.Cu的最後11個電子的電子排布式是:3d10 4s1,這樣保證3d軌道為全滿結構,能量低,比較穩定。
2.Cr 的最後6個電子的電子排布式為:3d5 4s1 ,這樣保證3d軌道為半滿結構,4s軌道也是半滿結構,能量低,比較穩定。
拓展資料:電子排布能量最低原理:
1.能量是守恆的,如果能量一部分會升高,另一部分則會下降,所謂下降的一部分就是能量降低的一部分,所以說能量為了保持平衡會自動降低,自然變化進行的方向都是使能量降低,因此能量最低的狀態比較穩定,這就叫能量最低原理。
2.「系統的能量越低、越穩定」,這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也遵循 這一規律,多電子原子在基態時,核外電子總是盡可能地先佔據能量最低的軌道,然後按 原子軌道近似能級圖中的順序依次向能量較高的能級上分布,稱為能量最低原理。
3.原子軌道能量的高低(也稱能級)主要由主量子數n和角量子數l決定。當l相同時,n越大,原子軌道能量E越高,例如E1s<E2s<E3s;E2p<E3p<E4p。當n相同時,l越大,能級也越高,如E3s<E3p<E3d。當n和l都不同時,情況比較復雜,必須同時考慮原子核對電子的吸引及電子之間的相互排斥力。由於其他電子的存在往往減弱了原子核對外層電子的吸引力,從而使多電子原子的能級產生交錯現象,如E4s<E3d,E5s<E4d。Pauling根據光譜實驗數據以及理論計算結果,提出了多電子原子軌道的近似能級圖。用小圓圈代表原子軌道,按能量高低順序排列起來,將軌道能量相近的放在同一個方框中組成一個能級組,共有7個能級組。電子可按這種能級圖從低至高順序填入。下圖為電子排布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