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於微觀世界的論文,最好多來幾片。在線等 好的加分。謝謝
微觀世界中的輪盤賭——量子論
如果說光在空間的傳播是相對論的關鍵,那麼光的發射和吸收則帶來了量子論的革命。我們知道物體加熱時會放出輻射,科學家們想知道這是為什麼。為了研究的方便,他們假設了一種本身不發光、能吸收所有照射其上的光線的完美輻射體,稱為「黑體」。研究過程中,科學家發現按麥克斯韋電磁波理論計算出的黑體光譜紫外部分的能量是無限的,顯然發生了謬誤,這被「紫外線災難。」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了物質中振動原子的新模型。他從物質的分子結構理論中借用不連續性的概念,提出了輻射的量子論。他認為各種頻率的電磁波,包括光只能以各自確定分量的能量從振子射出,這種能量微粒稱為量子,光的量子稱為光量子,簡稱光子。根據這個模型計算出的黑體光譜與實際觀測到的相一致。這揭開了物理學上嶄新的一頁。量子論不僅很自然地解釋了灼熱體輻射能量按波長分布的規律,而且以全新的方式提出了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整個問題。量子論不僅給光學,也給整個物理學提供了新的概念,故通常把它的誕生視為近代物理學的起點。
量子假說與物理學界幾百年來信奉的「自然界無跳躍」直接矛盾,因此量子理論出現後,許多物理學家不予接受。普朗克本人也十分動搖,後悔當初的大膽舉動,甚至放棄了量子論繼續用能量的連續變化來解決輻射的問題。但是,歷史已經將量子論推上了物理學新紀元的開路先鋒的位置,量子論的發展已是銳不可擋
第一個意識到量子概念的普遍意義並將其運用到其它問題上的是愛因斯坦。他建立了光量子理論解釋光電效應中出現的新現象。光量子論的提出使光的性質的歷史爭論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自牛頓以來,光的微粒說和波動說此起彼伏,愛因斯坦的理論重新肯定了微粒說和波動說對於描述光的行為的意義,它們均反映了光的本質的一個側面:光有時表現出波動性,有時表現出粒子性,但它既非經典的粒子也非經典的波,這就是光的波粒二重性。主要由於愛因斯坦的工作,使量子論在提出之後的最初十年裡得以進一步發展。
在1911年,盧瑟福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即電子圍繞一個位於原子中心的微小但質量很大的核,即原子核的周圍運動。在此後的20年中,物理學的大量研究集中在原子的外圍電子結構上。這項工作創立了微觀世界的新理論,量子物理,並為量子理論應用於宏觀物體奠定了基礎。但是原子中心微小的原子核仍然是個謎。
原子核是微觀世界中的重要層次,量子力學是研究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理論,是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基礎之一,是探索原子核奧秘所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原子量子理論被提出後不久,物理學家開始探討原子中微小的質量核-原子核。在原子中,正電原子核在靜態條件下吸引負電子。但是什麼使原子核本身能聚合在一起呢?原子核包含帶正電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兩者之間存在巨大的排斥力,而且質子彼此排斥(不帶電的中子沒有這種排斥力)。使原子核聚合在一起,並且克服侄子間排斥力的是一種新的強大的力,它只在原子核內部起作用。原子彈的巨大能量就來自這種強大的核力。原子核和核力性質的研究對20世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放射現象、同位素、核反應、裂變、聚變、原子能、核武器和核葯物都是核物理學的副產品。
丹麥物理學家玻爾首次將量子假設應用到原子中,並對原子光譜的不連續性作出了解釋。他認為,電子只在一些特定的圓軌道上繞核運行。在這些軌道上運行時並不發射能量,只當它從一個較高能量的軌道向一個較低軌道躍遷時才發射輻射,反之吸收輻射。這個理論不僅在盧瑟福模型的基礎上解決了原子的穩定性問題,而且用於氫原子時與光譜分析所得的實驗結果完全符合,因此引起了物理學界的震動。玻爾指導了19世紀20到年代的物理學家理解量子理論聽起來自相矛盾的基本結構,他實際上既是這種理論的「助產師」又是護士。
玻爾的量子化原子結構明顯違背古典理論,同樣招致了許多科學家的不滿。但它在解釋光譜分布的經驗規律方面意外地成功,使它獲得了很高的聲譽。不過玻爾的理論只能用於解決氫原子這樣比較簡單的情形,對於多電子的原子光譜便無法解釋。舊量子論面臨著危機,但不久就被突破。在這方面首先取得突破的是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他在大學時專業學的是歷史,但他的哥哥是研究X射線的著名物理學家。受他的影響,德布羅意大學畢業後改學物理,與兄長一起研究X射線的波動性和粒子性的問題。經過長期思考,德布羅意突然意識到愛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論應該推廣到一切物質粒子,特別是光子。1923年9月到10月,他連續發表了三篇論文,提出了電子也是一種波的理論,並引入了「駐波」的概念描述電子在原子中呈非輻射的靜止狀態。駐波與在湖面上或線上移動的行波相對,吉它琴弦上的振動就是一種駐波。這樣就可以用波函數的形式描繪出電子的位置。不過它給出的不是我們熟悉的確定的量,而是統計上的「分布概率」,它很好地反映了電子在空間的分布和運行狀況。德布羅意還預言電子束在穿過小孔時也會發生衍射現象。1924年,他寫出博士論文「關於量子理論的研究」,更系統地闡述了物質波理論,愛因斯坦對此十分贊賞。不出幾年,實驗物理學家真的觀測到了電子的衍射現象,證實了德布羅意的物質波的存在。
