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營銷 > sem200nm對應放大倍數

sem200nm對應放大倍數

發布時間:2020-09-29 04:17:23

1、顯微鏡上裝有幾個物鏡和其放大倍數

鏡的視角放大率
m=-(s*d)/(fo*fe)
其中fo和fe
分別為物鏡和目鏡的焦距;
d為物方焦點到像方焦點的距離也就是光學筒長
這不很簡單嗎,物鏡所成的是倒立縮小的實像,而這個像正好在目鏡的焦距之內,所以說,目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小,筒越長放大倍數越大.
一般是說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和最小解析度即有效放大倍數的關系。
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指目鏡的放大倍數乘以物鏡的放大倍數,理論上這個放大倍數是可以任意的,只要把物鏡和目鏡的放大倍數做的足夠大。但實際上,受到光源波長的限制,根據瑞利判據,解析度不能小於觀察波長的1/2,可見光波長約400-700nm,即採用短波長的紫光的情況下,最小分辨距離越200nm。實際上光學顯微鏡最多可以做到放大1000倍(油鏡可以做到大一些,約1400倍)大於這個倍數的光學顯微鏡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圖像模糊。
提高這個極限的方法是改用波長更短的「光源」,於是短波長的電子顯微鏡便應運而生了。

2、電子顯微鏡的放大倍數一般是多少?

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指目鏡與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放大的是物像的長度或寬度.如目鏡的放大倍數是10倍,物鏡的放大倍數是40倍,該顯微鏡的放大倍數═10×40═400倍.

總放大倍數有兩種概念,一種是光學放大倍數,一種是數碼放大倍數(只有連接成像設備時才會涉及到數碼放大倍數)。

1、光學放大倍數是指我們從顯微鏡目鏡中觀測到物體被放大後的倍數。光學放大倍數的計算方式比較簡單,即物鏡倍數*目鏡倍數。

例如:體視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計算,連續變倍體視顯微鏡的物鏡通常是0.7-4.5倍,那在10倍目鏡的情況下,這台顯微鏡的總放大倍數為7-45倍。

生物顯微鏡、金相顯微鏡的計算則更為簡單,一般的物鏡配置是4倍、10倍、40倍、100倍,目鏡常規配置是10倍,另外還有16倍、20倍等,只要將目鏡和物鏡的倍數分別相乘就可得到總放大倍數。

2 數碼放大倍數

數碼放大是指外接設備後,顯示到圖像上的放大倍數,目前市場上較多的是用三目顯微鏡,通過CCD設備連接至電腦、監視器或者電視機上進行成像觀察,以減輕眼睛的疲勞,同時也便於與他人分享。

(2)sem200nm對應放大倍數擴展資料

放大鏡是一個凸透鏡的一種使用,它是使物距小於焦距,就得到一個放大的虛像。當物距變時,像距也跟著變,規律是:1/物距+1/像距=1/焦距。

對於放大鏡使用又規定:使像成在明視距離處(25厘米)時的放大率為本放大鏡的放大倍數,所以能推導出以下公式:放大倍數=1+25/f,其中f是焦距,單位是厘米。

為看清楚微小的物體或物體的細節,需要把物體移近眼睛,這樣可以增大視角,使在視網膜上形成一個較大的實像。但當物體離眼的距離太近時,反而無法看清楚。換句話說話,要明察秋毫,不但應使物體對眼有足夠大的張角,而且還應取合適的距離。

顯然對眼睛來說,這兩個要求是相互制約的,若在眼睛前面配置一個凸透鏡便能解決這一問題。凸透鏡是一個最簡單的放大鏡,是幫助眼睛觀察微小物體或細節的簡單的光學儀器。

3、電鏡掃描D3.5×500 . 標尺是200um,這是放大多少倍

用圖片上標尺的實際尺寸除以50μm 就等於放大倍數。圖片如果是數字圖像,標尺長度會隨著數字圖片的放大和縮小而改變,那麼實際放大倍數就應該隨時修正。另外數字放大縮小一般不改變所拍攝物體的更多表面細節 。

掃描電鏡的放大率與普通光學顯微鏡不同,在SEM中,是通過控制掃描區域的大小來控制放大率的。如果需要更高的放大率,只需要掃描更小的一塊面積就可以了。放大率由屏幕/照片面積除以掃描面積得到。

(3)sem200nm對應放大倍數擴展資料:

其利用聚焦的很窄的高能電子束來掃描樣品,
通過光束與物質間的相互作用, 來激發各種物理信息,
對這些信息收集、放大、再成像以達到對物質微觀形貌表徵的目的。

新式的掃描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可以達到1nm;放大倍數可以達到30萬倍及以上連續可調;並且景深大,
視野大, 成像立體效果好。

此外, 掃描電子顯微鏡和其他分析儀器相結合, 可以做到觀察微觀形貌的同時進行物質微區成分分析。掃描電子顯微鏡在岩土、石墨、陶瓷及納米材料等的研究上有廣泛應用。

4、顯微鏡最高能放大多少倍?

