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翻譯中譯英
The polypropylene (PP) matrix, with mica as reinforcing filler, PP-g-MAH as the compatibilizer, using PP/ mica composite melt blending preparation of uniform, the heat aging properties of PP/ mica composite aging box with constant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retention were characterized by changes in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composite the SEM photos of hygrothermal aging.
2、為什麼我的樣品滴到矽片上測sem能譜還是能檢測到碳
SEM掃描電鏡掃描電鏡制備品品溶解用溶溶劑進行散鋪雲母片或者矽片溶劑晾乾或烘乾再測
3、文獻翻譯
切割速度升高地下岩石變形的進料速率的增加而減少的表面粗糙度隨著向上延伸至最多120個毫米低於加工表面Al2219/15SiCp3Gr(重量%)的復合材料時,[17]在Al2219/15SiCp復合comparedto 150毫米。切割速度快,切割飼料,並增強顆粒體積分數的selflubricated鋁/氧化鋁/石墨混雜復合材料對thethrust力和切削扭矩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實驗技術和人工神經網路
(ANN)Hayajneh等[18]
PCD,立方氮化硼(CBN),塗層刀具
適合於一定水平的切削速度和
進給速率,具有令人滿意的表面光潔度[19,20]。TiNcoated高速鋼(HSS)演習是經濟
比整體硬質合金鑽頭。表面粗糙度隨每個主軸速度
鑽井Al2124/17SiCp的復合材料高速鋼鑽頭進給速率增加,
表面粗糙度隨增長點
角鑽[9]。
田口技術是一種強大的工具,
高品質的系統設計。它提供了一個簡單,高效率
和系統化的方法進行優化設計,
性能,質量和成本。
設計參數時定性和
離散的方法是有價值的。田口參數設計可以優化
的性能特徵,通過設計參數的設置,並降低系統的性能的敏感性的變異的來源[21,22]。
雲母是一種層狀固體,它需要更多的能量比石墨在層流剪切
飛機[23]。傳統的雲母是一種天然的潤滑劑
,從而簡化加工。所有的文獻回顧
研究人員的范圍,研究其對
加工參數對工件表面完整性和地下混合鋁/碳化硅雲母復合材料的加工過程中的損壞。此外,
還沒有做足夠的調查,地下岩石變形的混合金屬基復合材料在加工過程中
的切削參數和刀具材料找出來的效果
。這是重要的,因為這些因素
發揮了重要作用,馬
晶德組件的性能。在本研究中,實驗進行分析金屬基復合材料的加工表面完整性。兩種不同的材料與
不含雲母此外,作為工件材料。鑽的表面進行分析,通過掃描
電子顯微鏡(SEM,JEOL JSM-S40)。
4、求跟橡膠基相容性好的改性劑,改性玻璃化轉變溫度的。
JL-G02-型填料改性劑是一個多功能的聚合物的超分散劑的多官能結構,可有效地減少填充材料的表面能量和完全塗覆的SEM照片顯示,後的填充劑(碳酸鈣,滑石,雲母粉等)為好界面粘合性的PP,PE,PVC,填充與改性的復合界面分離,整個復合體系形成絲狀相互牽纏在一起,形成了大量的銀紋結構的產品的機械性能得到改善。該產品是目前在改性工程塑料和填料表面改性的無機填料的填充物,以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傳統的偶聯劑\表面活性劑的替代產品。 Wok嗎? = 7? E?
相關行情:西部石化網
5、請問納米粒子及納米改性乳液在做SEM和TEM時,要如何准備樣品?