沿著物質波概念繼續前進並創立了波動力學的是奧地利物理學家薛定諤。他從愛因斯坦的一篇論文中得知了德布羅意的物質波概念後立刻接受了這個觀點。他提出,粒子不過是波動輻射上的泡沫。1925年,他推出了一個相對論的波動方程,但與實驗結果不完全吻合。1926年,他改而處理非相對論的電子問題,得出的波動方程在實驗中得到了證實。
1925年,德國青年物理學家海森伯格寫出了一篇名為《關於運動學和力學關系的量子論重新解釋》的論文,創立了解決量子波動理論的矩陣方法。玻爾理論中的電子軌道、運行周期這樣古典的然而是不可測量的概念被輻射頻率和強度所代替。經過海森伯格和英國一位年輕的科學家狄喇克的共同努力,矩陣力學逐漸成為一個概念完整、邏輯自洽的理論體系。
波動力學與矩陣力學各自的支持者們一度爭論不休,指責對方的理論有缺陷。到了1926年,薛定諤發現這兩種理論在數學上是等價的,雙方才消除了敵意。從此這兩大理論合稱量子力學,而薛定諤的波動方程由於更易於掌握而成為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
海森伯格不確定原則是量子論中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它指出,不可能同時精確地測量出粒子的動量和位置,因為在測量過程中儀器會對測量過程產生干擾,測量其動量就會改變其位置,反之亦然。量子理論跨越了牛頓力學中的死角。在解釋事物的宏觀行為時,只有量子理論能處理原子和分子現象中的細節。但是,這一新理論所產生的似是而非的矛盾說法比光的波粒二重性還要多。牛頓力學以確定性和決定性來回答問題,量子理論則用可能性和統計數據來回答。傳統物理學精確地告訴我們火星在哪裡,而量子理論讓我們就原子中電子的位置進行一場賭博。海森伯格不確定性使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受到了絕對的限制,並告訴我們要想絲毫不影響結果,我們就無法進行測量。
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薛定諤在1935年就意識到了量子力學中不確定性的問題,並假設了一個著名的貓思維實驗:「一隻貓關在一鋼盒內,盒中有下述極殘忍的裝置(必須保證此裝置不受貓的直接干擾):在蓋革計數器中有一小塊輻射物質,它非常小,或許在1小時中只有一個原子衰變。在相同的幾率下或許沒有一個原子衰變。如果發生衰變,計數管便放電並通過繼電器釋放一個錘,擊碎一個小小的氰化物瓶。如果人們使這整個系統自在1個小時,那麼人們會說,如果在此期間沒有原子衰變,這貓就是活的。第一次原子衰變必定會毒殺了這只貓。」
常識告訴我們那隻貓是非死即活的,兩者必居其一。可是按照量子力學的規則,盒內整個系統處於兩種態的疊加之中,一態中有活貓,另一態中有死貓。但是有誰在現實生活中見過一個又活又死的貓呢?貓應該知道自己是活還是死,然而量子理論告訴我們,這個不幸的動物處於一種懸而未決的死活狀態中,直到某人窺視盒內看個究竟為止。此時,它要麼變得生氣勃勃,要麼立刻死亡。如果把貓換成一個人,那麼詳謬變得更尖銳了,因為這樣一來,監禁在盒內的那位朋友會自始至終地意識到他是健康與否。如果實驗員打開盒子,發現他仍然是活的,那時他可以問他的朋友,在此觀察前他感覺如何,顯然這位朋友會回答在所有的時間中他絕對活著。可這跟量子力學是相矛盾的,因為量子理論認為在盒內的東西被觀察之前那位朋友仍處在活死迭加狀態中。
玻爾敏銳地意識到它正表徵了經典概念的局限性,因此以此為基礎提出「互補原則」,認為在量子領域總是存在互相排斥的兩種經典特徵,正是它們的互補構成了量子力學的基本特徵。玻爾的互補原則被稱為正統的哥本哈根解釋,但愛因斯坦一直不同意。他始終認為統計性的量子力學是不完備的,而互補原理是一種綏靖哲學,因而一再提出假說和實驗責難量子論,但玻爾總能給出自洽的回答,為量子論辯護。愛因斯坦與玻爾的論戰持續了半個世紀,直到他們兩人去世也沒有完結。
薛定諤貓實驗告訴我們,在原子領域中實在的佯謬性質與日常生活和經驗是不相關的,量子幽靈以某種方式局限於原子的陰影似的微觀世界之中。如果遵循量子理論的邏輯到達其最終結論,則大部分的物理宇宙似乎要消失於陰影似的幻想之中。愛因斯坦決不願意接受這種邏輯結論。他反問:沒有人注視時月亮是否實在?科學是一項不帶個人色彩的客觀的事業,將觀察者作為物理實在的一個關鍵要素的思想看來與整個科學精神相矛盾。如果沒有一個「外在的」具體世界供我們實驗與測量,全部科學不就退化為追逐想像的一個游戲了嗎
量子理論革命性的特點,一開始就引起了關於它的正確性及其解釋內容的激烈爭論,在20世紀中這個爭論一直進行著。自然法則從根本上將是否具有隨機性?在我們的觀察中是否存在實體?我們又是否受到了觀察的現象的影響?愛因斯坦率先從幾個方面對量子理論提出質疑。他不承認自然法則是隨機的。他不相信「上帝在和世界玩骰子」。在和玻爾的一系列著名的論戰中,愛因斯坦又一次提出了批判,試圖結實量子理論潛在的漏洞、錯誤和缺點。玻爾則巧妙地挫敗了愛因斯坦的所有攻擊。在1935年的一篇論文中,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個新證據:斷言量子理論無法對自然界進行完全的描述。根據愛因斯坦的說法,一些無法被量子理論預見的物理現象應該能被觀測到。這一挑戰最終導致阿斯派特做了一系列著名的試驗,准備用這些試驗解決這一爭論。阿斯派特的實驗詳盡地證明了量子理論的正確性。阿斯派特認為,量子理論能夠預見但無法解釋一些奇妙的現象,愛因斯坦斷言這一點是不可能的。由此似乎信息傳播地比光速還快-很明顯地違背了相對論和因果律。阿斯派特的實驗結論仍有爭議,但它們已促成了關於量子論的更多的奇談怪論
