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營銷 > 邊緣效應SEM

邊緣效應SEM

發布時間:2020-08-17 17:29:03

1、再幫忙啊~~~影響 掃描電鏡成像的因素 生物材料

1.要注意材料本身的導電性能,制樣時需注意(不管是顆粒還是片材)
2.SEM參數設置,如加速電壓,工作距離與焦距的調節

2、sem如何才能寫出一篇好文案

想要長期能夠撰寫出優質的文案並不是容易事,這需要我們不斷的閱讀、不斷的學習,以及積累和沉澱,滿足以上條件當你在構思文案時你平時所積累的點滴就會不由自主的讓你明白哪些內容插入到接下來要撰寫的內容中更加合適,這種感覺就像一位不請自來的知己。

在你要動手開始撰寫文案之前需要對自己的文章結構進行構思,因為如果你連自己要撰寫內容的頭中尾各個部分都想表達什麼內容都不知道那就不可能撰寫一篇好的文案,充其量就是一篇勉強能夠讀通順的廣告,你不一定要完全做到胸有成竹但至少要理清思路,知道自己想要突出的重點,這就像是為了自己而學習和為了「別人」而學習的區別。

作為一篇營銷性質文章,你的最終目的是讓那些真正有需求的讀者購買你的產品,首先你要在文章中表現出你所銷售產品的獨特賣點,比如:性價比、質量、功能等。讀到這,你可能會想說,如果我們的產品沒有獨特賣點該怎麼辦呢?聽我說朋友,重要的是你需要讓那些真正有需求的人明白他們需要它,如果它與市場需求完全不掛鉤,那麼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錯誤。

一篇僅僅只是介紹產品的文案不是一篇好文案,因為它在讀者眼中更像是一篇又臭又長的廣告,讓人感到枯燥乏味,如果你是讀者,你會一直把一篇枯燥乏味的廣告全部讀完嗎?反正我是不會。

文案大師休格曼曾說過:文案中每句話的作用是讓讀者繼續讀下一句話,像滑梯一樣讓他們一讀到底,這稱之為「滑梯效應」,那麼如何讓文案產生滑梯效應呢?這需要讓文案具有戲劇性,你可以通過描述一則簡短的小故事讓讀者腦海中聯想出相應的場景,讓他們明白,他們需要這個產品。比如說你的產品的賣點是質量好,那麼你勢必要讓他們知道自己在購買同類產品時需要更加重視質量。

開頭部分你可以先描述一則小故事,你可以說某某企業或者某某人因為貪便宜買了劣質的此類產品結果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然後中間部分你可以告訴讀者如何鑒別同類產品的優與劣。結尾部分你就可以為你的產品開始吹牛逼了,陽哥說過:方向不對,努力白費。即使是吹牛逼也得吹到點上!

通常人性有幾大特點比如:好奇、從眾、貪婪、恐懼、懶惰、虛榮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暫不一一列舉,你可以從人性的角度出發去吹,哦不,是撰寫。你想突出自己產品的質量可以利用人性從眾的特點,比如說:XX牌產品年銷量突破500萬個,兩千萬人的選擇等等。

其實營銷的本質就是把自己的產品賣給那些真正有需求的人,我們要做的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就像是我打LOL久了有些犯困,這時你突然遞給我一杯咖啡,我不僅不會厭煩還會覺得很貼心。

3、二次電子掃描像為什麼可以反映樣品表面或者斷面的形貌信息,

你說的是SEM電鏡吧,這主要是它的成像原理導致的其可以反映樣品表面或者斷面的形貌信息。SEM的工作原理為:從電子槍陰極發出的直徑20(m~30(m的電子束,受到陰陽極之間加速電壓的作用,射向鏡筒,經過聚光鏡及物鏡的會聚作用,縮小成直徑約幾毫微米的電子探針。在物鏡上部的掃描線圈的作用下,電子探針在樣品表面作光柵狀掃描並且激發出多種電子信號。這些電子信號被相應的檢測器檢測,經過放大、轉換,變成電壓信號,最後被送到顯像管的柵極上並且調制顯像管的亮度。顯像管中的電子束在熒光屏上也作光柵狀掃描,並且這種掃描運動與樣品表面的電子束的掃描運動嚴格同步,這樣即獲得襯度與所接收信號強度相對應的掃描電子像,這種圖象反映了樣品表面的形貌特徵。