具體看看你的樣品有什麼特徵了,要能很好的分散在溶劑中,如果太黏,制樣的效果不好;還有就是如果忖度太低,需要染色,這樣效果要好點。制樣:一般附在銅網上,製成液體,滴在銅網上,乾燥就行了
6、求翻譯 紅熒烯薄膜在雲母基底上的結構特性研究
Rubrene的薄膜熱壁外延沉積在雲母基板。為了優化生長條件,生長速度和系統襯底溫度發生了變化。種植的紅熒烯層的表面形貌進行了研究偏光顯微鏡(POM),電子顯微鏡(SEM)和原子力顯微鏡(AFM)。經過最初的成核和合並階段連續非晶層形成。在生長後期,球晶在非晶基質中被發現,其中還包括整個表面。它可以證明,球晶的多晶材料,可用於有機場效應晶體管的製造用組成。
7、泥土的泥可以組詞
拘泥
泥濘
泥淖
淤泥
泥古
雲泥
泥金
泥丸
泥漿
雪泥
趁水和泥
拖泥帶水
泥古不化
雪泥鴻爪
泥馬渡江
泥牛入海
雲泥之別
鴻爪雪泥
8、采樣位置和樣品地球化學特徵
樣品采自白雲向斜核部,主礦、東礦上盤(圖1-1),主礦1516m平台,東礦1582m平台。
岩石顏色復雜,顯淺黃色、紅色,紫色、白色,也有少部分岩石呈灰色、黑色,黑白相間,緻密堅硬,顯微隱晶質結構,板狀構造。礦物粒度用德產SEM-IPS圖像分析儀測定,淺色岩石礦物為0.6~30μm,平均為4.3μm,95%以上小於14μm;暗色岩石礦物為1.4~43.6μm,平均為5.2μm,95%上礦物顆粒也小於14μm。主要由微斜長石組成。次要礦物有石英、鈉長石、鈉閃石、鈉輝石、黑雲母、磁鐵礦、白雲石、磷灰石、獨居石等(袁忠信等,1995)。
部分樣品主、微量元素組成列於表6-1。主元素特點是:SiO2、Al2O3、K2O含量高,三者含量之和超過90%。SiO2含量為60.43%~61.87%,Al2O3含量為16.28%~17.98%,K2O含量為14.84%~15.84%。岩石主元素組成類似響岩、鹼性粗面岩。稀土元素含量不同樣品相差很大,稀土分布模式如圖6-1。由表6-1可以計算,四個富鉀板岩樣品(La)N為76.8~1198.4,(Yb)N為1.5~3.0,(Lu/Yb)N為25.3~488.8,具輕稀土相對重稀土強烈富集稀土分布模式,與正常沉積粘土岩稀土分布模式相比,明顯不同(Haskin et al.,1968;Nance and Taylor,1976;Talor et al.,1981a,b,1985;王中剛等,1984)。原始地幔標准化微量元素分布模式見圖6-2。總的來看,隨著微量元素不相容性增加,含量增大。Ba、Th、K、REE相對Rb、U、Nb、Sr、Zr、Ti、Y富集,前者處於峰頂位置,後者相對前者虧損,處於峰谷位置。Zr、Ti含量接近於或低於原始地幔值。樣品B9148 Nb含量例外,不像其他3個樣品處於虧損位置,而是強烈富集,形成峰頂。圖6-3表示出了富鉀板岩大離子不相容微量元素La-Ce、Nd-Sm、Zr-Nb、Hf-Zr關系,並且與礦區正常沉積地層岩石相應元素成分進行了對比,由圖可見,4個富鉀板岩樣品的La-Ce、Nd-Sm、Zr-Nb、Hf-Zr呈現對數線性關系,這顯示,它們具有相同成因關系,而且與礦區正常沉積地層元素組成明顯不同。與主礦、東礦北部尖山都拉哈拉侵入白雲鄂博群變質沉積地層的碳酸岩脈蝕變圍岩——霓長石和長石板岩比較,稀土與富鉀板岩類似,Zr、Hf與富鉀板岩不同。蝕變岩樣品Zr、Hf處於白雲鄂博群正常變質沉積岩范圍或過渡區域。富鉀板岩屬正常沉積變質粘土岩的意見,這里沒有被證實。
表6-1 白雲鄂博礦床主礦、東礦富鉀板岩樣品主、微量元素組成(wB)
續表
圖6-1 白雲鄂博礦床主礦、東礦富鉀板岩樣品稀土分布模式
Fig.6-1 Chondrite-normalized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s for potassium-rich slates from the Mainore-body and East orebody in the Bayan Obo ore deposit
圖6-2 白雲鄂博礦床主礦、東礦富鉀板岩樣品原始地幔標准化微量元素分布模式
Fig.6-2 Primitive mantle-normalized spidergrams for potassium-rich slates from the Main orebody and East orebody in the Bayan Obo ore deposit