由玻爾和海森伯格發展起來的理論和哥本哈根派的觀點,盡管仍有爭論,卻逐漸在大多數物理學家中得到認可。按照該學派的觀點,自然規律既非客觀的,也非確定的。觀察者無法描述獨立於他們之外的現實。就象不確定律和測不準定律告訴我們的一樣,觀察者只能受到觀察結果的影響。按自然規律得出的實驗性預見總是統計性的而非確定性的。沒有定規可尋,它僅僅是一種可能性的分布。
電子在不同的兩個實驗中表現出的波動性和粒子性這一表面上的矛盾是互補性原理的有關例子。量子理論能夠正確地、連續地預測電子的波動性或粒子性,卻不能同時對兩者進行預測。按照玻爾的觀點,這一矛盾是我們在對電子性質的不斷探索中,在我們的大腦中產生的,它不是量子理論的一部分。而且,從自然界中只能得到量子理論提供的有限的、統計性的信息。量子理論是完備的:該理論未能告訴我們的東西或許是有趣的猜想或隱喻。但這些東西既不可觀測,也不可測量,因而與科學無關。
哥本哈根解釋未能滿足愛因斯坦關於一個完全客觀的和決定性的物理定律應該是什麼樣的要求。幾年後,他通過一系列思維推理實驗向玻爾發起挑戰。這些實驗計劃用來證明在量子理論中的預測中存在著不一致和錯誤。愛因斯坦用兩難論或量子理論中的矛盾向玻爾發難。玻爾把問題稍微思考幾天,然後就能提出解決辦法。愛因斯坦男買內過分地看重了一些東西或者忽略了某些效應。有一次,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愛因斯坦忘記了考慮他自己提出的廣義相對論。最終,愛因斯坦承認了量子理論的主觀一致性,但他仍固執地堅持一個致命的批判:EPR思維實驗。
1935年,愛因斯坦和兩個同事普多斯基和羅森合作寫了一篇駁斥量子理論完備性的論文,在物理學家和科學思想家中間廣為流傳。該論文以三個人姓氏的第一個字母合稱EPR論文。他們假設有兩個電子:電子1和電子2發生碰撞。由於它們帶有相同的電荷,這種碰撞是彈性的,符合能量守衡定律,碰撞後兩電子的動量和運動方向是相關的。因而,如果測出了電子1的位置,就能推知電子2的位置。假設在碰撞發生後精確測量電子1的位置,然後測量其動量。由於每次只測量了一個量,測量的結果應該是准確的。由於電子1、2之間的相關性,雖然我們沒有測量電子2,即沒有干擾過它,但仍然可以精確推測電子2的位置和動量。換句話說,我們經過一次測量得知了電子的位置和動量,而量子理論說這是不可能的,關於這一點量子理論沒有預見到。愛因斯坦及其同事由此證明:量子理論是不完備的。
玻爾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反駁說EPR實驗非但沒有證否量子理論,而且還證明了量子理論的互補性原理。他指出,測量儀器、電子1和電子2共同組成了一個系統,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測量電子1的位置的過程中會影響電子2的動量。因此對電子1的測量不能說明電子2的位置和動量,一次測量不能代替兩次測量。這兩個結果是互補的和不兼容的,我們既不能說系統中一個部分受到另一個部分的影響,也不能試圖把兩個不同實驗結果互相聯系起來。EPR實驗假定了客觀性和因果關系的存在而得出結論認為量子理論是不完備的,事實上這種客觀性和因果性只是一種推想和臆測。
盡管人們對量子理論的含義還不太清楚,但它在實踐中獲得的成就卻是令人吃驚的。尤其在凝聚態物質——固態和液態的科學研究中更為明顯。用量子理論來解釋原子如何鍵合成分子,以此來理解物質的這些狀態是再基本不過的。鍵合不僅是形成石墨和氮氣等一般化合物的主要原因,而且也是形成許多金屬和寶石的對稱性晶體結構的主要原因。用量子理論來研究這些晶體,可以解釋很多現象,例如為什麼銀是電和熱的良導體卻不透光,金剛石不是電和熱的良導體卻透光?而實際中更為重要的是量子理論很好地解釋了處於導體和絕緣體之間的半導體的原理,為晶體管的出現奠定了基礎。1948年,美國科學家約翰·巴丁、威廉·肖克利和瓦爾特·布拉頓根據量子理論發明了晶體管。它用很小的電流和功率就能有效地工作,而且可以將尺寸做得很小,從而迅速取代了笨重、昂貴的真空管,開創了全新的信息時代,這三位科學家也因此獲得了195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另外,量子理論在宏觀上還應用於激光器的發明以及對超導電性的解釋。
而且量子論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前景也十分美好。科學家認為,量子力學理論將對電子工業產生重大影響,是物理學一個尚未開發而又具有廣闊前景的新領域。目前半導體的微型化已接近極限,如果再小下去,微電子技術的理論就會顯得無能為力,必須依靠量子結構理論。科學家們預言,利用量子力學理論,到2010年左右,人們能夠使蝕刻在半導體上的線條的寬度小到十分之一微米(一微米等於千分之一毫米)以下。在這樣窄小的電路中穿行的電信號將只是少數幾個電子,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電子都會造成很大的差異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材料科學家馬克斯·拉加利等人根據量子力學理論已製造了一些可容納單個電子的被稱為「量子點」的微小結構。這種量子點非常微小,一個針尖上可容納幾十億個。研究人員用量子點製造可由單個電子的運動來控制開和關狀態的晶體管。他們還通過對量子點進行巧妙的排列,使這種排列有可能用作微小而功率強大的計算機的心臟。此外,美國得克薩斯儀器公司、國際商用機器公司、惠普公司和摩托羅拉公司等都對這種由一個個分子組成的微小結構感興趣,支持對這一領域的研究,並認為這一領域所取得的進展「必定會獲得極大的回報」。
