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木炭中的碳原子也是以層狀結構排列的嗎?
木炭不是純碳,還有很多的雜質。
其中的碳則是以石墨的結構存在,自然是層狀結構排列。
2、石墨晶體是層狀結構,在每一層內;每一個碳原於都跟其他3個碳原子相結合,如圖是其晶體結構的俯視圖,則
B
3、化學。首先,學到了石墨一章,老師說每個碳原子連接3個碳原子,那個層狀的圖,看不明白。還有,
C+CO2=2CO
你是不明白為什麼吸熱么
這個到高中會講,中考不要求,簡單解視就是要加熱,吸收了加熱時生成的熱量,引發了反應
但這個反應要記住
而且下學期講高爐煉鐵還會用到
另外那個層狀圖就是一層層的碳原子,中間的虛線無視掉,那時一種化學鍵
明白你要問啥了,爐里原有高溫的木炭和二氧化碳對吧
二氧化碳是怎麼來的也明白吧,當爐內充滿二氧化碳時
不利於散熱,這也是溫室效應原理,所以溫度持續升高
加入新的木炭後發生二氧化碳與碳的反應吸熱溫度降低
而之前二氧化碳與爐內原有木炭不是不反應而降低溫度
而是反應達到了平衡,這個到高中才講,不用掌握。。
4、【求助】如何判斷自己的樣品具有層狀結構?
如果等差的出現尖峰,就差不多有層狀結構了比如,在10,20,30出峰rebuild8586(站內聯系TA)XRD會有一點偏差,看起來應該是層狀的不過在50的峰太不明顯了……或許是有別的原因導致誤差太大的呢……如果是二維的,我目前沒見過例外的……XRD會有一點偏差,看起來應該是層狀的不過在50的峰太不明顯了……或許是有別的原因導致誤差太大的呢……如果是二維的,我目前沒見過例外的……看起來應該是層狀的,最好看看SEM,應該可以獲得更加 ... --------------------------------------------------------------------------------------------------------------------------------------------------------------------------------------------------------------要相信你表徵出來的結果,事實總是有足夠的說服力的就跟熱力學研究的東東好像哦……
5、石墨晶體為層狀結構,每一層均為碳原子與周圍其他3個碳原子相結合而成平面片層,同層相鄰碳原子間距142pm
A.每個碳原子形成3個σ鍵,採取sp 2 雜化,故A正確;
B.根據圖片知,每個碳形成3個σ鍵,故B正確;
C.每個碳原子平均含有 1 2 × 3= 3 2 個σ鍵,所以碳原子數與σ鍵數之比為2:3,故C正確;
D.石墨片層之間的碳形成范德華力而不是共價鍵,故D錯誤;
故選D.
6、石墨是層狀晶體,每一層內碳原子排列成正六邊形,一個個六邊形排列成平面的網狀結構。
答案D
石墨晶體每一層內碳原子形成3個共價鍵,所以平均每個正六邊形佔有的碳原子數是6×1/3=2,佔有的C-C鍵是6×1/2=3,即石墨晶體每一層內碳原子數與碳—碳化學鍵數的比是2∶3,答案選D。
7、怎樣才能拍出好看的氧化石墨烯的SEM照片
1、首先要看你氧化石墨烯的質量怎麼樣,要是插層不夠充分,石墨烯層數較多,怎麼拍效果都不好,跟石墨一樣。
2、氧化石墨烯導電性一般較差,掃描之前可以鍍金處理。
3、選點很重要,選一些片狀石墨烯邊緣位置,可以看清層狀結構,又能看到薄膜片狀結構。
4、如果你是問掃描電鏡的操作問題,請自動忽略以上問題
8、石墨是層狀晶體,每一層內,碳原子排列成正六邊形,許多個正六邊形排列成平面網狀結構.如果每兩個相鄰碳
一個六邊形佔有的碳原子數目是6×13=2,佔有的碳碳單鍵數目是6×12=3,所以碳原子數與碳碳單鍵數之比為2:3,
故選:D.