4、 SEG/EAEG三維建模工程進展

1988年,法國Nancy大學的J.L.Mallet推出了地質目標的計算機輔助設計(GOCAD)研究計劃,目的是要開發一種新的地質目標計算機輔助設計方法和平台,以適應地質、地球物理和油藏工程的需要。國際勘探地球物理學家協會(SEG)和歐洲勘探地球物理學家協會(EAEG)對這項研究計劃非常重視,在1992年末,成立了SEG/EAEG 3D建模委員會,開展了3D SEG/EAEG建模工程(SEM),在1994~1998年間,該委員會分別發表了三次SEM進展報告和修改報告以及兩篇階段報告。目前GOCAD研究計劃和SEM工程的許多研究成果已經被國外的許多地球物理公司和石油公司使用,國外大型石油公司的地球科學專家預測,以模型為基礎的數據採集、處理和解釋已成為石油勘探技術各環節的紐帶,對自然資源工業的新的變革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SEG/EAEG工程目前努力的目標是幫助設計鹽體和上沖斷層的三維模型和在這些模型基礎上的實際三維勘探的建模。考慮到這個工程的重要性和所涉及的范圍,所以常常通過報告來通知全體成員有關它的進展,並結合通知徵求資助。關於SEG/EAEG三維建模工程的第一份報告在SEG/EAEG三維建模委員會進展報告(1994)中和1994年第2期的《First Break》(P.57)中已給出。在SEG開羅會議、斯坦福勘查工程(SEP)和科羅里達礦業學院,波現象會議中心展示了他們的第二份報告成果。本節介紹第二份報告的核心內容。

1.6.1鹽體模型工作進展

SEG/EAEG鹽體模型的第一版本已經建立,並且可通過Internet獲得它的GOCAD格式。這個版本主要描述岩體模型的結構組件,在X和Y方向上為9000ft,Z方向上為24000ft,圖1.6顯示岩體模型主要組成部分的三維可視化結果。

圖1.6 鹽丘模型(F.Aminzadeh等,1994)

鹽體周圍的速度是典型的墨西哥灣沉積岩速度,它通過基於k-V0(k值的空間變化)曲線上的緻密梯度線和一個地壓力面來描述。然而,由於所使用的有限差分軟體和可用計算機資源的局限性,用一個常密度來約束鹽體模型。這個常密度假設和簡單的速度梯度導致在鹽體周圍的沉積岩中沒有地震反射。圖1.7表示的是目前正在通過二維有限差分建模來研究的能夠產生反射的兩種速度模型,第一種技術(「尖脈沖」技術)使每層邊界最近處的有限差分網路單元的速度增加了百分之幾,第二種技術(「塊」技術)交替地先增加然後減小模型中相連結各層的k-V0函數中的速度,因為這兩種技術都能改變模型的地震響應,使用價值二維有限差分建模測試就正演合成的地震響應和計算代價來說這兩種方法哪一個更合適。使用「尖脈沖」技術,已經獲得鹽體模型的二維橫截面的初步效果。從這些初步結果來看,似乎說明「尖脈沖」技術更合適,當然,還需要更多的測試。

圖1.7 鹽丘模型速度(F.Aminzadeh等,1994)

同時,一個使用「尖脈沖」技術的三維速度網已經產生並被提供給國家試驗室(the National Labs)用來測試三維有限差分軟體。

另一個廣泛研究的領域是怎樣利用美國能源部提供的資源在鹽體模型上實現三維有限差分模擬。初步估計這所需要的計算資源遠超過目前的預算,由於這個原因,決定使X、Y、Z方向上的模型尺寸減半。這樣,總的尺寸減小8個因子。另外,記錄時間減少2倍。炮點的數目減少4倍,總的計算量節省64倍。與模型邊界有關的速度和結構保持不變。尺寸的減小使計算限制在速度網格範圍內,速度網格的確定有一定的考慮,如果太小,計算量增加;如果太大,地震子波的中心頻率減小,將導致鹽體的具體細節特徵不可見。目前使用的速度網格大小為80ft,期望得到大約15Hz的中心頻率。另一個正在研究的問題是,使用推薦的二維有限差分模擬運算元時,如何選擇運算元的次數。

除二維有限差分測試外,正在為產生三維零相位差分模擬作準備,許多現象諸如孔隙(光圈)、照明度、解析度、陰影區域等問題將通過三維零相位模擬來確定。

分析了幾個針對鹽體模型的三維採集方案。當然關鍵問題是用減少炮點數來減少預算投資,將接收點的數目減少到與數據存取可接受的水平。所有這些必須實現,同時仍然要保證數據結果的質量。

1.6.2 逆掩斷層模型工作報告

地質模型。逆掩斷層模型描述了一個不整合於早期延伸裂縫序列之上的復雜上沖地層,這個三維逆沖結構體已經從二維對稱平衡剖面上構造而成。它表現為兩個相交的上沖斷層加上一個附加的橫向上逐漸消失的隱蔽沖斷層,逆掩斷層及底部的一些斷層已經被利物浦大學的斷層分析組確證。需要指出的是這個模型包括了各種復雜情況:中央一個沖斷背斜,外部單斜褶皺和平台區域。逆掩斷層(上沖斷層)的頂部被風化,並被沉積物表層所覆蓋,管道和展開在透鏡體上的裂隙在一些層中出現,層的總數為17,模型的尺寸20km×20km×4km,三維表面模型已用GOCAD軟體建立並以GOCAD格式存貯。層面模型用邊長25m的立方體組成的規則網格表示,每個單元用該單元中心點的層位標記,以生成標記體網,圖1.8表示了一個網格化模型的子域,模型中兩相交的斷層和它上部的通道清晰可見。

圖1.8 超覆構造模型(F.Aminzadeh等,1994)