圖6-3 白雲鄂博礦床主礦、東礦富鉀板岩樣品、礦區變質正常沉積岩樣品、侵入地層碳酸岩脈樣品大離子不相容微量元素La-Ce、Nd-Sm、Zr-Nb、Hf-Zr關系圖
●富鉀板岩樣品;+礦區正常沉積岩樣品,數據見表7-1;○都拉哈拉侵入碳酸岩脈蝕變岩樣品,數據見表9-1
Fig.6-3 La vs Ce,Nd vs Sm,Zr vs Nb and Hf vs Zr diagrams of large ion incompatible trace elements of potassium-rich slates(●)from the Main orebody and East orebody in the Bayan Obo ore deposit,meta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ore district and altered rocks of intrusive carbonatite vein(○)from the Dulahala
(data from Table 6-1,Table7-1,Table 9-1)
9、絹英岩化成礦實例
1.中國連山關的絹英岩化成礦
關於此礦床的一般地質和礦化情況在第二章已有描述。
此礦床的形成是兩大階段:先是強烈的鈉長石化(不分何類岩石均受此鈉交代)。此時並不成礦,但又非有不可。此鹼交代是上涌超臨界態幔汁對岩石的交代產物,是>374℃(水的臨界溫度)的干交代,此時不存在水熱液(實質上是高溫高壓的氣成物)。而成礦必須在水熱液中才能實現。所以必須等待此幔汁進一步降溫減壓相變為熱液才開始熱液作用和成礦作用。此第二階段具體表現為絹英岩化,屬於Na化之後的K化波更替。不論原來是何岩性,其中的種種礦物均發生絹雲母化。絹雲母是低硅礦物(其SiO2隻有~46%左右),在交代長石、石英後必然要剩餘出大量新生微晶石英,故合稱絹英岩化(注意:此種微晶石英出現,不應稱之為硅化。硅化是指外來熱液硅帶入,而上述微晶石英是長石類絹雲母化或綠泥石化後就地析出的石英,不是外帶來硅)。在交代之後還必然出現眾多顯微空洞,極有利於鈾礦物沉澱和固定,不易被高壓熱液湍流帶走,形成富礦或極富礦石、礦體和礦床。此礦床礦體旁的絹雲母化學成分見表3-1。
表3-1 絹雲母的化學成分、鈾含量及晶體化學式(wB/%)
連山關礦床雖然是鈉交代在前,但真正成礦的是其後的絹英岩化,見照片3-1和3-2。
照片3-1很好地表明和晶質鈾礦共生有大量白雲母、絹雲母和石英,後三種礦物合稱即絹英岩化。方解石是原岩含Ca礦物絹英岩化析Ca的必然共生礦物。
照片3-1 細粒晶質鈾礦集合體(U)膠結碎裂的鹼交代石英岩,×10
照片3-2是在絹英岩化中產生的U礦物進一步呈脈狀更加富集。
照片3-2 此鈾礦脈品位U3O8=45.1%,年齡1946±51Ma,由晶質鈾礦(約40%),白雲母(20%),石英(20%)、方解石(10%)組成。晶質鈾礦中PbS約10%,是放射性鉛,來自鈾衰變
礦床中石英岩地層被鈉交代後形成混合花崗岩,其成分變化見表3-2。
表3-2 連山關石英岩、紅色混合花崗岩鈉交代前後成分變化(wB/%)
此礦床中礦石和鈉交代石英岩的化學成分見表3-3。值得強調,絹英岩如果形成富礦或特富礦石還需要經歷構造再破碎產生角礫岩化鈾進一步富集於角礫間膠結物中(照片3-1)或鈾礦物呈脈充填(照3-2)。
表3-3 連山關礦床鹼交代岩礦石化學成分對比
從表3-3中可看出礦石品位很富,U高達8%~40%。同時還有Pb、REE、Nb、Ta、V、Cu、Co、Ni、Ag、Au、As的伴生富集。這類微量元素的富集間接證明了賦礦岩系是碳硅泥岩系。因為這類元素乃是此岩系的特徵性成分。世界各地碳硅泥岩系都有此規律。值得強調,本礦床的礦石中普遍含碳(石墨類),C為0.1%~0.9%(9個樣)(范軍,1980)。
連山關礦床的賦礦圍岩地層是遼河群浪子山組的最下部層位,不整合於太古宙混合花崗岩基底之上。共細分上、中、下三段如下(郭智添、鍾家蓉等,1980):
上段:厚度
白色糖粒狀大理岩 28m
薄層狀透閃大理岩 12.5m
石墨二雲片岩 29.3m
薄板狀透閃大理岩夾雲母片岩、淺粒岩 21m
中段:
石榴子石二雲母片夾雲母石英岩 4.0m
中厚層石英岩、長石石英岩夾石榴子石二雲母片岩 22.8m
十字石石榴子石二雲母片岩 99m