科學家對量子結構的研究的主要目標是要控制非常小的電子群的運動即通過「量子約束」以使其不與量子效應沖突。量子點就有可能實現這個目標。量子點由直徑小於20納米的一團團物質構成,或者約相當於60個硅原子排成一串的長度。利用這種量子約束的方法,人們有可能製造用於很多光碟播放機中的小而高效的激光器。這種量子阱激光器由兩層其他材料夾著一層超薄的半導體材料製成。處在中間的電子被圈在一個量子平原上,電子只能在兩維空間中移動。這樣向電子注入能量就變得容易些,結果就是用較少的能量就能使電子產生較多的激光。
美國電話電報公司貝爾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正在對量子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他們設法把量子平原減少一維,製造以量子線為基礎的激光器,這種激光器可以大大減少通信線路上所需要的中繼器。
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詹姆斯·圖爾斯的化學實驗室用單個有機分子已製成量子結構。採用他們的方法可使人們將數以十億計分子大小的裝置擠在一平方毫米的面積上。一平方毫米可容納的晶體管數可能是目前的個人計算機晶體管數的1萬倍。紐約州立大學的物理學家康斯坦丁·利哈廖夫已用量子存儲點製成了一個存儲晶元模型。從理論上講,他的設計可把1萬億比特的數據存儲在大約與現今使用的晶元大小相當的晶元上,而容量是目前晶元儲量的1·5萬倍。有很多研究小組已制出了利哈廖夫模型裝置所必需的單電子晶體管,有的還製成了在室溫條件下工作的單電子晶體管。科學家們認為,電子工業在應用量子力學理論方面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因此大多數科學家正在努力研究全新的方法,而不是仿照目前的計算機設計量子裝置。
宏觀世界的定律保持著頑固的可驗證性,而微觀世界的定律具有隨機性。我們對拋射物和彗星的動態描述具有明顯的視覺特徵,而對原子的描述不具有這種特徵,桌子、凳子、房屋這樣的世界似乎一直處於我們的觀察中,而電子和原子的實際的或物理性狀態沒有緩解這一矛盾。如果說這些解釋起了些作用的話,那就是他們加大了這兩個世界之間的差距。
對大多數物理學家來說,這一矛盾解決與否並無大礙,他們僅僅關心他們自己的工作,過分忽視了哲學上的爭議和存在的沖突。畢竟,物理工作是精確地預測自然現象並使我們控制這些現象,哲學是不相關的東西。
廣義相對論在大尺度空間、量子理論在微觀世界中各自取得了輝煌的成功。基本粒子遵循量子論的法則,而宇宙學遵循廣義相對論的法則,很難想像它們之間會出現大的分歧。很多科學家希望能將這兩者結合起來,開創一門將從宏觀到微觀的所有物理學法則統一在一起的新理論。但迄今為止所有謀求統一的努力都遭到失敗,原因是這兩門20世紀物理學的重大學科完全矛盾。是否能找到一種比現有的這兩種理論都好的新理論,使這兩種理論都變得過時,正如它們流行之前的種種理論遇到的情況那樣呢?
2、微觀世界的尺度介紹。
分子大百億分之幾米,一般分子大約0.3至0.4納米
蛋白質大約幾十納米
病毒大約幾百納米
新在科學技術是納米尺度內0.1至100納米的科學技術
參考資料:九年級物理書第十一章第一課
3、微觀世界(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微觀世界(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是2015-11-17在北京市石景山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城通街26號院8號樓21層2109。
微觀世界(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10107MA001XR8X5,企業法人田雨,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微觀世界(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教育技術開發、 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推廣;教育咨詢;大氣污染治理;市場調查;貨物進出口、技術進出口、代理進出口;建築物清潔服務;銷售機械設備、電子產品、計算機、軟體及輔助設備、建築材料(不從事實體店鋪經營)、化工產品(不含危險化學品);設計、製作、代理、發布廣告;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不含營業性演出);企業策劃;會議服務;計算機技術培訓(不得面向全國招生);房地產信息咨詢;城市園林綠化;租賃機械設備;工藝美術設計;電腦動畫設計;軟體開發;軟體咨詢;計算機系統服務;雲計算中心(PUE值在1.4以下);公共關系服務;室內裝飾工程設計。(企業依法自主選擇經營項目,開展經營活動;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依批準的內容開展經營活動;不得從事本市產業政策禁止和限制類項目的經營活動。)。在北京市,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63111874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5000萬以上 規模的企業中,共6192家。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良好。
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微觀世界(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4、微觀世界這個紀錄片講的是什麼啊?