9、層狀構造的類型
高級片麻岩中的層狀構造主要是次生的似層狀構造或者是假層狀構造,或是強烈變形或固態變質分異的結果,或是原始沉積的或火成的原生層狀構造被改造或疊加造成構造平行化的結果,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這些作用綜合結果。原生沉積構造的保存程度,與這些原生構造的尺度與相應的變形和重結晶作用強度有關。原始的層理可以在經受了大量變形和高級變質作用之後保存下來,但是原始的地層層序則往往變得非常紊亂,呈無序狀態。在變形變質過程中,層理通常可以由順層面理的發育,或順層分異層的發育,或者脈體順層侵入,使得層狀構造變得更加明顯。
高級變質岩中的層狀構造的成因和類型是復雜的,按其成因分為變余層狀構造、變質變形分異層狀構造、復合層狀構造和構造平行化層狀構造。
1.變余層理構造
這是指沉積—火山沉積形成的層理在遭受變質—變形作用中,原始層理基本上未被改造而保存較好的一種層狀構造。分割不同岩性層的界面基本上是原始層理。發育在這類層狀構造中的面理可以見有順層片理,或是產生新的軸面葉理,但它並未造成原始層理的顯著改造。這類層狀構造在大部分高級變質區相對少見,只有在局部弱變形地段才能見到(圖3-1-1),圖3-1-1a代表原始正常沉積層在變質作用後形成的變余層理構造,原始堆積的順序保存完好,片理發育程度受岩性控制明顯。在粒狀變晶岩石中不顯片理,而當泥質成分增加時片理得到逐漸加強,形成順層片理;這種片理平行層理;圖3-1-1b表示為在褶皺變形較弱地段,不同岩性層的原始成層構造雖未被破壞,但在泥質成分增加部分已出現和軸面呈有方位關系的軸面葉理的產生。而成層構造仍表現為原始層狀構造特點。
2.構造平行化層狀構造
圖3-1-1 變余層狀構造結構構造圖
一般情況下,構造平行化是造成層狀構造形成的主要機制,它包括兩種不同變形機制:一是強烈壓扁塑性流動變形,造成塊狀岩石中網狀岩脈和不規則狀包體或捕虜體發生了構造平行化,形成明顯的層狀構造(圖3-1-2)。如塊狀花崗岩中的偉晶岩脈或角閃岩牆的強烈壓扁塑性流動變形,這一過程最終導致含偉晶岩層或角閃岩層的片麻岩形成(圖3-1-2a),或者不規則狀的角閃岩捕虜體的均勻變形,可以產生很顯著的層狀構造(圖3-1-2b);另一種變形機制是構造置換,是指早期層狀構造(包括原始層理或變形變質作用形成的葉理),在一幕遞進變形作用中,被晚期葉理強烈改造而形成的一種次生層狀構造。這種由於強烈構造置換作用所形成的層狀構造常常形成新的岩性層,它們代表變形變質作用改造的軸面葉理,並且空間上分布是不均勻的,主要發育在構造置換的強應變帶內。構造平行化層狀構造特點:岩層物質成分復雜,尤其岩性層成分沿著走向出現突變(圖片15);早期褶皺的層狀構造由於劇烈壓扁和拉長,包括部分或大部分殘留褶皺轉折端也被明顯改造成為透鏡化,形成晚期葉理與新成分層的平行化,組成了一個岩貌十分簡單的線性構造條帶;岩性條帶之間經常存在無根鉤狀褶皺和同斜褶皺(圖片16);能幹岩性層發生石香腸化,主要為B型石香腸構造。
圖3-1-2 壓扁塑性流動變形形成次生層狀構造
(據Passchier等,1990)
但是,在多期(幕)變質變形作用發育的地區,這種置換作用常常是多次發生的,也即具有多期(幕)置換作用的特色,正確區分不同期(幕)置換作用形成的層狀構造,是變質岩區構造研究的內容之一。按變形旋迴演化的特點,一般早期強烈變形幕置換強烈,分布廣泛,而晚期弱變形幕置換作用較弱,分布局限。圖3-1-3表示由於不均勻的疊加變形結果,這種置換作用也常是不均勻的,如圖的右側就是一個新生葉理完全置換了早期面理,形成了新的成分層,但其他部分就無此現象,在進行實際工作中要注意這種特點。
3.分異層狀構造
這種類型層狀構造主要指變質岩區中具有粒狀組構特徵的塊狀或巨厚的層狀岩石在經變質—變形作用中由構造熱的升溫導致岩石中發生的物質分異作用、重熔和交代作用,使得原岩中一些易熔物質熔融,這種熔融可以在岩石大部分仍然處於固態下進行,並且使熔體在粒間聚集成熔體。這些熔體組分沿著構造面聚集,形成淺色的層狀構造構(圖3-1-4a)。這一過程包括由局部應力場控制的物質溶解、遷移和再沉澱三個階段。