地震速度選取。速度場的定義是將模型用於實際的關鍵,使用逆掩斷層模型的目標在於研究當前不同類型的復雜情況下速度估計問題,例如在地下深400m的淺部重要速度變化和復雜部位橫向上的重要速度變化。由於事先是很難判斷一個給定的復雜速度場是否合理,因此速度的選擇實際上是一個迭代過程,每次循環都包括了由地質工作者定義的三維速度,並由此產生一個模型傾向上二維炮點的全排列及其處理。每層都給定一個與岩性和深度有關的速度,對大多數層位來說,存在范圍在2500m·s-1到6000m·s-1的常速度的規律。此外,對表層和另外三層引入垂向和橫向速度不均勻性:在表層中,速度橫向上在1900m·s-1到3100m·s-1之間變化,相應的長度約為1km,結果造成信號的視周期序列的結構假象(在時間剖面中),在其他三個非均質層中,相應的長度是好幾千米。對於這體網格化來說,兩均勻同質層之間的界面的幾何形態是通過一個由等於離散體網格跨距組成的不規則面來近似的,當這個網格間距約為波長的十分之一時,將導致離散界面的每一步產生繞射。理想情況下,需要對與兩層之間的界面相交的那些單元進行計算,得到一個加權速度,實際所採用的方法是對模型的離散用偏移網格坐標軸來完成,用一個運算元長度大約是50m的去假頻濾波器來給出最終的速度網格。

數值參數的確定。逆掩斷層模型的數值參數在二維中通過收斂測試來確定,在三維空間實際上是通過取自於逆掩斷層模型的垂直速度剖面構築而成的水平層狀介質來確定的。利用於軸對稱介質的比較演算法,對結果進行比較,選擇中心頻率等於15Hz的雷克源,空間域十階,時間域二階,時間間隔1ms,空間間隔25m,這組參數得到的結果似乎可滿足要求。如果我們考慮對10km×10km×4km大小的子域進行一次炮點模擬(中間放炮)並且記錄延遲3秒的地震波曲線(這足夠記錄炮檢距為4km的反射),在一個每秒10億次浮點操作的超級向量計算機上應用這個參數集有以下性能:對330M內存來說,每個三維炮點需運算70min,這個估計已經在實際三維模擬中證實(見圖1.9的地震曲線圖)。

圖1.9 超覆模型(F.Aminzadeh等,1994)

模擬中的主要階段。鑒於數值計算的規模,必須把地震建模分成不同的階段。在美國國家實驗室的幫助下,前兩個階段在1994年完成,隨著第一階段結果的成功評估接著進行下階段的工作。第一階段的目的是檢查模型與客觀物體的相關性及研究傾向方向上合適的炮間距。研究的關鍵問題是三維效果和由於淺部速度變化而產生的失真問題。這階段相當於在y=11300m處位於模型的復雜區域的傾向上(即x方向)獲得一條線的炮點排列,建議記錄240個炮點,這些點沿著這個區域面以炮點間距50m排列,波源的中心頻率是15Hz(雷克子波),地震波場在一個子域內x和y方向上都是50m間隔的網格面上的每個網格點上以三維方式記錄下來,這個子域相應的有一個最大4000m的炮檢距。另外,一對深井VSP結果沿著這個剖面記錄下來,15個炮點被定位在一個井中用來模擬一個相反的三維雜訊監測(walk-away)。在1994年7月底完成綜合結果。國家試驗室和IFP各自計算一半的炮點,這個階段的總的存貯需要估計是21GB。這是基於一個采樣率為4ms的3s記錄來估計的,最終也可能使用一個8ms的采樣率。如使用4ms的采樣率和單浮點存貯(32位),每道相應為3.1kb;總共將有670萬道。第二階段建議記錄一個441個炮點的初始三維測量,這些炮點在一個12km的x和y方向間隔為600m規則網上擊發,每個炮點由一個小的規則檢波器網記錄,記錄區域是以炮點位置為中心的8km×8km的正方形,x方向和y方向的間隔是50m(每炮點160×160道)。這完整的疊加將等於49(7×7),總的存貯量估計是35GB(10.3兆道)。數據集的目的首先是為了獲得三維疊後量和測試疊前偏移軟體(炮點道集偏移),然而,由於沒有邊緣效應影響區域僅是8km×8km,這個數據集仍然是非常有限的,並且炮間距太大而不能有效測試大多數處理軟體。

1.6.3 計算技術和演算法工作進展

美國國家試驗室的一個主要的研發努力是實現IFP三維反餘弦波傳播代碼的並行版本。第一個通過IFP順序代碼獲得來作為參考;第二個由SANDLA實驗室使用Paragon產生,兩圖形很相似。隨著時間的增加,差值減小,差的極值處與地震記錄的極值相對應。例如,用時間和值表示在圖形上的地震記錄的最高幅值,最大差值也出現在同樣時間並且相對誤差小於0.0001。它們可通過在不同平台上的演算法表示的差異來解釋:一種是IBM的表示方法,另一種是IEEE的表示方法。結論是數據集的生成接近初始模型。

與邊緣效應SEM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