平時令人「恐怖」的蟲子門展現出了另一種不一樣的美。當你近距離仔細察看這個世界時,你會發現原來毛毛蟲的毛原來這么光滑;相互依偎的蝸牛溫馨得賺人眼淚;勤奮的屎殼郎每天都在認真對付著他們的糞球;蜘蛛會在水下用一個小氣泡作為自己的餐廳;天牛就像公牛一樣在互相較勁。每隻蟲子原來都不曾閑著浪費光陰。
微觀下的蟲子世界,帶給觀眾的除了視覺的震撼,還有自然界無法向人類訴說的道理。
5、微觀世界動畫版史上最唯美《小世界》,哪裡有啊?
微觀世界(Microcosmos: Le peuple de l'herbe )(這是拍了20年的紀實片)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cm1FiKWUTfo/ 這里可以看
《小世界》(一部英國小說)
《Minuscule》(又名《昆蟲總動員》),這是法國的一部動畫片。
http://www.tudou.com/playlist/kunchong/
TUDOU網。 《昆蟲總動員》合集。 你說的應該是這個
6、《微觀世界》觀後感
周末之夜,我無意中打開電影頻道,一部奇妙有趣的電影讓我大開眼界。原來中央六台正在播映法國科教影片《微觀世界》。
整部電影沒有出現一個文字,沒有一句旁白,沒用一點音樂,純粹用自然的鏡頭語言把我們帶入了一個神奇的昆蟲世界。影片描述的是一片天然的原野中,昆蟲世界從早到晚最平常不過的一天。
清晨,太陽還沒有升起,草叢中、樹枝上、池塘里、泥縫間的小動物們開始了新的一天。蚱蜢停在草葉上貪婪地吮吸著自然的甘露,沒想到螳螂已經揮舞著大刀悄悄靠近;毛毛蟲蠕動著碧綠的身子在樹枝上飛快地爬行,那種奇妙的動作真是見所未見;蜘蛛早已張網以待,一隻飛蟲撞入網中,它飛快地跑過去,手腳並用用蛛絲把小蟲纏得嚴嚴實實,然後慢慢享用……太陽升起來了,漫山遍野的野花吸引著一群群蜜蜂,它們在花從中辛勤地勞作著,來來回回,匆匆忙忙,誰也不肯休息一會。螞蟻也可算得上是勞動積極分子啦!你看,它們在地上不停地忙碌著,探頭探腦,尋尋覓覓。遇到大的獵物總是先嚇一跳,然後小心翼翼地接近,繞著獵物偵察一番。搬得動的就自己搖搖晃晃地搬回去,搬不動就立即回頭去找援兵。不一會兒,大隊人馬趕到,大家齊心協力,歷盡艱辛地把獵物搬回窩去。看著螞蟻們像農民伯伯一樣不怕辛苦,我們發出了由衷的贊嘆。爺爺說,螞蟻是一種很守紀律、大公無私的動物,人類真該好好向它們學習呢!
影片拍出了優美的自然風光,還把小動物們拉近、放大,拍出了動物界的生活美、勞動美、行為美。有幾個場面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午後,一場大暴雨剛剛過去,太陽重新露出了笑臉,到處還是濕漉漉的,讓人感覺那麼清新。螞蟻們的家被暴雨沖得一塌糊塗,天剛放晴,身上還沾著泥漿的螞蟻們又忙開了,有的重建家園,有的又外出覓食,更讓人憂心的是那條大獵物還在半路上,它們又得商量著怎麼把它運回去……小溪邊,兩只蝸牛拖著重重的殼在艱難地行進。它們在一塊石頭上相遇了,相互用觸角友好地問候。我猜想,它們也懂禮貌,它們也有愛情呢!果然,它們緊緊地擁抱在一起,就像一對失散多年的戀人……大路上,一隻黑乎乎的屎殼郎正在用一種奇特的方法運一團糞球。它用頭部和兩只前爪抵住地面,四條後腿靈巧地撥著糞球滾動。在路上,它心愛的糞球被一根柴棍戳住了,任它怎麼努力都搬不動了,屎殼郎急得團團轉。那種可笑可愛又可憐的的模樣真讓人難忘,我多想幫它一把呀!還有一幅奇妙的場景讓我對平時又討厭又害怕的毛毛蟲肅然起敬:一隊毛毛蟲行進在沙地上,後一條的頭部緊緊地跟在前一條的尾部,上百條毛毛蟲頭接尾,尾接頭,連成了一條筆直的「火車」,它們步調一致,紀律嚴明,遇到前面有障礙物時,後面的毛毛蟲誰也不亂陣腳,總是耐心等候,然後再一起前進……我不由得驚嘆不已,真太有意思了,太讓人感動了。大自然多奇妙啊!
