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試分析亞共析鋼和過共析鋼奧氏體化後立即爐冷、空冷、油冷和水冷,各將得到什麼組織?力學性能有何差異?
亞共析鋼:水冷得到M,空冷F+S,油冷T+M,爐冷F+P
過共析鋼:水冷得到M+A',空冷Fe3CII+S,油冷T+M+A』,爐冷Fe3CII+P
2、亞共析鋼、過共析鋼的室溫平衡組織是什麼組織?簡要說明含碳量對鋼的組織及性能的影響。
你好,亞共析鋼copy室溫平衡組織是鐵素體+珠光體。過共析鋼是珠光體+滲碳體。
鋼中含碳量增加,屈服點和抗拉強度升高,硬度增加,但塑性、韌性下降,延展性下降和沖擊性降低,當碳量0.23%超過時,鋼的焊接性能變壞,因此用於焊接的低合金結構鋼,含碳量一般不超過 0.20%。碳量高還會降低鋼的耐大氣腐蝕能力,在露天料場的高碳鋼就易銹蝕;此外,碳能增加鋼的冷脆性和時效敏感性。
希望能幫到你。
3、亞共析鋼,共析鋼,過共析鋼的室溫顯微組織是什麼?繪制示意圖,它們的含碳量有什麼區別
亞共析鋼室溫平衡組織是鐵素體+珠光體。過共析鋼是珠光體+滲碳回體。
鋼中含碳量答增加,屈服點和抗拉強度升高,硬度增加,但塑性、韌性下降,延展性下降和沖擊性降低,當碳量0.23%超過時,鋼的焊接性能變壞,因此用於焊接的低合金結構鋼,含碳量一般不超過 0.20%。碳量高還會降低鋼的耐大氣腐蝕能力,在露天料場的高碳鋼就易銹蝕;此外,碳能增加鋼的冷脆性和時效敏感性。
4、如何利用顯微分析比較亞工析鋼共析鋼過共析鋼組織的差別說明碳鋼的平衡組織隨含碳
顯微分析
亞共析鋼——鐵素體(白色)+珠光體(暗色)
過共析鋼——珠光體(暗色)+滲碳體(白色)
含碳量增加,珠光體量增加
你可以查熱處理手冊
5、亞共析鋼 共析鋼 過共析鋼 淬火後分別得到的組織有什麼區別?力學性能有什麼區別?
你買本金屬材料手冊查一下不就得了.
6、亞共析鋼的顯微組織如圖,求高人幫忙分析一下每張圖的組織都有什麼,謝謝!
圖1看不太清楚,貝氏體+珠光體(條帶)+鐵素體。圖2,3主要是貝氏體,少量的鐵素體。內圖4 貝氏體。圖5貝氏體+鐵素體+少量容珠光體。圖6,7,貝氏體+鐵素體,圖8鐵素體+珠光體+貝氏體。圖9貝氏體+鐵素體。
7、亞共析鋼組織組成物
內容這么多,加點懸賞分吧!別太摳了!提供部分答案,加分後再提供計算題.
1、共析碳鋼:完全版退火:珠光體權、正火:細珠光體、淬火:馬氏體+殘余奧氏體、淬火+低溫回火:回火馬氏體、淬火+中溫回火:回火托氏體、淬火+高溫回火:回火索氏體
2、過共析碳鋼:完全退火:滲碳體+珠光體、正火:細珠光體+網狀滲碳體、淬火:馬氏體+殘余奧氏體+滲碳體、淬火+低溫回火:回火馬氏體+滲碳體、淬火+中溫回火:回火托氏體+滲碳體、淬火+高溫回火:回火索氏體+滲碳體
3、亞共析碳鋼:完全退火:鐵素體+珠光體、正火:鐵素體+細珠光體、淬火:馬氏體+殘余奧氏體、淬火+低溫回火:回火馬氏體、淬火+中溫回火:回火托氏體、淬火+高溫回火:回火索氏體
四、計算
答:
1、
2、
8、說明室溫下亞共析鋼、共析鋼、過共析鋼的相各是什麼,組織各是什麼.
共析鋼是P,亞共析鋼是P+F,過共析鋼是P+Fe3C
9、亞共析鋼的組織缺陷類型都有哪些?