塊狀岩石經受的變形作用主要是斷裂變形作用。這類岩石的明確建立,對於變質岩區的構造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由於韌性剪切帶或韌性斷裂概念的提出和被接受,有關分異層狀變質構造岩的研究是應個值得重視的新課題。
圖3-1-3 兩期變形構造疊加的地質構造示意圖
(據Turner等,1963,經簡化)
S1—為早期褶皺的軸面及軸面葉理;S2—為晚期褶皺的軸面葉理
圖3-1-4 由變形—變質分異作用形成的層狀構造
(據Passchier等,1990)
韌性斷裂帶中的糜棱岩就是變形變質分異的構造岩,它是具有葉理(糜棱葉理)構造的一種層狀構造岩。特別是一些規模巨大的韌性斷裂帶,由於糜棱岩化的強弱不同,在一定空間內常形成不同岩貌的變質構造岩帶,不應該將其視為變質地層單位來研究。
除上述類型的分異層狀構造岩之處,在中深變質雜岩區中常見的分布甚廣的具有片麻狀構造和條紋條帶狀構造的長英質-鎂鐵質片麻岩,它們也是一種更為重要的分異層狀構造岩。這類構造岩過去由於它缺少或沒有發現變形組構,都曾將其歸為混合岩化作用的產物,但從現有資料來看,它們實際直是塊狀岩體經變質構造分異作用形成的層狀構造岩。野外連續露頭觀測可以發現它們的結構構造是過渡漸變的,如圖3-1-5所示在花崗岩中由變質構造分異作用形成,由塊狀構造—片麻狀構造-似層狀構造連續演變形成的不同組構的層狀片麻岩。由於變形作用強弱程度,以及由於變形作用的不均勻性,或岩體內部結構構造、成分等的不均勻性,這種應變分帶特徵可以是多種形式組合:斜列間隔條帶、對稱間隔條帶、平行間隔不對稱條帶、連續不對稱條帶、連續對稱條帶等(圖3-1-6)。這些由構造變質分異形成的條帶狀構造在其後的再次變形時,就將捲入置換層狀構造的作用中。
圖3-1-5 塊狀岩石由於變形作用形成的分異層狀岩石的演化示意圖
(據楊振升,1988)
圖3-1-6 塊狀(花崗岩)岩石經變形作用形成的不同樣式的分異條帶構造
(據楊振升,1987)
4.復合層狀構造
這是高級變質岩石中組成復雜,成因復雜的一種層狀構造。一般情況下,復合層狀構造是由構造平行化作用和變質變形分異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它大體上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由斑晶塑性變形形成復合層狀構造,如圖3-1-4b表示了斑狀花崗岩中長石斑晶變形拉長、連接形成明顯的層狀構造過程。在變形初期這些斑晶發生了旋轉和塑性拉長,形成了典型眼球狀構造,隨著變形成增強,導致壓熔和部分熔融作用發生,在壓力大的部位上易熔組分開始析出,並向眼球狀殘斑兩端壓力低的部位遷移,形成透鏡狀構造或條帶狀構造,最終形成了層狀片麻岩。
(b)層狀+塊狀岩石構成的復合層狀構造(圖3-1-7a),它主要表現為塊狀結晶岩石中的層狀包體受塑性流動變形改造和變質變形分異作用形成的層狀構造。
(c)塊狀+塊狀岩石構成的復合層狀體構造(圖3-1-7b),它主要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侵入岩經變形作用而改造成的層狀構造。在實際中比較常見的是在TTG雜岩中侵入基性和超基性脈體,二者一起遭受強烈變質變形作用改造,形成了斜長角閃岩與長英質片麻岩相間排列構成的層狀構造。
圖3-1-7 不同組合岩石的復合層狀構造形成示意圖
(據楊振升,1987)
(d)層狀+脈體構成的復合層狀體構造(圖3-1-7c)。它是上述各種類型層狀體在經後期構造-岩漿作用或構造-變質分異作用貫入的不同類型脈體再遭受變形所顯示出來的復合層狀構造。
綜上所述,變質岩區中層狀構造的組成及其類型是較為復雜的,正確鑒定其類型應是高級變質區構造研究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
10、下面是碳的幾種單質的結構示意圖,圖中小圓圈均代表碳原子。
按照樓主的題目做一下推理:
(1)第一種應該是金剛石結構,其中的碳原子以sp3雜化和其他碳原子形成空間立體網狀結構,每個碳原子連接4個碳原子
(2)這應該是層狀分子石墨,根據層之間滑動的性質,可以作為耐高溫潤滑劑;
(3)Si60C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