是啊!看了這部電影,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影片中那些美妙的畫面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螞蟻搬家,蜜蜂采蜜,蜘蛛織網,星天牛打架,蚯蚓鬆土……這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蟲蟲小事」,或許我們從未去注意過,觀察過,但它們的世界、它們的生活是多麼自然而美好,它們的心靈、它們的工作是多麼讓人起敬。而我們人類呢?卻只重視自己的存在,自己的舒適,不顧後果地破壞自然環境,使多少可愛的動物失去了家園……
這是一部無聲的電影,除了自然界的風聲、雨聲、蟲鳴聲,沒有一句台詞,沒有一句解說,但誰看了都會陷入深思。它在無聲地吶喊:保護環境,保護地球,讓我們擁有一個美好的家園!
7、什麼是宏觀世界?什麼叫微觀世界?如何區別分辨?
人的肉眼可以分辨直徑大於0.1mm以上的物體,小於該尺度的事物都屬於微觀世界. 物質是由大量肉眼看不到的粒子——分子、原子或離子等構成的。而分子則是由更小的粒子(原子)構成的。至於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的。分子、原子、原子核、電子都非常小。通常將人們感官所不能直接感覺到的微小的物體和現象分別叫做「微觀物體」和「微觀現象」,而將這些物體和現象的總體叫做「微觀世界」。 物質是由大量肉眼看不到的粒子——分子、原子或離子等構成的。而分子則是由更小的粒子(原子)構成的。至於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的。分子、原子、原子核、電子都非常小。通常將人們感官所不能直接感覺到的微小的物體和現象分別叫做「微觀物體」和「微觀現象」,而將這些物體和現象的總體叫做「微觀世界」。又將人們感官所能直接感覺到的比較大的物體和現象分別叫做「宏觀物體」和「宏觀現象」,而將這些物體和現象的總體叫做「宏觀世界
8、觀察對微觀世界有什麼影響?
人類的觀察,改變了微觀世界。我們都知道,在高中的政治課本,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有著這么一句經典的論斷,叫做“客觀世界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這幾乎是我們所學的唯物主義觀點的基礎之一。
但是,上世紀的一項科學理論的發展,卻讓很多學者都大跌眼鏡。其中,不妨有一些無比著名,堪稱影響了人類文明進程的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薛定諤等人。他們不約而同的利用了自己的權威,話語權,來打壓這個新觀點;
但是,時間最終證明了它的正確。這項新理論到底是什麼?就是量子力學當中的“哥本哈根詮釋”。換而言之,就是量子世界的存在狀態;被人類的觀察所決定。沒錯,人類的觀察,居然改變了整個微觀世界。
我們都知道,量子本身是存在著不確定性,是完全隨機的。而且,這種“隨機性”中,不包含任何人類未知的變數,就是單純的“完全隨機”,這點,從“貝爾不等式”的證明中,我們就已經發現了。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讓創立了量子力學的愛因斯坦,和波爾等人分道揚鑣。他有一句話非常經典,叫做“我不能接受上帝在擲骰子”。但是事實的確如此。量子在沒有得到我們的觀察時;
誰都不能確定它是以何種方式存在著。或許,它們壓根就從我們所處的空間中離開了:這是史蒂芬霍金的觀點。當我們觀察量子之後,它的微觀世界才真正的“坍縮”,確定下來。
這是不是讓很多朋友,都想到了我們高中生涯時,政治老師經常舉出來抨擊的那個“反面例子”,眼閉則花謝的典故呢?其實,這還真是個正確的科學理論,和“薛定諤的貓”有異曲同工之妙。
9、化學作文我眼中的微觀世界
往往最細微的,最渺小的,才是最美的。
——題記
大千世界,往往喧鬧繁華,無奇不有。崇山峻嶺,亭台樓閣,磅礴瀑布,婉轉江流,一切都是那般的雄偉壯麗。那麼,與之相對的小千世界,難道只有線條和黑白嗎?
人的肉體凡胎,註定了不藉助工具的雙眸,只能欣賞大雪飄飛,白霜凄凄的景,是的,雪景美,可是更美的,卻是堆疊成這雪景的雪花。
風起雲動,雪花飄落,伸出自己的手掌擷一朵潔白無瑕的雪花。六邊形的雪花啊,花紋交錯,鏤空重疊。假若,沾一粒櫻桃汁,霎時,雪花浸成桃紅,六隻尖尖角上凝出了沾了雪白的點點嫣紅,彷彿一隻風鈴,閃爍著
紅白相嵌的歌。晶瑩剔透的雪花,藏著人世間的純真,簌簌的落降,一朵雪花的誕生,是一個孩子的笑容凝成,
於是,人間無數孩子的歡笑與純潔,怯怯地擠在一起,落下,洗滌我們滿是磅礴宏偉的心靈。
雪景美,雪花更美。
葉落知秋。四季之中,春太媚,夏太剛,而冬又太厲,只有秋,才是一年中最璀璨的日子。風吹麥穗垂,雲
動金菊羞。秋的美,在一幕幕的景中表現得格外顯眼,可是,秋的美麗,僅僅止步於這大千世界嗎?不是的,微