光學顯微鏡放大,主要靠物鏡對物體做實際放大,目鏡對物鏡放大的像二次放大。光學顯微鏡的物鏡,最高只能到100倍,目鏡有10倍 16倍 最大有20倍目鏡。所以物鏡100倍,目鏡20倍的情況下,總放大可達2000倍。但這2000倍只是數字上的2000倍,不是真正意義的放大了2000倍。比如目鏡用10倍時,物鏡100倍,總放大1000倍,因為實際放大的物鏡仍然是100倍,只不過是將目鏡由10倍換成了20倍。看上去2000倍 1000倍,差了一倍,實際只是差了10倍而已。

5、電鏡最高解析度為0.5納米 有效放大倍數

通常所說的有效放大倍數是人眼解析度與顯微鏡解析度的比值。

如果人眼解析度取0.2mm,則電鏡極限解析度0.5nm對應的有效放大倍數是0.2mm/0.5nm=0.4x10^6
即約40萬倍。

不過實際人眼解析度並不是一個明確的數值,不同教材、不同廠家給出的數值略有差別,從0.15mm至0.3mm都常用,算出的有效放大倍數也略有差別。

6、顯微鏡的物鏡長度和放大倍數的關系?

鏡的視角放大率 M=-(S*D)/(Fo*Fe) 其中Fo和Fe 分別為物鏡和目鏡的焦距; D為物方焦點到像方焦點的距離也就是光學筒長 這不很簡單嗎,物鏡所成的是倒立縮小的實像,而這個像正好在目鏡的焦距之內,所以說,目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小,筒越長放大倍數越大. 一般是說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和最小解析度即有效放大倍數的關系。 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指目鏡的放大倍數乘以物鏡的放大倍數,理論上這個放大倍數是可以任意的,只要把物鏡和目鏡的放大倍數做的足夠大。但實際上,受到光源波長的限制,根據瑞利判據,解析度不能小於觀察波長的1/2,可見光波長約400-700nm,即採用短波長的紫光的情況下,最小分辨距離越200nm。實際上光學顯微鏡最多可以做到放大1000倍(油鏡可以做到大一些,約1400倍)大於這個倍數的光學顯微鏡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圖像模糊。 提高這個極限的方法是改用波長更短的「光源」,於是短波長的電子顯微鏡便應運而生了。

求採納

7、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與實際放大倍數的關系

一般是說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和最小解析度即有效放大倍數的關系。
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指目鏡的放大倍數乘以物鏡的放大倍數,理論上這個放大倍數是可以任意的,只要把物鏡和目鏡的放大倍數做的足夠大。但實際上,受到光源波長的限制,根據瑞利判據,解析度不能小於觀察波長的1/2,可見光波長約400-700nm,即採用短波長的紫光的情況下,最小分辨距離越200nm。實際上光學顯微鏡最多可以做到放大1000倍(油鏡可以做到大一些,約1400倍)大於這個倍數的光學顯微鏡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圖像模糊。
提高這個極限的方法是改用波長更短的「光源」,於是短波長的電子顯微鏡便應運而生了。

8、光學顯微鏡放大倍數計算

一般是說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和最小解析度即有效放大倍數的關系。
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指目鏡的放大倍數乘以物鏡的放大倍數,
理論上這個放大倍數是可以任意的,只要把物鏡和目鏡的放大倍數做的足夠大。
但實際上,受到光源波長的限制,根據瑞利判據,解析度不能小於觀察波長的1/2,
可見光波長約400-700nm,即採用短波長的紫光的情況下,最小分辨距離越200nm。
實際上光學顯微鏡最多可以做到放大1000倍(油鏡可以做到大一些,約1400倍)大於這個倍數的光學顯微鏡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圖像模糊。
提高這個極限的方法是改用波長更短的「光源」,於是短波長的電子顯微鏡便應運而生了。

9、顯微鏡的解析度和放大倍數的聯系

顯微鏡的解析度:

顯微鏡可分辨的兩點間的最小距離,即為顯微鏡的解析度,它主要取決於照明波長以及物鏡的球差系數。

通常人眼的分辨本領大概是0.2mm(即人眼可分辨的兩點間最小距離為0.2mm)

自然光與電子束的波長:

可見光的波長在3900~7600Å,光學玻璃透鏡分辨本領的極限值可達0.2微米;而電子束的波長約為可見光的十萬分之一

光學顯微鏡: >200nm
掃描電子顯微鏡:~1nm
透射電子顯微鏡:~0.1nm

10、波長為200 nm的紫外光的能量是多少eV ?

根據

E= h/k × C/λ

E = [6.63×10^-34J•s] /[1.6×10^-19J/eV]× [3×10^17nm/s ]/λ

E=1240/λ

三個公式可得200nm的光子能量是6.2eV.

與sem200nm對應放大倍數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