二雲母石英片岩、十字石石榴子石二雲母片岩夾石英岩,頂部為角閃片岩、
石榴子石黑雲母片岩 20mm
下段:
石英岩、變質石英礫岩夾雲母石英岩,底部白雲母石英片岩 30m
變質砂礫岩(花崗質古風化面)1~2m
上述地層實際上是硅(變質為石英岩、石英片岩)、泥(變質為片岩、十字石、石榴子石)、碳(碳酸鹽岩、石墨互層)的典型元古宇碳硅泥岩系。
現在回頭看,當初連山關礦床的詳細解剖研究結果,已經接近觸及熱液礦床的關鍵成礦機制。其要點如下:
1)必須有玄武岩事件的暗色岩牆貫入。是它們打通了上地幔軟流體玄武岩漿淵和提供之後的地幔流體(幔汁)的快捷上涌通道。這是成礦的第一大前提。
2)上涌幔汁的成礦功能是:①形成大規模的鹼交代體,從中萃取釋放礦質(岩石U、地層U)提供充足的鈾源②鹼交代岩的形成是大量消耗幔汁中的K、Na轉化為鹼交代岩,大大降低流體的強鹼性(鹼性過強,[K+][Na+]濃度過高有利於U的遷移活動,極不利於U的沉澱)。所以需要加以酸化(絹英岩化)成礦③前期鹼交代固然不能成礦,但它是演化衍生後期熱液作用成礦的必需開始階段。絹英岩化是幔汁相變為熱液的必然蝕變產物。
3)以連山關礦床為代表的全球所謂的不整合脈型的熱液鈾礦成礦鈾源主要是元古宇含U的碳硅泥岩。其次是基底太古代混合花崗岩體。我們於20世紀80年代即破譯元古宇碳-硅-泥岩系是地下巨大的鈾庫。在中國廣大地區廣泛發育上震旦統、下寒武統、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碳硅泥岩系,我局系統各地區研究所和我院對此有多年詳細深入的解剖。特別有價值的是上述中國顯生宙的碳硅泥岩系變質變形都很淺弱,更反映原始狀態,更有助於了解加拿大、澳大利亞、拉美、非洲等地元古宇經歷變質變形改造的古碳硅泥岩系。
4)絹英岩化應再細分為兩個階段:前期絹英岩化是面式分布很廣泛,往往寬達數千米,遠超出礦體范圍。此時U呈晶質鈾礦微粒分散滲染,是一種低礦化的預富集。後期必須構造再破碎,或扭壓剪切或拉張角礫岩化U進一步濃集形成富礦體或特富礦體、礦床。
順便提及澳大利亞的所謂的不整合脈型鈾礦和加拿大典型的不整合脈型鈾礦存在重要區別。前者礦體相對說不富,品位一般波動於U=0.n%以內,而加拿大則極富,U≈n%~n0%。原因有二:①澳北多順層斷裂礦質易分散,加拿大為陡立斷裂(幔汁上涌更便利充沛)礦質易集中;②澳大利亞礦體定位遠不像加拿大礦床沿不整合面分布於古風化殼更有利於形成富礦。古風化殼極為疏鬆多孔隙對礦質高效截留。另外是強烈充氣(強還原性的H、H2、CO、CH4等),是極為理想的還原劑保證成礦環境不被氧化破壞。風化殼是極其特殊的有效成礦的地球化學、地球物理障。鑒於近年在華南幾乎所有的熱液鈾礦體、礦石中都發現顯著的石油滲染及天然氣氣液包裹體(歐光習,2013)。由此我們很懷疑加拿大不整合脈型鈾礦體中也可能存在石油、天然氣及地瀝青。
2.法國的絹英岩化成礦
在法國對於鹼交代岩一般均稱之為變正長岩(episyenite),這一命名也影響到加拿大鈾礦地質界,在加拿大一些法屬找鈾公司的文獻中也經常使用此名。
在法國對「變正長岩」的研究主要是從鈾礦開始的,研究歷史久,也很深入。在西方鈾礦地質界法國科研水平明顯居於前緣。在此須強調,變正長岩本身並不是鈾礦,它只是一個良好的先在容礦岩石。鈾礦是在此之後被再次較低溫的熱液活動疊加其上才成礦,表現為多硅白雲母-瀝青鈾礦組合和混層伊利石-蒙脫石-鈾石組合。這種成礦類型依本人理解實為絹英岩化成礦。
Leroy(1976)在開始使用episyenite時引用Lacroix(1920)的如下定義:「這種岩石在化學和礦物組分方面的變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於無法有把握地恢復和確定岩石的初始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在目前化學組分和礦物組分上與其最相似的一類岩石名稱之前加上前綴『epi-』(『變』、『後』),以便顯示出所研究的這種岩石的後生特徵(變正長岩)」。Le-roy電繼之說明「僅僅由於習慣才用這個名詞來稱謂,它們在礦物學、化學上都與正長岩沒有關系」。他對馬爾涅克礦床的變正長岩分析結果見表3-4。
表3-4 G356坑道「變正長岩」帶礦物組成和原花崗岩的比較(wB/%)
從表3-4可見以下變化:
1)石英消失。消失的多少反映鹼交代程度。交代最強烈處原花崗岩的石英少到1%以下。減失的石英向外擴散,使外圍原花崗岩發生硅化(石英顯著增多,見樣品2,7)。這反過來很好表明硅化是長石化鹼交代的必然排硅產物和確切標志。
2)此變正長岩是NaK混合交代,以Na化為主(斜長石增幅大於鉀長石)。
在法國把鈾礦床分為兩類:一種叫長石型(白雲母、黑雲母礦物都不穩定而消失或變為綠泥石)。下面描述的是另一類(雲母型),其特點如下:①石英消失外排,在鹼交代岩之外周圍石英又重新沉澱加多。在空洞中還會再充填大量次生石英(自形),也可充填鈾礦物為礦石。②斜長石和條紋長石完全絹雲母化;黑雲母產生綠泥石化。法國的雲母型,現在看正是絹英岩化型;其長石型則為鈉交代型。
雲母型變正長岩的化學成分見表3-5。
表3-5 兩個雲母化「變正長岩」的化學分析(wB/%)
雲母型變正長岩和長石型變正長岩的區別是前者Na2O大大減少(見表3-6),表明斜長石不穩定而白雲母化。根據我們現在的認識,這就是絹英岩化成礦,而且是在前期變正長岩基礎上產生的。
表3-6 佩尼L651,-225中段,長石型變正長岩(55)及由其產生的雲母型佩尼「變正長岩」(56)的化學組分比較(wB/%)
產於洛澤爾的馬爾熱里德花崗岩體的皮埃爾普朗台也是雲母化變正長岩。
本人在馬爾涅克露天采場見變正長岩多孔洞,如海綿體。此中產富鈾礦石,是變正長岩化後石英孔洞中充填了混有瀝青鈾礦、鈾石的蒙脫石,是後期疊加充填結果成礦。現在看馬爾涅克、佩尼、皮埃爾普朗台等礦床都是長石型之後又產生絹英岩化疊加而成礦。絹雲母很容易蝕變為蒙脫石。1982年我們從法國鈾礦床採回的蝕變岩樣品經黃志章研究員超聲波選礦發現蒙脫石強烈吸附鈾的能力,其中U含量可高達1%~4%;此蒙脫石的含K系數為0.1~0.2(黃志章口告,1984)。伊利石吸附鈾能力卻很低,U≈n0×10-6。
在法國鈾礦床學界最初認為成礦是淺成熱液(Geffroy,Sarcia,1958),後來又盛行大氣降水向下淋積成因說(Moreau等,1966;Barbier,1974)。Poty(1967)開發了氣液包裹體測定技術,此技術幫助Leroy等發現長石型溫度高達350~400℃,瀝青鈾礦溫度345℃,不可能是大氣降水的向下淋積成礦。Leroy還明確地提出雲母型晚於長石型,而且有遠見地指出鈾成礦和285 M a的煌斑岩牆貫入同時(Leroy,1978)。
SarciaJ.A.(1980)指出,此類熱液鈾礦床多出現於和深大斷裂有關的剪切帶及角礫岩帶,而和岩漿作用無明顯聯系,鹼交代可以交代任何岩性的岩石(花崗岩、變質岩、未變質的沉積岩等)。
Maisonneuve J.,Mergoil-Daniel J.和Labernardiere,H.(1984)對變正長岩成因及石英的鹼溶蝕有過研究。他們的計算表明,自然界NaHCO3流體在臨界溫度以下的pH=9.5~10,可溶蝕石英造成變正長岩(或稱為去石英多孔花崗岩),並指出CO2減壓逸失對增大熱液pH的重要性,CO2逸散是鈾大量沉澱富集的條件。
Cathelineau(1983)研究了法國西部的Vendee及中央地塊的Margeride的鈾礦床群,認為成鈾熱液蝕變的演化趨勢是被交代的蝕變岩中Na不斷減失,而出現一系列富鉀礦物,如多硅白雲母-伊利石、蒙脫石混層-冰長石組合,或多硅白雲母,或伊利石-蒙脫石,或冰長石。成鈾熱液並非從早期岩漿階段而來。
過去Leroy(1978)認為,是大氣降水被晚期基性岩漿加熱;Fehn等(1978)及Roger等(1980)認為,是花崗岩U、Th、K放射性熱流。Cathelineau認為,是構造剪切生熱。現在看熱足可以由高溫幔汁提供。
Dahlkamp(1993)對長石型、雲母型及高礦化雲母型眾多分析結果進行了整理,見表3-7。
從表3-7可以看出:①長石型主要是原富K花崗岩的Na-Ca斜長石化(即Na交代),其後是綠泥石化②雲母型中正長石含量未變,斜長石減少,雲母加多(但白雲母、黑雲母未分),實際上是K交代③富礦(瀝青鈾礦到8.9%)是明顯的絹英岩化(白雲母增加到21.5%,次生石英增加到10.4%,二者合稱即為絹英岩化)。
以下是我們現場考察的印象:
貝爾納當礦床,在馬爾涅克礦以北40km,產於馬爾什二雲母花崗岩體中。礦石也是雲母型石英溶洞充填了鈾石和鈾黑,而不是瀝青鈾礦。在采場中也看到不含礦的雲母型,一不紅化,為灰白色;二不見石英溶解的空洞。看來礦石富不富關鍵是石英溶洞中充填成礦物質多少。