觀世界的秋季是比大千世界更加醉人的存在。「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秋季的落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微黃的
葉,伴著一隻蝶,舞動著,搖曳著,踱完一生最後的華爾茲。輕輕拈起一隻枯蝶,秋的艷美已布滿葉的脈絡,根
叉交織,縱橫交錯,充斥著夢幻般的情愫,彷彿是世上最美的殿堂,藏身坐落這秋風落葉中,一葉一世界,或許,這是真實,而不是禪語。
秋風爽,葉落更涼。
微處見真,心靈中充斥著偉大抱負的我們,或許,有時,也應該擷一朵野花,捧一泉清溪,去微觀世界裡,尋找那觸動心弦的感動吧。
10、關於微觀世界的電影
天地人三部曲《遷徙的鳥》《微觀世界》《喜馬拉雅》
【原 片 名】LE PEUPLE MIGRQTEUR
【中 文 名】遷徙的鳥
【出品年代】2002
【國 家】法國
【類 別】專題
【語 言】法語,中文字幕
【獲獎記錄】
2003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法國電影凱薩獎最佳剪輯、最佳音樂等
《微觀世界》原班製作人馬嘔心瀝血超震撼紀錄長片,一個由300多名成員組成的攝制組包括50多名飛行師50多名鳥類專家,跟隨著侯鳥的遷徙路徑整整三年時間,全部拍攝行程近十萬公里。影片於法國連演4周吸引250萬影迷的觀影熱潮,以一部紀錄片打敗同期上映的故事片,榮登票房前列。不超過十句解說,不超過二十句字幕。92分鍾的影片絕無半點雜質,一氣呵成。它採用了高科技空中拍攝系統攝制,全程追縱候鳥南遷北徙的壯舉。由南到北,由春至冬。
大型數字紀錄片《遷徙的鳥》無論從拍攝技巧還是內容上,均帶給了我們久違的驚喜,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帶給我們全新的視聽完美感受,這也是電影史上劃時代的創新。影片中獨具特色的演員向我們展示了它們最為真實的純自然面目。該片獲2003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提名、法國電影凱薩獎最佳剪輯、最佳音樂等多項大獎。
內容簡介
候鳥遷移過程艱辛萬分,既要克服長途飛行的辛勞,亦要克服大自然嚴峻的挑戰。那種面對逆境不屈不撓的精神,甚是值得人們學習,實為現今人生應有的態度。故事重點環繞候鳥南遷北移的旅程,講述候鳥如何克服自然環境,在大風沙中尋找出正確方向、在冰天雪地中如何保護自己、在汪洋浩瀚海洋中如何獵食…如此困窘,候鳥都要逐一克服,逐一面對。這正是戲中想要表達的意思,大天鵝要飛越1200 公里的長途旅程,它那份對生命的堅持,對子女的照顧,一一叫人尊敬。沙丘鶴在漫天風沙中追尋出路,要面對酷熱天氣的考驗,也要抵禦大風沙的摧殘,全都默默承受,挺著胸與大自然作戰到底,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找到出路,活出精采。企鵝在冰天雪地下仍要與海鴉對抗到底,保護企鵝BB 的安全,盡管當中滿是失敗氣餒,但仍堅強支撐下去,面對親情,自身的安危也顯得微不足道。
http://down.you8.cn/dv2/movie/travellingbirds/travellingbirds.rmvb
電影名稱: 微觀世界
其他名稱: Microcosmos: Le peuple de l'herbe
主要演員: 蜜蜂 螞蟻 甲蟲 蝸牛 瓢蟲
導演: Claude Nuridsany
出品商: Galatee Films
地區: 法國
片長: 73分鍾
發布時間: 2003-12-29
拍了二十年,最後剪成七十三分鍾.從頭到尾,沒有哪個演員穿過衣服...
這是一部精彩的描繪昆蟲世界的紀錄片,讓人不由得驚嘆自然界的美妙.
第二十二屆凱撒電影節最佳攝影獎
第二十二屆凱撒電影節最佳剪輯獎
第二十二屆凱撒電影節最佳錄音獎
【內容簡介】
本片無以倫比的攝影技術,獨具匠心的拍攝角度,將森林下、草叢下的世界無數倍放大到你的面前,昆蟲、草葉、水滴無不纖毫畢現。竟成為壯麗的奇觀。本片獲得第二十二屆凱撒電影節最佳攝影和最佳剪輯獎。你會驚訝於在我們的腳下,竟有這樣一個世界存在。這是黎明時分,在地球的某一處隱藏著星球般巨大的世界。茂草變成了森林。小石頭變像高山。小水滴形同汪洋大海。時間以不同的方式流逝。一小時就像過了一天,一天像過了一季,一季像過了一生。想要探究這個世界。我們須先保持靜默。傾聽和觀賞這奇跡。
美妙的小宇宙(Microcosmos)
這張描繪昆蟲世界的DVD沒有故事情節,沒有字幕,也沒有解說,全靠畫面本身來詮釋。小小的昆蟲,經過放大的鏡頭重現在屏幕上,原來竟是那麼宏大,那麼神奇,那麼幽默。這要感謝本片的開發和拍攝者,是他們用了十幾年時間,花費了大量精力和經費,日積月累、精雕細刻才把這部影片奉獻出來。草原昆蟲在他們的鏡頭下,逐一"粉墨登場"。從蜜蜂採花、螞蟻搬家、甲蟲大戰、蝴蝶鑽出蛹殼、蜘蛛吐絲纏裹獵物、蝸牛互相擁抱、孑孓變蚊蟲飛出水面等場面,都十分細致生動地被捕捉下來。通過這些精彩的畫面,展示出大自然造物主的無窮奧妙。這部影碟不但具有迷人的觀賞價值,也具有教學科研價值。影片在戛納電影節上獲得影展技術大獎,自在意料之中。