亞共析鋼的組織缺陷類型:
一、正火或供貨狀態
1、帶狀組織:
帶狀組織是一種常見的缺陷組織,是金屬及合金凝固時選分結晶,造成枝晶組織的不均勻分布,在隨後的變形過程中形成沿變形方向的層狀結構,稱帶狀組織形態舊J,也叫纖維組織。相對於過共析鋼的碳化物帶狀而言,它是一種鐵素體帶狀。由於帶狀組織與相鄰顯微組織不同,性能也存在差異,強弱帶之問的應力分布不均,會造成力學性能的整體降低,尤其是強烈降低鋼的塑性和沖擊韌度。組織和性能的各向異性,在外力作用下易沿帶狀偏析。
2、魏氏組織:
亞共析鋼魏氏組織是指先共析鐵素體沿奧氏體晶界向品內生長,構成晶內針狀或片狀鐵素體和珠光體的一種復相組織。相對於過共析鋼的滲碳體魏氏組織而言,它的先共析相是鐵素體,所以稱為鐵家體魏氏組織。
從微觀機理上來說,魏氏組織形成於鋼的二次結晶過程中,當冷速較慢或其晶粒足夠細小時,鐵素體核心就以接近平衡狀態的方式結晶,就會在奧氏體晶界上形成網狀鐵素體。若以快冷方式或晶粒粗大時,鐵素體就會以捕人奧氏體內部的方式出現,形成方向性排列的針狀或片狀鐵素體。究其原因在於奧氏體晶粒粗大時,可供鐵素體析出的晶界減少,鐵索體除了在晶界上呈塊狀析出外,只能向晶內生長,為了減少彈性,先析出相就會呈針狀沿奧氏體某一晶面析出,從而不可避免地形成魏氏組織。所以魏氏組織往往是高溫快冷的產物,因此可作為判定材料過熱的一個重要依據。
二、調質狀態
1、游離鐵素體:
亞共析鋼經調質處理後,正常情況下可得到以鐵素體為基體,其上均勻分布著碳化物顆粒的回火索氏體組織。但實際生產中常會因熱加工工藝不當而形成各種不良甚至是缺陷組織。其中以各種形態的游離鐵素體含量超標最為常見。
針對游離鐵素體的不利影響,結合其形態分布與產生機理,探討有效途徑來加以控制。任何一個合格的熱處理過程都是加熱溫度與冷卻速度的完美結合,調質過程也不例外。當淬火加熱溫度達不到材料所需的奧氏體化溫度,或保溫時間不足以使其完全奧氏體化時,都屬於欠熱淬火,由此造成部分鐵素體未能參與到隨後冷卻時奧氏體的轉化過程而被保留下來,從而形成淬火馬氏體和未溶鐵素體混合組織。在隨後的高溫回火過程中,淬火馬氏體轉變為回火索氏體,而游離鐵素體繼續保留到室溫,成為未溶鐵素體。
對於游離鐵素體的消除,首先要根據鐵素體的形態、分布、熱處理工藝,並結合前道工序的情況具體分析其產生機理,確定屬未溶鐵素體還是析出鐵素體。對於未溶鐵素體,則從提高淬火加熱溫度或延長保溫時間人手;若是析出鐵素體,則考慮增強冷卻速率。總之,從金相分析的角度做出正確判斷,為調整熱處理工藝提供參考。
2、上貝氏體:
在貝氏體家族中,按照其形成溫度及組織形態,有上貝氏體、下貝氏體、粒狀貝氏體和無碳化物貝氏體之分,唯上貝氏體因力學性能較差而被列為不希望出現的組織,尤其是在調質組織中,一定數量上貝氏體的存在會嚴重影響調質組織的綜合力學性能。上貝氏體是過飽和針狀鐵素體與夾於其間的斷續條狀滲碳體組成的混合物。在光學顯微鏡下的典型特徵為羽毛狀。
從微觀機理角度來說,由於上貝氏體形成於貝氏體轉變區的高溫范圍,溫度較高,鐵素體條粗大,碳化物顆粒也粗大,碳的過飽和度低,所以其強度和硬度較低;並且粗大、脆性的碳化物顆粒呈斷續條狀分布於鐵素體條之間,構成脆性通道,降低上貝氏體的韌性。結合上貝氏體的分布情況,脆性的上貝氏體分布在奧氏體晶界上,進一步弱化了晶界強變,所以上貝氏體不僅降低材料的強度、沖擊韌度等靜態性能指標,還會對疲勞強度、持久強度等動態性能指標造成一定影響,從而降低材料的使用壽命。
3、托氏體:
托氏體與索氏體、珠光體都稱為珠光體型組織,三者都是鐵素體與滲碳體的層片狀機械混合物,差別只是片層間距的不同。因托氏體形成於珠光體區的低溫范圍600~550℃,過冷度大,片間距僅30~80nm,只有在放大10000倍下才能辨別其層片結構,所以又稱為極細片狀珠光體。
從形成機理上來說,托氏體可形成於正火或淬火的欠溫加熱過程。當加熱溫度偏低或保溫時間偏短時,奧氏體均勻化程度相對較低,不穩定性增大,組織轉變時的不同時性加劇,局部區域在冷卻時就會發生托氏體轉變。如感應淬火或激光淬火過程中,由於表面向內部熱傳導時,熱量逐步減少,不足以使其完全奧氏體化,過渡區便會有部分托氏體組織形成。
10、以碳鋼的顯微組織來分析亞共析鋼與過共析鋼機械性能有何不同?
共析鋼碳含量為0.77%,亞共析鋼碳含量為0.0218%---0.77%,過共析鋼碳含量0.77%---2.11%。熱處理工藝不同專組織不同,機械性能屬也有較大差別。組織是由材料和工藝決定的,不知樓主所說的哪種熱處理工藝?一般來說顯微組織有鐵素體、奧氏體、珠光體、貝氏體、馬氏體等。最常見的是珠光體、貝氏體、馬氏體。如果得到的是馬氏體那麼就具有很高的硬度,強度,一定的塑韌性,珠光體硬度相對較低但是塑韌性好,貝氏體具有良好的綜合力學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