表3-7 St.Sylvestre岩體在淡色花崗岩蝕變為(A)、(B)、(C)時礦物成分的變化(體積百分比)(A)長石變正長岩,(B)雲母變正長岩,(C)高礦化雲母變正長岩
皮埃爾普朗台礦床:礦體出現於北西向斷裂切過長石型岩體中,強紅化,呈磚紅色。成礦期是淺綠色蒙脫石、綠泥石、綠簾石。由於原花崗岩為細粒,鹼交代後原岩結構保存仍然是細粒,石英溶洞太小,黑色成礦物質充填小,故礦貧,品位約0.1%(U)。
貝多萊納礦床:此礦床和前述各礦床均屬於花崗岩體內鉀鈉混合交代。不同是產於外接觸帶古老正片麻岩中,而且是完全開放式的純鈉交代岩(K從岩石全部排走)。純鈉交代岩受斷裂控制,礦化年齡也不同,是160~170Ma,晚得多。成礦期主要是蒙脫石(佔60%~77%)、水雲母(佔22%~25%)、高嶺石(1%~15%)和鈾石。礦石強烈紅化。
法內礦床:此礦床又不同於上述各礦床,產於成礦的北西向斷裂和煌斑岩牆交匯處。礦石特別富U=1%~4%,甚至到20%!在法國第一個鈾礦山就是這種成礦期構造與煌斑岩牆交點—昂里埃特礦床,品位高達U=10%~30%。基性岩牆中形成絹英岩化、綠英岩化富礦在法國也見有此實例。
科芒德里礦床:位於旺代地區的莫爾塔涅花崗岩體,儲量約四五千噸(法國各礦床儲量都是數千噸中小規模)。平均品位雖然不高,礦床數量多,仍不失為非常有價值的礦化類型。此礦床產於二雲母花崗岩中,成礦期是蒙脫石+瀝青鈾礦的紅化裂隙(寬1~2cm)網脈。
夏爾東礦床:位於莫爾塔涅花崗岩體北部內接觸帶上,豎井320m。礦體是強紅化(磚紅)和強糜棱岩化片麻花崗岩,區域大斷裂正由此通過。微晶石英、碳酸鹽、黃鐵礦、瀝青鈾礦網脈穿插於片麻岩之中。礦前屬何種交代,資料未述。
貝那朗礦床:位於凱朗德花崗岩體的南外接觸帶,在大西洋岸上,距大海僅幾百米。此礦床是以凱朗德花崗岩體為基底其上為雲母片岩、石墨片岩、石英岩,此岩石染手錶明含炭(即含U碳硅泥岩系)殘留向斜。此礦床和前述各個礦床都不同:①鈾礦體不是產於岩體之後而是之前。礦化年齡340Ma;②礦石富,0.7%(U);③不是瀝青鈾礦而是晶質鈾礦。晶質鈾礦也很特別,不是單粒立方體、八面體而是垂直於脈壁長達6.0cm的稜柱狀、長板狀、放射纖維狀。這種偉晶狀晶質鈾礦很值得深入研究,相當罕見。脈的兩側有後期腎狀皮殼狀非晶質的瀝青鈾礦在重新張開之脈空間充填。
1986年國際原子能委員會在法國南錫開會,在《脈狀鈾礦》(脈狀即指熱液型)會議文集中他們有一篇綜合論文(B.Poty,J.Leroy,M.Cathelineau et al,1986)反映了當時法國鈾礦研究的認識水平。他們在結論中著重討論了該國花崗岩型鈾礦成因,大體內容如下:大約在1974年以前,全世界廣泛接受表生下降水淋積成因觀點(Roubault and Cop-pens,1958;Bigotte,1964;Moreau et al.,1966;Babier,1974;Matos Dias and Soares de Andrede,1970;Langford,1974,1977;Knipping,1974)。但後來的包裹體研究(Leroy and Poty,1969;Poty et al,1974)結合共生礦物研究(Cuney,1974;Moreau,1977;Le-roy,1978)發現,礦床形成於圍岩中晶質鈾礦的熱液浸出。鈾礦床並不是只出現於近地表,幾乎所有熱液鈾礦都延深於350m以下。過鋁花崗岩中鈾本底含量高,為(10~20)×10-6,其中的晶質鈾礦是成礦之物源(Bebier et al.,1967;Barbier and Ranchin,1969;Ranchin,1971;Renard,1971;Le,1975;Moreau,1977以及其他人)。近來的研究強調花崗岩體中晶質鈾礦的岩漿成因,有兩種分布形式:第一種均勻分布,其豐度和岩漿分異過程有關;另一種是沿岩漿期間剪切帶分布。有一種細粒花崗岩特別富含不相容元素U、Li、F、Sn……,晶質鈾礦預富集可達50×10-6,局部到100×10-6。另外還要注意花崗岩體之前老地層(黑色頁岩、酸性火山岩)中的鈾來源。赤鐵礦並非和瀝青鈾礦同時形成而是要晚,這表明鈾的還原和沉澱和亞鐵的氧化無關。成礦過程首先是圍岩鉀交代,然後形成鈾石(130~150℃)、鐵硫化物,此時石英沉澱,冰長石+蒙脫石組合交代早期的白雲母。最後也可以有表生淋濾,形成六價鈾的硅酸鹽、磷酸鹽……,此中從未見鈾石。年齡(U-Pb法)研究表明法國海西花崗岩至少有四個成礦期:340Ma或再早,260~280Ma,190~170Ma和0Ma。晚二疊世是主要成礦期。海西造山運動末(290~300Ma)地幔隆起,伴有強烈的岩漿活動(煌斑岩牆、微花崗岩、花崗岩)。在高熱流場中大氣降水深循環後使花崗岩受到變正長岩化,這可能就是熱液作用的開始。富含C、S的流體(CO2、烴類、H2S)來自變質作用和成岩作用,對瀝青鈾礦沉澱起重要作用。