其中如蜘蛛網上的雨滴、彩色樹葉映襯下的蜜蜂、蝗蟲頭上的觸須,吮吸露液和吞食蚜蟲的瓢蟲等畫面,簡直可以用來測試器材的還原保真度。音效上,昆蟲們所發出的聲音也經過放大,竟會發出如此奇異的音響,個別段落經過人工的修飾(配樂),時而與昆蟲的動作同步相伴,如千腳蟲的爬行,使用了打擊樂,聽來非常逗趣;時而與情節配合,營造出緊張感,如鳥兒啄食小蟲和甲蟲大戰便動用了樂隊,不但有節奏而且還產生出厚重的低頻震撼力。
http://down.you8.cn/dv2/movie/microcosmos/microcosmos.rmvb
《喜馬拉雅》是法國導演艾利克·瓦利的作品,由法國、尼泊爾、瑞士和英國四國合拍,獲得了2000年度凱撒電影節最佳攝影和最佳音樂兩項大獎,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實際上,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非常普通的故事,兩代人觀念的沖突,面對外來挑戰的攜手,經過洗禮後的理解與融合。然而,當這樣一個普通到近乎俗濫的故事放到非同一般的背景中時,一切就有了不一樣的味道。
從地理意義上說,喜馬拉雅是地球之巔。從人文意義上說,喜馬拉雅是藏人的凈土,佛教的聖地。在佛家典籍的記錄中,喜馬拉雅腳下的迦毗羅城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生地。在流傳千年的藏族傳說中,喜馬拉雅絕頂是諸神的居住之地。有一首在民間流傳很廣的藏歌這樣唱道:「萬神之主因陀羅趕著雲朵在仙氣中放牧 / 風神婆逾站在山顛,帶著雷鳴電閃呼吼 / 清晨,太陽神蘇利耶催趕著金色的戰馬直奔頂峰 / 夜幕降臨,月亮神旃陀羅從巍峨的山脈之端悄悄奔向深藍色的夜空 / …… / 喜馬拉雅,雲中祥瑞,雪中天堂」。這片最具佛性與神性的高原,吸引著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們嚮往的目光。
如果在你面前擺著兩條路。一條易,一條難。你會選擇哪一條?」面對這樣的問題,估計習慣了現代社會速食速配生活規則的人們大多都會選擇容易的一條,而一位年青的喇嘛做出的選擇卻是走那條艱難的道路。這是電影《喜馬拉雅》中最令我震撼的一幕。
電影《喜馬拉雅》從某種意義上,最大程度地滿足了人們,尤其是西方人,對這片人間天堂的心馳神往。
喜馬拉雅山脈中有一個叫杜爾普的村落,村民們每年必須翻越雪山用採集的鹽換取過冬的糧食。由於帶領商隊的酋長在出發前的一次山難中喪生,由誰來接任便成為一大難題。觀念的沖突與兩代人的隔閡,使商隊一分為二,分別由老酋長霆雷與年青的商隊副手卡瑪帶領,兩支隊伍一前一後踏上了行程。
一切沖突都發生在商隊的組建與行進中,因此,我們得以從電影中領略到雪域高原的奇幻風情:成群結隊的氂牛,瓦藍如洗的天空,銀裝素裹的雪峰,陽光照耀下溫潤澄澈的天湖,峭壁旁的羊腸小路,狂亂肆虐的雪暴,白茫茫的冰原,依山而建的寺院佛塔,荒原中隨風飄舞的經幡,叩長頭朝聖的虔誠信徒,庄嚴神聖的響應國家號召,翱翔的兀鷹,絳紅的衣衫……
布魯諾·庫列斯為《喜馬拉雅》創作的音樂,具有相當的獨創性。他把寺廟中喇嘛的誦經、藏地民歌與西洋交響樂隊巧妙地結合起來,用銅號模擬傳統的藏族法號,用男低音聲部模擬喇嘛的誦經。布魯諾?庫列斯用一種西方人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傳遞出那片神秘土地的奇特美感與深邃氣息,難怪獲得了凱撒最佳音樂獎,原聲唱片也在西方廣受歡迎。不過從個人角度來講,我並不太喜歡電影《喜馬拉雅》的音樂,那些經過濃濃修飾的人聲、現代樂器的演繹、New Age+World Music的作曲模式,表現出的只是作曲家臆想中的藏音,與喜馬拉雅高原上那些原始粗朴的音符有著不小的差距。
從內容上說,《喜馬拉雅》選擇的是一個關於成長、關於理解、關於尊重的故事,這樣的故事在任何人群中都會發生,也就不會因文化差異產生理解隔閡。有所不同的是,由於這一個故事發生在喜馬拉雅,因此,影片有意探索著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宗教之間循環交錯的復雜關系。遺憾的是,《喜馬拉雅》選擇的這個簡單故事,明顯不足以包容這個具有極大戲劇張力的話題。
…………………………………………………………………………………………
另外,本人極力推薦: 法國出品的《minuscule》
Minuscule(源於拉丁詞義"微小")是兩個年輕法國藝術家Thomas Szabo和Hélène Giraud的優秀動畫作品集。它關注的是一片草地中的生物,如瓢蟲、螞蟻、蝸牛等的原住民日常生活,不同的是,本片的景色全部是實拍的,而這些可愛的小動物全部由三維電腦動畫製作,這就給作者在情節上更多的自由和生動。本劇詼諧幽默,看著這些可愛的小動物,也許你積蓄一天的煩惱會隨之灰飛煙滅。
BT或迅雷下載:http://www.54new.com/detail.php?id=628