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人誣陷大將軍謀反,梁武帝在查看盔甲後便誅殺了誣陷者,這是為何?
因為梁武帝查看到盔甲上布滿了很多蜘蛛網,而這些蜘蛛網便是最好的證明,一個大將軍如果有心謀反,盔甲必定是他極其重要之物,又怎麼會讓盔甲布滿蜘蛛網。梁武帝本來就很相信大將軍,在看到布滿盔甲的蜘蛛網後就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內心。而這個誣陷的小人卻還想再次挑撥離間,已經觸及到了梁武帝的底線,便直接被誅殺了。
這位大將軍便是王茂,他非常喜歡研習兵書,聰慧過人,曾經為劉宋,南齊兩朝立下了赫赫戰功,後來便遇到了梁武帝蕭衍。蕭衍非常欣賞王茂的才華,王茂也覺得蕭衍是可以輔佐之人,於是在蕭衍就職雍州刺史的時候,無論大小事務都會去請教王茂。就這樣,王茂便成了蕭衍最信任之人,後來也被封為了大將軍。
而所謂的」人紅是非多」王茂也算經歷了一回,有些小人嫉妒王茂,於是便誣陷王茂有謀反之意,而且說得振振有詞。一開始梁武帝還堅信不疑,但是小人誣陷的功力太過深厚,梁武帝最終還是被他說得動搖了。於是便派人去查看是否能夠找到一些端倪。
而最終結果就是大將軍王茂的盔甲上布滿了蜘蛛網,梁武帝因此也肯定了自己對王茂的信任,當場誅殺了誣陷的小人。所以,王茂最終沒有跟錯人,這就說明了選擇一位明君的重要性,要知道在歷史很多忠心的大臣都是因為君王的疑心而死。
2、諸葛亮病逝後,大將軍魏延造反,是形勢所逼,還是早有預謀?
其實在魏延心中他是早有這種打算了,在諸葛亮還沒有死之前,魏延就計劃著將來諸葛亮死後造反了這種事情。並不是像很多人認為那個樣子,是因為諸葛亮的逼迫魏延才會選擇造反的。這一點可以說跟諸葛亮的關系並不是很大。
當初諸葛亮在選擇撤兵修養的時候,將最重要的保護全軍的任務交給了魏延,如果魏延這個人真的是一個公忠無私的人,那麼在這種時候的情況之下魏延當然一切都是以大局為重,應該服從命令,因為這這個時候他的任務不是楊儀斷後,而是給蜀漢全軍進行斷後,是給整個蜀漢政權去斷後,結果他的認知確實剛剛反過來,他非要認為他的任務是應該斷後,拒絕接受命令。
而在諸葛亮剛剛死去不久魏延就徹底漏出了他的嘴臉,魏延對剩下的人們講到,現在諸葛丞相雖然說已經死了,但是我還在呢大家不用慌張,我們不能因為諸葛丞相死了就停滯不前就耽誤我們國家大事,所以我們只需要只派諸葛丞相的相府親信官屬去負責護喪還葬這一系列的事情就行了,現在由我來率領著全軍,讓我們繼續去北伐討賊。看起來這話表面可以說是說得冠冕堂皇漂漂亮亮,但真正的意思可以說是清楚無誤的不能再清楚了,那就是魏延想要表示他,諸葛亮死後,現在的蜀漢的軍權就應該由我魏延來掌管了。
可以說這個時候魏延想要篡奪位子的想法已經是完完全全的暴露出來了!
3、足智多謀的大將軍王敦,為何說他有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的時候?
因為足智多謀的大將軍王敦只有做事的時候是一世糊塗一世明白
4、呂蒙(丿最後成了有勇有謀的大將軍
括弧中可以填:發奮勤學,或者篤志力學。
呂蒙故事之吳下阿蒙:
當初,周瑜對呂蒙說:「你回現答在當權掌管事務,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辭。周瑜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學識淵博的人嗎?我只是讓你泛覽書籍,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繁多,哪個像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己認為很有好處。」呂蒙於是開始學習。當魯肅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一起談論議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你現在的(軍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乾和謀略,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吳縣的(沒有學識的)阿蒙了!」呂蒙說:「讀書人(君子)分別幾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長兄你認清這件事為什麼這么晚呢?」於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和呂蒙結為好友。
5、大將軍有勇有謀 需小心 猜一生肖
虎
6、樊噲一個莽夫形象,如何能夠擔任劉邦手下大將軍一職的?
在很多人的心中樊噲只是一個莽夫的形象,但是他卻是劉邦手下的大將軍,更是劉邦建國的開國元勛,因此肯定會有人疑惑,為什麼他一個莽夫卻有這么高的榮譽和權力。事實上樊噲雖然表面看起來是一個莽夫,但是實際上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要不然這么多年來,他一路跟著劉邦打天下早就不知道死多少回了,怎麼還可能封官加爵呢。
說起樊噲首先就要從和他和劉邦之間的關系來講了,劉邦與樊噲是連襟的關系,也就是說樊噲是呂後的妹夫。其次重要的是,樊噲以前只是一個殺狗的,但是一直與劉邦混在一起,並且在劉邦起義的時候,他是主要的支持人員,等於說從劉邦還沒有什麼作為的時候就跟著劉邦一起。所以說他和劉邦之間的感情也是比較深厚的,也許是親信的原因,劉邦平時也比較重用樊噲。
『其次,再來說樊噲本身,樊噲一開始跟著劉邦打天下,屢有戰功,慢慢地被封了將軍。可見每次打仗樊噲都是沖在最前面的那一批人中,但是經過了劉邦打天下的這些年,多少人在沙場上戰死,但是樊噲仍然好好的活著。並且多次率軍打破敵人防線,立下赫赫戰功,光從這一點上就可以說他並不是一個莽夫,事實上樊噲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一個人。
若說他的赫赫戰功還不足以證明他的才能的話,再說鴻門宴事件。鴻門宴中項庄舞劍將殺劉邦的時候,樊噲知道事情之後,直接沖入帳中,向項羽進言,令項羽順心遂意後得以營救劉邦逃走。並在劉邦糾結直接走是否太沒有禮貌的時候,向劉邦進言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這句話。看似樊噲只是一介莽夫,但是他在席間對項羽說的話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更是他的勇猛救劉邦與危難之間。
7、「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的「諸」的用法和意義
「諸」在這里是人稱省略,表示「和之前一樣的,類似的人或物」。在這句話中,就是指趙王和廉頗以及和廉頗一樣的大臣們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