3.東阿薩巴斯卡McClean礦床絹英岩化成礦(圖3-2)
圖3-2中上圖為礦帶中金屬礦物百分含量統計,下圖為蝕變礦物百分含量統計。
圖3-2為東阿薩巴斯卡McClean礦床平面圖。其中分兩部分A、B表示,上為A,下為B。A圖有兩條礦帶(N礦囊帶和SW礦囊帶)。N礦囊帶,由礦囊1,2,3-4和CandyLake礦囊組成;SW礦囊帶由SE礦囊、SW礦囊及Rabbit-Ears礦化組成。9.6,7.2,9等數字為礦物含量(%)。U3O8含量(%)並列於圖的最頂端;B圖為此礦床南北兩條礦帶的各礦囊中蝕變礦物統計含量(%)。此圖編制相當精細,但有些圖例說明比較模糊。今試圖重新分析如下:
1)首先在A圖中存在大量赤鐵礦。據本人經驗,這是成礦最早的長石化鹼交代岩的殘體,被作者忽略了,只簡單地描述為「赤鐵礦化」。作者製作此圖的欠缺還在於只注意礦帶多期蝕變疊加的最終產物,沒有分出形成期次。實際上這是至少三期產物:最早是長石化鹼交代岩,總發紅,為大量高分散赤鐵礦滲染,被後期構造熱液活動疊加、破壞。繼長石化之後是絹英岩化、綠泥石化第二階段熱液蝕變疊加、成礦,其中的伊利石其實原來應是絹雲母;在此之後又經表生風化,所有以前的長石、雲母類蝕變礦物一律都強水解為高嶺石。作者誤把該礦床成礦只歸於高嶺石化。實際上高嶺石是表生礦物不應當視之為礦脈的成礦蝕變。我們的經驗,高嶺石、伊利石均為前期絹雲母化的風化產物。
2)在A圖中礦石礦物中存在大量的Fe、Ni砷化物和硫化物以及U品位都很高,正是絹英岩化成礦類型的突出特徵。
在中外鈾礦地質論文中經常看到「紅化」、「赤鐵礦化」的蝕變命名,很不科學,正是這類命名把對於礦床成因最關鍵的一個重要環節——前期長石化給忽略了。我們過去研究證明此「紅化」乃是長石化的殘體,長石化同時總被赤鐵礦染而發紅。後來Putnis等(2007)詳細研究證明了這一點,見下:
a.鉀長石交代斜長石的過程,見照片3-3。
b.鉀長石交代斜長石是把斜長石的晶體完全破壞、改造。要把Na+、Ca2+完全排走換成K+,絡陰離子要全部分解,此中必然產生微空洞,被赤鐵礦微粒充填,故使全岩產生紅化,見照片3-4。
圖3-2 McClean礦床蝕變分布
照片3-3 San Marcos閃長岩中斜長石被鉀長石化的SEM背散射
c.鉀長石中高度分散細微的赤鐵礦染色體進一步放大(照片3-5)。
綜合上述,所謂的「紅化」實為早期K交代鉀長石化殘體。可以認為此等紅化乃長石化代名詞。
在此尚須指出,我們在文獻海洋里選取這篇論文用意不只是說長石化發紅是由於赤鐵礦呈雲霧狀高度分散充填於斜長石被K化產生的微空洞。另外可以想像鈾礦物也可以像赤鐵一樣充填微空洞,這正是為何極易形成微空洞的鉀交代易於形成富礦石的一個重要原因。再者,鈾礦石越紅鈾也越富,也是這一道理。
照片3-4 a—交代斜長石的新生鉀長石(灰色區)明顯地出現微空洞(黑點);b—a左上角方框的放大,黑色為微空洞,其中白色亮點為氧化鐵微粒;c,d為放大
照片3-5 鉀長石中微空洞中赤鐵礦微粒充填(hem),黑標尺為200nm
4.Key Lake礦床絹英岩化成礦
Key Lake礦床的蝕變剖面的分帶如圖3-3。
圖3-3 Key湖Gaertner礦體,NW-SE向剖面示意圖大致表示蝕變的分布和原生及再活化的U-Ni礦化分布
圖3-3中最外帶(H)實際上是最早期的鹼交代長石化砂岩地層,但由於後期熱液階段特別是表生風化階段的改造、掩蓋,除赤鐵礦外已全部變為伊利石(高嶺石為次)。H的寬度很大,單側至少200m(K、F、P、R各分帶原來都是H)。礦床學界只注意研究近礦蝕變的兩側數米范圍,其實這只是最晚一期熱液-構造產物,不能反映整體蝕變過程。一定要想到K、F、P、R都是依次在最早規模也最大的H蝕變帶基礎上發生的。K、F、P、R盡管幾乎全部都已經變成高嶺石、伊利石,實際上是前期絹英岩化的風化產物。果然,到了2004年才被Polito正確加以鑒定確認(見後)。
5.Carswell鈾礦區也是絹英岩化成礦
Dominique-Peter的所謂片麻岩實際上定命不妥,它是典型的鉀交代岩,K2O高達5%~8.1%。然後產生絹英岩化,把前期鉀長石化幾乎徹底消滅改造為絹英岩化,富鈾礦脈即產於此中(Ey,1985)。
6.澳北絹英岩化成礦
澳北區熱液鈾礦發育絹英岩化的證據是:
1)蝕變岩中大量絹雲母、白雲母出現,意味著K+帶入,是鉀交代,是典型的絹英岩化類型(其中總共生有綠泥石化,決定於原岩地層中黑雲母化很強)。
2)大量排硅是澳北區不整合脈型鈾礦的突出特點。這一點很易被人忽視。納巴勒克礦床蝕變片岩中圍繞礦體鹼交代去硅作用,使SiO2有40%的帶出(Wilde,A.R.,1991?)向上硅化。
在澳北諸鈾礦床的研究論文中只提到成礦和綠泥石化有關,並簡單地稱為Mg交代。綠泥石化時間是1650~1600Ma(Rb-Sr法),受角礫岩帶、碎裂岩帶構造控制。鈾礦化和綠泥石共生,綠泥石為角礫膠結物,含量可達百分之幾十,局部可全部為綠泥石。綠泥石化有很寬的暈,達200~500m(賈比盧卡礦床)。此礦床中圍岩是板岩,然而發育大片黑雲母、白雲母,基質由細粒石英,奧長石組成,並有正長石(Винокуров,Омельяненкo,1989)。依本人之見,實際上這就是板岩層的長石化、黑雲母化鹼交代岩。和成礦伴隨的綠泥石化不是孤立出現,而是從鉀交代向後演化的必然產物。在黑雲母花崗岩或富鐵鎂岩石的鹼交代中,總是出現大量的綠泥石。再者,極強的綠泥石化處原岩很可能就是基性岩牆,誤定為「角閃岩」。
原岩(板岩)發生黑雲母化、白雲母化、正長石化,這是早期鉀帶入,鉀交代;而後雲母的綠泥石化、奧長石化,這是鈉交代;奧長石、綠泥石的白雲母化、絹雲母化,這是又一次鉀交代。由此可知此處存在K+→Na+→K+的K化-Na化波更替的規律。Mg2+交代,只是受鹼交代這一主控交代衍生的中性交代,它不是獨立的蝕變。此地區礦床規模巨大然而科學研究只孤立地提出綠泥石化這一淺層次礦物概念,礦床成因一直處於困惑狀態。
在納巴勒克礦床中圍岩是角閃岩,此角閃岩定名不妥,實際上是基性岩牆貫入體。蝕變表現為原岩造岩礦物角閃石、黑雲母、斜長石的綠泥石化(在內帶還發育白雲母化)。和綠泥石緊密連生有晶質鈾礦和再晚期的鈾石形成礦體。
應加強調,成礦前形成所謂多硅白雲母K0.9Al1.8Fe0.1Mg03Al0.8Si3.2O10(OH)2實際上是典型的絹雲母,K系數高達0.9。
Paul A.Polito,T.Kurt Kyser(2004)在研究澳北區Nabalek礦床蝕變中明確地把絹雲母和伊利石加以區分,見表3-8。
表3-8 納巴勒克礦床粒玄岩和其後的蝕變分期
表3-8中明確地把伊利石(iltite)和絹雲母(Sericite)嚴格加以分開,而且二者也不是同一期蝕變礦物。前晚後早。雖然這些是研究澳北區鈾礦蝕變的結果,但把後期伊利石和前期絹雲母加以區分不能混淆這一點對加拿大鈾礦也是完全可以借鑒的。我們中國也經歷過這一過程。表3-9為此等礦物的化學成分。
表3-9 絹雲母、伊利石、綠泥石、高嶺石探針成分
表3-9為伊利石和絹雲母的詳細化學成分。Polito把二礦物區分為原生的絹雲母(樣品編號1,2);進一步蝕變的伊利石(樣品8)。請注意,絹雲母和伊利石在K2O,H2O含量上有顯著區別,這和我們在中國熱液鈾礦床上研究的情況完全一致。絹雲母的K2O高於伊利石,前者11%,後者<8%;H2O在前者均<6%,而後者>6.8%,這顯然表明伊利石是絹雲母的進一步水解,[K+]被[H+]取代的氫交代產物。伊利石中4配位AlⅣ數量明顯減少,而6配位AlⅥ相應增多,越來越向H+把K+全部頂走的高嶺石化轉變。
照片3-6 絹雲母(S)不同期(S1→S2→S3)順序
該區蝕變岩石的鏡下鑒定結果,也完全證明了S1→S3的不同和蝕變順序,其鏡下鑒定見照片3-6。
7.奧林匹克壩礦床(典型的絹英岩化成礦類型)
其突出的特點是主要脈石礦物是絹雲母+石英(二者合稱即絹英岩化),而且交代斜長石和鉀長石。文獻資料表明:越靠近角礫岩主礦體絹雲母越強烈發育。如原岩為基性岩則還發育綠泥石、綠簾石化,釋放出Fe、Cu、Au,形成硫化物,後來氧化成大量赤鐵礦、斑銅礦、輝銅礦。看來奧林匹克壩巨型礦床成因並不像西方學界如此多年困惑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